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1~2012)

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1~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鹏飞 等 编
图书标签:
  • 住房
  • 房地产
  • 中国经济
  • 城市发展
  • 住房政策
  • 市场分析
  • 绿皮书
  • 行业报告
  • 经济学
  • 社会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290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48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1~2012)》从宏观背景、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公共政策等方面,对中国住房市场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预测与评价, 并就2012年政府调控住房市场和实施住房保障的基本目标、主要原则、行政措施、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监管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虽然2012年的中国住房市场面临着报复性反弹和硬着陆的风险,但分析2012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及住房发展趋势,政府在调控中仍具有较好的主动性和较大的回旋余地,住房市场调整将呈现"软着陆"态势。
  本课题组2009年度和2010年度报告均较准确预测了中国住房市场发展态势,本年度报告也将为相关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内容简介

  《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1~2012)》从宏观背景、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公共政策四个方面,对中国住房市场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预测与评价,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2010~2011年分析显示:经济稳中有落,住房投资带动作用不减;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绿色发展渐成趋势;全球经济复苏延缓,全球住房市场分化加剧;调控政策成效初显,房地产企业产品开发民生导向有所突出;购房者购房信心下降,租房者租金加速上升;商业性住房金融机构主导格局未变,金融潜在风险或存,但房地产贷款质量依然较高;政策持续加码,各方渐进调整,价格稳中有降趋于理性回归;土地价格滞胀,土地市场趋冷;住房信贷供给增速放缓,保障房资金需求缺口仍存;监管力度加大,执行效果显著;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空前,住宅的民生性质重新得到确认;房地产市场调控最严厉,住房保障最给力。
  2011~2012年预测认为:经济增速高位趋缓,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略显缺失;城市化依然将稳步推进,城市化率日益提高;全球经济增速回落,全球住房市场复苏延后,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房地产开发商面临严峻考验,行业重组可待;住房刚性需求与持币观望将相互交织;房地产信贷或现审慎放松;调控效果显著,市场或会"软着陆";土地市场延续降温趋势,成交或有轻微反弹;住房信贷资金供给有望小幅回升。
  住房上市公司指数、住房支付能力指数、金融机构风险指数、城市发展影响商品住宅价格综合指数、住房贷款风险指数、住房市场监管指数和住房社会保障指数七大指数显示:上市公司东多西少,销售收入偏向两极,资产营运水平差距较小;房价收入比略现下降,但城市住房支付能力较弱状况难有明显改善;住房金融机构房贷占比较高,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城市发展状况对房地产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住房信贷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的收缩空间,城市住房月度偿付率普遍偏高;大城市监管强度明显加强,高房价城市成监管重点;住房保障程度有所加强,一般收入家庭九城市住房保障水平超平均水平,多数中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负担指数较为合理。
  中国住房市场健康均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需求带动能力下降,通货膨胀压力犹存,收入分配差距难度较大;城市化质量亟待提高,资源压力日重;房地产企业发展模式亟须转型升级,社会责任再成战略命题;住房需求主体消费心理仍不理性,"夹心层"住房需求仍难解决;银行房地产贷款的依赖度过大,信用风险增加;调控效果尚不巩固,两类风险需要防范;土地制度有待完善,土地监管尚需加强;房地产监管效率尚需提高,监管责任亟待明确;住房保障制度有待深化,目标与实际错位现象犹存;房地产调控政策缺乏差异性,政策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报告建议:(1)货币政策避免过度紧缩,增强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扩大消费需求;(2)促进产业优化,提高城市化质量;(3)强化房地产企业风险管理,优化专业服务质量;(4)上升房地产政策到社会政策层面,合理引导住房消费,健全保障体系;(5)有效防控住房金融机构风险,建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6)加强住房租赁管理,增强政策区域差异性;(7)健全土地法制,力求地价稳定;(8)创新住房金融产品,完善市场体系,探索保障房融资机制;(9)突出房地产市场信用监管,完善租赁登记;(10)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长期机制,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作者简介

  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空间金融学、城市竞争力及国家竞争力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住房发展报告》、《国家竞争力报告》主编;联合主编《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与美国学者彼得·卡尔·克拉索教授);联合研究《世界城市:联系度指数》(与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彼得·泰勒教授);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12)》重要撰稿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项目评估专家(2000)。世界银行集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营商环境报告》中方负责人(2008)。香港中文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韩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兼职教授,全球城市竞争力跨国项目秘书长。
  为中国近20个省市政府进行案例、战略和对策研究,发表12部案例专著。在美国《国际事务》(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英国《城市研究》(Urban Study)等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作《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获中国经济学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第十一届)。
  刘彦平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主任, 经济学博士。主要学术著作有《市场营销学通论》(面向21世纪工商管理教材/副主编)、服务营销管理(21世纪工商管理系列教材/副主编)、《城市营销战略》(管理学前沿丛书/个人专著)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副主编)等。此外,曾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高广春,经济学博士,现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主要研究领域:住房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在《银行家》、《国际经济评论》、《经济学家茶座》等学术杂志及报刊发表论文40余篇;合作译著2部,合作著述4部,参与省部级课题、政府委托课题、金融机构委托课题14项。
  吕风勇
  山东省定陶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200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形势、城市经济和城市商业地产等。
  姜雪梅
  2008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并获得信息科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专业特长是城市经济学和房地产经济学,主要以现代经济学理论模型研究分析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政策。
  邹琳华
  经济学博士,现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主要从事房地产经济、城市经济等领域的理论及政策研究。具体研究兴趣包括: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周期、房地产泡沫监测、房地产市场调控策略、城市化、城乡统筹与城乡均衡发展等。
  赵峥
  经济学博士,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任绿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家教育部社科委经济学部召集人助理。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与城市发展。曾在《人民日报》、《经济体制改革》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并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合著或参编《北京城市产业体系选择研究》、《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等著作十余部,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主持或参与数十项地方发展课题研究。曾获中国发展研究青年奖学金。

目录

Ⅰ 总报告
第一章 中国住房发展:总体报告倪鹏飞吕风勇
一2010~2011年住房市场分析
二2011~2012年住房市场预测
三中国住房指数体系
四问题和挑战
五政策建议
Ⅱ 宏观背景
第二章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吕风勇
第三章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与趋势分析赵峥
第四章 世界经济与住房市场形势分析与预测郭宏宇
Ⅲ 市场主体
第五章 房地产企业刘彦平
第六章 住房需求主体赵英伟
第七章 住房金融机构高广春
Ⅳ 市场体系
第八章 住房市场赵恒邹琳华
第九章 土地市场张慧芳
第十章 住房金融市场高广春
Ⅴ 公共政策
第十一章 住房市场监管刘伟倪鹏飞
第十二章 住房社会保障姜雪梅
第十三章 住房宏观调控魏劭琨倪鹏飞
GⅠGeneral Report
G.1Chapter 1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Chinese housing market
1. Analysis on housing market during 2010-2011
2.Prediction of housing market during 2011-2012
3.Chinese housing index system
4.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housing market
5.Proposals of housing market
GⅡMacroeconomic Background
G.2Chapter 2?Analysis and forecast on macroeconomic status
G.3Chapter 3?Process and trend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G.4Chapter 4?Global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housing markets
GⅢ?Participants of Chinese Housing Market
G.5Chapter 5 Housing developers
G.6Chapter 6 Demand side of housing market
G.7Chapter 7 Hous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GⅢChinese Housing Market System
G.8Chapter 8 Housing market
G.9Chapter 9 Land market
G.10Chapter 10 Financial market
GⅣChinese Housing Policies
G.11Chapter 11 Supervision on housing market
G.12Chapter 12 Housing welfare
G.13Chapter 13 Macro-control over housing market

前言/序言


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1~2012) 《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1~2012)》是国内权威的住房研究机构针对中国住房市场在2011年至2012年间的发展状况进行的一次全面、深入的系统性梳理与分析。本书以客观、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海量的数据收集、精细的统计分析以及前瞻性的理论研究,系统地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住房市场的运行规律、结构性特征、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宏观背景下的住房变迁 2011年至2012年,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金融市场的波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对中国住房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首先从宏观层面入手,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余波、国内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压力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等宏观经济因素,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为当时的住房市场奠定了复杂的背景。 报告详细梳理了国家在这一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包括但不限于限购、限贷、差别化信贷政策、税收调整、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推进等。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和实际效果,对市场预期的引导、投资行为的规范以及房价的稳定,都进行了细致的评估。本书力求展现政策制定者在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房地产市场稳定之间的权衡与取舍。 微观市场层面的深度剖析 在宏观背景的铺垫下,本书深入到住房市场的微观层面,对商品房的供需状况、价格走势、区域分化、开发投资、销售情况以及二手房市场等关键要素进行了详尽的剖析。 供给端: 报告考察了2011-2012年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规模、结构和区域分布。分析了土地市场的动态,包括土地供应量、成交价格以及土地的性质(商品住宅用地、保障性住房用地等),土地成本对商品房定价的影响机制。同时,对不同类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节奏、产品结构(如刚需型、改善型、高端项目)的变化进行了考察,并关注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状况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趋势。 需求端: 本书着重分析了不同群体(城镇居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高端投资者等)的住房需求特征、购买力水平以及购房动机。详细考察了居民的储蓄、收入水平、信贷政策对购房能力的影响。同时,也关注了非理性投资行为、投资投机性需求的抑制效果以及首次购房者和改善型购房者的市场份额变化。 价格走势与区域分化: 2011-2012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分化的一年。本书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揭示了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甚至同一城市不同地段的房价变动轨迹。分析了导致价格分化的深层原因,包括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入规模、产业结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度等。对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走势,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探讨了不同城市间房价的联动效应。 商品房市场细分: 除了整体分析,本书还对不同类型的商品房市场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例如,对普通商品住房、高端住宅、商业地产(写字楼、商铺)以及旅游地产等进行了单独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各自的市场特征、发展规律和投资价值。 二手房市场: 二手房市场是中国住房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分析了2011-2012年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价格变动、房源供应以及中介服务等情况。探讨了二手房市场在平抑房价、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以及促进住房资源优化配置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住房金融与风险管理 住房金融作为支撑住房市场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本书中占据了显著的篇幅。报告详细分析了2011-2012年间中国的住房信贷政策,包括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首付比例、贷款额度以及公积金贷款政策的变化。考察了商业银行在住房信贷投放中的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 本书也特别关注了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在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之后,部分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链压力,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风险也受到广泛关注。报告分析了宏观经济波动、政策调整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传导机制。同时,也探讨了国家在加强房地产金融监管、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方面的努力。 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构建与挑战 2011-2012年是中国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关键时期。本书对国家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规模、分配机制、入住率以及政策效果。 报告深入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在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资金筹措、土地供应、项目管理、分配公平性以及后续的运营和维护等问题。本书力求提供关于如何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性意见。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探索 面对日益增长的房地产市场调控难度和潜在的系统性风险,2011-2012年,国家开始着力探索建立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本书探讨了在税收、金融、土地、保障性住房等多个维度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的住房发展模式。 报告讨论了诸如房地产税的立法进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改革、土地出让制度的完善、以及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住房问题的可行性。这些探索性研究为理解未来中国住房政策的走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国际视野下的比较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住房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本书在多个章节中引入了国际比较的视角。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住房制度、市场调控、金融创新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中国住房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借鉴。这种跨国比较有助于识别中国住房市场在国际环境下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结论与展望 《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1~2012)》在对过去两年住房市场运行进行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也对中国住房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审慎的预测。报告基于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导向、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进程以及居民住房消费升级等因素,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旨在引导中国住房市场朝着更加健康、理性、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住房市场发展的重要文献,也是相关决策者、房地产从业者、学术研究人员以及关心中国住房问题的社会公众的宝贵参考资料。它以详实的数据、严谨的分析和深刻的洞察,勾勒出了2011-2012年中国住房市场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为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读完大半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历史的深度感”。我们现在谈论的许多住房困境,比如土地财政的依赖性、保障房体系的阶段性失灵,或者特定时期内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都不是空中楼阁,它们都有着清晰的来路。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满足于对当下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回溯到改革开放后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演变轨迹,将“2011-2012”这个时间节点放在一个更长远的时间轴上去审视。这种回溯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开始明白,很多看似突兀的政策调整,其实是过去某项决策的累积效应,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特别是对于那些非专业人士来说,它用一种近乎教科书式的严谨性,梳理了保障性住房制度从理论构建到实际运行中的那些“技术细节”上的卡点,让“居者有其屋”这句话背后的执行难度,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无数具体行政流程的体现。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方面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它对“城镇化进程”与“住房供给”关系的精妙拆解。通常大家谈论城镇化,关注的是人口的净流入和产业的聚集,但这本书则将视角转向了这些宏观运动对具体住房供给结构产生的微观压力。它不仅仅谈论“有没有房住”,更深入探讨了“住什么样的房”以及“谁来建设和管理这些住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物业管理、存量房改造这些相对“幕后”环节的关注,让我耳目一新。这些环节往往是政策文件容易忽略,但却是提升居民居住体验的关键。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挖掘,我强烈地感受到,一个成熟的住房体系,其健康程度远比单纯的销售量和新开工面积要复杂得多,它关乎社区治理、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以及最终的居住品质。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更全面、更具操作性的系统观。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作者们似乎有意地在“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这两个永恒的矛盾点之间,搭建了一座难以跨越的桥梁。他们没有一边倒地指责市场机制的逐利性,也没有盲目地鼓吹行政干预的万能。相反,报告对不同激励机制下,市场参与者(包括开发商、购房者、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进行了细致的“博弈论”分析。比如,在分析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成本时,那种对“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交易效率的描述,就显得非常精准。这让我意识到,住房问题绝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它深刻地嵌入在产权关系、税收结构和金融杠杆的复杂网络中。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份复杂的系统操作手册,让你明白系统中每一个齿轮的转动,都会对最终的运行状态产生蝴蝶效应般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与其说是一份报告,不如说是一系列严谨的、有论据支撑的“专业对话”。它摒弃了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设置的煽情或夸张的笔法,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克制感推进论述。我尤其欣赏它在数据引用和逻辑推演上的审慎态度。每当涉及到关键结论时,作者群似乎总是在反复确认他们的论证链条是否存在逻辑断裂。这种“步步为营”的写作方式,虽然在阅读速度上不如通俗读物来得畅快,但却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我这种关注政策细节的人来说,这种“不轻易下结论”的态度反而更让人信服。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万能药方”,而是老老实实地列出了不同方案的潜在副作用和适用范围,这种成熟的、多维度的考量,让人感觉这份报告是在为国家层面的决策提供参考,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情绪。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初见时并没给我带来太强烈的“干货”预期。那种略显严肃的、带着官方报告气息的色调和字体排版,让人不免联想到厚重的理论和晦涩的数据堆砌。我本来是抱着一种“姑且一看”的心态翻开的,毕竟住房问题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哪怕是再枯燥的报告,总能淘到几粒有价值的米。然而,一旦真正沉浸进去,那种预设的沉闷感迅速被一种扎实的、抽丝剥茧的分析逻辑所取代。它不像一些市场分析报告那样热衷于预测下一个泡沫的破裂点,反而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细致地把脉中国的“住房体温”。它不是在告诉你房价会涨还是会跌这种直给的结果,而是在深入剖析支撑这些价格和政策背后的复杂社会结构和经济动因。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区域差异性的刻画,那种对一线城市高压与三四线城市库存积压这种“冰火两重天”现象的对比描述,非常到位,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到政策制定者面对的巨大张力。那种在宏观调控与微观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的挣扎,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数据得到了有力的支撑,远超我预期的深度。

评分

质量很好,很好质量很好,很好质量很好,很好质量很好,很好

评分

官样文章。但是,在官样文章也很重要,就像新闻联播一样。

评分

质量很好,很好质量很好,很好质量很好,很好质量很好,很好

评分

官样文章。但是,在官样文章也很重要,就像新闻联播一样。

评分

太近乎官样报告,商业参考价值不大。

评分

数据还不够详细,用来做报告时拿来参考的!

评分

数据还不够详细,用来做报告时拿来参考的!

评分

太近乎官样报告,商业参考价值不大。

评分

数据还不够详细,用来做报告时拿来参考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