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尚艺术书简

塞尚艺术书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塞尚 著,潘襎 译
图书标签:
  • 塞尚
  • 艺术
  • 绘画
  • 书信
  • 艺术史
  • 印象派
  • 后印象派
  • 西方艺术
  • 艺术理论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8025199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83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页数:30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代绘画之父——后期印象派画家塞尚,离去已百年有余,他声誉隆盛、影响深远,他所生活过的普罗旺斯,法国南部一个有着温暖阳光和清新空气的山城,也因其而闻名于世。《塞尚艺术书简》,借真诚的书简文字、珍贵的历史照片、精彩的画作,一探这位画家的心灵世界与交往状态。

内容简介

《塞尚艺术书简》历经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学者的搜集:从1907年画家好友贝尔纳的出版书信、1937年由法国学者集结的207封信件,到1978年扩充而成的233封塞尚书简,以及1964年由日本学者另外整理的书简集。
随着塞尚与其亲友、朋友之书信记录的愈见丰富,读者也愈来愈靠近一个情感丰沛但性格孤僻、经济宽裕但稍欠节制、执著艺术但偶生嗟叹的神格化的塞尚。
《塞尚艺术书简》这些书简之中,透露出塞尚的情感起伏、物质挣扎、思绪更迭与世态聚散一是研究塞尚其人其画的重要来源。亲笔文字、历史照片与各时期作品图片,呈现了其身为“现代绘画之父”之外的人性化面貌。

目录

中译本序:“现代绘画之父”的剖白
原编者序
译者短言
初期书简1858—1872
印象派时期书筒1873—1882
古典构成时期书简1883—1894
晚年书简1895—1906
塞尚年谱

前言/序言


远方的回响:十九世纪末欧洲艺术的变革与人物群像 绪论:时代的脉动与艺术的嬗变 本书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欧洲艺术史,一个充满剧烈社会变革、科学突破与哲学反思的黄金时代。彼时,工业革命的余波深刻地重塑了城市景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权威在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芒与随后的浪漫主义激情中逐渐瓦解。艺术不再仅仅是宫廷或教会的附属品,它开始转向对内在世界的探索、对日常经验的捕捉,以及对视觉本质的深入挖掘。 我们探究的不仅仅是画布上色彩与线条的演变,更是艺术家们如何应对一个日益加速、日益商品化的世界。他们是先知,是观察者,更是时代的记录者。本书试图通过对关键流派、重要事件以及核心人物的详细剖析,勾勒出那段“现代性”的黎明景象。 --- 第一部:印象的捕捉与光影的革命 第一章:光线与瞬间的胜利——印象派的诞生与遗产 印象派并非一蹴而就的艺术运动,而是一场建立在对传统学院派技法坚决反叛基础上的深刻革命。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巴黎,分析其社会结构如何催生了对“在场感”的渴望。 1. 户外写生(Plein Air)的解放: 颜料管的发明与铁路运输的发展,使得艺术家得以逃离画室,直接面对自然光。本书详述了光线如何成为描绘的主体而非辅助元素。我们深入分析了莫奈如何通过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系列创作,揭示了视觉感知的流动性和非永恒性。这不仅仅是技法的改变,更是本体论上的转变:客观实在让位于主观感知。 2. 主题的世俗化: 艺术不再关注神话或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转向巴黎大道的喧嚣、郊外的午后野餐、新兴的剧院生活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休闲活动。德加对芭蕾舞者幕后瞬间的捕捉,以及雷诺阿对人群欢愉场面的描绘,共同构建了一部十九世纪末巴黎的社会风俗画。 3. 色彩的科学性: 印象派的成就离不开当时光学理论的发展。本书将探讨色彩并置(Juxtaposition)而非事先混合的技法如何作用于观者的视网膜,实现了色彩的“振动”效果。 第二章:后印象主义的多元转向——结构、符号与情感的重建 当印象派的激情逐渐平息,后印象主义者们开始反思其对瞬间的迷恋是否牺牲了艺术的持久结构和深刻内涵。这一阶段呈现出高度的分化与个体化,预示了未来主义和野兽派的兴起。 1. 塞尚(Paul Cézanne)对永恒结构的追寻: 虽然我们不探讨其通信录,但我们必须分析其在风景与静物中对几何形体——圆柱、球体、圆锥——的提炼。塞尚试图在自然的表象之下,发现支撑其的恒定结构。他对不同视角的并置处理,为立体派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石。他的追求是将印象派的色彩经验,融入古典主义的坚实骨架之中。 2. 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内在火焰: 梵高将色彩从其描述性功能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表达强烈情感的纯粹载体。本书将细致考察其在阿尔勒和圣雷米时期,如何使用扭曲的线条和高饱和度的对比色,来描绘他与自然及自我内心挣扎的复杂关系。他的作品是浪漫主义情感的极端爆发点。 3. 塞冈(Paul Gauguin)的象征与异域情调: 塞冈放弃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喧嚣,转向布列塔尼和塔希提岛,试图通过原始的色彩和简化的形体,重拾被文明压抑的纯粹精神性。我们分析了“综合主义”(Synthetism)如何通过色彩和线条的象征性使用,来传达超越视觉的意义。 --- 第二部:符号、精神与现代性的焦虑 第三章:象征主义的隐秘王国 与着重描绘外部世界的印象派相对,象征主义艺术家们将注意力转向了梦境、神话、文学和潜意识的深处。 1. 拒绝自然主义的描绘: 象征主义者认为,艺术的真正目的在于暗示那些无法用语言或直接观察所表达的真理。我们考察了莫罗(Gustave Moreau)和雷东(Odilon Redon)的作品,他们如何构建一个充斥着寓言、神秘生物和异域魅力的“内心风景”。 2. 装饰艺术与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交汇: 象征主义的审美观渗透到了设计领域。新艺术运动对有机形态、蜿蜒的线条和对自然界生命力的抽象化处理,是视觉艺术向日常应用美学延伸的典范。这股潮流试图在冰冷的工业化环境中,重塑一种富有诗意和生命力的美学。 第四章:造型的突破与现代艺术的奠基 世纪之交,少数几位艺术家以其激进的造型语言,彻底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对透视和比例的恪守,直接开启了二十世纪的艺术革命。 1. 原始主义的呼唤: 随着欧洲殖民扩张带来的全球文化接触,艺术家们开始接触非洲雕塑和原始艺术的造型语言。这种力量感、非写实化的结构和对形式的纯粹处理,对欧洲艺术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2. 造型的解构与重组: 我们将深入探讨立体派的先声是如何在巴黎的咖啡馆和工作室中酝酿的。这种对物体进行多重视角同时呈现的实验,标志着西方艺术对“单一观察点”这一概念的彻底否定。它要求观者从智力上参与到对空间的重建过程中。 --- 结语:遗产与展望 十九世纪末的欧洲艺术,是以一种爆发性的、多线索的方式完成了从“再现自然”到“建构自我”的转变。印象派解放了色彩,后印象派重建了结构,象征主义开启了精神探索,而前卫的造型实验则为整个二十世纪的艺术思潮——从表现主义的强烈情感外化到立体主义的空间解构——铺设了道路。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理解这些看似孤立的运动,如何共同编织出“现代艺术”复杂而迷人的开篇乐章。我们看到的是一代艺术家如何勇敢地直面新时代的挑战,用他们手中的画笔,重塑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独特,它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被过度解读的“名作”,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艺术家生命中那些相对边缘或私密的作品系列中去。我发现了几组关于户外光线研究的小幅素描组,它们没有完成度,甚至有些潦草,但恰恰是这些“未完成”的作品,最能揭示艺术家寻找视觉语言的过程。文字对这些练习的解读也十分到位,没有把它们当作失败的尝试,而是视为一次次勇敢的“试验田”。这种包容和深入挖掘的态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这位艺术家的认知边界。我以前总觉得,艺术的伟大在于最终的成品,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相信,那些探索的片段,那些无数次在画布上涂抹又擦除的挣扎,才是真正构建艺术大厦的基石。它教会我如何欣赏创作的“过程之美”,而非仅仅评判“结果之优”。

评分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艺术气息。封面采用了某种特制的布面材质,触感粗粝而富有质感,印着一幅色彩浓郁、笔触大胆的抽象画作局部特写,虽然我看不出具体是哪位大师的手笔,但那种强烈的生命力和画面内部的张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那种微哑光的质地完美地承托了印刷的色彩,即便是高饱和度的蓝色和厚重的赭石色,在放大后依然能清晰地看到颜料堆叠的肌理,仿佛能触摸到画笔在画布上游走的轨迹。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版式编排极其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刻板的、单调的“作品+说明”的格式,而是大胆地将一些作品的局部细节与整幅作品进行并置对比,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观赏的趣味性,迫使读者必须放慢脚步,去捕捉那些藏在细节深处的秘密。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幅风景画的排版,它们占据了跨页的巨大空间,墨绿和土黄的色块碰撞出一种原始而蓬勃的力量感,让人恍惚间仿佛置身于南法的阳光之下,空气中弥漫着松针和泥土的气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超出了普通画册所能提供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特别是其对“阅读节奏”的把控,堪称教科书级别。它不像某些画册那样,试图用信息量将读者轰炸,而是懂得留白和喘息的重要性。在几组高强度、高密度的作品展示之后,总会插入一两页极简的、只印有一段引文或者一幅极简构图的页面。这种“顿挫感”非常重要,它给了读者一个整理思绪、消化视觉冲击的间隙。我发现自己会在这些留白处停下来,合上书本,闭目回味刚才看到的色彩组合和线条力量。这种设计仿佛在提醒你:艺术欣赏不是一场竞速赛,而是一场需要细嚼慢咽的品茗之旅。最后几页的索引和附录也做得非常体贴,信息清晰、查找便捷,但它们被巧妙地放置在书脊的末端,不喧宾夺主,确保了主体阅读体验的纯粹与沉浸,真正体现了“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图像还原度上的惊人表现力。市面上很多艺术书籍,往往在色彩校对上翻车,不是偏黄就是偏冷,使得原作的微妙色调完全失真。但这一本,我对比了几张我在线上资料库中收藏的经典作品高清图,发现其对原作色彩的把握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精准。特别是那些运用了大量中间调和微妙灰色层次的肖像画,肤色没有出现任何不自然的‘数码感’,那种微妙的层次过渡,从阴影到高光,都保持了颜料本身的质感和厚度。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胜利,更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原作的尊重。翻阅时,那种油彩的厚重感几乎要穿透纸面扑面而来,尤其是一些笔触极其粗犷的作品,那些凸起的颜料块清晰可见,仿佛能感受到画家当时挥洒时的力度和速度。这使得即便是没有亲临原作面前的读者,也能获得一种非常接近“在场”的观看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脉络,与其说是一部艺术史的梳理,不如说是一次深邃的内心独白。它似乎更关注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流”状态,而不是冷冰冰的年代和流派界定。我注意到,文字部分极少使用生硬的学术术语,反而充满了诗意和哲思。比如,在描述一幅静物写生时,作者用了大段篇幅去探讨“光影的重量”和“形体背后的沉默”,这种对日常事物进行形而上学追问的方式,让我对原本平平无奇的苹果和花瓶产生了全新的敬畏。阅读这些文字,仿佛是跟着一位经验老到的策展人,不是在听他讲解知识点,而是在分享他与作品对话的心得。他擅长捕捉那种稍纵即逝的情绪,比如画布边缘那几笔犹豫的修改痕迹,或者人物眼神中一闪而过的迷茫。这种细腻的观察力,让原本遥不可及的艺术大师形象变得立体而鲜活,他们不再是博物馆里供奉的偶像,而是和你一样,在努力捕捉世界瞬间的、有血有肉的灵魂。

评分

少年塞尚

评分

很喜欢

评分

1859年,他父亲在埃克斯附近购下维拉尔侯爵在十七世纪建造的热德布芳花园,带着妻子、 保罗·塞尚纪念币

评分

了印象主义。塞尚早期大多以写实的手法,真实且疑难的情景作为绘画的题材。晚年画风有所改变,留下了多幅温和,光明并富含古典注意庄严气息的风景及景物画。

评分

《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是为他夫人画的肖像。在这一作品中,塞尚完全不考虑西方传统肖像画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用传统的以光影表现质感的方法来描绘的。而是采用色彩造型法达到他一生追求的色彩与形体的结合。色彩与形体的表现便成了塞尚一生所追求的“造型的本质”。他的这种重在艺术形式的追求的创作倾向,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故被人称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

评分

塞尚说过要“使印象主义成为象博物馆的艺术一样巩固的东西”,被文艺复兴所激发出的这句议论常被引用又屡遭非。

评分

书很好,送货很快!感觉挺不错的!

评分

受益匪浅

评分

1861年4月,父亲发现儿子实在没有从商的才能,加上妻子和长女玛丽的敦促, 他终于带着低声抱怨让步了。保罗·塞尚来到巴黎。他在弗昂蒂纳街租了一间带家具的房 塞尚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