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故事(跨世紀經典,威爾杜蘭暢銷鉅作)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the Great Philosophers of the Western World
基本信息
作者: 威爾杜蘭 原文作者:Will Durant
譯者:林資香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16/12/1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841692 叢書系列:地球觀
装帧:平裝 / 608頁 / 规格:17 x 23 cm
出版地:台灣
内容简介
有史以來zui多人讀過的哲學書,
普立茲非小說獎得主威爾杜蘭成名代表作,
「哲學入門必讀書單」次次上榜。
哲學導讀zui佳讀本。
出版di一年再版22次,
迅速譯成18種語言席捲。
杜威:「威爾杜蘭首先是一位歷史學家,他博學強識,能將過去與當下融會貫通,也因此,他又被譽為二十世紀zui重要的哲學家之一。」
威爾杜蘭以寓教於樂的文字,描述世界zui偉大思想家的生平與成果,從蘇格拉底到桑塔耶那,深具無盡的啟發性。
《哲學的故事》不僅提供了讀者像是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法蘭西斯培根、斯賓諾沙、康德、伏爾泰、洛克及其他類似的世界知名「心靈君王」之思想觀念與哲學體系,更詳述了他們有血有肉的生平傳記。書中不止囊括了舊時代的哲學巨擘,也包含了舉世聞名的現代哲學家,包括柏格森、克羅齊、羅素、杜威,都在此發光發熱;同時,作者亦詳加檢視這些哲學家們的時空背景及其對我們現代智識遺產的影響。書頁中充滿了智慧之語與幽默機智,字字珠璣。對哲學的門外漢來說,這一本以威爾杜蘭活潑簡潔的獨特風格寫成之書,就宛如大學中所開設的一門完整的哲學課程。
《哲學的故事》已證明其存在的價值,它對渴求哲學整體觀點之人開啟了智識冒險與成長的前景,並在萬物zui初與zui終的恆久基本問題上,為他們向世界zui偉大的哲學家尋求zui明智、zui堅不可摧的答案。
名人推薦
作家、知名評論家 南方朔 導讀推薦
作家、知名評論家 范疇 專文推薦
律師 呂秋遠
台灣高中哲學推廣學會 吳豐維
專欄作家、《人渣文本》作者 周偉航
台大哲學系教授、《求真:臺大zui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作者 苑舉正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網站創辦人 陳建守
文化政治評論人 張鐵志
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葉浩
政大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鄭光明
作家、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台中一中歷史老師 王騰億
蘭陽女中歷史老師 汪栢年
北一女中歷史老師 陳惠珠
建國高中歷史老師 莊德仁
高雄中學歷史老師 戴麗桑
作者簡介
威爾杜蘭(William James "Will" Durant,1885.11.5-1981.11.7)
曾獲頒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1968)與自由勳章(Medal of Freedom)(1977)。他花了超過五十年的時間撰寫廣受好評的《世界文明史》十一卷系列叢書﹝zui後數卷是與妻子愛麗兒(Ariel)合著﹞。他的《西方哲學故事》(1926)比所有其他的書籍吸引了更多的人開始探索哲學這個主題。在杜蘭漫長的一生中,他始終熱情不減地致力於使哲學脫離學術界的象牙塔、走進常民的生活;而在宣導博愛精神與社會改革之類的人權出版品開始普及之前,他就已經是這類出版品的倡導者。杜蘭藉由他寓教於樂的作品,不斷帶給全世界的讀者啟發,激勵上百萬的人追求擁有偉大視野、理解及寬恕的生活。
譯者簡介
林資香
台北人,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廣告碩士。曾任職於廣告公司與航空公司,目前為文字工作者,專職編輯、寫作與翻譯
曾譯有《西藏禪修書》、
《西藏心瑜伽2:合而為一雙人篇》、
《與靈共存:一位靈魂療癒師讓亡者好走、生者安心的動人故事》、
《希望之翼:倖存的奇蹟,以及雨林與我的故事》、
《什麼樣的業力輪迴,造就現在的你》等書。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它在探讨某个哲学家的核心思想时,会穿插一些当时社会的背景和个人生活的小细节。比如,介绍某个怀疑论大师的生平,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他的逻辑推导上,还会描绘他所处的那个动荡的年代,正是这种环境塑造了他对确定性的怀疑。这种“见人见事见思想”的写法,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书本上的名字,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有了血肉和情感。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试图将书中所讲的某个观点,套用在当下的生活情境中去检验。这种主动的参与感,是很多纯理论著作无法给予的。而且,作者在行文间展现出的那种对人类智慧的由衷赞美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忧思,让整本书的基调非常复杂而迷人。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邀请我们一起去探索,去体验人类思想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心智是如何运作的。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感悟,仿佛与智者进行了新的交流。
评分与其他一些严肃的哲学著作相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多了一份人文关怀和故事性,少了一些学院派的冷峻。作者似乎深知,哲学终究是关乎人如何活得更好的学问。因此,即便是谈到尼采那般激进的思想,他也能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人类精神困境中去解读,让人读后不是感到被冒犯或困惑,而是油然而生一种“原来如此,人类一直在面对这些永恒的难题”的释然感。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激昂澎湃,如同置身于苏格拉底的辩论现场;时而又归于平静的叙述,像是聆听一位智者在壁炉边娓娓道来。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想去查阅一下那个时代的历史资料,这种求知欲是被这本书极大地激发出来的,它成功地扮演了一个点燃好奇心的引路人角色,而不是一个直接给出答案的权威。
评分这本书的份量十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但这种“重量”是物超所值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跨世纪”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呈现。他并不是简单地把哲学家们按照时间顺序排队,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思想家们关注焦点的转移。从古希腊对“美与善”的终极追问,到启蒙运动对“自由与权利”的政治哲学探讨,再到近现代对“主体性与意义”的焦虑,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让人叹服。它就像一张精美的思想织锦,虽然每一根丝线(每一个哲学家)都很精细,但整体的图案却清晰可见,充满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对于我这种希望建立一个系统性知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蓝图。它不是让你记住多少个理论名词,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思想,这才是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字体和深沉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就对那些横跨数个世纪的宏大叙事很感兴趣,拿到手后,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都让我感到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我仿佛能从书页中感受到那些古老哲学家们沉思时的那种氛围。内容上,它没有采取那种干巴巴的学术罗列,而是用非常生动和富有画面感的笔触,将那些深奥的理论包裹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里。比如,关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作者的解读就比我以前在教科书上看到的要立体得多,仿佛我就站在那个洞口,亲眼目睹了光影的变化和囚徒的挣扎。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降低了哲学的门槛,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在人类思想的星空中遨游。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思想流派冲突与交融时的那种平衡感,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清晰地勾勒出思想演变的脉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哲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人类面对生存困境时,最深刻、最真诚的追问和尝试。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毕竟“哲学史”这三个字听起来就意味着枯燥和晦涩。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笔极其老练,有一种老派的学者风范,但又不失现代的锐气。他处理那些复杂的形而上学问题时,总能找到一个最恰当的比喻,或者设置一个巧妙的提问,将我们这些读者拉入情境之中。比如,当讲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论时,他没有直接抛出康德的综合论,而是先让我们体验了一番,当我们试图仅凭感觉认识世界时会遇到的困境,再引导我们去理解为什么必须引入先验的结构。这种层层递进的引导方式,让学习过程变得非常自然且富有逻辑的张力。更妙的是,作者对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思想的梳理,非常清晰有力,展现了思想是如何在黑暗中摸索,最终爆发的。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西方文明的根基又多了几分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