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釵記》
作者:柯丹邱/著, 趙山林/校注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16/02/26 出版地:台灣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461236
叢書系列:中國古典名著
規格:平裝 / 26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中國古典文學> 詩詞曲賦
內容簡介
《荊釵記》全名《王十朋荊釵記》,為《荊》、《劉》、《拜》、《殺》四大南戲之首。劇情描述王十朋婚後上京應試高中狀元,當朝丞相欲招其為婿,十朋不從,遭調邊地並不准回鄉省親。所託家書遭孫汝權騙走、改篡,其妻錢玉蓮被迫改嫁,抵死不從,投河自盡為錢載和所救。後兩人歷經一番坎坷,歡喜團圓。全劇語言當行,音律動人,情節集中,結構緊湊,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書以《六十種曲》本為底本,以李卓吾評本等參校,並附簡要注釋,幫助讀者閱讀戲文。
作者簡介
趙山林
江蘇邗江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退休。現任中國戲曲學會、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理事。著有《中國戲劇學通論》、《中國古典戲劇論稿》、《戲曲散論》、等。並與趙婷婷校注有《荔鏡記》、《明代詠昆曲詩歌選注》等。
序
引言
宋元南戲是中國戲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階段,其代表作,歷來認為是「四大南戲」及琵琶記。「四大南戲」即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幽閨記)、殺狗記,簡稱荊、劉、拜、殺。還有一種並稱是荊、劉、蔡、殺,即去掉拜月亭而換上琵琶記。在這兩種說法當中,荊釵記都居於首位,可見它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南戲之淵源與體製
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其產生時間實際上還在北曲雜劇之前。明祝允明猥談說:「南戲出於宣和(西元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年)之後,南渡(西元一一二七年)之際,謂之溫州雜劇。予見舊牒,其時有趙閎夫榜禁,頗述名目,如趙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趙閎夫是宋光宗趙惇的同宗堂兄弟,他發榜文禁止南戲演出,可見當時南戲的影響已經不小。徐渭南詞敘錄則說:「南戲始於宋光宗朝(西元一一九○-一一九五年),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或云: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永嘉雜劇,又曰鶻伶聲嗽。」以上二說實際上並不矛盾,綜合起來看,可以認為南戲大約在宋徽宗宣和之後由溫州藝人創立,到宋光宗朝已經傳播到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以後更流傳到廣大的南方地區。
南戲是在宋代表演藝術、說唱藝術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由民間藝人「以宋人詞而益以里巷歌謠」(南詞敘錄),構成曲牌連綴體制,用代言體的形式搬演長篇故事,從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戲劇樣式。其形式主要特點是:
在結構方面,以劇中人物的上下場來劃分段落,每段自成起迄,稱為齣。一本戲可以是十幾齣,也可以長達幾十齣,視具體情況而定。每本戲開頭有副末開場,說明全劇大意。
在戲曲音樂方面,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聲,不像北曲入派平上去三聲,用韻上也較為寬鬆。初期南戲的曲調配合,雖然依照約定俗成的慣例,但並沒有形成嚴密的宮調組織,後來始漸趨嚴格。器樂伴奏,以管樂為主,以鼓、板為節,有別於北曲雜劇的以絃樂為主。音樂風格輕柔婉轉,適合於表達纏綿細膩的情意,與北曲高亢勁切,適合於表現豪放爽朗的氣概明顯不同。在南北曲交流中,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一些演唱技巧,使得演唱藝術有所豐富與提高。
在演唱形式方面,北曲雜劇一般只能一人主唱,南戲則場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獨唱、對唱、接唱、同唱,還有在後臺用以渲染氣氛的幫腔合唱。演唱形式靈活多變,不僅有利於調節演員勞逸,活躍場上氣氛,而且有利於表現各個角色的思想感情,有利於刻劃身分不同、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腳色方面,通常為生、旦、淨、丑、末、外、貼七種。其中生、旦為主角,其他角色為配角。
南戲的文學性經歷了逐步提高的過程,而荊、劉、拜、殺四大南戲和琵琶記的出現是一個關鍵。
四大南戲,在徐渭南詞敘錄宋元舊篇內有著錄。它們ZUI初大多出於民間藝人之手,文學成就不高,但植根於舞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長期的演出過程中,戲班和藝人吸收觀眾的信息反饋,對劇本進行反覆修改和打磨,從而使得這些劇本體現出世代累積的特徵。隨著南戲影響的擴大,一部分文人作家也開始染指劇本改編和創作,經過他們的加工潤色,原來稚拙的劇本變得較有文彩,增強了可讀性,進而構成一種寫定本,得以刊刻流行。擔負寫定使命的文人也就被視為作者,當仁不讓地在劇本上署名。在早期南戲作品中,這種情況屢見不鮮。荊釵記的情況也是如此。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注释和翻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和到位。对于我这种对古典白话文理解能力有限的读者来说,那些详尽的批注和现代汉语的释义,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向导,引领我顺利地穿越了语言的时空壁垒。有些词汇和典故,如果单凭自己的理解,很容易产生偏差,但有了这版本的专业解析,每每都能豁然开朗,体会到作者原初的妙处。尤其是对于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情节转折处的细腻阐释,更是帮助我深入理解了故事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人情冷暖。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部融合了历史、文学和语言学的综合性读物,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装帧上的细节处理,体现了出版社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书脊的处理非常牢固,即使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和对比的读者来说太重要了。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华贵的光泽,不是那种浮夸的闪耀,而是一种沉稳的古典美。更值得一提的是,书的边距处理得非常合理,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呼吸感,又使得书籍整体看起来非常匀称大气。这本作为案头书或陈列品,都显得格调十足,绝对是提升书房气质的一笔重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三民书局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印刷的清晰度和排版的美观度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我特意翻阅了几页,发现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毫无压力。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用心真的非常加分。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仪式,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精美工艺的欣赏。虽然内容本身是古典名著,但出版社在现代出版工艺上的投入,让这部经典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值得每一个爱书之人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墨香气实在太迷人了!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淡淡的、混合着油墨和纸张特有的芬芳,一下子把我带回了某个安静的午后。我通常喜欢把新书放在书架上“透透气”,但这本书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就想开始阅读。每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书卷气,让人心神宁静,仿佛所有的外界喧嚣都退散了。这种纯粹的阅读氛围,在如今充斥着电子屏幕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阅读的本质是沉浸和专注,而这种高品质的实体书,恰恰是营造这种心境的最佳媒介。
评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能够拥有这样一个高质量的“港台原版”版本,我感到非常庆幸。它不仅仅是故事的载体,更是一种跨越地域和时代的文化符号。这种经过多年沉淀和认可的出版版本,往往在选本和校对上更为严谨,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经典的原貌。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与彼岸的文化同仁进行精神对话的奇妙感受。它让我更加坚信,好的文学作品是需要通过精心的物理载体来承载和传播的,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是一座连接古今、沟通两岸的文化桥梁,我十分珍视这份阅读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