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理和(ErikZürcher,1928—2008),荷兰莱顿(Layden)大学教授,1969年创设莱顿大学汉学院现代中国资料中心,1974—1990年任该校汉学院院长,期间还兼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其zui大的兴趣是“当东方遇到西方”,既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适应,也探讨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史,设法了解中国在接受外来影响时的反应与适应过程。1959年他以《佛教征服中国》获得博士学位,该书于当年出版后久享盛誉。此外他还著有《中国耶稣会士传记,约1580—1680》、《佛教、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佛教:在词语、地图与图片里的起源与传播》。
李四龙,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1993—199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以“智顗思想与宗教派佛教的兴起”获博士学位,2001—2002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在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访问学习。其研究重点为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与比较宗教学,是国内较为知名的宗教学专家。
信奉佛教的中国人成为了佛教中国化的积极推动者,他们希望通过中国化,特别是与儒教融合,以减少社会和政权对佛教的抵触。荷兰汉学家许理和的著作《佛教征服中国》,不仅研究了佛教对中国的改变,更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双向的,我们也可以说是中国“征服”了佛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王皓月
本书极具价值。其主要贡献在于对四至五世纪中国佛教发展史的描述。其*的兴趣是“当东方遇到西方”时的反应,他既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适应,也探讨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史,设法了解中国对外来影响的适应过程。另外,近年来神学研究者亦开始注意到许理和对天主教在中国传播(又称为「儒家一神教」)的研究贡献。
——史谦德(DavidStrand)
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章绪论
一、“中国佛教”
二、“士大夫”和“士大夫佛教”
三、有教养的僧人
四、早期资料
史传著作
早期护教及传教文献
第二章历史概观(公元14世纪初)
一、汉代佛教
二、三国时期
三、西晋
第三章建康及东南佛教
一、导论
二、第一阶段
三、第二阶段
四、最后阶段:桓玄篡权与刘裕的崛起
五、结论
附录一:公元340年论争的有关文献
附录二:郗超《奉法要》
附录三:支遁《释迦文佛像赞并序》
第四章 襄阳、江陵和庐山的佛教中心及北方佛教的影响
襄国和邺的佛教
格义
道安及其北方信众
道安在襄阳的寺院生活及寺院组织
在襄阳与士大夫、王室的联系
襄阳的宗教活动
净土信仰
襄阳的学术活动
襄阳沦陷及分张徒众
江陵的佛教中心
其他弟子
道安在长安(公元379385年)
与长安王室的联系
译经活动
释慧远(公元334417年)
慧远在襄阳的青壮年时期(公元334378年)
法师与山林
慧远的教团:同学、弟子和俗家信众
与王室、士大夫的联系
庐山慧远的俗家信众
“禅那”与阿弥陀佛信仰
“佛身”
其他宗教活动:毗奈耶和阿毗达磨
学术活动
公元402年僧伽地位的论争
附录:释慧远传
第五章 “信仰的辩护”:公元4世纪及5世纪初的反对僧权和护持佛教
士大夫排斥佛教:反对僧权的种类
反对僧权:政治经济的论点
反对僧权:功利主义的论点
反对僧权:文化优越感的论点
佛教的反驳
宗炳的说法
《山海经》
周庄王
昭王和穆王
孔子和西方圣人
燕昭王
阿育王舍利
反对僧权:道德的论点
附录:《周书异记》和古本《竹书纪年》
第六章 “蛮族的皈依”:佛道冲突的早期历史
道教
化胡说
《化胡经》
佛教的回应
方便善巧
三圣东行说
伏羲和女娲的佛教诠释
张道陵的佛教外衣
参考书目
汉语人名和术语索引
非汉语人名和术语索引
译后记
对于本书的深度挖掘,我感触最深的是它对细节的执着。很多其他论述中会被一笔带过的社会层面或民间信仰的互动,在这里却被放大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比如,作者对特定时期地方精英阶层与宗教团体间微妙关系的处理,那份谨慎和洞察力,绝非泛泛之作可比。这种对“角落里”历史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让人意识到历史绝非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故事。这种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使得宏观的时代变迁有了坚实的、可触摸的基石。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研究,转化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卷,细节之处见真章。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的多样性着实令人称道。有时候,作者会使用一种非常古典、典雅的措辞,仿佛从旧时文人笔下流淌而出,显得庄重而富有韵味。而到了分析某个社会现象或哲学思辨时,笔锋一转又变得极其犀利和现代,逻辑结构严谨得让人不得不佩服。这种风格的切换,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和变化。它既有历史学著作应有的严谨性,又巧妙地融入了文学的魅力。我尤其喜欢它在引用原始文献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既保证了学术的纯正,又没有让普通读者感到被过多的生僻词汇所阻碍。这种游刃有余的文字功底,是很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贡献性,它提供的视角是相当独特的。作者在构建历史图景时,并没有采用那种二元对立的简化模式,而是将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视为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生态系统。这种看待历史的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使我对许多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历史事件产生了新的认识。它挑战了许多固有的、简化了的历史叙事,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接受“事情是这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精妙的问题框架,让人在读完之后,仍然能持续地思考和探究下去,这种智力上的激发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的色调和精妙的插图,立刻就把人拉进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纸张质感吸引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制作非常用心。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很好,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拥挤。尤其欣赏的是那些配图,那些描绘古代寺庙和壁画的细节图,清晰度和艺术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敬意。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随便翻翻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它有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力量。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叙述和具体的人物故事之间游走自如。我特别喜欢那些对关键历史节点的描绘,那种张力和转折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时间线罗列,而是充满了动态感,你能感受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磅礴气势。即便是对于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感到迷失。这种叙事上的老练,让原本可能沉闷的学术探讨变得引人入胜,成功地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
评分不顾无数人的阻拦,王振执意出征,他要去寻找梦想的光荣。
评分在《一个人》这部作品中,作者虚构了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这个社会没有个人,只有集体,人没有自己的名字,只以一个口号加一串数字来加以区别,人甚至不知道“我”这个字眼,但凡要表示“我”的概念,都用复数的“我们”来代替。
评分没有别的可说的了,当然是很好,各方面都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常好的书,非常好的卖家,非常好的服务,装帧设计很好,包装运输很好,值得学习和收藏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送货很快,包装很好!
评分凤凰文库丛书是一套辉煌巨著,本本都是经典。这套书我关注了很久,终于在618活动时拿下。书是精装,很大气。
评分作者以深厚的史学功底为基础,
评分好书,慢慢看吧。据说老版都炒到天上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