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STK实现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及任务分析 [Application Of STK In System Design And Mission Analysis For Spacecraft]

应用STK实现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及任务分析 [Application Of STK In System Design And Mission Analysis For Spacecraf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闻新,张业鑫 著
图书标签:
  • STK
  • 空间飞行器
  • 总体设计
  • 任务分析
  • 航天工程
  • 轨道力学
  • 姿态控制
  • 仿真
  • 建模
  • 系统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1080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738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pplication Of STK In System Design And Mission Analysis For Spacecraf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应用STK实现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及任务分析》致力于让读者在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新概念航天器和STK软件工具应用三个方面有所收获,重点介绍航天器总体设计及其应用STK进行任务分析等。《应用STK实现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及任务分析》共分三大部分: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STK软件使用入门和STK在航天任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空间飞行器设计概要、航天器飞行轨道基础、新概念航天器、STK软件入门、STK系统建模和任务分析、STK在航天器群中的应用等。
  《应用STK实现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及任务分析》是作者在多年指导研究生、大学本科生工作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本领域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精心撰写的一部关于航天器任务分析与STK基础及其应用的著作。《应用STK实现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及任务分析》既适合对STK软件不熟悉的读者作为STK软件的入门读物,也适合对STK软件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作为STK软件应用实例的参考书使用,愿读者能够通过《应用STK实现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及任务分析》的阅读,掌握STK工具软件及其应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应用STK实现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及任务分析》可供航空航天、计算机仿真、电子信息、信息化管理和系统工程等各学科专业高校学生作为学习用书,同时也可供从事系统决策、情报分析、项目论证以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篇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第1章 人类飞天历程回眸
1.1 早期火箭
1.2 航天的理论基础
1.3 现代航天先驱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航天
1.5 进入航天时代
1.6 轨道器和探测器
1.7 航天进入商业的新时代
第2章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概述
2.1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2.2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的内容
2.3 从飞行任务角度认识载荷
2.3.1 载荷的种类
2.3.2 载荷的地位
2.3.3 载荷的输出
2.4 认识航天大系统
2.5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概念
2.6 空间飞行器的设计过程
2.7 空间飞行器工程的最终设计极限
2.8 从航天器飞行时间角度看航天器总体设计
2.8.1 飞往金星需要多长时间
2.8.2 飞往月球需要多长时间
2.8.3 飞往冥王星需要多长时间
2.8.4 飞往木星需要多长时间
2.8.5 飞往土星需要多长时间
第3章 空间飞行器轨道分析
3.1 开普勒二体问题
3.2 典型轨道分析
3.2.1 圆轨道(e=O)
3.2.2 椭圆轨道(03.2.3 抛物线轨道(e=1)
3.2.4 双曲线轨道(e>1)
3.3 轨道机动
3.3.1 脉冲机动
3.3.2 霍曼转移
3.3.3 双椭圆霍曼转移
3.3.4 调相机动
3.3.5 共拱线非霍曼转移
第4章 了解新概念航天器的发展
4.1 基于纳型卫星组成的“天基镜群”
4.1.1 基于航天器群建立的“天基镜群”
4.1.2 “天基镜群”的性能分析
4.1.3 应用价值分析
4.2 飞星星群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
4.2.1 飞卫星的概念
4.2.2 100g级飞卫星的功能性设计
4.2.3 星群GN&C;策略设计
4.2.4 合成孔径应用分析
4.2.5 应用价值与前景
4.3 一种可以装进衣兜的微小航天器
4.3.1 未来航天器及其应用
4.3.2 未来深空探索任务的瓶颈之一
4.3.3 基于仿生的微型推进器
4.3.4 微射流电推进器的工作原理
4.3.5 微推进器的应用
4.4 气体行星漂浮探测器
4.4.1 各种行星探测器
4.4.2 漂浮机器人
4.4.3 不同于以往的木星探测器
4.4.4 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
4.4.5 未来的关键技术
4.5 未来五种太空任务设想
4.5.1 漂浮在金星云层的世界里
4.5.2 生活在土卫六的海洋里
4.5.3 行走在木卫二的冰层下
4.5.4 捕获小行星
4.5.5 星际旅游

第二篇 认识与使用STK
第5章 建立复杂系统模型
5.1 创建新场景
5.2 STK工作区
5.2.1 STK工作区的组成
5.2.2 操控与认识STK工作区
5.3 插入和配置STK对象
5.4.3 D对象的编辑
5.4.1 STK3D对象编辑工具栏
5.4.2 3D对象编辑工具
5.5 自己动手完成一些例子
5.5.1 题目一
5.5.2 题目二
5.5.3 题目三
第6章 任务分析仿真
6.1 对象属性
6.1.1 属性定义介绍
6.1.2 修改对象的属性
6.2 简单访问
6.2.1 什么是访问
6.2.2 地面位置的访问计算
6.3 报告和图形管理器的应用
6.3.1 报告和图形
6.3.2 保存自定义制报告或图表作为快速报告或图表
6.4 自己动手完成一些例子
6.4.1 题目一
6.4.2 题目二
第7章 扩展STK功能和工作分享
7.1 扩展STK功能
7.1.1 “ObiectModel”模型和“Connect”模块
7.1.2 例子
7.2 工作分享
7.2.1 另存VDF场景文档
7.2.2 电影时间轴线工具

第三篇 应用STK的航天任务分析
第8章 应用STK的探月卫星编队任务的设计与分析
8.1 探月卫星编队轨道设计简介
8.2 绕地飞行轨道设计分析
8.3 地月转移轨道仿真分析
8.4 绕月轨道仿真分析
第9章 STK在星座设计与分析中的应用
9.1 星座设计理论
9.2 星座性能评价
9.3 典型星座仿真与分析
9.3.1 全球星(Global Star)
9.3.2 铱星(Iridium)星座仿真分析
9.3.3 “闪电”轨道卫星(Molniya)仿真分析
9.3.4 北斗、GPS联合导航星座仿真分析
9.4 卫星星座设计及其覆盖性能分析
9.4.1 星座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9.4.2 仿真实例分析
第10章 STK在卫星编队设计与分析中的应用
10.1 卫星编队飞行
10.2 典型编队的性能仿真分析
10.2.1 Techsat-21编队设想
10.2.2 TranDEM-X项目
10.2.3 GRACE项目
10.3 小卫星编队队形设计
10.3.1 约定与假设条件
10.3.2 坐标系定义
10.3.3 Hill方程简化
10.4 基于STK的编队设计与仿真模型
10.5 小卫星编队设计与仿真
10.5.1 同面绕飞编队设计
10.5.2 异面绕飞编队设计
10.6 卫星编队在轨协同管理仿真演示
10.6.1 任务行为规划及建模
10.6.2 STK场景设计
10.6.3 MATLAB数值仿真及STK效果演示

附录 第10章 仿真对应代码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您的图书名称不相关的书籍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任何关于“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及任务分析”的内容,并力求详实、自然。 --- 图书名称: 《古城遗址的微观考古:探寻新石器时代聚落的物质文化变迁》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特定区域发现的一系列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交替阶段的考古遗址群。我们摒弃了宏观的历史叙事,转而专注于对这些遗址出土的微观物质遗存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旨在揭示当时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文化认同的复杂动态。 全书的核心论点在于,通过对陶器制作技术、石器磨制痕迹以及有机物残留的同位素分析,可以重建出古代社群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及其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微妙转变。这不是一部关于宏大历史事件或文明兴衰的通史,而是一次深入到泥土深处,探究日常生活细节的考古学田野调查报告与理论构建的结合体。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方法论革新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研究区域——黄土高原中南部边缘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转型的关键地位。传统的考古学研究往往过于依赖墓葬和大型建筑遗迹来界定文化边界,而本书则提出了“基于工具集差异的时间序列构建”的新方法。我们认为,日常工具的磨损模式、原材料的远距离贸易网络以及食物制备技术的微小变化,才是反映社会深层互动的最可靠指标。 我们详细阐述了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用的尖端分析技术: 1. 陶器微结构分析(Thin-Section Petrography): 对数百件出土陶器的胎土样本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分析,识别了不同的矿物组分和烧制温度差异。这帮助我们区分了不同时期或不同功能区域的陶器作坊,甚至推测了其燃料来源的变化,例如从木材到草本植物的过渡。 2. 石器表面残留物与微磨损分析(Microwear and Residue Analysis): 我们利用高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石斧、石刀和磨盘的刃部进行了系统性扫描,识别出植物纤维、动物脂肪以及矿物颗粒的残留。这些残留物直接揭示了工具的实际用途,例如,某些石刀主要用于切割坚韧的植物茎秆而非宰杀动物。 3. 环境DNA(eDNA)在沉积物中的应用尝试: 尽管面临挑战,我们尝试从特定房址的底层沉积物中提取和分析残留的植物和微生物DNA,以重建当时农作物种植的精度和多样性。 第二部分:物质遗存的精细分类与空间布局解析 这一部分聚焦于对考古现场的精细化解读。我们不再将遗址简单划分为“居住区”和“灰坑”,而是根据工具的生产、使用与废弃的循环路径,构建了“物质流模型”。 A. 石器工业的演化路径: 书中详细描绘了从早期粗糙的打制石器到晚期精细打磨的石磨盘的过渡。重点分析了特定燧石原料的来源地,并通过同位素地球化学指纹识别了其与周边文化区可能存在的资源交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发现了一批具有高度标准化规格的骨针和骨锥,暗示了在纺织或皮革加工领域存在专业化的劳动分工。 B. 陶器:从功能到符号的转变: 陶器部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们对陶器的形制、纹饰进行了统计学分类,但更侧重于陶器内部的残留物分析(如脂肪酸检测)。数据显示,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用于食物储存和烹饪的陶器壁厚度显著增加,且内部常残留有特定类型谷物的蛋白质。这表明在应对气候压力或人口增加时,食物的加工和储存策略发生了系统性调整。同时,装饰图案的简化与几何化趋势,被解读为社群内部身份认同趋于统一的社会心理反映。 C. 聚落的微观空间利用: 通过对房址内部和周边的地层学分析,我们重建了“作坊”与“居住”的相互渗透关系。例如,在某一探方的居住单元中,发现了集中的石片堆积和未完成的石器胚料,这有力支持了家庭内部手工业生产的假说,而非集中的专业化作坊。我们还分析了灰烬堆积的密度和成分,推断出不同家庭在燃料使用上的差异,这可能是社会阶层差异的早期物质体现。 第三部分:跨区域物质交流的证据链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野扩展至区域性的网络构建。我们利用了稀有矿物和特定岩石的产地分析(如绿松石和黑曜石的X射线衍射分析),来追踪关键原材料的流通路径。 研究发现,在距遗址中心点约300公里的一个特定矿源地出产的绿松石珠饰,频繁出现在本区域晚期遗址的女性墓葬中,而早期墓葬中则极为罕见。这不仅证实了长距离贸易网络的活跃性,更提示我们,特定材质的饰品可能在特定时期内,成为跨社群婚姻或政治联姻的信物或标志。 此外,对采集到的动植物化石证据的分析,揭示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区对特定野生资源(如獐子和特定野生浆果)的依赖度急剧上升,这与同时期农业作物种植模式的相对停滞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社会可能在环境变化下采取了更加保守或依赖传统采集的生存策略。 结论:物质的低语与社会形态的重构 《古城遗址的微观考古》最终没有提供一个关于“谁统治了谁”的答案,而是展示了一个动态演进的、适应性极强的古代社会图景。物质文化并非静止的文化符号,而是社会决策、环境压力与日常习惯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对工具的磨痕、陶器的胎土和食物的残留进行细致的“对话”,我们得以窥见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如何通过物质实践,一步步构建、维持并最终调整其独特的生存模式。本书希望为未来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一种更为精细、更注重内在机制的分析范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因为“总体设计”是一个涉及权衡和取舍的复杂艺术,并非简单的工具使用指南可以完全涵盖。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处理时间维度上的复杂性。空间任务往往跨越数年,环境因素(如电离层密度变化、空间碎片密度演化)并非恒定。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指导,说明在STK中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随时间变化的输入参数,并进行长期可靠性评估。比如,如何评估太阳活动峰值对大气阻力模型的影响,进而预测燃料消耗的额外增加。此外,对于“任务分析”,我希望它能涵盖一些非传统或边缘的分析场景,例如,应急故障模式下的轨道维持策略,或者在特定区域的电子战/信号干扰环境下的通信链路裕度分析。如果书中能将这些高风险、低概率事件纳入到仿真框架中进行预先演练,那么这本书的实用性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做得好”的展示,更应该着重于“做不好会怎样”的预警机制构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与“任务分析”并置,暗示了它试图构建一个从宏观概念到微观验证的完整闭环。对我这种需要向管理层汇报设计可行性的项目经理来说,最需要的是清晰、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撑。我关注的不是如何敲击键盘,而是如何利用STK的强大可视化能力,将抽象的工程参数转化为直观的“红线”和“绿灯”指标。例如,如何利用STK的3D视景和动画功能,高效地向非技术背景的决策者展示一个复杂的行星际转移轨道或星座重构过程的优势与风险?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最优的“演示案例”的策略,而不仅仅是展示计算结果。更重要的是,我期待看到关于不确定性量化(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UQ)的讨论。在真实世界中,输入参数总是有误差的。这本书能否指导我们如何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利用STK的接口,系统地评估这些输入误差对最终任务成功率的影响,从而为设计留出足够的裕度?如果它能将STK的使用提升到风险管理的层面,那么它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精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吸引人,尤其是对于我这种长期在航天领域摸爬滚打,却总觉得理论与实践之间隔着一层纱的工程师来说。“应用STK实现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及任务分析”——这直指核心痛点。我最近在负责一个小型立方星的初步概念设计,面对复杂的多目标优化和轨道机动分析时,传统的基于Excel和手工计算的流程简直是噩梦,效率低下不说,一旦参数微调,整个链路图就得推倒重来。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基于STK的流程框架。如果它能详尽地展示如何将概念性的任务需求,一步步转化为可仿真、可验证的轨道模型、姿态控制策略和敏感性分析报告,那就太棒了。我希望看到具体的案例,比如如何利用STK的Scripting功能(或许是MATLAB接口),实现批量化的参数扫描,从而快速迭代出最优的发射窗口或燃料消耗曲线。另外,对于任务分析部分,我更关心它是否深入探讨了如何用STK来模拟非理想环境,比如复杂的地球大气模型、太阳辐射压力扰动,以及如何评估这些因素对长期任务可靠性的影响。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前沿的工程实践操作细致入微地讲解出来,无疑会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参考。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关于STK的入门教程很多,但大多停留在软件界面的简单介绍,教你如何拖拽图标画出轨道,而鲜有深入到“任务分析”这种高阶应用的。我更倾向于那种能揭示工具背后设计思想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的作者,不仅仅是一个STK的熟练用户,更是一个深刻理解空间系统工程原理的专家。特别是对于“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这一环,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多约束优化问题的。例如,在给定载荷功率和质量预算的前提下,如何权衡轨道高度、轨道寿命和星间链路的维护成本?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STK的报告生成功能,快速搭建起设计评审所需的可视化数据包?我设想的理想内容是,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从任务定义文档开始,到最终的仿真结果输出,每一步决策都有理有据地映射到STK的特定模块或脚本操作中。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定制化”STK以适应特定任务需求的技巧,比如编写自定义的评估函数或者集成外部代码进行更精细的物理建模,那它的价值将远远超过一本标准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份实战手册。

评分

作为一名刚从校园走出来,对航天领域充满憧憬但实操经验略显不足的硕士毕业生,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总觉得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割裂的,轨道力学、导航制导与控制(GNC)、载荷工程,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的“粘合剂”。STK,作为行业标配的仿真工具,其强大的集成性正是我们急需掌握的。我最关注的是书中关于“总体设计”这部分的阐述。它是不是真的能教会我如何从一个模糊的功能指标(比如“需要覆盖赤道附近所有目标区域”),通过STK一步步推导出需要的轨道高度、倾角,乃至确定星座构型?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任务剖面设计的深度讲解,例如,如何利用STK的Scenario功能,精确模拟一次变轨捕获过程的能量消耗和时间窗口,并与预期的有效载荷工作时间表进行对齐。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反直觉的设计洞察,比如某些看似次优的轨道选择,在考虑了地面站覆盖或热控约束后,反而成为了最优解,那对我建立系统的设计思维将是极大的帮助。我期待它能成为一座桥梁,将我从纯理论的学习者,蜕变为一个能用工程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初级设计师。

评分

讲的比较基础,好好学习,做好仿真工作

评分

不错的图书,学习航天知识

评分

书不错,比较有用。

评分

还可以没发现什么问题

评分

这本书应该是老师为评职称让学生硬凑出来的,充满了冗余的废话,前半本航天总体介绍是不成体系拼凑的复制和粘贴,后半本是不知所云的stk介绍和贴图,对stk的学习使用几乎毫无帮助,作者都不敢在书中写出个人简介,翻着这本书给我一种还不如把钱撕了的被抢劫感。

评分

买了需要好好研读一下

评分

印刷很好,书的结构里科普的内容有点多了。

评分

给单位买的,图书室用的,总体不错哈,全选的京东自营。

评分

还没有全面看,后续再做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