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 名: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
作 者:张进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2185
定 价:29.80
编辑推荐
一位抑郁症患者从地狱回归人间的重生感悟
面对抑郁告诉你如何“渡过”,管理情绪与压力,重塑自我的内心力量
如果你不那么成功,发现自己没有向上的动力,可以读读这本书;
如果你在别人眼里很成功,但内心深处郁郁寡欢,也可以读读这本书。
内容推荐
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发病率很高,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际上,中国人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很多人不能正视抑郁症。自己不承认,外人不理解。张进这本书,从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出发,既有理论知识,又结合大量案例,深入浅出,对这些问题做了解答,相可让其他的患者接受教训,少走弯路,对提高社会幸福指数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简介
张进,记者、编辑。南京大学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曾在工人日报社、《财经》杂志社工作。财新传媒创办人之一,是财新传媒团队核心成员。现任财新传媒编委、财新《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
目录
上篇 他渡
题记
相信科学002
地狱归来003
为何抑郁症患者容易自杀009
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014
抑郁症是心理病变还是器质性病变018
谁 zui容易得抑郁症023
如何准确诊断抑郁症030
抑郁症患者如何用药037
双相是怎么回事儿046
好医生好在哪里053
科学的态度就是对未知常怀敬畏之心058
揭开抑郁症黑箱061
前言
济世之志 仁厚之心
□胡舒立
张进的书出版了,我表示祝贺。
我和张进相识多年。还记得1988年夏天,7月31日,22岁的张进从人大新闻系研究生毕业,一脸稚气地站在我面前,那情形宛如昨日。那时,我在工人日报负责国际新闻部,他给我当记者兼编辑;2000年,张进加入《财经》,后来我们一起创办财新。现在,他正是财新团队的核心成员。
还记得我们在工人日报的时候,张进拼命工作,突然得了黄疸性肝炎,全身黄染,紧急住院,似乎是祸从天降了。我去看他,见他乐天而豁达,才20多岁的小伙子,对人生竟是有所悟的,我有些触动。运气好,病很快痊愈且没有留下什么后患,在甲肝患者中当然并不为奇。但我一直觉得庆幸,也觉得张进对疾病的坦然是有作用的。
后来我们同事多年,风风雨雨,起起伏伏,20多年结下极深的情谊,一直觉得他是那么乐观、向上、年轻、直率,前途无量。不料,三年前,他突然得了抑郁症。我当时不熟悉这个病,但分明看到这一回不一样,不知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知如何才能帮他闯过这一关。
沉疴之中,张进走了半年的弯路,受了很多苦。我们心痛而无能为力。后来他藉友人相助,幸遇良医,一旦对症治疗,竟然很快恢复了。真正是大喜过望,我们是多么地开心。
很多得了抑郁症的人,都遮遮掩掩,羞于承认自己得过这个病。张进则不然。这一回,他一如既往地坦然面对人生。在病情好转的第三天,就写下了自己的病中经历,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他对我说,很多患者本人和家属、社会,对抑郁症太过陌生,他要把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众,希望其他的患者接受教训,少走弯路,少受些苦。
之后,他用了很多精力,结合自己的情况,研究抑郁症。他边学习,边采访,边写作,写了一系列报道和文章,和患者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他的文章产生影响后,就有全国各地的患者找到他,寻求帮助。他总是尽力而为,有一些患者因他的帮助而受益。
我始终觉得,张进由病而医,终非专业;他由己及人的关于抑郁症的见解和经验,主要还是参考之用。而他的坦率真诚,他的善良的愿望,以及为患者排忧解难的济世之心,我是很赞赏的。
当今社会比以前复杂很多,人们遇到的矛盾、压力,面临的挑战也大得多。如何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情绪,是每个人毕生的功课。张进这本书,从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出发,既有理论知识,又结合大量案例,深入浅出,对这些问题做了解答,相信会对读者有所裨益。
张进是个有才华的新闻人,文字修养很深。他的这本书不仅有知、有识而且有趣,文字颇有余味。这是本书的另一重价值。
胡舒立,财新传媒总编辑
媒体评论
张进是个有才华的新闻人,文字修养很深。他的这本书不仅有知、有识而且有趣,文字颇有余味。这是本书的另一重要价值。
——财新传媒总编辑 胡舒立
张进的这本书,从患者感受出发,对抑郁症做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很多地方比我们医生说得都清楚,这是很不容易 的。
——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 姜涛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他渡
【题记】
相信科学
“渡”者,由此案到彼岸也。佛教以此岸喻生死轮回,彼岸喻涅磐圣地。所有人皆在生死中,故皆在此岸;而觉悟者,则已从此岸,渡烦恼河,抵达彼岸。从此岸到彼岸,是一个人终生的修为。
但抑郁症患者不在此列,因为他们所处并非人间。毫不夸张地说,抑郁症患者生活在一个玻璃罩中,外部的世界,现实、透明、看得见,却是隔绝的。对于他们,“渡过”不只是宗教情怀,更具有实实在在的拯救的意义——从地狱回归人间。
故此,本书的书名,以及上中下三篇,都以“渡”为主题。上篇“他渡”,意指现代医学对患者的拯救。其中第yi篇《地狱归来》,是我的自述,回忆了从患病到临床治愈的经过;接下来几篇,是我病愈后钻研精神医学的心得体会。
对于中度以上抑郁症患者,接受“他渡”,即现代医学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科学的信念。希望我写的系列文章,能够让患者相信科学,面对现实,积极求治,以配合的心态,完成现代医学对自己的拯救。
地狱归来
患病
从2012年初到3月,我逐渐发病。 zui初的病象是失眠,每天睡眠越来越少,后来发展到服用安眠药也彻夜不眠的程度。
3月中旬,在连续两周彻夜不眠后,身体终于崩溃,不得不离开了工作岗位。
病休之初,自以为只要好好休息,恢复睡眠即可。岂知越来越恶化,每天完全睡不着。每次都是在困倦昏沉到即将入睡之际,会突然心悸,然后惊醒。记得当时我给一个朋友发短信描述说:“感觉有一个士兵把守在睡眠的大门口,当睡意来临,就用长矛捅向心脏,把睡意惊走。”
在失眠的同时,身体症状开始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无法集中,没有食欲,思维迟缓,做任何事情都犹豫不决。自己明显觉得变傻了。
求医
病休两周后,在朋友的提示下,终于犹犹豫豫地去安定医院看病。医生给出诊断:中度抑郁偏重。开了三种药:罗拉、氢溴酸西酞普兰片、三辰片。
这三种药,西酞普兰片是主药。起初每日服用一粒。一周后加到一粒半;再一周后加到2粒。服药之初,由于罗拉片的镇定作用和三辰片的催眠作用,睡眠稍有改善,每晚能睡四到五个小时。
但是,情绪、思维和行动力没有丝毫改善。就这样熬了两个月,医生终于决定换药:把西酞普兰片逐渐减量至一粒、半粒;同时新加一种药,即米氮平,剂量在一周内从半粒加到1粒半。
米氮平有极强的催眠作用。刚服用时,睡眠有所改善,可以不用服三辰片,就能睡五至六个小时。但随着身体产生耐受性,催眠效果递减。
同时,其他症状没有丝毫改善。每时每刻,大脑都像灌了铅,或者像被一个无形之手攥住,昏昏沉沉,思维缓慢,说话磕巴;胸口火烧火燎地难受;不想做任何事情,或者做任何事情都很犹豫畏缩;不想说话,不敢接熟人的电话,不看短信,或看了短信也不回。当然不想见任何人。每天早晨从一睁眼开始,就不知道这一天怎么度过。躺在床上,或呆坐着,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就这样慢慢地耗着时间。
后来,我看到美国作家安德鲁·所罗门在《忧郁》一书中,描写自己的病况,感同身受。他是这样写的:
“人类文字中对于崩溃阶段的忧郁症描述并不多,处于那个阶段的病人几乎全无理智,但他们却又需要尊严,一般人往往缺乏对他人痛苦的尊重。无论怎样,那都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当你陷入忧郁的时候。
我还记得,那时我四肢僵硬地躺在床上哭泣,因为太害怕而无法起来洗澡,但同时,心里又知道洗澡其实没什么可害怕的。我在心里复述着一连串动作:起身然后把脚放到地上,站起来,走到浴室,打开浴室门,走到浴缸旁边,打开水笼头,站到水下,用肥皂抹身体,冲洗干净,站出来,擦干,走回床边。十二个步骤,对我来说就像经历耶稣的艰险历程一样困难。我用全身的力气坐起来,转身,把脚放到地上,但是之后觉得万念俱灰,害怕得又转过身躺回床上,但脚却还在地上。然后我又开始哭泣,不仅因为我没办法完成日常生活中 zui简单的事,而且还因为这样让我觉得自己愚蠢无比。”
转机
在无助和绝望中,时光之水无声无息地滑过。到了2012年6月上旬,医生给我下了“重度抑郁”的判断。劝我住院,做电击疗法。
我不能接受住院和电击。混沌中,接受一个朋友的意见,决定换医生、换药。
这次,找的是安定医院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姜涛医生。他的用药风格和前一位医生迥然不同。他果断地让我停用原先的三种药,开了四种药:奥沙西泮、瑞波西汀、米氮平、艾司唑仑。(奥沙西泮是镇定药,瑞波西汀是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抑制剂,艾司唑仑是安眠药)
一周后复诊,又开了三种药:碳酸锂、舍曲林、思诺思。(碳酸锂是情绪稳定剂,舍曲林是另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再摄取抑制剂,思诺思是另一种催眠药)
在、服用这些药后,我逐渐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头疼、头晕、内热、尿潴留、震颤,等等。记得震颤 zui严重的时候,手抖得无法用筷子把饭菜吃到嘴里;喉咙无法发声,说话像低吟,一天里说不了几句话;双腿发软,迈不开步子,走起路来觉得高低不平,下不了楼梯;味觉失灵,嘴巴发苦。
这些天,是我有生以来 zui痛苦的时期。同时服用这么多种药(加在一起每天服用十几粒),药的正作用没有产生,副作用却一个不拉地出现了。
那一段时间,内心充满了绝望,不知道哪一天是终点。我对自己说:“熬了四个月,终于是这几种药把我打跨了。”
完全是靠理智,遏制住想自杀的念头。记得那时乘电梯,都用理智告诉自己,远离电梯旁的窗口。就怕自己瞬间冲动一跃而下。
恢复
不幸中的万幸,在服药第16天,我隐隐约约感觉到药起效了。
zui初的迹象是自己可以看手机了。我的手机是在3月新买的,因为患病,其功能一直没有开发。在换药后的第16天,百无聊赖中,我拿过手机,信手试了试各项功能。突然发现:我居然注意力集中半小时做了一件事情!我算了算服药时间,内心萌生出希望:药可能起效了。
第二天,药效越来越明显。我可以集中注意力看电脑,可以看书。明显感到自己头脑清醒,思考问题有了系统性,做事有主动性。也不怕见人、接电话、回信息了。
同时发现自己开始有了愿望。在街上看到过去喜欢吃的东西,很自然产生了想吃的愿望;见到同事和朋友,也会产生久违的亲切感。
当我发觉自己重新恢复了情感能力时,内心的狂喜难以言喻。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愿望和情感,那就不是一个人,而只是一具躯壳,是行尸走肉了。
在 zui初恢复的几天,我情绪高涨,睡眠又大幅度减少,甚至有一次彻夜不眠。当我把这个迹象告诉我的主治医生时,他当即对用药做了调整:减少了瑞波西汀和舍曲林的剂量,新开了奥氮平。(奥氮平主治精神分裂症,但有压抑兴奋的效力)
又两周后,彻底停掉了瑞波西汀,舍曲林减半。
又两周后,再增加一种药:拉莫三嗪(属情绪稳定剂)。
我对此大惑不解:为什么药见效后,要停掉有疗效的药,而新开别的药?同时不但不减药,还要加药?
医生回答:我患的病不是简单的抑郁症,而是双相障碍中的软双相。
大意是说:抑郁症分单相和双相。单相抑郁是典型的抑郁症;双相抑郁则不但有抑郁,且同时伴有兴奋。
但双相的表现又千差万别,可大致分为I型和II型。I型是典型的双相,即表现出过度的兴奋和躁狂。对于I型,不能使用单纯的抗抑郁药物,否则不但不能减少抑郁,反而会促发从兴奋到抑郁快速循环, zui终导致耗竭。
II型是非典型双相,即软双相,大意是以重度抑郁为表征,躁狂迹象则不显著。所谓软双相,即是在发展成典型双相前的过渡状态。表现为起效快、少睡眠、做事说话快而多等特点。
目前,我仍然服用六种药:舍曲林(早晨1粒)、奥氮平(晚上1粒)、碳酸锂(早晚各2粒)、奥沙西泮(早晨和中午各半粒,晚上2粒)、拉莫三嗪(早晨四分之一粒)、思诺思(临睡前1粒)。
虽然我非常不愿意吃这么多种药,但毕竟靠这些药,使得病情越来越稳定。
并且,已经可以上班了。现在, zui重要的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感受
患病5个月,有这几点体会:
1.如果患病,要承认现实,面对现实。不要遮遮掩掩,羞于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类疾病。
2.抑郁症是一种器质性疾病,而非简单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到专业医院,找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看病。
3.坚持服药。治疗抑郁症的用药原则是“足量足疗程”。大部分抗抑郁药起效至少两周,千万不能因为药的副作用大而自行减药和停药,否则前功尽弃。
4.正确的心理治疗只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有效。如果抑郁症发展到中度和重度,只能先靠用药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再考虑心理治疗。中药对抑郁症的疗效尚不确切。
5.坚持、坚持、再坚持。对于严重的躯体症状和内心的绝望,只能靠意志熬过去,别无他法。尤其在服药的前两周(即正效应未出现而副作用严重时),一定要用理智让自己不具备自杀的条件。
据统计,抑郁症患者中,三分之一可以治愈,三分之一发展成慢性,三分之一自杀。一定不能让自己成为 zui后的三分之一。
6.不要让自己闲着,努力思考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尽可能做一些工作。工作本身就是 zui好的治疗方式。
为何抑郁症患者容易自杀?
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封闭是他对抗外部世界的本能防御方式。封闭可以缓解患者的伤痛,但却会构成新的心理障碍。自杀是另一种防御方式,或许可以称之为终ji防御。这种防御 zui快捷、 zui有效,也 zui彻底,只不过,它带来的是毁灭。i
中国有病历记录的抑郁症患者超过3000万人,如果加上未曾就诊的患者,保守估计约9000万。抑郁症患者 zui严重的后果是自杀。据一项统计,在中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50%-70%是抑郁症患者。
上海精神科医生颜文伟曾经有一个估计:抑郁症患者如果不予治疗,约三分之一会自然恢复正常,大概需时半年到一年;另三分之一会反反复复,拖成慢性;再三分之一 zui终会选择自杀。
这两年,有不少抑郁症患者或其家人来咨询我,我往往会详细询问他是否有过自杀意念。在我看来,抑郁症患者产生自杀意念,再正常不过。
曾经有一个朋友,因为严重失眠、情绪长期低落来找我,让我判断他是不是抑郁症。我详细询问后, zui后问了一个问题:“你想过自杀吗?”他回答:“自杀……自杀是唯yi严肃的哲学问题……”我打断他:“不谈哲学,就说你 zui近有没有具体想过自杀。”他回答:“没有。”我说:“恭喜你!你还算不上抑郁症。”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治愈,不是瞬间的奇迹,而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理解,更需要一种接纳的态度。这套书在我看来,恰恰传递了这种理念。它没有给我“速效药”,而是给我“工具箱”。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地图,指引着我如何一步步地去探索内心的迷宫。它让我明白,抑郁症并非一个简单的“病”,而是身心交织的复杂状态,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应对。我常常会反复思考书中的某些观点,它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慢慢地改变着我对自己的认知,也改变着我对“治愈”的定义。我开始理解,接纳自己的脆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或许才是走向真正的自由的第一步。
评分我经常会把书中的一些观点,反复地思考,并且尝试着在生活中去实践。即使是很小的改变,也让我感受到了不同。它让我不再是那个被动的、只能任由情绪摆布的自己,而是开始有了主动权,开始能够去影响自己的状态。这种感觉,对于长期感到无力的人来说,是多么珍贵。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这本书,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智慧,仿佛在与一个深刻的灵魂进行交流。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对自我的深刻理解和接纳之中。
评分我尤其喜欢这本书中那种“不放弃”的精神。它不会给你虚假的希望,但也不会让你沉沦于绝望。它始终传递着一种“可以渡过”的信念,一种即使身处黑暗,也依然能看到微光的希望。这种希望,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深刻理解和实际方法的指引。它让我明白,抑郁症的治疗,就像攀登一座高山,需要耐心、毅力,以及正确的攀登技巧。这本书,就是我手中最宝贵的登山杖,它帮助我稳步前进,让我不至于在艰难的路途中跌倒。
评分在这套书的引导下,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开始学会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以前,我总是忽略自己的感受,强迫自己去“正常”地生活,结果反而适得其反。这本书让我明白,温柔地对待自己,理解自己的脆弱,才是治愈的第一步。它不是让你逃避,而是让你去直面,去拥抱,然后从中找到力量。我开始尝试着做一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情,开始学着去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些小小的改变,一点点地汇聚成了巨大的力量,让我觉得自己不再那么孤立无援。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我开始意识到,治愈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旅程。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痊愈证明”,而是给了我一个更加强大的内心,让我能够以更加从容和坚韧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不会永远阳光灿烂,但我也能学会如何在雨中舞蹈。这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我在这套书中最大的财富。它让我不再害怕黑暗,因为我知道,我手中握有穿越黑暗的火把。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它让我有机会审视那些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那些曾经让我窒息的负面情绪。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一直在抗拒,一直在对抗,而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有时候,放慢脚步,温柔地审视,反而能找到出口。它不是直接告诉你“这样做”,而是引发你自己的思考,让你主动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启发式的引导,让我觉得自己的力量在慢慢苏醒,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创造。这种感觉,对于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的抑郁症患者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评分这是一套真正能够触及灵魂的书籍。它没有给我治疗方案,却给了我一种看待生命和自我的全新视角。它让我明白,接纳是最好的治愈,而温柔的自我关怀,则是疗愈伤痛的良药。我不再纠结于过去的痛苦,而是开始着眼于当下的力量,并对未来充满希望。感谢这本书,它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对自己的信心。它就像一位慈悲的智者,用最温和的方式,指引我走向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对“治愈”的一些刻板印象。我曾经以为,治愈就是彻底摆脱抑郁,回到“正常”的生活。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治愈更像是一种与抑郁共存,但不再被它完全掌控的能力。它教我如何去管理情绪,如何去理解自己的身体信号,如何去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共存”的智慧,让我觉得不再那么绝望,因为我知道,即使最黑暗的日子,也可能蕴含着成长的契机。它让我重新审视“正常”,发现原来“正常”有很多种形态,而我的“正常”,也可以是充满力量和韧性的。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所传达的一种“陪伴式”的治愈理念。它没有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以一种平等、理解的姿态,与读者一同面对困难。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他/她不是直接把你拉出泥潭,而是告诉你,泥潭的深处有什么,如何才能一步步地踩稳,如何才能找到更坚实的地面。这种陪伴,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同路人,有可以依靠的肩膀。在那些特别艰难的日子里,这本书就像一个默默倾听的朋友,它不会评判,只会理解,然后用一种平静而坚定的力量,鼓励我继续走下去。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套书,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心中百感交集。我是一名长期与抑郁症“作战”的普通人,在黑暗的隧道里摸索了许久,尝试过各种方法,也经历过无数次的跌倒。直到接触到这套《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它就像一盏及时出现的明灯,虽然我不能直接评价书中具体的内容,但我可以分享这套书在我心中激起的种种涟漪,以及它带给我的希望和力量。 首先,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温暖而坚韧的感觉,一种经历过风雨后依旧向阳而生的力量。我记得,当我第一次拿起它的时候,它并非像一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洞地许诺“立即治愈”,而是散发出一种沉甸甸的真实感,仿佛里面倾注了作者无数次的思考、探索,以及对生命深刻的理解。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是值得我认真去阅读,去领悟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看着封面的设计,想象着书中的内容是如何一步步引导我,如何去“渡过”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难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安静却充满智慧的朋友,在我最需要的时候,默默地陪伴着我,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鼓励我继续前行。这种无声的支持,对于在抑郁中挣扎的人来说,是多么宝贵。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