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

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行龙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农村
  • 集体化
  • 农业史
  • 社会史
  • 历史学
  • 北方农村
  • 土地改革
  • 农民
  • 中共历史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47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49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5-12-01
页数:3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散落民间的历史档案,一段并不遥远的过去。

内容简介

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始于抗战时期成立互助组,终于人民公社体制结束,时限约四十年,是20世纪中国农村经历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左图右史,以丰富的原始档案资料,力求呈现鲜活生动、原汁原味的历史画面。《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主要取材于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多年搜集的农村基层档案,结合相关文件、报纸,时间为序,事件为类,从海量文献中选取精华,以典型材料反映这一段并不遥远、但已陌生的历史。

作者简介

行龙,1958年生,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西大学副校长,兼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等。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及社会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1992)、《近代山西社会研究》(主编,2002)、《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2007)、《走向田野与社会》(2007)、《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2008)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常利兵,1976年生,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兴趣是集体化时代农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世界。
马维强,1977年生,历史学博士,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集体化时代乡村社会史。

内页插图

目录

关于本书
第一章 互助组
一、减租减息、合理负担
二、群众运动
三、“组织起来”
四、老区土改
五、参军参战

第二章 初级社
一、新区土改
二、镇压反革命
三、抗美援朝
四、爱国丰产竞赛
五、“三反”、“五反”运动
六、扫盲运动
七、1950年《婚姻法》
八、统购统销
九、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第三章 高级社
一、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二、勤俭办社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四、农田水利建设
五、爱国卫生运动
六、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七、“整风整社”运动

第四章 人民公社(上)
一、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
二、除四害、讲卫生
三、大办公共食堂
四、大炼钢铁
五、放“卫星
六、三年困难时期
七、农村医疗保健
八、农村社会生活
九、农业财务管理
十、农业技术及其革新

第五章 人民公社(下)
一、农业学大寨
二、干部参加劳动
三、四清运动
四、“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五、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七、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
八、抓革命、促生产
九、样板戏与乡村文娱
十、走进新时代
附录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述略

精彩书摘

乡民的阶级成分在集体化时代是关系到其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阶级成分的划定使每一个乡民像待售的商品一样被贴上了象征个人政治背景和身份的标签,并且在那个时代无时无刻不对他们日常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强行介入农村的政治象征意义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乡民生存的一种可利用资源或者枷锁,贫下中农被认为是“根正苗红”;被划定地主、富农或者其他专政对象的人员则成为被孤立的对象,这给原本政治经济地位相似的乡民带来了扭转乾坤的各不相同的历史命运,从而使乡村内在运行机制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阶级划分”是集体化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收集到的各个村庄和公社的档案资料几乎都留存有阶级成分登记表。除此而外,许多信访材料和申述材料中此类内容颇多,现举两例,阳高上吾其档案的信访材料中的有关内容。一件是匿名信,写给阳高县革命委员会联合接待室(1968.9):某,杨塔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个人成分不好,全家被压缩回杨塔村,村里不给他全家自留地,他个人认为不给自己可以,但家里的女人孩子应当给自留地,当时生活在农业社不给自留地就等于不让他生活。另一件是写给革命委员会信访处(中共阳高县监委会1967.1.18):薛明,侯官屯人,本人申述土改时家庭成分为中农,60年代划为地主,其事实有出入。因为土地实有77亩,材料上作了160.8亩;定地主时,经过斗争分了骡子一头,土地80.5亩,实际既没有斗争,也没有分过家中财产等东西;人口也有出入,当时家中有人8口,材料上少了两口。此类材料在各地档案中均有涉及,而且有较多的信息内容。
各地60年代中期的阶级成分登记表,都包含有土地改革前、高级社时、现在家庭人口(劳力)财产(土地、房屋、牲畜和农具)的占有状况、谋生方式(自耕、雇工、从事商业等)以及家庭历史的演变情况。
……

前言/序言



历史的微光:从个体到集体的转身——一份北方农村的时代剪影 本书试图从一个更为微观的视角,捕捉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里,北方农村社会在集体化浪潮中的深刻变革。它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叙事,也非面面俱到的经济分析,而是试图还原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又如何在这场巨变中寻索、适应、甚至顽强抵抗的复杂图景。 想象一下,在这片曾经被阡陌纵横的田野和炊烟袅袅的村庄所构成的景象里,个体对土地的依恋,对家庭的责任,以及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构成了乡村最朴素的肌理。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股强大的集体化思潮如同一股席卷而来的风暴,开始悄然重塑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以及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本书将聚焦于集体化初期,从土地改革的余温未散,到互助组、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乃至最终人民公社的建立,这一系列组织形式的演变,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度调整,更是对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家庭关系、生产模式以及个体价值认同的颠覆性重塑。我们不会仅仅罗列这些概念,而是试图深入探寻它们是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又是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一点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例如,当土地被重新分配,曾经属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如今成为集体的一部分时,农民的心情是怎样的?那种土地深沉的亲近感,那种“看地吃饭”的朴素生存逻辑,是如何在集体生产的模式下被消解,又以何种新的形式存在?当劳动不再是以户为单位,而是以生产队、大队为单位进行组织,集体的号子声、统一的劳动纪律,又如何在改变着人们的劳动习惯和时间观念? 本书将通过对一些北方农村具体案例的梳理,展现集体化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我们或许会看到,曾经精明能干的个体农户,在集体化初期,如何积极投身合作事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个体的才能和努力在集体的名义下被稀释,甚至被压制。又或许会看到,那些在个体经济中挣扎求生的家庭,在集体化带来的平均主义分配中,获得了一时的喘息,但又面临着集体经济效率低下、个人积极性受挫的新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关注集体化对农村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造成的冲击。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血缘和亲情构成了最牢固的纽带。然而,当生产和生活开始向集体转移,当“大家庭”的概念被“集体”所取代,原有的家庭伦理和人际互动模式,又会经历怎样的变化?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邻里之间的关系,在集体化的大背景下,是否也发生了微妙的调整?例如,当妇女从家庭生产中解放出来,加入集体的劳动,这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本书也将努力描绘集体化时期农村的物质生活面貌。在集体生产模式下,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粮食的收成、分配,以及日常的消费,是否如宣传中所描绘的那般丰裕?在集体食堂、公共浴室等集体设施的出现,是否真正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个体的生活自主权?本书将尝试从更真实、更具象的层面,去还原那个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细节,避免过度拔高或批判,而是力求呈现出历史的真实质感。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集体化时期农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景观。集体学习、政治宣传、文艺活动,这些集体化的文化形式,如何渗透到农村的日常生活中?“社员”这个新的身份认同,如何取代了原有的“农民”身份?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在集体化浪潮的影响下,又经历了怎样的重塑?本书将尝试去理解,在那个思想高度统一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在集体的主旋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或者被迫接受集体的思想改造。 然而,本书并非要陷入对集体化模式的简单赞扬或否定。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它从来不是单一的叙论。集体化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宏大战略,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逻辑和政治考量。在本书的叙述中,我们将努力保持一种历史的客观性和多维性,试图理解集体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具体实践差异,以及它所带来的不同后果。 例如,在一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干部素质较高,集体化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但在另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管理上的失误,集体化则可能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落后。本书将尝试通过具体的史料和口述的碎片,来展现这种地域性的差异和多样性。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集体化过程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张力。即使在高度集权的集体化时代,个体也并非完全丧失能动性。人们在适应集体生活的同时,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协商、适应,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展现出顽强的抵抗。这些微小的个体行为,构成了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北方农村集体化时代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它不是要提供一个终极的答案,而是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那个时代更深入的思考。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我们不仅仅是在回顾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经济制度的变迁,更是在审视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叙述将力求平实、客观,避免使用过于煽情或刻板的语言。我们将努力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感和生活境遇,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捕捉,能够让历史的温度得以显现,让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淹没的个体生命,能够重新获得被看见和被理解的可能。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份北方农村集体化时代的时代剪影。它试图从个体生命的视角出发,去勾勒出那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的复杂图景,展现那个年代里,人们如何在土地的变迁中,在集体的洪流中,在生活的琐碎中,书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它是一曲关于转型、关于适应、关于坚韧的时代之歌,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更深沉的共鸣和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与可读性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著作,即便是对专业历史研究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进入。但同时,它又绝非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其中蕴含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洞察是相当扎实的。作者在梳理资料和构建论点的过程中,展现了极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让人信服。尤其是在分析集体化政策对农村文化和人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时,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提供了不少启发性的见解,让人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

每次合上这本书,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许多具体的画面,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历史书写方式。作者似乎拥有一个复古的镜头,精准地捕捉了特定历史时期北方农村的色调、气味乃至是某种集体劳动的节奏感。从生产工具的更迭,到家庭结构的重塑,再到邻里关系的微妙变化,所有的细节都像是被细心地收集并归档,然后以一种流畅的叙事重新组织起来。这种扎根于具体物质生活的描述,让读者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深深地沉浸在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氛围之中,感觉到历史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我们脚下曾经真实发生过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真是充满了烟火气,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亲眼目睹了那些历史的变迁。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描绘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特别是对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动,那种由个体到集体的转变过程,作者捕捉得非常到位。你读着读着,就能感受到那种集体生活带来的矛盾与张力,既有互助的温情,也有被裹挟的无奈。那些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比如生产队的分配、集体劳动的情景,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不禁联想到自己家乡或父辈口中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社会生活画卷,让人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对“人”的关注。在许多关于集体化历史的记述中,往往聚焦于政策的制定者和宏观的经济指标,但这本书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田间地头的普通农民。他们如何理解政策,如何执行政策,又如何在政策的挤压下维持自己小小的尊严和生活秩序,这些都是书中着墨甚多的地方。我仿佛能听见那些老人们在黄昏时分低声的议论,感受到他们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那种韧劲。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强大的共情能力,让读者得以穿越时空,与书中的人物建立起一种跨越时代的连接,体会到那一代人的不易与坚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有一种层层递进的力量感。初读时,你可能会被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场景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分散的片段,实则都指向了更宏大的时代命题。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巧妙地融入到微观的个体命运之中,使得冰冷的历史数据变得有血有肉。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克制的叙述方式,他没有过度渲染情感,而是让事实和人物的言行自己去说话,这种留白恰恰给了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感受。读完之后,那种历史的重量感久久不能散去,你会忍不住去回味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场景,思考个体在集体意志面前的能与不能。

评分

如果想深入了解集体化时代社会史方面内容的读者,这本书基本上没有作用。收藏呢,单色印刷,也不狠美观。

评分

阅档读史,应是治史的正道。

评分

但是拿到书,翻了一下,看了几页,直呼太坑爹了!里面的文字都很教条,基本上就是每件事情的名词解释,文字教条。然后旁边陪一副图片,当然图片就是集体化时代的档案图片,个人认为这个图片找到也不难,有些基本上拍已经出版的档案汇编~~

评分

如果想深入了解集体化时代社会史方面内容的读者,这本书基本上没有作用。收藏呢,单色印刷,也不狠美观。

评分

不错。。。。。。。。。。。。。。

评分

对这个订单比较满意的,不过还是觉得挺贵的

评分

好书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评分

质量不错哇质量不错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