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马基维利语录(二版) 港台原版 塩野七生 三民 哲学

【中商原版】马基维利语录(二版) 港台原版 塩野七生 三民 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基维利
  • 语录
  • 哲学
  • 政治思想
  • 历史
  • 港台原版
  • 三民书局
  • 塩野七生
  • 中商原版
  • 二版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62615
商品编码:11943620114

具体描述


馬基維利語錄(二版)


ISBN:9789571462615

叢書系列:羅馬人的故事

規格:平裝 / 14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哲學> 西方哲學> 中世紀哲學


內容簡介


這部《馬基維利語錄》是馬基維利一生思想的精華,主要摘自《君主論》、《李維羅馬史論》等名著。 他排除膚淺的倫理、道德觀點,正視現實的思考方式,充分掌握了人心的動向,激發出機智 、鋒利的言語。


「只是讀一次,就感到馬基維利文章所蘊藏的力量,就像運動員的肌肉運動雖然隱藏在皮膚底下,但仍能被人們感覺到一樣。」--現代義大利文豪 莫拉維亞 如是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塩野七生


1937年7月出生於東京,學習院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畢業後,1963至1968年負笈義大利遊學。1968年於《中央公論》發表〈文藝復興的女人們〉,開始寫作活動。首部長篇作品《優雅的冷酷──切撒雷.波爾賈》於1970年獲選每日出版文化賞;該年移居義大利。1982年再以《海都物語》獲得三多利學藝賞。1983年,獲頒菊池寬賞。自1992年起,開始撰寫描述羅馬帝國興亡歷史的「羅馬人的故事」。1993年,以《羅馬人的故事Ⅰ》獲得新潮學藝賞。1999年,獲選司馬遼太郎賞。2001年發行《塩野七生文藝復興著作集》共七冊。2002年,榮獲義大利政府頒授國家功勞勳章。2005年,獲日本政府頒贈紫綬褒章,2007年再獲文部科學省評選為文化功勞者。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希腊哲学的图书简介,与您提到的《【中商原版】马基维利语录(二版) 港台原版 塩野七生 三民 哲学》无关: --- 书名: 《沉思的殿堂:古希腊哲学流变与智慧探源》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具有学术背景的作者名,例如:亚历山大·卡斯帕里安 (Alexandros Kasparides)]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虚构的、专注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出版社,例如:赫尔墨斯知识丛书] 页数: 约 680 页 装帧: 精装,附插图和地图 --- 内容导读:追溯西方思想的源头 本书旨在对古希腊哲学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它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次对西方文明理性精神起源的史诗般回溯。从爱琴海畔的第一声质疑,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知识的融合,作者以严谨的考据和流畅的叙事,勾勒出这一伟大思想传统的完整脉络。 古希腊,并非只是一段历史时期,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觉醒——人类首次尝试用纯粹的理性(Logos)去理解宇宙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以及城邦的秩序。本书的核心任务,便是解剖这一觉醒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与核心思想。 第一部:万物的本源——米利都学派与前苏格拉底的探索 旅程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爱奥尼亚。当我们踏入米利都(Miletus)的市集时,我们看到的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黎明。泰勒斯(Thales)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源”的断言,这看似朴素的观点,实则标志着神话叙事向自然哲学的根本性转向。接着,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引入了“无定形”(Apeiron)的概念,试图解释一个由有限事物构成的世界背后的无限可能性。阿那克西曼尼(Anaximenes)则将焦点转向“气”,构建了一个基于物质变化的早期宇宙模型。 本书详细梳理了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变动不居”(Panta Rhei)与巴门尼德(Parmenides)对“存在之永恒性”的坚定辩护之间的张力。赫拉克利特眼中充满火的河流,与巴门尼德逻辑构建下的不可分割的圆球,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争论的最初母题:究竟是变化真实,还是不变的实体更为真实? 此外,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以及阿那萨戈拉的“种子”(Spermata)理论,为后世的原子论奠定了基础,也展示了早期思想家如何努力调和对立面,构建一个统一的宇宙图景。 第二部:智者的登场——诡辩家的挑战与苏格拉底的转向 随着波斯战争的结束,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达到鼎盛,思想的焦点也随之转移。本书深入探讨了诡辩学派(Sophists)的兴起。普罗泰戈拉那句“人是万物的尺度”,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将哲学的关注点从宇宙本体论猛然拉回到人类社会、道德和语言的相对性上。高尔吉亚对语言的操弄艺术(Rhetoric),以及对真理客观性的质疑,为后世的认识论和怀疑主义埋下了伏笔。 紧接着,我们迎来雅典的灵魂——苏格拉底(Socrates)。他的出现,是对诡辩家相对主义的强力反拨。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界的探究,转而聚焦于“认识你自己”。本书细致分析了“产婆术”(Maieutics)的实践方法,即通过不断的提问和反驳,引导人们发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并最终趋向于对“美德即知识”的理解。苏格拉底的殉道,被视为西方道德哲学的第一个殉道者,他的悲剧性结局,深刻影响了柏拉图的政治哲学。 第三部:理型世界的构建——柏拉图的宏伟体系 柏拉图(Plato)是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者,也是第一位试图建立一个宏大、自洽的形而上学和知识论体系的思想家。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解析其“理型论”(Theory of Forms)。理型世界(Idea World)与我们感官所经验的现象世界之间的二元对立,如何解释了我们对完美概念(如正义、美、圆)的认知? 我们细读《理想国》(Republic)中的“洞喻”(Allegory of the Cave),它不仅是认识论的生动比喻,更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深刻批判。此外,本书也对比分析了柏拉图在《斐多篇》、《会饮篇》以及晚期作品中,对理型论的修正与深化,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哲学王”的构想及其内在的精英主义倾向。 第四部:经验的综合——亚里士多德的百科全书式智慧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图最杰出的学生,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将哲学的目光从抽象的理型世界拉回到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本书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视为对希腊思想的集大成和经验主义的开端。 我们探讨他的四因说(Material, Formal, Efficient, Final Cause),这套强大的分析工具如何被应用于物理学、生物学乃至形而上学领域。他的逻辑学——三段论(Syllogism),奠定了西方理性推理的基石,其严谨性影响了近两千年。 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的“中道”(Golden Mean)概念,以及对幸福(Eudaimonia)的追求,为后世的德性伦理学提供了永恒的资源。他的政治学分析,以对城邦宪法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展现出超越理想主义的务实智慧。 第五部:文明的转折——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应对 随着马其顿的崛起和希腊城邦体系的瓦解,哲学的主题再次发生变化。个体在宏大帝国面前感到迷茫,哲学的目标转向了如何实现内在的宁静与幸福。本书随后深入剖析了希腊化时期的三大主流学派: 1. 斯多葛学派(Stoicism): 强调接受命运、遵循自然法则,通过培养德性(Virtue)来达到“不动心”(Apatheia)。 2. 伊壁鸠鲁学派(Epicureanism): 追求通过消除痛苦、恐惧和欲望的缺乏来实现平静的快乐(Ataraxia),而非享乐主义。 3. 怀疑主义(Skepticism): 认为对任何事物的最终判断都是不可靠的,主张悬置判断(Epoché)以求心境的安宁。 这些后期的哲学流派,是对城邦伦理体系崩溃后,个体精神寻求安顿的深刻回应,它们的影响力也远超希腊本土,深刻渗透到罗马文化乃至基督教神学之中。 --- 本书特色: 宏观叙事与微观解剖相结合: 既有对哲学流派兴衰的宏大历史描绘,也有对核心文本(如《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片段)的细致解读。 跨学科视野: 将哲学思想置于其历史、政治(城邦民主的兴衰)和科学(早期天文学和数学)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清晰的逻辑梳理: 针对前苏格拉底思想的碎片化特点,构建了清晰的内在逻辑线索,帮助读者理解思想的演进而非仅仅是罗列观点。 《沉思的殿堂》不仅是了解古希腊哲学的入门之作,更是深入探究西方理性精神根源的必备参考。它邀请读者加入这场跨越两千多年的对话,去体验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思维方式的伟大心灵。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总觉得有些传记在描写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不够尽如人意。它们往往停留在事件的表面,或者过度渲染某一个方面的性格特征,却忽略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其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动机。我尤其看重传记能否真正地“走进”主人公,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去感受他们的挣扎,去体味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他们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一本好的传记,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更应该是一种深入的对话,让读者能够与历史人物产生情感上的连接,甚至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拨开迷雾,展现人物真实面貌的作品,不回避他们的优点,也不掩饰他们的缺点,而是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人性的个体。这种“写真”式的传记,才能真正地触动人心,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也才能让我们从过去汲取更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让人惊喜了!拿到手里,立刻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细致的做工吸引住了。封面选用的纸张厚实而富有纹理,不是那种廉价的胶面,而是带着一种复古的、能够触摸到的温度。颜色搭配也非常耐看,整体呈现出一种低调而有力的视觉冲击。我特别喜欢它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又不至于太过张扬,恰到好处地彰显了内容的厚重感。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也同样令人愉悦,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墨迹清晰,排版疏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甚至觉得,单单是这份精心打磨的装帧,就足以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我案头的亮点。这种用心的设计,也无形中传递了一种信息: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也是经过了同样的细致打磨和精炼,值得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索。

评分

读史就像品茶,需要细细地品味,才能体会出其中的甘醇和回味。我喜欢那种能够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 interwoven 得非常自然的叙事,而不是生硬地将史料堆砌在一起。好的历史写作,应该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体会到人物的喜怒哀乐,甚至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响。尤其对于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能够捕捉到其中的时代精神,展现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驱动力,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地打动我。我不太喜欢那些过于注重细节考证,而忽略了宏大叙事的书籍,那样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我更看重的是一种能够将历史的深度、人物的温度以及叙事的流畅度完美结合的写作风格,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获得知识,也能感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评分

在我看来,哲学书籍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能否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模式,能否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用一套既定的框架去理解事物,一旦遇到超出这个框架的现象,我们就容易感到困惑,甚至产生排斥。真正的哲学,就是要敢于打破这些僵化的思维模式,引导我们去质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去探寻事物本质的规律。它不一定总是能给我们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它一定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构建自己的逻辑体系。我欣赏那些能够激发我深度思考,能够让我“脑洞大开”的书籍,它们可能一开始会让我觉得晦涩难懂,但一旦我能够理解其中的精髓,就会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种智识上的成长,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

关于“权力”这个话题,我一直觉得它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概念。人们既渴望获得权力,又对权力的滥用感到警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权力的形态和运作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的逻辑和影响,却有着某种贯穿古今的共通之处。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剖析权力运作机制,揭示权力背后逻辑的书籍充满了兴趣。这类书籍,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社会运转的深层原因,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甚至能够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我期待的,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也不是道德上的批判,而是基于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的深刻洞察,能够让我们对权力这个话题产生一种更全面、更辩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