判断力批判(注释本)

判断力批判(注释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康德 著,李秋零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批判性思维
  • 判断力
  • 逻辑学
  • 西方哲学
  • 人文社科
  • 学术著作
  • 思维方式
  • 经典著作
  • 注释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1745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103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判断力批判(注释本)》为《判断力批判》单行本,与全集中的译本在内容上有三点不同。首先,增加了原书科学院版的注释;其次,增加了作者认为必要的注释,其中包括对康德重要概念的理解与翻译;大三,订正了全集译文中存在的部分误译和漏译。因此,这个注释本更加完善,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和研究者研读的需要。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康德(Mmmanuel Kant) 注译:李秋零

目录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前言
导论
一、哲学的划分
二、般哲学的领域
三、作为哲学的这两个部分结合成为个整体的手段的
判断力批判
四、作为种先天地立法的能力的判断力
五、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的原则是判断力的个先验原则
六、愉快情感与自然合目的性概念的结合
七、自然的合目 的性的审美表象
八、自然的合目的性的逻辑表象
九、知性的立法和理性的立法通过判断力而联结
整部作品的划分
第一部分 审美判断力的批判
第一卷 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
第一章 美者的分析论
鉴赏判断的第一契机,按照质来看
……
第二部分 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
附录 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
中德人名对照表
后记

前言/序言


《判断力批判(注释本)》并非一本简单的哲学读物,它是一座思想的殿堂,一处通往人类认识世界、审美以及目的性之根本的路径。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密的指南针,指引我们如何在一个充满变化和偶然的世界中,找到并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从而做出明智的判断。它并非直接教导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帮助你建立一套观察世界、分析现象、评价事物的内在尺度和方法。 核心的探索:超越纯粹认识与实践的桥梁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着力于解决前两部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间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在前两部著作中,康德分别论述了我们如何能认识世界(理论理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实践理性)。然而,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事物,往往不是纯粹的知识对象,也不是全然抽象的道德准则。我们欣赏一幅画的美,我们感受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我们判断一个生物体的设计是否“完美”,我们理解历史事件中的因果联系,这些都涉及到一种不同于纯粹认识和纯粹实践的判断能力。 《判断力批判》正是对这种独特能力的深入剖析。它探讨了“判断力”这一人类心智功能,将它定位为连接理论世界(我们所知)和实践世界(我们所应)的关键环节。借由判断力,我们能够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愉悦或不愉快的审美感受;借由判断力,我们能够理解人类活动的“道德的合目的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乎道德的行动。 审美判断:发现自然与艺术中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书中的第一部分,也是最为人熟知的,是关于“审美判断”的论述。康德在这里提出的“无私的愉悦”和“普遍性”概念,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美的理解。我们欣赏一朵花的娇艳,一首乐曲的和谐,或者一座建筑的庄严,这种愉悦并非源于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实际的益处(比如花可以食用,乐曲可以提供信息),也并非受制于我们个人的好恶或特定的社会习俗。 相反,康德认为,当我们做出审美判断时,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意味着,我们感觉事物的设计似乎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的,但我们却无法确切地指出这个目的究竟是什么。例如,一棵树的枝叶舒展,花瓣的精巧构造,我们感到其中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美,仿佛是被精心设计过一样,但我们无法说出这“设计”是为了什么具体的功用。正是这种“似乎有目的而又找不到目的”的状态,引发了我们内心的愉悦。 更进一步,康德认为,真正的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当我们说一朵花美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期待所有人都应该同意它美。这种普遍性并非基于经验的归纳(我看到很多人都觉得这花美),而是源于一种共享的“自由的游戏”,即我们心智中的知性(概念)和想象力(感官形象)在和谐地相互作用。当我们觉得某物美时,我们是在进行一种“自由的”、并非被任何特定概念束缚的判断,而这种自由的和谐状态,是我们所有人心智都能共享的。 因此,审美判断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评价,更是对我们自身心智运作方式的一种揭示。它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超越功利和个体偏好的、普遍的人类共通性。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对自然风景的分析,康德层层剥茧,展现了审美判断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 目的性判断:理解自然界的“似乎有目的”与道德领域的“目的之王国” 在探讨了审美判断之后,《判断力批判》的第二部分转向了“目的性判断”。这里,康德区分了两种目的性:一种是“外在目的性”,即事物的功能性,比如锤子是为了敲钉子;另一种是“内在目的性”,即事物的自身构成似乎是为了其自身的存续和繁衍,比如生物体的各个部分协同工作,共同支撑着整体的生命。 康德特别强调了自然界中的“形式的合目的性”以及“内容的合目的性”。他认为,自然界在我们看来似乎是“有目的”地运作的,尽管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我们无法证明这种目的性。我们观察生物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自然是有设计”的联想。然而,这种“设计”并非是人类作者所为,也不是我们能够完全理解和把握的。这种“似乎有目的”的判断,在康德看来,是一种“反思的判断力”在发挥作用。它帮助我们将混乱的自然现象组织起来,发现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更重要的是,目的性判断延伸到了实践领域,指向了“目的之王国”(Kingdom of Ends)。在道德领域,我们并非仅仅依据经验来行动,而是依据我们理性所确立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具有一种绝对的、不受条件限制的“目的性”,它要求我们将自己和他人视为目的本身,而非仅仅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通过对生命形式、生物起源以及人类作为“目的本身”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了目的性判断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他认为,我们对自然界“有目的”的理解,以及对人类理性道德自由的认识,共同构成了我们作为具有判断力的人类,在宇宙中的独特位置。 哲学史上的意义与深远影响 《判断力批判》的出现,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也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浪漫主义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影响了德国唯心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众多哲学流派。 这本书挑战了将美仅仅视为主观感受或社会习俗的传统观念,提出了一种超越个人偏好、具有普遍基础的审美理论。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我们作为理性存在者,如何在观察自然时,无意识地将人类自身的理性结构投射到自然之中,从而发现其中的秩序和和谐。 同时,《判断粹批判》强调了人类作为“目的之王国”的成员,在道德上的绝对尊严。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面对自然现象,还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应该超越功利和短视,回归到理性所昭示的道德法则,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珍视。 阅读《判断力批判(注释本)》的过程,并非易事,它需要耐心、专注以及对哲学概念的深入理解。但它所揭示的关于人类认识世界、感受美、以及实现道德的根本方式,将为我们提供一种看待世界和自身更为深刻、更为广阔的视角。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引领我们去发现潜藏在日常经验中的智慧,去理解人类心智的奥秘,去构建一个更具理性与尊严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二手资料引用和文献回顾部分,是其最让我感到佩服的地方,也最让我感到疲惫的地方。作者对于前人思想的梳理,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细致和广博。你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关键论点下,找到他对于支持、反对或旁证意见的全面总结。这表明作者在动笔之前,已经将该领域的经典文献做了地毯式的扫荡。然而,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引用,也使得叙事节奏显得异常缓慢。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正在阅读一本高质量的“文献综述”,而不是一部独立、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论著。对于那些希望直接进入作者独特见解的读者来说,穿过这片密集的引文森林,才能到达核心地带,无疑是一种煎熬。总而言之,它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其作为一种“可消费”的阅读材料,其门槛之高,令人望而却步。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既有古典的庄重感,又时不时冒出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晦涩表达。它不像是那种试图“讨好”大众读者的普及读物,而是非常执着于其学科内部的精准性。我注意到,作者非常偏爱使用一些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术语,而这些术语在现代语境下,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微妙的偏移。对于不熟悉该领域发展脉络的读者,光是理解那些被反复引用的关键概念,就可能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查阅背景资料。这导致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需要停下来,回顾之前章节对某个特定词汇的定义,生怕自己理解偏差导致整个论证链条断裂。这种对语言纯粹性的坚持,虽然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良心,但无疑提高了阅读的门槛,让初学者望而却步,也让资深读者感到一种不必要的认知负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嗯,算是中规中矩吧。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摸上去有一定的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光面纸,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抱有一丝期待。字体排版方面,我必须得挑剔一下。正文字体的选择还算清晰易读,但行距的处理似乎有些过于紧凑了,尤其是在一些长难句比较多的段落,读起来总感觉有点喘不过气来。最让我不适应的是注释部分的编排。虽然是“注释本”,理论上注释应该清晰明了地对应原文,但这个版本中,很多脚注的引用标记与正文的跳跃性太大,经常需要我频繁地翻到书的末尾或页脚去核对,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说实话,对于一本严肃的哲学著作,阅读体验的流畅度至关重要,这种排版上的小瑕疵,积少成多,确实影响了沉浸感。如果能对注释的呈现方式进行优化,比如采用更现代的边注或者更直观的内文插注,想必会提升不少整体的阅读友好度。

评分

从内容上来说,这本书对我个人世界观的冲击力,并不如我预期中那么剧烈。我原以为会读到一系列颠覆性的认知重构,然而,许多核心观点,在当代科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似乎已经成为了某些领域内的“常识”或至少是“被广泛讨论的基础假设”。当然,我必须承认,这本书作为奠基性的作品,其历史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像是一张极其精细的地图,标示了后世许多思想家开疆拓土的起点。问题在于,我们是站在它所开辟的土地上,用更先进的工具去审视世界,而这本书本身,却仿佛被时间凝固在了它被写下的那个瞬间。因此,阅读它更像是一次考古之旅,去追溯某个伟大思想的源头,而不是获得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工具箱。我更关注的是它如何形成,而非它直接能解决我当下遇到的哪个具体问题。

评分

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啃完这本厚厚的著作,坦白说,它的逻辑推进速度并非总能跟上我思维的步伐。作者在构建其核心论证体系时,似乎倾向于采用一种层层递进、但偶尔会显得冗余的论证方式。有些章节,我感觉前三页的论述已经把核心观点阐述清楚了,但作者却用了接下来的七页去反复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佐证或澄清,这对于追求效率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我理解,学术写作需要严谨,但过度强调“万无一失”的论证链条,有时反而稀释了关键洞察的力量。我常常需要在脑海中进行一次“内容压缩”,才能抓住作者真正想表达的那个突破点。这种阅读过程中的自我提炼,让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和作者的拉锯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大量的思考原料,但如何更有效地“提炼”这些原料,是摆在读者面前的一大挑战。

评分

我喜欢的版本,纸张的香味ok!

评分

注释很详细,翻译的也很好

评分

经典著作,最佳翻译!很好!

评分

判断力批判这本书是名著,很有思想内容,质量很好,价格也实惠,下次再来,支持京东!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学无止境,暂时还没看

评分

很好,值得购买,价格便宜。

评分

正在阅读中 正在阅读中

评分

写论文需要看的书,也是值得参考的。书的质量也很好,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