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號稱“王鐸書法10輯(下捲)”的書籍,初拿到手時,我本期待能一睹這位明末清初行草大傢晚年爐火純青的筆墨風采,畢竟王鐸的學養和氣度,在書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存在。然而,翻開扉頁,一股強烈的錯愕感便油然而生。書中呈現的,似乎更像是一本主題極其狹隘的、針對特定碑帖的臨摹速成手冊,而非一部係統梳理王鐸晚期風格演變脈絡的精選集。首先,裝幀的質感與內容排布的疏密程度,完全沒有達到我對“10輯”這種宏大係列所抱有的藝術品期待。字帖的選取上,似乎過於偏重於某一特定時期、特定體裁(比如某些行書小品)的重復展示,而對於他那些氣勢磅礴、足以震撼人心的巨製長捲,或者在篆隸方麵有所建樹的探求,卻鮮有涉獵。這使得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像是從一個大寶庫中隻挑齣瞭幾枚相似的玉石,卻遺漏瞭其他更具價值的珍品。對於一個想要深入理解王鐸“縱橫捭闔,不拘一格”創作哲學的學習者而言,這種片麵性無疑是令人遺憾的。我期待的是一篇宏大的敘事,呈現的是一部精選的畫廊。
評分閱讀體驗方麵,這本書對於初學者是相當不友好的,甚至對於中級學習者來說,也缺乏必要的引導。一本好的書法書籍,除瞭提供原作範本,更應該提供一種學習的路徑或理論支撐。然而,全書的結構中,幾乎找不到任何關於章法布局、用筆習慣、結構調整等方麵的係統論述。它隻是機械地羅列瞭一堆作品,仿佛在說:“看,這就是王鐸寫的。” 但“怎麼寫”“為什麼這麼寫”的核心問題,始終懸而未決。這種“隻給魚,不給漁”的模式,使得學習者很容易在臨摹過程中陷入盲目模仿的怪圈,無法真正領悟其書法中蘊含的魏晉風骨與個人情感的激烈碰撞。如果定位為“下捲”的參考資料,它本應承接前部的理論基礎,深化實踐指導,但實際內容更像是一本缺乏注釋的圖錄,對於希望通過係統學習提升技藝的讀者來說,吸引力大打摺扣,讓人感覺像是花大價錢買瞭一本精裝的空白練習本。
評分最後,從係列化的角度來看待這部“10輯(下捲)”,它的收尾顯得有些草率和虎頭蛇尾。既然是作為“10輯”龐大工程的一部分,它理應在內容上有所側重,比如專門聚焦於王鐸晚年對特定碑刻的融會貫通,或是對其書法理論體係的總結。然而,這本書的內容散落且不成體係,讓人完全無法從中感受到一個清晰的收官之作應有的完整性和總結性。反而讓人感覺,這更像是從一個更大的資料庫中隨機抽取齣的一部分內容,被臨時裝訂成冊,倉促上市。對於一個一直追隨這個係列學習的讀者而言,這種缺乏收束感的結束,帶來的是一種知識體係上的斷裂。我們希望從“下捲”中看到的是藝術成就的巔峰總結,是風格的集大成,而不是又一輪風格不一、缺乏關聯的習作的簡單堆砌。整體而言,它未能提供預期的深度和廣度,更像是一次不夠充分的文獻展示,而非一次深入靈魂的藝術對話。
評分從純粹的鑒賞角度來看,這本書在印製質量上,尤其是在對原作墨韻的還原度上,錶現得差強人意。王鐸的書法,其神韻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對於墨色的掌控——濃淡乾濕的變化,以及飛白與潤澤區域的對比,這些都是其“書不離筆,筆不離心”精神的物化體現。遺憾的是,這本書的影印質量似乎過於“乾淨”和“平麵化”瞭。很多原作中微妙的筆觸起伏、枯筆的顆粒感,在復製過程中被抹平,使得呈現齣來的作品缺乏瞭那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和曆史的厚重感。這就像是用數碼相機拍攝瞭一張油畫,雖然形態可見,但肌理和質感盡失。對於追求“入古齣新”的王鐸而言,對“古”的質感的再現,是極其重要的。如果隻是為瞭看字形結構,市麵上很多廉價的字帖便能滿足需求,我期待的是能通過高清的影印,去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筆墨張力,很顯然,這部作品在這一點上未能達標,讓人感覺像是隔著一層毛玻璃在欣賞國寶。
評分接觸到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仿佛是一份未經充分編輯和整閤的內部資料匯編,而非麵嚮廣大書法愛好者的正式齣版物。內容編排上,邏輯的跳躍性令人費解。有時候,前一頁還在展示一篇結構嚴謹、墨色濃重的楷書或行書,緊接著下一頁卻突然跳躍到幾幅用筆略顯鬆散的草稿式練習,兩者之間幾乎沒有任何過渡性的文字說明或時期標注,讓人無法判斷這些作品在王鐸藝術生命中的具體位置和意義。這種缺乏上下文的呈現方式,極大地削弱瞭學習的有效性。想要通過這本書來把握王鐸“屋漏痕”與“錐畫沙”的辯證統一,難度極大。如果作者的意圖是展示其創作過程中的隨意性,那麼至少應該提供一些清晰的注釋,解釋某一種筆法的齣現背景。現在的狀態,就好比聽一段交響樂,音符是準確的,但缺乏指揮,聽眾無法體會到樂麯的起承轉閤與情緒張力。我希望看到的,是經過專傢精心梳理的、能反映其藝術思想演變的時間綫,而不是這種散點式的碎片堆砌。
評分好
評分開本比較大,選的貼也多,唯一遺憾要是彩印就好瞭。當然彩印肯定價更高
評分小時候很喜歡,隻是看過少數幾帖。如今能買到全套書瞭王鐸(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傢。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號嵩樵, 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彆署煙潭漁叟。孟津(今河南)人。幼時傢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天啓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賞識推薦,入翰林院庶吉士,纍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坎坷多艱。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十一歲的王鐸曾一度避難於蘇州滸墅關袁樞寓所,二人交情篤厚,往來間以詩文書畫相唱和。袁樞之父兵部尚書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誌銘就是王鐸親筆撰文書寫的。1644年李自成攻剋北京,崇禎帝殉國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王鐸為東閣大學士。清朝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裏。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編輯本段書畫成就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畫山水宗荊、關,丘壑峻偉,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傅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彆。山水花木竹石,皆用書中關紐。間作蘭、竹、梅、石,灑然有物外趣。順治三年(1646)作《漁舟蕭閑圖》,收入《曆代名賢畫粹》;永曆四年(1650)作《雪景山水圖》,收入日本《支那名畫寶鑒》;永曆五年(1651)被滿洲政府罷官歸裏,作《蘭石圖》捲、《山水捲》,分彆收入《新版世界美術全集》、《支那名畫寶鑒》。王鐸善於畫山水和梅蘭竹石,山東省濟南市博物館收藏的《雪景竹石圖》是王鐸為睢陽袁樞精心創作的一幅雪竹作品,他的畫主要繼承瞭五代荊浩和關仝的風格,王鐸的作品丘壑高峻,氣勢雄偉。同時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維的畫法,主要以水墨暈染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顯得厚實雄偉,生機勃勃。他的山水畫景色比較寫實,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間。他的山水畫是以元人的筆墨技法畫齣瞭宋人味道。王鐸的人物畫極少見,而且畫法比較簡略、寫意。王鐸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齣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韆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灕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捲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彆,稱為“明清調”。 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傢。提齣瞭“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小時候很喜歡,隻是看過少數幾帖。如今能買到全套書瞭王鐸(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傢。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號嵩樵, 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彆署煙潭漁叟。孟津(今河南)人。幼時傢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天啓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賞識推薦,入翰林院庶吉士,纍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坎坷多艱。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十一歲的王鐸曾一度避難於蘇州滸墅關袁樞寓所,二人交情篤厚,往來間以詩文書畫相唱和。袁樞之父兵部尚書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誌銘就是王鐸親筆撰文書寫的。1644年李自成攻剋北京,崇禎帝殉國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王鐸為東閣大學士。清朝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裏。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編輯本段書畫成就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畫山水宗荊、關,丘壑峻偉,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傅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彆。山水花木竹石,皆用書中關紐。間作蘭、竹、梅、石,灑然有物外趣。順治三年(1646)作《漁舟蕭閑圖》,收入《曆代名賢畫粹》;永曆四年(1650)作《雪景山水圖》,收入日本《支那名畫寶鑒》;永曆五年(1651)被滿洲政府罷官歸裏,作《蘭石圖》捲、《山水捲》,分彆收入《新版世界美術全集》、《支那名畫寶鑒》。王鐸善於畫山水和梅蘭竹石,山東省濟南市博物館收藏的《雪景竹石圖》是王鐸為睢陽袁樞精心創作的一幅雪竹作品,他的畫主要繼承瞭五代荊浩和關仝的風格,王鐸的作品丘壑高峻,氣勢雄偉。同時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維的畫法,主要以水墨暈染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顯得厚實雄偉,生機勃勃。他的山水畫景色比較寫實,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間。他的山水畫是以元人的筆墨技法畫齣瞭宋人味道。王鐸的人物畫極少見,而且畫法比較簡略、寫意。王鐸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齣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韆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灕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捲跋》
評分王鐸(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傢。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號嵩樵, 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彆署煙潭漁叟。孟津(今河南)人。幼時傢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天啓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賞識推薦,入翰林院庶吉士,纍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坎坷多艱。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十一歲的王鐸曾一度避難於蘇州滸墅關袁樞寓所,二人交情篤厚,往來間以詩文書畫相唱和。袁樞之父兵部尚書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誌銘就是王鐸親筆撰文書寫的。1644年李自成攻剋北京,崇禎帝殉國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王鐸為東閣大學士。清朝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裏。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
評分小時候很喜歡,隻是看過少數幾帖。如今能買到全套書瞭
評分不錯的書,買瞭不後悔。 這本書的質量不錯。 值得你擁有。
評分很好,還會在來買的!質量可以!
評分很喜歡很喜歡很喜歡很喜歡
評分王鐸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齣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韆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灕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捲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彆,稱為“明清調”。 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傢。提齣瞭“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