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中国蕨类植物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仁昌 著
图书标签:
  • 蕨类植物
  • 植物学
  • 中国植物
  • 植物图谱
  • 植物分类学
  • 生物学
  • 园艺
  • 科普
  • 植物志
  • 植物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47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5018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页数:522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蕨类植物图谱》原书共五卷,是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关于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的学术著作。该图谱一至五卷分别出版于1930年、1934年、1935年、1937年和1958年,共包括251张精美的图版,描述了中国252种重要的蕨类植物。图版是根据植物自然大小绘制,并附有放大的主要器官解剖图,对每种植物用中英文两种文字进行描述,但描述以英文为主,中文为简略介绍,包括形态特征、产地、地理分布、标本引证和主要文献及异名等内容。
   《中国蕨类植物图谱》不仅有很高的分类学价值,其图版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图谱出版年代已久,发行量不大,目前国际上已难以见到,虽然也有印度出版商在20世纪复印销售过该书。

作者简介

秦仁昌,字子农,江苏武进人。生于1898年,1914年入江苏省第一甲种农业学校,1919年考入金陵大学,1925年毕业。1923年任东南大学助教,1928年升为讲师,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院植物部技师,1930年春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前往丹麦等欧洲诸国访问研究。1932年回国,任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兼植物标本室主任。1934年创建庐山森林植物园并任主任,1938年辗转至云南丽江,设立植物园丽江工作站。1945年任云南大学林学系教授,后任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5年当选为学部委员,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植物分类与植物学地理学研究室主任。1986年在北京去世,享年八十有八。秦仁昌一生致力于蕨类植物分类研究,以创建秦仁昌系统而享誉国际,该项成果于1993年荣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卷 FASCICLE l
1.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锡兰七指蕨
2.Archangiopteris henryi,亨利马蹄蕨
3.Trichomanes tereticaulum,圆柄石衣蕨
4.Woodsia cinnamomea,赤色岩蕨
5.Cystopteris moupinensis,滇冷蕨
6.Dryopteris enneaphylla,宜昌金星蕨
7.Aspidium Iongicrure,燕尾三叉蕨
8.Aspidium ebenium,黑柄三叉蕨
9.Polystichum duthiei,杜氏耳叶蕨
10. Polystichum acanthophyllum,刺耳叶蕨
11. Polystichum deltodon,对生耳叶蕨
12. Polystichum hecatopterum,锯齿耳叶蕨
13. Polystichum chunii,陈氏耳叶蕨
14. Cyrtomium hemionitis,单叶贯众
15. Cyrtomium nephrolepioides,低头贯众
16. Cyrtomium lonchitoides.拟贯众
17. Cyrtomium fraxinellum,槐叶贯众
18. Microlepia chrysocarpa,黄胞鳞蕨
19. Lindsaya chienii,钱氏假铁线蕨
20. Lindsaya chinensis,华假铁线蕨
21. Athyrium anisopterum,宿蹄盖蕨
22. Asplenium finlaysonianum,网脉单盖蕨
23. Diplazium pullingeri,波氏双盖蕨
24. Diplazium pellucidum,膜叶双盖蕨
25. Diplazium macrophyllum,大叶双盖蕨
26. Phyllitis delavayi,荷叶对开盖蕨
27. Phyllitis cardiophylla,琼崖对开盖蕨
28. Blechnum eburneum,象牙乌毛蕨
29. Gymnopteris vestita,金毛裸蕨
30. Plagiogyria henryi,亨氏瘤足蕨
31. (1-5) Adiantum greenii,格氏铁线蕨6-9) Adiantum nanum,矮铁线蕨
32. Pteris deltodon.岩凤尾蕨
33. Pteris hui,胡氏凤尾蕨
34. Pteris dimorpha,二形凤尾蕨
35. Pteris actiniopteroides,猪鬣风尾蕨
36. Pteris paupercula,黄毛凤尾蕨
37. Pteris excelsa,溪凤尾蕨
38. Vittaria pauciareolata,阔叶书带蕨
39. Vittaria nana,矮叶书带蕨
40. Antrophyum petiolatum,长柄车前蕨
41. Polypodium dareaeformioides,乌柄水龙骨
42. Polypodium mengtzeense,蒙自水龙骨
43. Polypodium oblongiosorum,珠带水龙骨
44. Polypodium triglossum,三叶水龙骨
45. Polypodium ellipticum 椭圆水龙骨
46. Polypodium leveillei,莱氏水龙骨
47. Loxogramme chinensis,华剑蕨
48. 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掌状扇蕨
49. Elaphoglossum austro-sinicum,华南舌蕨
50. Cheiropleuria bicuspis,二尖燕尾蕨

第二卷 FASCICLE
51. Oleandra wallichii,高山蔡蕨
52. Woodwardia harlandii,哈氏狗脊
53. Asplenium adnatum,合生铁角蕨
54. Taenitis blechnoides,竹叶蕨
55. Pteris insignis,全缘凤尾蕨
56. Adiantum faberi,峨眉铁线蕨
57. Lepisorus lewisii,庐山瓦苇
58. Lepisorus eilophyllus,高山瓦苇
59, Lepisorus sublinearis,滇瓦苇
60. Lepisorus pseudonudus,长瓦苇
61. Lepisorus loriformis.带瓦苇
62. Lepisorus macrosphaerus,大瓦苇
63. Lepisorus macrosphaerus
var. asterolepis,黄瓦苇
64. Lepisorus kuchenensis,瑶山瓦苇
65. Lepisorus bicolor,两色瓦苇
66. Lepisorus obscure-venulosus,粤瓦苇
67. Lepisorus clathratus,网眼瓦苇
68. Lepisorus sordidus,黑鳞瓦苇
69. Lepisorus suboligolepidus,拟鳞瓦苇
70. Lepisorus oligolepidus,鳞瓦苇
71. Lepisorus subconfluens,连珠瓦苇
72. Lepisorus heterolepis,芨瓦苇
73. Lepisorus angustus,狭叶瓦苇
74. Lepisorus ussuriensis,乌苏里瓦苇
75. Lepisorus contortus,扭瓦苇
76. Lepisorus thunbergianus,瓦苇
77. Lemmaphyllum subrostratum.骨牌蕨
78. Lemmaphyllum adnascens,川石莲
79. Lemmaphyllum drymoglossoides,抱石莲
80. 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抱树莲
81. Cyclophorus calvatus,光石苇
82. Elaphoglossum mcclurei,琼崖舌蕨
83. Microsorium fortuni,福氏星蕨
84. Microsorium hymenodes,滇星蕨
85. Microsorium buergerianum,波氏星蕨
86. Microsorium punctatum,星蕨
87. Microsorium zippelii,戚氏星蕨
……
第三卷 FASCICLE
第四卷 FASCICLE
第五卷 FASCICLE
拉丁名索引Index to Latin Names
中文名索引Index to Chinese Names
分类和名称变化对照表Taxonomic and
Nomenclatural Changes

精彩书摘

Rhizome wide-creeping, 1. 5 mm thick, densely scaly; scales ruf
-brown, subulate, firm; frond distant, dimorphous,steriLe one narrowly linear elongate, stipe to 10 cm long, slender, pale straminous, lamina 10-15 cm long, 2-3 cm broad,slightly broader towards base, bipinnate; pinna l0-15-jugate, thombic, petiolate, basal pair to 3. 5 cm long, upper ones 2 cmlong, subunequally cuneate at base, pin.nutes 2-3-jugate, subrhombic, base slightly decurrent, apex obtuse; segments 2-3-jugate, small, 2-3-dentate; texture rather rigid, color green; fertile frond much longer and broader, stipe 15-20 cm long,straminous, lamina as long as stipe, broadly lanceolate, long-attenuate towards above middle, base to 6 cm broad,tripinnate; pinnae l0-15-jugate, long-petiolate, base unequally cuneate, basal pair to 10 cm long, 3 cm broad, long-acuminate towards simple pinnate apex; segments few, sili-queform, 10 mm long, 1. 5 mm broad, acuminate; sori linear, 5-7 mm long, indusium conforms, broad, gray, entire, reaching costule from both sides.
......

前言/序言



《古蜀文明探秘: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考古新发现》 引言:探寻失落的青铜帝国 在巴蜀大地上,长江上游的沃野之中,隐藏着一个震惊世界的古代文明——古蜀文明。它如同横空出世的璀璨流星,在中华文明的漫长星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将聚焦于二十世纪以来最引人注目的考古发现地: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旨在通过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严谨的器物分析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为读者构建一幅关于古蜀人精神世界、社会结构与技术成就的立体图景。我们力求超越以往的神秘化解读,用扎实的考古学语言,揭示这个在历史记载中几近“失声”的辉煌文明,是如何在遥远的青铜时代,独立发展出令世人惊叹的独特艺术风格与复杂的宗教信仰体系。 第一章:三星堆的“祭祀之谜”——世界奇观的再现 三星堆,一个位于四川广汉的小城,却孕育了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里程碑式发现。本章将系统梳理1986年伴随祭祀坑的重大发现,以及近些年发掘的“6号坑”和“8号坑”带来的全新认知。 1. 青铜神树的宇宙观: 重点剖析编号为“一号神树”的结构与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铸造工艺品,更是古蜀人沟通天地、连接人神世界的媒介。我们将探讨其上栖息的鸟类、悬挂的装饰物,以及其与古代神话中“建木”的可能关联。通过对其铸造技术的细致观察,分析古蜀冶金技术在世界青铜器史上的独特性。 2. “人面兽身”与“纵目”偶像的解读: 集中讨论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头像、面具及金面罩。这些造型夸张、极具冲击力的形象,是研究古蜀王权与神权的关键。我们将从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同期文明中的面具文化,探讨三星堆文明独有的“纵目崇拜”——这是否代表了对视觉力量或特定神祇的敬畏? 3. 祭祀坑的断代与献祭行为: 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精确定位祭祀活动的集中时间段。对于坑内遗物(如象牙、海贝、玉器)的堆积方式与损毁程度进行深入分析,尝试还原祭祀仪式的场景,探讨这些珍稀物资的来源,以揭示古蜀王国强大的资源控制能力与对外贸易网络。 第二章:金沙遗址——三星堆文明的延续与变迁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西郊,其年代略晚于三星堆,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三星堆文化向成都平原腹地迁移和发展后的新中心。本章将着重比较两大遗址的异同,观察古蜀文明的演变轨迹。 1. “太阳神鸟”的符号学解读: 深入研究金沙遗址最具标志性的金饰——“太阳神鸟”金饰。解析其上雕刻的四只神鸟、内圈的太阳纹和外圈的云雷纹所蕴含的古蜀宇宙观和历法概念。我们将追溯其与三星堆遗址中太阳意象(如太阳形器)的传承关系,探讨古蜀人对时间与光明的崇拜。 2. 金沙的玉石与祭祀体系: 对比金沙出土的玉戈、玉璧、玉璋等礼器,分析其在祭祀活动中的功能变化。金沙出土的玉器往往更精美,体现了王权对礼制规范的进一步强化。同时,分析金沙遗址中发现的“祭祀沟”与“祭祀场”,它们与三星堆坑式的空间布局有何不同,这反映了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 3. 稻作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变迁: 通过对金沙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如大量稻壳、鱼骨)的分析,重建该时期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基础。这与侧重青铜与宗教仪式的早期三星堆相比,揭示了古蜀社会从侧重神权到更加注重农业基础和社会管理层面的转型。 第三章:技术与艺术的巅峰——古蜀青铜器的独特性 古蜀青铜器以其非中原风格的造型、独特的合金配比和大胆的造型设计,在世界青铜文明中占据特殊地位。本章将从技术层面进行剖析。 1. 合金配方与铸造工艺: 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如X射线荧光分析)对三星堆和金沙的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探讨古蜀工匠是如何掌握高铜、高铅、低锡的合金比例,以适应复杂模具铸造的需求。重点分析大型立像、面具采用的“分铸法”与“合范法”的精妙结合。 2. “人”与“神”的造型语言: 详细对比古蜀青铜人像的身体比例、服饰纹样与中原商周青铜器的差异。古蜀造型的肢体粗犷、装饰繁复,体现出强烈的原始生命力和萨满式的神秘色彩。辨析这些艺术特征对周边文化(如巴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3. 金器工艺的创新: 聚焦金沙出土的金杖、金冠等。分析其“捶打成薄片”的工艺技术,以及在其表面压印复杂纹饰的“錾刻”或“模压”技术。这些金器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王权神授性的直观体现。 第四章:跨越时空的对话——古蜀文明的国际视野 古蜀文明并非孤立存在,其丰富的物证揭示了其在古代世界中的交流网络。 1. 象牙的来源与南方的联系: 对比三星堆出土的数百根象牙,通过同位素分析推断其可能的来源地。这暗示了古蜀王国曾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能够深入到更远的西南山区乃至中南半岛进行资源获取,构建了一条不同于丝绸之路的“南向通道”。 2. 海贝与外来物种的印证: 详细记录了来自印度洋或南海的宝贵的财富——如环纹货贝、宝螺等。它们证明了古蜀在青铜时代已经与遥远的海洋文明有所接触,或者至少通过复杂的内陆贸易链条获得了这些珍稀的海洋资源。 3. 与中原文化的关系辨析: 厘清古蜀文明是中原文化的“分支”还是“并行的独立起源”。通过比较二里头、殷墟的礼器形制,明确指出古蜀在核心技术(如车马器)上独立发展,但在部分礼仪制度上可能存在互相影响,最终形成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结语:未竟的史诗与未来的展望 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仍在继续,新的文物不断涌现,挑战着我们对古代历史的既有认知。本书的价值在于系统梳理了已有的成果,并以审慎的科学态度,尝试在“神秘”与“实证”之间架设桥梁。古蜀文明的消失至今仍是历史悬案,但通过这些冰冷的遗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青铜帝国曾经的雄心、信仰与辉煌。本书期待激发读者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更深层次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细节的严谨性上做到了极致,每一个拉丁名、每一个引用的参考文献都显示出作者无可挑剔的学术态度。它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准线。但如果从更广阔的公众教育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普及性稍显不足。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这些蕨类植物如何被保护、它们在气候变化下面临的威胁,或者如何在家中进行人工栽培的实用信息。它更像是一座坚固的知识堡垒,保护着核心的科学信息,但堡垒的墙壁太高,使得普通大众难以窥见其内部的壮丽,缺乏与当代环境议题的连接点,显得有些“超脱”于日常关怀之外。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毋庸置疑,作者在每一个物种的描述上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孢子囊群的形态到叶片的细微褶皱,描述得极其详尽。我特别喜欢它在记录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变异性的那部分,这体现了作者多年野外考察的功力。然而,也正因为这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详尽,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有些单调。它更像是一本查阅手册而非可以沉浸阅读的书籍。我期待能在阅读过程中,读到一些关于这些植物在地方文化、民间传说或者生态链中扮演角色的故事性描述。现在的版本更像是一份冷峻的科学档案,缺少了一点“人情味”和生动的叙事色彩,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少了些许探索自然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素中透着典雅的气质,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有廉价感。不过,作为一名业余的植物爱好者,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侧重于宏观介绍和科普的读物,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本严谨的学术工具书。虽然插图精美,但对于我这种只想了解一些常见蕨类如何区分的读者来说,其中的专业术语和分类学上的细致区分,着实让人有些吃力。如果能在科普性和专业性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哪怕是增加一些针对初学者的导读或者图解,相信会更受广大爱好者欢迎。这本书显然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利器”,但对于入门者来说,门槛稍微高了一些。

评分

这本书的索引系统设计得相当复杂,虽然它保证了专业用户可以迅速定位到特定科属,但对于我这种偶尔需要临时查找某个特征的读者而言,查找过程就成了一场“寻宝游戏”。分类系统的逻辑是严密的,但如果能增加一个更直观的、基于形态特征(比如“叶片分裂程度”、“根茎有无”等)的检索入口,哪怕是作为一个附录,都会极大地提高非专家用户的友好度。当前的设计,无疑是向专业研究者致敬,但牺牲了部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让普通爱好者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很容易迷失方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熟悉它独特的内部逻辑。

评分

从图谱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图片质量无疑是顶级的,高清的彩图和精确的手绘线条完美结合,极大地帮助了物种的辨识。但是,我发现书中提供的这些图像大多是标准化的标本照或者最佳形态展示。对于经常在野外采样的我来说,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植物生长旺盛期、衰老期或者不同光照条件下遇到的“非标准”个体进行识别?如果能增加一些展示不同生长阶段或者受损状态下的实景照片作为补充,将会更有助于野外实践。目前的内容更偏向于“理想模型”,对于应对复杂的自然变数,读者的实战能力提升有限,略显理想化。

评分

书不错,可惜不是彩色的,编排也没有整合。

评分

包装良好,内容待慢慢细看。

评分

秦仁昌老先生是世界著名的蕨类植物分类学家,他所提出的蕨类植物分类系统沿用至今。从图谱中一丝不苟的线条图,便可看出老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尊重和学习

评分

值得收藏的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并重的专业图书。

评分

很想买,还不错,跟自己的专业相关度很大

评分

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

评分

是本好书,就是有点小贵,如果能折扣多点就更好了!

评分

如果编者能把现在名字标到正文里面就好了,不用再去到后面翻附录了。

评分

秦仁昌老先生是世界著名的蕨类植物分类学家,他所提出的蕨类植物分类系统沿用至今。从图谱中一丝不苟的线条图,便可看出老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尊重和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