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用旅行與科學丈量世界,重新定義自然/港台繁体自然环境科学书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用旅行與科學丈量世界,重新定義自然/港台繁体自然环境科学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德列雅.沃爾芙 著
图书标签:
  • 博物学
  • 自然科学
  • 旅行
  • 科学史
  • 环境科学
  • 自然观
  • 世界探索
  • 港台图书
  • 繁体中文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大雁-果力文化
ISBN:9789869299459
商品编码:10878233307
出版时间:2016-09-05

具体描述






//书籍简介//

洪堡德,被达尔文誉为「zui伟大的科学旅行家」。

200年前,他就以博物学式的观察,
提出了自然是「生命之网」。

他的眼界chao越了自己的时代,
更重新创造了我们眼前的世界。

──《纽约时报》十大好书、《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作家、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吴明益 专文推荐


1799年,洪堡德带着42件仪器,来到少有欧洲人踏足的地方。
他进入雨林,冒险探寻ya马逊河的源头;
他记录叶子的形状、温度计的读数与岩石的层次;
他像品酒师一样,品嚐不同河流的河水;
他解剖电鳗、研究活火山的活动,
更察觉殖民者削减森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当他来到钦波拉索山顶,他曾观察过的一切,开始产生了连结:
库马纳的某种树木让他想起义大利的松树;
安地斯山的苔藓让他想起德意志北部森林的某个物种;
在瑞士、拉普兰和安地斯山区,同样都可以看到高山植物。
一切似乎都以某种方式彼此相连,万物似乎已融为一体。

他走过24000哩路,几乎等於绕了地球一圈,
带回60000件植物标本,涵盖6000物种,其中将近2000种是新物种。
这趟长达5年的旅程,改变他的生命与思维,让他创造出许多科学发现的di一次,
影响了达尔文、歌德、华兹华斯、柯立芝、梭罗、约翰.缪尔、瑞秋.卡森??等人,
形塑了如今我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

这是一位博物学家的自然朝圣之旅、一部精采动人的科学发现史诗。
本书出版後已有二十多种语言版本,并获得多种奖项:
?柯斯达好书奖2015年zui佳传记
?《纽约时报》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出版人周刊》年度好书
?《科克斯书评》年度好书
?《洛杉矶时报》科学类好书
? 奥尔森自然写作奖注目新书


达尔文说,要不是洪堡德,他不会登上小猎犬号,也不会构思出《物种起源》。

──谁是ya历山大.冯.洪堡德?

n他,是跨越学科藩篱的知识炼金术士:
在各种学门逐渐专精化的十八世纪,洪堡德以灵敏的头脑、惊人的速度,
深入探索各个学科:物理学、语言学、考古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地质学??
融合不同学科而培养出来的整体观,成为他的特色,让他拥有与众不同的愿景。

n他,发现无数新物种,更有将近300种植物、chao过100种动物以他命名:
在人们仍坚信世界为人们而创造的年代,他发明各种丈量世界的方法,
创造出许多科学发现的「di一次」:
──发明等温线,绘制di一幅全球等温线图;
──发现地磁赤道,首创「磁暴」一词;
──首先提出地球的植被带与气候带的概念;
──率先透过图解方式来研究洋流;
──首度提出森林能增加大气湿度、有助水土保持。
这些创见,让洪堡德成为地理学奠基者,
为近代气象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带来划时代的影响。

n他,首创自然是「生命之网」的概念,促成现代环保生态观念的兴起:
洪堡德将自然视为一个有机体,强调自然与人类文化的相互影响,
并且在近200年前就提出警告:「人类造成的祸害……扰乱了大自然的秩序」。
这些洞见,影响许多生态学家、环保人士及自然写作者:
──梭罗藉由洪堡德的着作,解决如何身兼诗人和博物学者的两难。
──乔治.马许说,洪堡德「zui能宣扬自然」,因为他将世界理解为人类和自然交互作用。
──约翰.缪尔说,「我非常渴望成为洪堡德那样的人」。
──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立基於洪堡德有关「互连性」的概念。
──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着名的盖娅理论,也与洪堡德的见解相似。
此外,本书作者也提出令人信服的推论:正是洪堡德对环境生态的先进见解,
才有「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的环保观,以及梭罗的《湖滨散记》。

n他,丰富了十九世纪动人的心灵史:
洪堡德结合自然与艺术、事实与想像的思考方式,
启发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
──达尔文说,洪堡德的叙述是「诗歌和科学的罕见结合」。
──夏多布里昂认为,「你会相信自己正与他一同乘风破浪,和他一起迷失在森林深处」。
──儒勒.凡尔纳在写作《chao凡旅程》系列时,从洪堡德的叙述取材。
──爱默生、华兹华斯、柯立芝等人都受洪堡德的自然观影响。

n在博物学回归的二十一世纪,重新认识洪堡德,找出人与自然的新平衡:
洪堡德关於自然的看法就像经过渗透作用般进入了人们的意识,
但这些想法背後的发明者反而消失了。
他虽然仍形塑着我们的思维,但在学界以外几乎已被人遗忘。
他的着作尘封於图书馆,他的名字虽仍处处可见,但许多人已不知缘由。

二十一世纪是博物学重新回归的时代,在环境、生态、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之际,
我们需要更多跨越智识、心灵、视野界限的博物学家。
此时此刻,重新认识洪堡德的生平与创见,理解他对世界的全观式看法,
有助於找出人与自然的新平衡。

//作者简介//
安德列雅?沃尔芙(Andrea Wulf)
出生於印度,年幼时搬到德国,目前住在英国。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受训成为设计历史学家。她的《现代园艺的创造者》(Brother Gardeners),荣获美国园艺学会2010年zui佳图书奖,以及2008年山谬.强森奖。2011年春天出版的《国父与园丁》(Founding Gardeners)则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安德列雅的文章经常刊登於《卫报》、《金融时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纽约时报》。她也常定期受邀上广播与电视节目,如美国的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及英国的BBC。官网:www.andreawulf.com


//译者简介//
陈义仁
台大财金系毕业,目前就读师大翻译所博士班。

//名人推荐//
?在本书里,洪堡德就像和我们处在同一个时代。他为人们带来朝气,他的一言一行,就像现今通晓多国语言的知识分子。他彷佛穿越两百年时空,为这个世界的无知科学家与统治者带来棒喝??这本书有时读来就像充满刺激的探险小说??阅读《发明自然的人》,很难不受洪堡德的热情感染。
──纳森尼尔?瑞契,《纽约时报》书评

?洪堡德是十九世纪的爱因斯坦,而沃尔芙成功结合了他的传记,以及那个年代令人陶醉的历史。
──《科克斯评论》

?一位大无畏探险家的旅程,带来令人兴奋的阅读体验??沃尔芙为洪堡德的探险之旅注入丁丁的精神。
──西蒙?温德尔,《卫报》年度好书评论

?《发明自然的人》是一本巨着,既华丽又充满冒险,生动活泼且做足了功课──它是地理的朝圣,也是心智的史诗。
──理查.福尔摩斯(Richard Holmes),
《柯立芝》(Coleridge)、《漫游年代》(The Age of Wonder)作者

?藉由惊奇的植物历史探险,以及精采的科学探索,我总是任由自己随着文中脉络,走向令人难忘的旅程。
──伊莉莎白.吉儿伯特(Elizabeth Gilbert),《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作者

?这本考证严谨的细腻作品,不但是传记,更集合了种种奇珍异事,让我们愉快卧游世界zui险恶之境──从水气氤氲的ya马逊雨林,到哈萨克斯坦的冰封山巅。
──吉尔斯?米尔顿,伦敦《周日邮报》

?二次世界大战後,洪堡德和许多德国作家、科学家都消失在人们的记忆断层。本书试图重建洪堡德的声誉,成果卓着。
──乔依?洛?迪科,伦敦《独立报》

?沃尔芙以充满魔力的文字,重现了洪堡德复杂而耀眼的人格特质,以及他的着作的眼界。
──强尼?乌格洛,《华尔街日报》

?在气候变迁带来全球性挑战的此时此刻,洪堡德跨学科的思考方式更显重要。
──《经济学人》年度好书评论

沃尔芙以紮实的考证、出色的文字,生动描述洪堡德的探险旅程,让我们对於这位生态预言家重新满怀谢意。这本书同时也提醒我们洪堡德当年的先见之明:地球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体,但人类充满破坏的行为,将会为它带来可怕的伤害。
──《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评论

//目录//
【推荐序】 吴明益
【序曲】 远远chao前自身时代的思想家
di一部 出发:「博物学式」思考的萌芽
1. 他陷入千百种限制与孤独
2. 当想像力遇见自然:歌德与洪堡德
3. 战火中启程远航
di二部 抵达拉丁美洲:新自然观的酝酿与形塑
4. 巴伦西ya湖畔的思索
5. ya诺斯平原和奥里诺科河
6. 穿过风雪与酷热,越过安地斯山脉
7. 在钦波拉索山顶,他看见全然不同的世界
8. 政治与自然密不可分:杰佛逊与洪堡德
di三部 返乡:整理观点,分享知识
9. 欧洲:陌生的故乡
10. 困在柏林,却仍渴望冒险
11. 除了拿破仑,全巴黎都喜欢他
12. 当自然启迪革命:玻利瓦与洪堡德
13. 来自伦敦浪漫主义的共鸣
14. 停滞不前,以及洪堡德式「离心病」
di四部 涟漪:在科学界掀起革命
15. 重返柏林:游牧博物学家的爆发
16. 俄罗斯:zui後的远征
17. 透过自然构想演化:达尔文与洪堡德
18. 兼纳内外在世界的《宇宙》
19. 诗歌、科学与自然的交织:梭罗与洪堡德
di五部 崭新的世界:他撒播的种子成长为各种新的科学
20. 大洪水以後zui伟大的人
21. 敲响人与自然失衡的警钟:马许与洪堡德
22. 艺术、生态学及自然:恩斯特.海克尔与洪堡德
23. 与自然对话:约翰.缪尔与洪堡德
【尾声】 二百年前的预言家,末代的博学之士

作者说明
关於洪堡德的着作
参考书目


地图
洪堡德的美洲之旅(1799 ~ 1804)
洪堡德的委内瑞拉之旅(1800)
洪堡德的俄罗斯之旅(1829)

//线上试阅//
【序曲】
远远chao前自身时代的思想家(摘录)


他们在狭窄的山脊爬行而进,有些地方宽仅两寸。这条小径──如此称呼有点勉强──覆盖着沙子和石块,只要一碰就会松动。从左边往下看,结了冰的峭壁,闪烁在穿透云层的阳光下。从右边往下看,落差有一千尺(约三○五公尺),这也好不到哪去。在这里,阴暗而近乎垂直的山壁上布满刀锋般的岩石。

ya历山大.冯.洪堡德和三名同伴以纵列缓缓前进。在欠缺适当设备和衣物的情况下,这趟攀登相当危险。冷风麻木他们的手脚,融雪湿透他们的薄靴,而冰晶附着在他们头发和胡须。他们在海拔一万七千尺(约五一八二公尺)处努力呼吸稀薄的空气。在前进途中,他们的鞋底被尖石划破,双脚也开始流血。

这天是一八○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此时他们正在攀爬钦波拉索山(Chimborazo),这座壮丽的圆顶休火山坐落在安地斯山脉,标高将近二万一千尺(约六千四百公尺),位於现今厄瓜多的基多(Quito)以南约一百哩(约一六一公里)处。当时人们认为钦波拉索山就是世界zui高feng,难怪洪堡德等人的挑夫因为害怕,在雪线就抛下他们。这座火山的顶feng笼罩着浓雾,但洪堡德仍奋勇挺进。

此前三年里,洪堡德已行遍拉丁美洲,深入少有欧洲人踏足之境。时年三十二岁的洪堡德着迷於科学观测,他从欧洲带来各种zui好的仪器。为了攀登钦波拉索山,他留置大部分行李,但打包了气压计、温度计、六分仪(sextant)、人工地平仪(artificial horizon)各一具,还有一具「天空蓝度计」(cyanometer),用来测定天空的蓝色深浅程度。在攀爬途中,洪堡德用冻僵的手指翻出仪器,小心地摆在狭窄的岩架上,然後测量高度、重力和湿度。他很仔细地列出遇见的所有物种—这边一只蝴蝶,那边一朵微小花朵。一切都记在他的笔记本里。

在一万七千尺(约五四八六公尺)处,他们在一颗卵石上见到zui後一片地衣,之後就再无任何生命迹象,因为到了那个高度,不会再有植物或昆虫。甚至连先前几次登山可见的兀鹰也消失了。当浓雾将空气粉刷成一片诡异的虚空,洪堡德觉得自己完全脱离尘世。他说,「彷佛我们困在气球里」。然後,浓雾突然消散,露出钦波拉索山白雪封顶的山feng与蓝天相衬。洪堡德惊叹这幅「壮丽景象」,接着看见前方有一道巨大裂隙—宽六十五尺(约二十公尺)、深六百尺(约一八三公尺)。然而,除此之外,别无登顶之路。洪堡德测出此处高度为海拔一九四一三尺(约五九一七公尺),他发现他们距离feng顶仅有一千尺(约三○五公尺)。

在此之前,不曾有人来过这麽高的地方、吸过这麽稀薄的空气。正当洪堡德站在世界之颠、俯瞰交叠的山脉,他开始对这个世界有了不同看法。洪堡德将地球看作一个庞大的生命体,认为其中一切彼此相连。他大胆构思一种关於自然的新看法,迄今仍影响我们如何理解自然世界。

洪堡德被同代人形容为知名度仅次於拿破仑,是当时zui迷人也zui激励人心的人物。洪堡德於一七六九年出生在一个富裕的普鲁士贵族家庭,他放弃优渥生活,只为探索世界如何运作。年轻时,他曾赴中南美洲进行五年的探险,期间多次遭遇生命危险,并带回全新的世界观。这趟旅程形塑他的生命和思维,也让他举世闻名。洪堡德住过巴黎和柏林等城市,然而,无论是奥里诺科河(Orinoco River)zui偏远的支流,或是俄蒙边境的哈萨克草原,都让他觉得自在。在洪堡德悠久的一生中,他大多时间都是科学界的连结者。他写过大约五万封信,收到的信至少是写过的两倍。洪堡德相信,知识应该拿来分享、交换并推广。

洪堡德也是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猛烈抨击殖民主义,支持拉丁美洲的革命,却也曾在两位普鲁士国王之下担任过廷臣。他景仰美国的自由和平等概念,却也不曾停止批评美国未能废奴。洪堡德自称是「半个美国人」,同时也将美国比作「一股笛卡尔旋涡,不仅席卷一切,亦将一切变得单调」。他富自信,却时常渴望认可。他的渊博学识令人敬佩,但他的锋利言词却令人生畏。洪堡德的着作曾以多种语言发行,而且极受欢迎,有人甚至为了先拿到书而行贿书商,但他死时却一贫如洗。洪堡德或许爱好虚荣,却也不吝将仅剩的钱财给予处境艰难的年轻科学家。洪堡德的一生就是旅行和不断的工作。他总是想体验新事物,而且,如他所述,zui好「同时体验三件事物」。

洪堡德以学识和科学思维为人称道,但他并非理智的学者。他不甘只是学习和阅读,於是挥洒体力,将身体逼到极限。他冒险深入委内瑞拉雨林的神秘世界,还攀爬安地斯山脉危耸的岩架,只为见到某座活火山里的火焰。即便到了六十岁,他仍横越一万哩(约一六○九三公里),前往俄罗斯zui偏远的角落,步伐快过年轻的同伴。

洪堡德不仅着迷於科学仪器、测量和观察,而且也追求惊奇感。固然,自然必须被测量和分析,但他也相信,我们对於自然世界的回应,有很大部分应该基於感觉和情感。他想要激起一股「自然之爱」(love of nature)。正当其他科学家都在寻找普遍法则之时,洪堡德写道,自然必须透过感觉来体验。

洪堡德不同於他人之处,在於他连zui小的细节都能铭记在心:某片叶子的形状、土壤的颜色、某次的温度计读数,以及某块岩石的层次。这般非凡的记忆力,让洪堡德能够比较他在世界各地所做的观察,即便这些观察之间时隔数十年,或相距数千哩。有位同事後来说,洪堡德能「在脑中闪过世上所有现象的连结」。其他人往往得在记忆里翻找一番,洪堡德却即刻握有每一小片知识和观察。美国作家、诗人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敬佩地说,「他的双眼有如天然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精疲力竭的洪堡德站在钦波拉索山上,饱览眼前的景观。在此,不同的植被带逐层堆叠。在谷地里,他行经棕榈树和竹林,看见鲜艳的兰花攀附在树上。再往上走,他看见针叶树、橡树、赤杨,还有灌木状的小檗,这些小檗类似他在欧洲森林看过的种类。接下来是高山植物,这部分很像他在瑞士山上采集的那些;还有地衣,这让他想起来自北极圈和拉普兰(Lapland)的标本。以往不曾有人这样看待植物。洪堡德并非透过狭隘的分类来看待植物,而是以它们的生长地点和气候为主。在这里,他将自然看作一股整体力量,且在各大洲拥有相应的气候带—这在当时是很激进的概念,而且至今仍影响我们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从洪堡德的着作、日记和信件,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愿景家,也是远远chao前自身时代的思想家。他发明等温线(isotherm)—现代气象图上代表气温和气压的线条;他也发现地磁赤道(magnetic equator);他想出围绕地球的植被带和气候带的概念。然而,zui重要的是,洪堡德大大改变了我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他到处都发现连结。他不会单独看待任何事物,即便是zui微小的生命体亦然。他说,「在这条伟大的因果之链上,没有任何事实能被单独考量」。凭着这番洞见,他发明了「生命之网」(web of life),这也是我们如今对於自然的理解方式。

当自然被看作一张网,其脆弱就变得明显。一切事物彼此相系,只要抽动一线,就可能拆散整张绣帷。当洪堡德於一八○○年在委内瑞拉的巴伦西ya湖(Lake Valencia)看见殖民农场造成的环境浩劫,他首开先例,谈论人类为害的气候变迁。当地毁林的情况导致土地贫瘠、湖面下降,灌木林的消失更让暴雨冲走周围山坡的土壤。关於森林能增加大气湿度、具有降温效果、并有助水土保持,洪堡德是首位加以说明的人。他提出警告,指出人类正在打乱气候,而这可能对「後代」造成不可预见的冲击。

本书追溯连结我们与这位伟人的隐形线索。洪堡德影响当时许多zui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和科学家。杰佛逊称他是「当代zui大的光采之一」。达尔文写道,「没有什麽比起阅读洪堡德的《个人记述》(Personal Narrative)更能激发我的热情」,他还说,要不是洪堡德,他就不会登上小猎犬号,也不会构思出《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华兹华斯和柯立芝都将洪堡德的自然观念融入诗作。美国zui受尊敬的自然作家梭罗更借助洪堡德的着作解答自身的两难—如何身兼诗人和自然学家;要是梭罗没读过洪堡德的作品,《湖滨散记》一书定非这般模样。西蒙.玻利瓦(Simon Bolivar)这位革命家将南美洲从西班牙殖民统治解放,他称洪堡德是「新世界的发现者」;德国zui伟大的诗人歌德则声称,和洪堡德共度几日,有如「活上数年」。

虽然如今洪堡德在学界以外几乎已被遗忘—至少就英语世界而言—但他仍形塑着我们的思维。尽管洪堡德着作现已尘封於图书馆,但他的名字仍然处处可见,从流经智利和秘鲁沿岸的洪堡德寒流,到纪念碑、公园,以及南美洲的山脉—包括墨西哥的洪堡德山,以及委内瑞拉的洪堡德feng。阿根廷的一座城镇、巴西的一条河流、厄瓜多的一座间歇泉,以及哥伦比ya的一处海湾,全都以洪堡德命名。

格陵兰有洪堡德角和洪堡德冰河,中国北部、南非、纽西兰和南极洲也有以洪堡德为名的山脉。塔斯马尼ya和纽西兰有以洪堡德为名的河流和瀑布,德国有许多洪堡德公园,而巴黎有条ya历山大.冯.洪堡德街。仅是在北美洲,就有四个郡、十三个镇、一些山脉、海湾、湖泊,以及一条河流系以洪堡德为名??此外,有将近三百种植物和chao过一百种动物以洪堡德命名。有数种矿物也以他为名,月球上也有一处洪堡德海。以洪堡德命名的地方多过其他人名。

生态学家、环保人士以及自然作家全都以洪堡德的洞见为基础,虽然他们往往并不知情。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立基於洪堡德有关「交互关连」(interconnectedness)的概念。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着名的盖娅理论(Gaia theory)—地球系一个生命体—也很类似洪堡德的见解。当洪堡德将地球形容为「一个由内在力量驱动的自然整体」,他早在一百五十年前便预告了洛夫洛克的想法。洪堡德将他描述这项新概念的着作称为《宇宙》(Cosmos),但他起初曾考虑以「盖娅」(德文为Gaa)命名该书,但後来抛弃这个想法。

我们是由过去所形塑的。哥白尼揭示人类在宇宙的位置,牛顿解释自然的法则,杰佛逊带来自由民主的概念,达尔文则证明所有物种源自共同祖先。这些想法界定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洪堡德给了我们关於自然本身的概念。讽刺的是,他的看法如今已变得不言可喻,以致於我们几乎忘了背後的那个人。然而,他的想法和许多受他启发的人连成一线。洪堡德关於自然的概念就像一条绳索,将我们连结到他身上。

出版社: 果力文化
ISBN:9789869299459
作者:安德列雅.沃尔芙
译者:陈义仁
初版日期:2016年9月5日
页数:408页
装订:平 装
开数:17X23


好的,请看下面这份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围绕您提供的书名之外的自然环境科学主题展开,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巨浪之下的珊瑚礁:一个濒危生态系统的史诗挽歌与未来展望 一部震撼心灵的海洋生命史诗,一次深入世界最脆弱生态心脏的科学探险。 作者: 艾莉森·里德(Alison Reed),海洋生物学家,深海生态研究先驱 译者: 陆明哲 出版社: 寰宇科学出版社 --- 内容提要: 在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被蔚蓝海水覆盖之下,隐藏着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奇迹之地——珊瑚礁。它们是海洋的“热带雨林”,以亿万微小的生命为砖石,耗费数千年时间,筑起了复杂到令人敬畏的生态屏障。然而,这些沉默的建筑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巨浪之下的珊瑚礁》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海洋生物学的教科书,它是一份充满紧迫感的科学报告,也是一曲献给这些海底城市最深沉的挽歌。海洋生物学家艾莉森·里德,凭借二十余年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加勒比海的实地考察经验,带领读者潜入水下深处,揭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精妙结构、惊人的适应能力,以及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和污染对它们造成的毁灭性冲击。 第一部分:蓝色大地的骨架——珊瑚的生命哲学 本书开篇,作者首先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场景:珊瑚礁是如何在贫瘠的浅海环境中,通过共生关系,建立起一个高能量、高密度的生命堡垒。里德详细剖析了珊瑚虫与虫黄藻之间这种不可或缺的“物种契约”。她运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解释了这种共生关系如何驱动了钙化过程,使珊瑚骨骼得以抵抗数千年的洋流冲刷。 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考察了从微观层面上珊瑚的繁殖策略——从惊心动魄的“珊瑚产卵”现象,到不同物种在不同洋流下的扩散模式。书中通过大量第一手的潜水记录和高清摄影资料(文字描述部分),描绘了五彩斑斓的礁石社区:从忙碌的清道夫虾、伪装大师章鱼,到象征健康的标志性鱼类——鹦嘴鱼和蝶鱼群落。这里,每一个物种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共同维护着生态的平衡。 第二部分:沉默的红色警报——气候变化的致命触手 本书的中间部分,转向了对珊瑚礁当前危机的深入剖析。作者清晰阐述了全球变暖如何通过两个主要途径,直接威胁珊瑚的生存: 1. 珊瑚白化事件(Coral Bleaching): 里德将白化过程描述为一场“物种间的绝交”。她追踪了过去三十年来,澳大利亚大堡礁和印度尼西亚四王群岛等地遭受的几次大规模白化事件的实况。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揭示了仅仅几周内,海水温度持续升高1-2摄氏度,就能迫使珊瑚虫驱逐共生藻类,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瞬间褪色、走向饥饿和死亡的悲剧。作者不仅记录了死亡,更深入研究了不同珊瑚物种对热压力的抵抗力差异,试图找出“超级珊瑚”的遗传秘密。 2. 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 这是一个更为隐蔽但同样致命的威胁。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海水吸收了过量的酸性物质。本书用清晰的图表和模型解释了酸化如何降低了碳酸钙的饱和度,使得珊瑚虫——以及其他钙化生物如贝类和翼足类——难以构建和维持它们的骨骼结构。作者实地考察了酸度变化对幼年珊瑚定植率的影响,揭示了下一代珊瑚正在面对的“生长困难症”。 第三部分:人类足迹与修复的可能——从污染到复苏 里德并未让读者沉溺于绝望之中。她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活动在局部区域对珊瑚礁造成的直接伤害,例如农业径流带来的过度营养盐污染、塑料微粒的侵蚀,以及破坏性的捕捞方式。她详尽对比了受保护区域和未受保护区域的恢复速度,强有力地论证了地方性保护行动的价值。 至关重要的是,本书用整整一个章节探讨了科学界和当地社区正在尝试的“希望工程”: 珊瑚保育与移植(Coral Gardening): 详细介绍了“珊瑚苗圃”的建立和维护技术,如何像培育温室幼苗一样,培育抗热性更强的珊瑚碎片,并将其重新种植回健康的礁石上。 基因干预与定向选择: 探讨了利用新兴的生物技术,筛选和培育能够在更高温度和更低pH值下生存的优势珊瑚种群的可能性与伦理边界。 生态系统工程师的回归: 强调了恢复食草性鱼类(如鹦嘴鱼、海胆)群落的重要性,它们是控制藻类过度生长的关键,是珊瑚复苏的天然“园丁”。 结语:我们与海洋的共同未来 《巨浪之下的珊瑚礁》是一次对地球生命奇迹的深刻致敬,同时也是一次对人类责任的严厉拷问。它不仅为海洋科学家提供了最新的研究视角,更为决策者、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个关心地球命运的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行动路线图。珊瑚礁的命运,不仅关乎海洋生物的存亡,更与全球渔业、海岸线保护以及数亿人口的生计息息相关。阅读本书,就是接受邀请,潜入这场关乎人类与自然共同未来的关键战役之中。 读者对象: 环境科学、海洋生物学专业学生与研究人员;气候变化政策制定者;生态旅游爱好者;所有对地球生物多样性怀有敬畏之心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用旅行与科学丈量世界”时,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伟大的探险家和科学先驱,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智慧解读自然。这本书大概会带领我穿越时空,跟随作者的足迹,亲临那些遥远而神秘的地方。我想象书中会有关于绘制古老地图的艰辛,关于在未知地域克服重重困难的生动记录,或许还有那些令人心惊胆战的遭遇。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作者如何将科学的眼光带入旅行,如何在异国他乡捕捉科学的灵感,如何将不同地方的观察与现有的科学理论相结合。它应该是一本充满故事的书,有关于科学发现的激动人心的瞬间,也有关于探索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反思。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一种科学的浪漫主义,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以及一种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将个人经历与科学探索深度融合的叙事方式,往往最能打动人心,让我觉得,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公式和数据,更是遍布于我们脚下的广袤大地。

评分

这本《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用旅行與科學丈量世界,重新定義自然》光看书名就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野心。我一直对那些能将宏大概念与细腻观察相结合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似乎正是为此而生。想象一下,一位博物学家,带着一生的足迹和求知欲,将旅行的艰辛与科学的严谨融为一体,去丈量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自然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次心灵的远征,邀请读者一同踏上重新定义“自然”的旅程。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不同地域独特的地质构造、气候现象,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生命形态。也许会读到关于亚马逊雨林中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或是南极冰原上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的生物,亦或是火山爆发后如何孕育出新的生机。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这些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看似神秘的自然法则。它应该是关于人类如何通过观察、记录、实验,一步步揭开自然面纱的故事,是关于科学精神如何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前进的见证。这种将个人经历与普适科学相结合的方式,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让我觉得,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获取信息,更是在参与一场伟大的智识冒险。

评分

我尤其对这本书“重新定义自然”这一部分感到好奇,这似乎预示着它不会止步于简单的物种介绍或地理描绘。我想象书中会挑战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观,比如,它是否会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深远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思考?或者,它是否会从更宏观的视角,将地球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来审视,揭示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微妙平衡?我很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边缘”自然,比如城市的绿地、工业区的生态恢复,甚至是微生物的世界,这些往往在传统的自然叙事中被边缘化。我相信,真正的博物学探索,恰恰在于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却同样充满生命力的角落。这本书或许会鼓励我们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身边的“自然”,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奇迹。我想象书中会充满那些令人惊叹的细节,比如一种不起眼的昆虫如何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适应能力,或者一种看似贫瘠的土壤如何孕育出独特的植物群落。它应该是一种对“自然”边界的拓展,是对我们固有认知的一次挑战,让我意识到,自然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广阔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给我的感觉是,它可能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对自然生命起源与演化的一种深刻探讨。我猜想书中会回溯地球生命的漫长历程,从最原始的细胞到如今丰富多彩的物种,用科学的视角勾勒出这幅壮丽的画卷。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关于古生物学、地质学、遗传学等领域的最新发现,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它们如何共同揭示了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机制。也许会读到关于早期生命如何在极端环境中出现,又如何通过适应与变异,最终繁衍至今的精彩故事。这本书或许会让我们对“创世纪”这一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神话,而是基于科学证据的严谨推演。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宏大的时间尺度,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演化的磅礴气势,并从中体会到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这种从微观到宏观,从起源到演化的视角,总是让我对生命本身充满敬畏。

评分

光是“用旅行与科学丈量世界”这几个字,就足以激发我的想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行一场跨越大陆、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我想象书中会描绘作者在非洲草原上观察狮子狩猎的场景,在南美雨林中记录珍稀植物的细节,或者在极地探险中发现前所未有的冰川地貌。这些旅行经历不仅仅是简单的游记,更应该充满了科学的观察与思考。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作者如何在旅途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比如采集样本、进行测量、绘制图表,并将这些观察与严谨的科学分析相结合。它应该是一本关于如何“看”世界的书,教我们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隐藏在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我希望书中能够充满那些令人惊叹的细节,比如一种植物如何通过特殊的结构来适应干旱的环境,或者一种动物如何通过复杂的行为模式来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这种将个人经历与科学探索深度融合的叙事方式,总能让我觉得,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隐藏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