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蚯蚓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中,就发现了5.5亿年前的蚯蚓化石。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从蚯蚓改良土壤、充当动物性蛋白质饲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转向生物制药工程,尤其是提取的“蚓激酶”,已成为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理想保健药品。因此,蚯蚓的需求量逐年上升,这就为农村和城市人工养殖蚯蚓开僻了广阔的前景。
作者在总结十几年养殖蚯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研究、开发工作,在与广大的养殖户共同努力下编写此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使其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简介
刘明山,中国动物学研究专家,中国农村养殖论坛编委会主编,北京明仁智苑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著有:《蜗牛养殖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蚂蚁养殖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美国青蛙养殖技术》(金盾出版社)、《蜗牛》合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珍珠獾养殖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水蛭养殖技术》(金盾出版社)、《白玉蜗牛养殖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花面狸高效饲养指南》(中原农民出版社)、《波尔山羊养殖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香猪养殖与利用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火鸡养殖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蜘蛛养殖与利用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孔雀养殖与利用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和《白玉蜗牛养殖与利用技术问答》(中国林业出版社)。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蚯蚓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蚯蚓的分类与养殖
一、蚯蚓的分类地位
二、养殖蚯蚓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 养殖蚯蚓的意义
一、药用价值
二、饲用价值
三、食用价值
四、改良土壤的作用
五、垂钓诱饵
第一节 蚯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一、蚯蚓的外部形态
二、蚯蚓的内部构造
第二节 蚯蚓的种类和特征
一、蚯蚓的分科
二、蚯蚓的常见品种
第三章 蚯蚓的生活习性
第一节 蚯蚓的运动性
一、蚯蚓的运动方式
二、蚯蚓运动的主要器官
第二节 蚯蚓的生活史和再生性
一、蚯蚓的生活史
二、蚯蚓的再生性
第三节 蚯蚓对环境的要求
一、温度
二、湿度
三、光照
四、空气
五、基料
第四章 蚯蚓的人工养殖方法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选择和布局
一、蚯蚓的地理环境的选择
二、场地选择及植被布局
第二节 养殖方式与设施
一、室内养殖
二、日光温室养殖
三、室外养殖
第五章 蚯蚓的系列和育种
第一节 蚯蚓的繁殖
一、繁殖过程
二、蚓茧的孵化
第二节 蚯蚓的引种和运输
一、种蚯蚓的来源
二、种蚯蚓的采集
三、种蚯蚓的运输
第三节 种蚯蚓的提纯和杂交育种
一、提纯育种
二、杂交育种
三、促性培养
四、杂交优势率的测算
五、原种的复壮
第四节 不同繁殖期的生产管理
一、繁殖群的生产
二、繁殖群的管理
三、扩繁群的生产管理
四、商品繁殖的生产管理
五、商品蚯蚓的生产管理
第六章 蚯蚓基料的制备
第一节 基料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基料的配制
一、原料的选择
二、原料的处理
三、基料的配制
第七章 蚯蚓的饲料
第一节 蚯蚓的基础代谢能
一、对基础代谢能的可满足程度
二、满足基础代谢能的直接途径
第二节 蚯蚓的饲料标准
一、蚯蚓饲料成分与营养价值
二、蚯蚓饲料的营养标准
三、饲料的配制要求
第三节 蚯蚓饲料的配制
一、饲料配制中的原料选择
……
第八章 蚯蚓的日常管理
第九章 蚯蚓病害的防治
第十章 蚯蚓的采收、包装和运输
第十一章 蚯蚓的加工与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
精彩书摘
此外,蚯蚓体内含有的大量的消化酶,尤其是纤维索酶和甲壳酶,可以帮助畜禽鱼类等动物对纤维素、甲壳等食物的分解和消化,从而达到提高动物饲料的利用率,促进投入和产出趋向合理化。而且蚯蚓又是野生鱼类、两栖类如青蛙、爬行类。如蛇、鸟类等经济动物的较好饵料,如果把蚯蚓粉添加在畜、禽、鱼等饲料中,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食用价值蚯蚓作为食品,在我国古代就有记载。至今生活在海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仍有挖掘蚯蚓食用的习惯,他们将蚯蚓洗净,切碎,添加在馄饨馅中,因为蚯蚓体内含有大量的谷氨酸,起到“味精”的作用,可以使馄饨的味道更加鲜美。
在国外,尤其是欧洲、非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常以蚯蚓为原料,烹调成各种菜肴,如蚯蚓汤、蚯蚓菜等;制成罐头和其他各色食品,如蚯蚓蛋糕、蚯蚓面包、蚯蚓干酪、蚯蚓饼干等。
随着人类对蚯蚓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及加工方法的完善和食用习惯的改变,蚯蚓作为人类食品之一,必将有着广阔的前景。
四、改良土壤的作用
蚯蚓改良土壤的作用国内外早有报道。而且经过现代农业的测定,认为蚯蚓确实具有疏松土壤,富集养分,提高肥力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前言/序言
蚯蚓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中,就发现了5.5 亿年前的蚯蚓化石。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从蚯蚓改良土壤、充当动物性蛋白质饲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转向生物制药工程,尤其是提取的“蚓激酶”,已成为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理想保健药品。因此,蚯蚓的需求量逐年上升,这就为农村和城市人工养殖蚯蚓开僻了广阔的前景。
作者在总结十几年养殖蚯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研究、开发工作,在与广大的养殖户共同努力下编写此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使其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时间仓促,再加上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土壤改良与生态农业实践》 本书聚焦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土壤改良,并深入探讨其在生态农业实践中的应用。本书旨在为广大农业从业者、科研人员、以及对生态农业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体系。 第一章:土壤健康的基础——理解土壤的生命力 本章将从土壤的构成元素出发,详细阐述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我们将深入剖析土壤的质地、结构、孔隙度、持水量、通气性等物理指标,探讨它们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根系发育。在化学层面,我们将解析土壤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含量、宏量及微量元素组成,以及这些因素对养分有效性和植物吸收的影响。 尤为重要的是,本章将着重介绍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及其重要作用。我们将介绍土壤中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节肢动物(蚯蚓、螨虫、弹尾虫等)、线虫以及其他土壤生物的种类、生态功能和相互关系。深入理解土壤的“生命力”,即其活跃的生物活动,是实现土壤健康和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我们将阐释土壤健康如何影响作物产量、品质以及病虫害的发生,为后续的土壤改良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土壤退化与挑战——识别农田的潜在危机 本章将系统梳理导致土壤退化的主要因素,帮助读者识别农田面临的现实挑战。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深翻、连作、过度机械化等对土壤结构和有机质含量的破坏。同时,我们将探讨化学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它们可能引起的土壤板结、养分失衡和环境污染问题。 水土流失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土壤退化因素,本章将深入分析其成因,包括暴雨冲刷、风蚀以及不当的坡耕地管理。我们将探讨土地盐碱化、酸化、重金属污染等区域性土壤退化问题,分析其成因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通过对这些土壤退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提升读者对土壤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为后续的改良措施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第三章:有机改良技术的基石——堆肥化与生物质转化 本章将详细介绍有机改良技术的基石——堆肥化和生物质转化。我们将从堆肥的原理入手,深入讲解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的工艺流程、温度控制、翻堆技术以及所需的物料配比。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园林废弃物等有机废弃物,通过科学的堆肥过程,转化为富含养分、具有良好团粒结构的优质有机肥。 本书将重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堆肥,包括畜禽粪便堆肥、作物秸秆堆肥、绿肥堆肥以及城市污泥堆肥等,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此外,本章还将探讨生物质炭(Biochar)的制备技术及其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我们将阐释生物质炭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比表面积、强大的吸附能力和稳定性,以及它们如何改善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吸附重金属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第四章:绿色植被的力量——绿肥种植与覆盖技术 本章将深入探讨绿色植被在土壤改良中的巨大潜力,重点介绍绿肥种植和覆盖技术。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类绿肥的特性,包括豆科绿肥(如紫云英、苜蓿、三叶草等)和非豆科绿肥(如黑麦草、油菜、荞麦等),分析它们的生长周期、养分积累能力、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病虫害的抑制作用。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作物种植计划,选择最适宜的绿肥品种,并掌握科学的种植、管理和翻埋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绿肥的改良效果。 覆盖技术(Cover Cropping)是另一种重要的绿色植被应用。本章将阐述覆盖作物的作用,包括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固氮以及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栖息地。我们将介绍不同季节适用的覆盖作物组合,如冬季覆盖作物、夏季覆盖作物以及多季覆盖系统。本书将提供详细的覆盖作物选择指南和种植建议,帮助读者将其有效融入现有的农业生产系统中,实现土壤的持续保护和改善。 第五章:生态农业的实践智慧——土壤健康与作物增产的协同 本章将把前几章介绍的土壤改良技术融入到生态农业的实践框架中。我们将分析生态农业的核心理念,强调生物多样性、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将有机改良技术(如堆肥、生物质炭)与绿色植被技术(如绿肥、覆盖作物)相结合,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系统。 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土壤健康如何直接促进作物增产和品质提升。例如,有机质的增加如何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减少化肥用量;土壤结构的改善如何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水分和养分吸收效率;土壤生物活性的增强如何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使用。本书还将探讨生态农业模式下的轮作、间作、套种等耕作制度,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维护土壤健康,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第六章:新兴技术与未来展望——智能监测与精准改良 本章将展望土壤改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介绍一些新兴技术在土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我们将探讨土壤传感器技术(如pH传感器、水分传感器、养分传感器)的发展,以及它们如何为土壤监测提供实时、精准的数据。本书将介绍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壤普查、退化监测和改良规划中的应用。 我们将深入研究微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等生物调控技术,分析它们在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提高作物抗逆性和减少化学投入方面的潜力。同时,本章还将讨论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在土壤健康诊断、预测模型构建和精准施肥策略制定中的应用前景。最后,本书将对生态农业和土壤改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强调技术创新与传统智慧的融合,为实现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