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

农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汉文 编
图书标签:
  • 农耕文化
  • 民间智慧
  • 农业知识
  • 乡村生活
  • 传统文化
  • 谚语
  • 民俗
  • 农业生产
  • 生活经验
  • 乡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568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1242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页数: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农谚,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总结。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农业、林业、畜牧业、气象等方面的自然现象和规律,现将搜集到的农谚加以整理、编辑,供读者参阅。
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斗争中积累的经验,十分丰富。董汉文编著的《农谚》所反映的内容,大部分来自群众的口头流传,小部分来自历代农业书籍和《本草纲目》等历史资料。

目录

前言
一、农业
(一)播种
(二)田间管理
(三)土壤、保墒
(四)肥料
(五)水利
(六)种子、秧苗
(七)合理密植
(八)茬口
(九)植物保护
(十)农机具
(十一)收获
(十二)蔬菜
二、林业
(一)山林
(二)果树
三、畜牧业
(一)大牲畜
(二)养猪
(三)家禽
(四)其他
四、气象
(一)风向测天
(二)日月星测天
(三)雷电雨测天
(四)云雾霞虹测天
(五)动物测天
(六)观物测天
(七)霜雪测天
(八)寒暖测天
五、其他
(一)勤俭节约
(二)团结互助

前言/序言


《农谚》 引言 在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长河中,农谚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们是智慧的结晶,是世代经验的沉淀,更是劳动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写照。这些凝聚着朴素智慧的短语,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农耕的道路,指引着农民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耕耘中,洞察天时,顺应地利,精耕细作,最终迎来丰收的喜悦。它们是中国农业生产实践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农事知识、气象预报、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作物栽培等方方面面。 第一章:天象与物候——自然的语言 农谚中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解读。古人将对天空、云朵、风雨、雷电、月相、星辰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转化为便于记忆和传播的谚语,以此来预测天气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农谚》将深入剖析这些与天象和物候相关的谚语,例如: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这句谚语揭示了钩状云(卷云)与降雨之间的关联。卷云通常出现在天气变化的前兆,预示着可能到来的雨水。书本将解释卷云的形成机制,以及农民如何通过观察卷云的形状、厚度和移动速度来判断降雨的可能性和强度。 “东风暖,下雨断面;西风寒,丰收年”:这句谚语涉及到风向与天气及收成之间的关系。东风常带来湿润的暖空气,可能导致降雨,影响作物生长;而西风则常与干燥凉爽的天气相伴,有利于作物成熟和收成。我们将探讨不同风向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以及农民如何根据风向调整农事安排。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通过对日晕和月晕的观察,古人能够预测近期的天气。日晕和月晕的形成是大气中有冰晶或水滴时,阳光或月光被折射的结果。谚语中的“三更”和“午时”并非精确的时间点,而是指夜间和白天。我们将深入研究日晕月晕的科学原理,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农事预测中的实际应用。 “春雾雨,夏雾晴,秋雾凉,冬雾霜”:不同季节的雾有不同的天气预示。春天的雾通常意味着潮湿空气的到来,预示着降雨;夏天的雾则可能伴随着晴朗的天气;秋天的雾预示着气温的下降;冬天的雾则可能预示着霜冻的来临。本书将详细阐述不同季节雾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变化的关联。 “立春雨水到,一刻值千金”:这句谚语强调了立春后降水的及时性和重要性。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土壤开始解冻,作物也开始萌发,此时的雨水对春耕备耕、作物播种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不同节气与降水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谷雨节气是播种瓜类和豆类的适宜时节。我们将分析谷雨节气时的气温、降水特点,以及为何这些条件适合这些作物的生长,并介绍相关的播种技术。 “处暑不过,七月中”:处暑节气之后,通常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这句谚语也暗示着在处暑前后,夏季的炎热天气将逐渐消退。我们将探讨处暑节气对气温和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 “小满不满,麦径田畔”:小满节气时,小麦即将成熟,但尚未完全饱满。这句谚语提醒人们,此时虽然作物生长旺盛,但若遇上连续的阴雨天气,可能会导致小麦倒伏或病虫害发生。我们将深入研究小满节气时的小麦生长特点,以及可能面临的天气风险。 第二章:农事之道——耕作的智慧 除了对天气的预测,农谚更是凝聚了千百年来农民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农事经验,涵盖了从选种、育苗、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储藏等各个环节。《农谚》将系统地梳理和解读这些农事谚语,例如: “种瓜点豆,不如早下手”:这句谚语强调了及时播种的重要性。早播有利于作物抓住有利的生长季节,提高产量和品质。我们将分析不同作物对播种时间的需求,以及早播带来的具体优势。 “清明前后,栽瓜种藕”:清明时节,气温回升,正是栽种瓜类和藕的最佳时期。我们将探讨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以及为何适合这些作物的生长,并介绍相关的栽种方法。 “麦收抢日,秋收抢时”: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抢收的重要性。夏收时节,天气变化快,要抓住晴朗的天气抢收小麦,避免损失;秋收时节,也要抓住农时,按时完成收获,为下一季的耕作做准备。我们将分析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的收获特点,以及抢收的意义。 “施肥要看苗,除草要趁早”:这句谚语指出了施肥和除草的原则。施肥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来决定用量和种类;除草要及时,避免杂草与作物争夺养分和空间。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施肥需求,以及有效的除草方法。 “雨前选地,雨后栽植”:这句谚语揭示了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农事活动。雨前选择合适的种植地点,为后续的种植做准备;雨后进行栽植,土壤湿润,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我们将分析雨水对土壤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雨水进行农事活动。 “深耕细作,沃土丰产”:这句谚语强调了耕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深耕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透气性,有利于根系生长;细作能够使土壤更加疏松,便于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我们将探讨耕作技术对土壤健康的重要性。 “好地不怕懒,懒地不怕勤”:这句谚语点明了对不同土壤条件采取不同耕作策略的道理。肥沃的土地也需要细心管理,才能发挥其最大潜力;贫瘠的土地则需要通过勤劳的耕作,施肥改良,才能获得好的收成。我们将分析不同土壤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提高产量。 “堆肥压仓,粮满仓”:这句谚语强调了堆肥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堆肥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改善土壤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手段。我们将介绍堆肥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第三章:病虫防治——健康的守护 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扰,是丰收的基础。《农谚》将深入挖掘那些关于病虫害的识别、预防和治理的谚语,为农民提供实用的指导: “稻螟怕老黄,麦蚜愁雨霜”:这句谚语指出了稻螟和麦蚜的防治要点。稻螟的幼虫“老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抑制稻螟的发生;而麦蚜则惧怕雨水和霜冻。我们将探讨不同病虫害的生命周期和习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点进行防治。 “红蜘蛛,最怕水,打药不干净,越打越多”:这句谚语针对红蜘蛛的防治提出了有效建议。红蜘蛛害怕潮湿环境,适当的喷水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喷药时要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否则可能导致药效不佳,甚至刺激红蜘蛛繁殖。我们将分析红蜘蛛的特点,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防治。 “白粉病,用草木灰,病斑消退”:这句谚语提供了一种利用草木灰防治白粉病的方法。草木灰具有一定的碱性,可以中和病菌产生的酸性物质,起到抑制白粉病的作用。我们将探讨草木灰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以及其他类似的民间偏方。 “霜降之后,病虫无踪”:霜降节气后,气温显著下降,许多病虫害的生命活动逐渐停止,或者进入越冬阶段。这句谚语提醒人们,在霜降后,病虫害的威胁将大大减小。我们将分析霜降对病虫害的影响,以及在越冬期如何进行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及时中耕,防病治虫”:中耕不仅能疏松土壤,还能清除杂草,同时也能破坏一些藏匿在土壤中的病虫害的生存环境。我们将探讨中耕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作用。 “及时排水,避免烂根”:积水是导致植物根部病害(如根腐病)的重要原因。及时排水,保持土壤的适宜湿度,能够有效地预防根部病害的发生。我们将分析水涝对作物根系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排水来保护作物健康。 第四章:农具与技术——生产力的革新 在农业生产中,合适的农具和先进的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和产量。《农谚》也将关注那些与农具和技术相关的谚语,它们反映了历代农民在生产工具上的探索与改进: “好马配好鞍,好农具耕好田”:这句谚语强调了农具质量对耕作效果的重要性。优质的农具能够更有效地完成耕、播、种、收等农事操作,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作物产量。我们将追溯中国传统农具的发展演变,以及不同农具的特点和适用性。 “犁耙耧耧,精耕细作”:这句谚语概括了犁、耙、耧等传统农具在精耕细作中的作用。犁用于翻耕土壤,耙用于碎土和平整,耧则用于播种,这些农具的配合使用,能够实现高效的土地准备和播种。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农具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巧用工具,省力高效”:这句谚语提醒人们,掌握农具的使用技巧,能够事半功倍。我们将介绍一些提高农具使用效率的技巧和窍门。 “科学育种,高产稳收”:虽然这句谚语可能更贴近现代农业,但其背后蕴含的“优良品种是丰收的基础”的理念,在古代也同样适用。我们将探讨古代选种、育种的一些朴素方法,并与现代的科学育种技术进行对比。 第五章:伦理与生活——农人的哲学 农谚不仅是关于生产的知识,也蕴含着农民的生活哲学、道德观念和对自然的敬畏。《农谚》将展现这些方面,例如: “勤俭持家,粮满仓”:这句谚语强调了勤劳和节俭是家庭富裕的基础。农民辛勤耕作,并将所得妥善保管,才能保证家庭的温饱与富足。我们将探讨勤俭节约在农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邻里互助,共渡难关”:在农业生产中,尤其是在面临天灾人祸时,邻里之间的互助显得尤为重要。这句谚语体现了中国农民淳朴的互助精神。我们将分析互助精神在农业社会中的作用。 “敬畏自然,顺天应时”:农民深知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回报。这句谚语体现了农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我们将探讨农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足不出户,知天下事”:这句谚语虽然有些夸张,但反映了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通过口耳相传、与外界的有限交流,农民也能了解重要的信息,同时也暗示了农民对外界变化的敏感度。我们将分析这句谚语背后的信息传播和社会联系。 结语 《农谚》并非一本简单的谚语集,而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博大精深。它不仅记录了古人的生产智慧,更传承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农谚的解读,让读者了解农民的艰辛与智慧,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并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重新审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代代相传的农谚,我们不仅能获得实用的农事知识,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这对于指导当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乃至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巧妙,它不像某些专注于知识普及的书籍那样,将信息一股脑地倾泻而出,而是像一位技艺娴熟的匠人,将不同的篇章像精密的齿轮一样咬合在一起。开篇的铺垫极具张力,不急不躁地引人入胜,随后进入主体部分时,作者在宏观的农业周期描述与微观的作物管理细节之间,进行了完美的切换。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工具迭代和农具改进的章节,作者并未流于表面地罗列名称,而是深入探讨了每一次技术革新背后所蕴含的对效率和产出的追求,这其中蕴含着一种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那些结构严谨的论述,然后才能继续前行,因为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整体结构如同一个设计精巧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而且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叹服,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组织材料上的强大能力,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智力上的满足感。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颇具挑战性,它用词古雅,大量采用了那种带有地域色彩的、鲜活的、甚至略显生僻的旧时词汇,这使得初读时可能会有些许的门槛。但一旦适应了这种韵律,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一种文化基因的显现,它忠实地保留了特定时代和地域的表达习惯,赋予了文字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场感。我感觉自己仿佛在阅读一份尘封已久的手稿,字里行间跳动着鲜活的生命气息,而不是被过度“净化”和“标准化”的现代文字。这种未经雕琢的质感,反而成了它最宝贵的财富。这种挑战性,也迫使我查阅了许多生词,每一次“破译”成功,都带来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它需要读者的尊重和投入。

评分

这部书的文笔,真是像清晨薄雾里被阳光穿透的田野,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一种朴实无华的力量。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呼吸着那些古老农耕智慧的气息。作者对自然节律的观察入木三分,每一个季节的更迭,每一场风雨的来临,都被细腻地捕捉下来,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读到那些描述农忙时节的段落,我仿佛能听到镰刀划过麦穗的“沙沙”声,感受到汗水浸湿衣衫的灼热,那种人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命力,透过纸页扑面而来。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沉甸甸的生活经验的结晶,每一句话都像是从老农的嘴里说出来的,带着时间的沉淀和生活的磨砺。特别是书中对不同天气现象的预判和应对措施的描述,简直是一门艺术,融合了科学的观察和千百年来积累的直觉,让人对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这种对土地的敬畏和深情,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久违的珍贵品质,读完让人心头一暖,也让人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其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它仿佛是过去与现在之间架设的一座坚实的桥梁。在阅读那些关于气候变化和土壤退化描述的部分时,我震惊地发现,那些被认为是现代农业面临的难题,在书中早已有过相似的、基于经验的探讨和应对策略。这表明,人类面对自然挑战的困境和智慧的探索,是具有某种普遍性和重复性的。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通过对古老智慧的重新梳理和审视,为我们当下的困境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视角——一种不那么依赖高科技,但更依赖于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顺应的智慧。这种历史的回响,在某些瞬间让我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安慰,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知识是流动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倾听和发掘,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或者发现被我们遗忘的良方。

评分

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本书的设计感可以说是低调而充满内涵。它没有采用那种华丽或过于现代的封面设计来吸引眼球,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朴素、接近于麻布纹理的纸张质感,配合着深沉的墨绿色或泥土棕色作为主色调。这种选择立刻奠定了全书沉稳、内敛的基调,让读者在拿起它的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厚重感,而不是浮躁的商业气息。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距和行距的处理恰到好处,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性,这在内容如此密集的专业性书籍中尤为难得。甚至连目录的设计,都采用了类似古代书籍的层级划分方式,而非简单的数字列表,这种细微之处的用心,无声地表达了对内容的尊重。可以说,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的整体包装,完美地呼应了其内容深植于土地的本质,提供了一种非常纯粹和专注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