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树脂及应用丛书:热塑性聚酯及其应用

合成树脂及应用丛书:热塑性聚酯及其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家瑞 著
图书标签:
  • 合成树脂
  • 热塑性聚酯
  • 聚酯
  • 高分子材料
  • 材料科学
  • 塑料
  • 应用技术
  • 工程塑料
  • 化学工程
  • 高分子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236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97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合成树脂及应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队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化工集团、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及相关的科研院所等共20余家单位合力打造;

●内容实用、先进:突出合成工艺、树脂牌号与性能、加工特性以及应用等。


  

内容简介

热塑性聚酯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一个树脂品种。
《合成树脂及应用丛书:热塑性聚酯及其应用》简要介绍了PET的生产,重点介绍了PET的结构、性能及其在不同制品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一些新型聚酯产品(PBT、PTT、PCT、PEN)的性能与应用及热塑性聚酯生产与使用中的安全与环保要求。本书可供从事热塑性聚酯生产及聚酯产品生产的技术人员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言
1.1 热塑性聚酯的发展历史
1.2 热塑性聚酯的特性
1.2 .1 结构特点
1.2 .2 性能
1.3 热塑性聚酯的种类及应用
1.3 .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1.3 .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1.3 .3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
1.3 .4 聚对苯二甲酸1,4�不芳和槎�甲醇酯
1.3 .5 聚2,6�草炼�甲酸乙二醇酯
1.3 .6 聚酯新品种
参考文献
第2章 PET的制造
2.1 引言
2.2 原料和催化剂
2.2 .1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2.2 .2 对苯二甲酸
2.2 .3 间苯二甲酸
2.2 .4 乙二醇
2.2 .5 乙二醇锑、醋酸锑和三氧化二锑
2.3 聚合化学反应原理
2.3 .1 酯交换反应机理
2.3 .2 酯化反应机理
2.3 .3 缩聚反应机理
2.3 .4 聚酯合成中的副反应
2.4 聚合生产工艺与设备
2.4 .1 熔融缩聚过程与设备
2.4 .2 固相缩聚过程与设备
2.4 .3 聚酯工艺成套技术国产化
2.5 切粒与包装
2.5 .1 切粒工艺
2.5 .2 切片的储存和包装
2.6 产品质量标准与控制
2.6 .1 质量标准
2.6 .2 最终产品质量的控制
2.7 产品指标分析与检验
2.7 .1 特性黏度的测定
2.7 .2 熔点的测定
2.7 .3 二甘醇含量的测定
2.7 .4 端羧基含量的测定
2.7 .5 色度的测定
2.7 .6 凝集粒子的测定
2.7 .7 水分的测定
2.7 .8 粉末和异状切片含量的测定
2.7 .9 灰分的测定
2.7 .1 0铁含量的测定
2.8 生产技术的新进展
2.8 .1 生产装备和工艺
2.8 .2 新型聚酯催化剂
2.8 .3 添加剂
2.8 .4 纳米改性
参考文献
第3章 PET的结构、性能及纤维应用
3.1 引言
3.2 结构与性能及其表征
3.2 .1 分子量及其分布
3.2 .2 熔体的流变行为
3.2 .3 热性能与热稳定性
3.2 .4 结晶和取向
3.3 共聚改性及应用
3.3 .1 添加刚性组分的共聚酯品种
3.3 .2 添加柔性组分的共聚酯品种
3.4 共混改性及应用
3.4 .1 PET/PE共混改性
3.4 .2 PET/PP共混改性
3.4 .3 PET/PEN共混改性
3.4 .4 PET/PBT共混改性
3.4 .5 PET/PA共混改性
3.4 .6 PET/PC共混改性
3.4 .7 其他一些共混改性
3.5 PET的纤维应用
3.5 .1 涤纶纤维的分类
3.5 .2 涤纶纤维的生产
3.5 .3 涤纶纤维的性能
3.5 .4 涤纶纤维的改性
3.5 .5 涤纶纤维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PET的薄膜应用
4.1 引言
4.1 .1 流延PET(APET)
4.1 .2 吹塑PET
4.1 .3 平面双向拉伸PET(BOPET)
4.2 BOPET对原料的要求
4.2 .1 抗粘母粒切片
4.2 .2 基料
4.2 .3 其他功能性母粒
4.3 BOPET加工原理
4.3 .1 挤出塑化及流变
4.3 .2 结晶
4.3 .3 取向
4.3 .4 降解及回用
4.4 BOPET生产工艺
4.4 .1 原料切片准备
4.4 .2 熔融挤出
4.4 .3 铸片
4.4 .4 纵向拉伸
4.4 .5 横向拉伸
4.4 .6 薄膜后整理
4.5 BOPET生产设备
4.5 .1 原料切片的分筛与输送
4.5 .2 金属分离装置
4.5 .3 原料切片的配料及混合
4.5 .4 切片干燥设备
4.5 .5 挤出系统
4.5 .6 铸片系统
4.5 .7 纵向拉伸设备
4.5 .8 横向拉伸设备
4.5 .9 牵引收卷系统
4.5 .1 0分切机组
4.5 .1 1废料回收
4.5 .1 2测厚系统
4.6 BOPET生产线的发展
4.6 .1 直接拉膜工艺技术
4.6 .2 大容量BOPET生产线
4.6 .3 同步拉伸技术工业化
4.6 .4 配套装置新技术的应用
4.7 BOPET薄膜的性能
4.7 .1 力学性能
4.7 .2 光学性能
4.7 .3 表面性能
4.7 .4 电性能
4.7 .5 化学稳定性
4.8 BOPET薄膜的改性
4.8 .1 原料化学改性
4.8 .2 表面处理改性
4.9 BOPET薄膜的应用
4.9 .1 磁记录带基
4.9 .2 电工绝缘膜
4.9 .3 金属化薄膜
4.9 .4 包装薄膜
4.9 .5 绘图薄膜
4.9 .6 脱模用BOPET
4.9 .7 其他应用
4.1 0行业状况
参考文献
第5章 PET的瓶、片材、塑钢带及工程塑料应用
5.1 引言
5.2 瓶用PET
5.2 .1 聚酯瓶对原料的要求
5.2 .2 聚酯瓶加工原理与生产工艺
5.2 .3 聚酯瓶性能
5.2 .4 聚酯瓶应用
5.2 .5 聚酯啤酒瓶
5.2 .6 瓶用聚酯行业状况
5.3 APET片材
5.3 .1 APET片材对原料的要求
5.3 .2 APET片材加工原理与生产工艺
5.3 .3 APET片材性能
5.3 .4 APET片材应用
5.3 .5 其他聚酯片材
5.4 PET塑钢带
5.4 .1 PET塑钢带对原料的要求
5.4 .2 PET塑钢带加工原理与生产工艺
5.4 .3 PET塑钢带性能
5.4 .4 PET塑钢带应用
5.4 .5 PET土工格栅应用
5.5 PET工程塑料
5.5 .1 结晶改性
5.5 .2 增韧改性
5.5 .3 增强改性
5.5 .4 扩链增黏
5.5 .5 阻燃改性
5.5 .6 PET工程塑料
参考文献
第6章 PBT的制造、性能及应用
6.1 引言
6.2 PBT合成原理
6.2 .1 酯化反应机理
6.2 .2 缩聚反应机理
6.3 PBT工业化生产技术
6.3 .1 原料及催化剂
6.3 .2 PBT工艺路线简介
6.3 .3 连续直接酯化法工艺简介
6.4 PBT的结构与性能
6.4 .1 PBT的化学结构
6.4 .2 PBT的物理结构
6.4 .3 PBT的力学性能
6.5 PBT的共聚改性
6.6 PBT 的共混改性
6.6 .1 玻纤增强改性
6.6 .2 无机矿物质填充改性
6.6 .3 PBT/PET共混改性
6.6 .4 PBT增韧改性
6.7 PBT生产状况及应用
6.7 .1 全球PBT树脂生产状况
6.7 .2 全球PBT需求
6.7 .3 国内外PBT产品的主要牌号及应用
6.7 .4 PBT加工工艺
6.8 PBT技术新进展
参考文献
第7章 PTT的制造、性能及应用
7.1 引言
7.2 主要原料及其制备
7.2 .1 丙烯醛水合法
7.2 .2 环氧乙烷甲酰化法
7.2 .3 生物发酵法
7.3 PTT聚合化学反应原理
7.3 .1 酯化反应
7.3 .2 酯交换反应
7.3 .3 缩聚反应
7.3 .4 醚化反应
7.3 .5 环化反应
7.3 .6 热降解与热氧降解反应
7.4 PTT聚合生产工艺
7.4 .1 间歇法生产PTT
7.4 .2 连续法生产PTT
7.4 .3 PTT的固相缩聚
7.4 .4 产品指标与分析检验
7.5 PTT的结构和性能
7.5 .1 化学结构
7.5 .2 物理结构
7.5 .3 化学性能
7.5 .4 物理性能
7.5 .5 流变性能
7.6 PTT的共聚改性
7.7 PTT的共混改性
7.8 PTT的纤维应用
7.8 .1 PTT纤维性能
7.8 .2 PTT纤维加工
7.8 .3 PTT纤维应用
7.9 PTT的塑料应用
参考文献
第8章 PCT的制造、性能及应用
8.1 引言
8.2 原料与催化剂
8.2 .1 CHDM基本性能
8.2 .2 CHDM的制备
8.2 .3 催化剂
8.3 PCT的制备过程及设备
8.3 .1 PCT的制备过程
8.3 .2 PCT的生产设备
8.4 PCT的结构性能
8.4 .1 CHDM异构体结构对PCT性能的影响
8.4 .2 PCT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
8.4 .3 PCT的耐化学品性和耐水解性
8.4 .4 PCT的结晶性能
8.4 .5 PCT的加工性能
8.5 PCT的共缩聚改性
8.5 .1 PCTA共聚酯
8.5 .2 PCTG共聚酯
8.5 .3 PETG共聚酯
8.5 .4 PCTN共聚酯
8.5 .5 几种改性共聚酯性能比较
8.6 PCT的共混改性
8.6 .1 PCT与其他树脂的共混
8.6 .2 阻燃PCT的共混改性
8.6 .3 抗冲击PCT的共混改性
8.6 .4 PCT的其他共混改性
8.6 .5 PCT的添加剂共混改性
8.6 .6 PCT共混改性产品的应用
8.7 PCT的应用
8.7 .1 PCT树脂
8.7 .2 PCT纤维
8.8 PCT共聚酯的应用
8.8 .1 PCTA共聚酯的应用
8.8 .2 PCTG共聚酯的应用
8.8 .3 PETG共聚酯的应用
8.9 新型聚酯PCCD
参考文献
第9章 PEN的制造、性能及应用
9.1 引言
9.2 原料和催化剂
9.2 .1 原料
9.2 .2 催化剂
9.3 聚合化学反应原理
9.4 聚合生产工艺
9.4 .1 低聚物和预聚体制备
9.4 .2 熔融缩聚
9.4 .3 固态缩聚
9.5 PEN的结构与性能
9.5 .1 分子量及其分布
9.5 .2 熔体的流变行为
9.5 .3 热性能与热稳定性
9.5 .4 PEN形态
9.5 .5 化学稳定性
9.5 .6 力学性能
9.5 .7 光学性能
9.5 .8 气体阻隔性能
9.5 .9 电性能
9.6 PEN的应用
9.6 .1 薄膜
9.6 .2 纤维
9.6 .3 饮料瓶
9.6 .4 化妆品与药品瓶
9.7 PEN的共聚和共混改性
9.8 PEN共聚酯和共混物的应用
9.9 生产技术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第10章 聚酯树脂新品种
10.1 引言
10.2 聚乳酸
10.2 .1 合成
10.2 .2 性质
10.2 .3 聚乳酸切片牌号和加工成型
10.2 .4 降解性
10.2 .5 应用与展望
10.3 聚己内酯
10.3 .1 合成
10.3 .2 性质
10.3 .3 降解性
10.3 .4 应用
10.4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10.4 .1 合成
10.4 .2 性质
10.4 .3 改性
10.4 .4 应用
10.5 聚羟基脂肪酸酯
10.5 .1 合成
10.5 .2 性质
10.5 .3 改性
10.5 .4 应用
10.6 聚碳酸亚丙酯
10.6 .1 合成
10.6 .2 性质
10.6 .3 应用
10.7 聚乙醇酸
10.7 .1 合成
10.7 .2 性质
10.7 .3 应用
10.8 液晶聚酯
10.8 .1 分子结构设计
10.8 .2 合成方法
10.8 .3 结构性能表征
10.8 .4 共混改性
10.8 .5 应用
参考文献
第11章 热塑性聚酯生产和使用的安全与环保
11.1 PET生产和使用的安全与环保
11.1 .1 PET的原料毒性及使用安全
11.1 .2 PET的毒性及使用安全
11.1 .3 PET生产中的安全与防护
11.1 .4 PET生产产生的污染及其治理
11.1 .5 PET及其复合材料的循环利用
11.2 PBT生产和使用的安全与环保
11.2 .1 PBT的原料毒性及使用安全
11.2 .2 PBT的毒性及使用安全
11.2 .3 PBT生产和加工中的安全与防护
11.2 .4 PBT生产产生的污染及其治理
11.2 .5 PBT及其复合材料的循环利用
11.3 PTT生产和使用的安全与环保
11.3 .1 PTT的原料毒性及使用安全
11.3 .2 PTT的毒性及使用安全
11.3 .3 PTT生产和加工中的安全与防护
11.4 PEN生产和使用的安全与环保
11.4 .1 PEN的原料毒性及使用安全
11.4 .2 PEN的毒性及使用安全
11.4 .3 PEN生产和加工中的安全与防护
11.4 .4 PEN生产产生的污染及其治理
11.4 .5 PEN及其复合材料的循环利用
11.5 聚乳酸生产和使用的安全与环保
11.5 .1 聚乳酸生产和加工中的安全与防护
11.5 .2 回收料和边角料的循环利用
附录
附录一热塑性聚酯牌号表
附录二热塑性聚酯主要加工应用厂商与关键加工设备制造商
附录三热塑性聚酯用添加剂、催化剂的生产商

图书名称: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 图书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科学原理、结构与性能关系、加工工艺以及当前热点应用领域,旨在为材料科学、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的参考教材。 第一部分:高分子化学与结构 本书首先从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探讨了聚合反应的机理与动力学。详细介绍了缩聚、加聚、开环聚合等主要合成方法,并对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等不同机理的反应过程进行了剖析,重点分析了活性聚合在精确控制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中的关键作用。 在分子结构方面,本书详细阐述了聚合物的分子链结构,包括主链结构、侧基影响、支化度、交联度等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决定性影响。对聚合物的立体规整性、构象异构进行了深入探讨,解释了等规、间规、无规结构在结晶度、热性能和机械性能上的差异。 此外,本书专门辟章讨论了共聚物的结构设计与合成,包括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通过深入分析单体序列分布与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应用需求设计特定功能的共聚物体系。 第二部分:高分子物理与性能 高分子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其微观结构和分子运动密切相关。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高分子物理,系统介绍了高分子的热力学行为和动力学特性。 在热性能方面,详细讲解了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熔点($T_m$)的测定方法(如DSC、TGA),并阐述了影响$T_g$和$T_m$的主要因素,包括分子链刚性、分子间作用力、结晶度以及增塑效应。 机械性能部分是本书的重点。深入探讨了高分子材料的粘弹性行为,介绍了蠕变、应力松弛等时间依赖性力学特性。对拉伸、压缩、弯曲、冲击等静态和动态力学性能测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结合分子链的取向和松弛过程,解释了高分子材料的韧性、脆性以及疲劳失效的微观机理。 在输运性能方面,本书分析了高分子薄膜和基体中气体、蒸汽和液体分子的扩散、渗透过程,这对膜分离技术、包装材料的设计至关重要。同时,也探讨了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如介电常数、电导率,及其在绝缘材料和电子封装中的应用考量。 第三部分: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应用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重点介绍了主流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及其原理。 加工工艺: 详细介绍了挤出、注射成型、压延、吹塑、发泡等主要的成型技术。对于每种工艺,不仅描述了设备组成和操作流程,更深入分析了熔体流变学在模具设计和产品质量控制中的核心地位。特别强调了剪切速率、熔体粘度对取向和应力的影响,这对于优化产品结构至关重要。 高分子材料分类与应用: 本书对当前工业界广泛使用的主要通用塑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和工程塑料(如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的结构特点、主要性能指标、典型的改性方法和具体应用案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对比。 高性能与功能材料: 鉴于当前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本书专门开辟章节介绍了高性能纤维(如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热固性树脂体系(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的固化动力学与网络结构,以及特种弹性体(如热塑性弹性体TPEs)的设计思路。 第四部分:高分子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材料的性能依赖于准确的结构表征。本书介绍了多种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在高分子科学中的应用。 结构分析: 重点介绍了核磁共振波谱(NMR)、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在确定聚合物化学结构、官能团、分子链末端基团和共聚物序列方面的应用。 微观形貌与分子量: 详细阐述了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分子量分布的精确测定,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在观察聚合物微观形貌、相分离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界面特性方面的能力。 热力学与结晶度测定: 强调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A)在评估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熔融行为和结晶度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和前沿应用的全面覆盖,本书致力于培养读者从分子层面理解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原理,并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以一个专注于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发现它在提供基础聚合知识的同时,也隐含了许多关于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启发。虽然全书的主旨可能偏向传统化工领域,但其中关于聚合物合成和结构控制的精妙技术,完全可以迁移到可吸收缝线、药物缓释载体等高附加值领域。我特别关注了分子量分布对药物释放曲线的影响那一部分,作者通过精确控制聚合度,展示了如何实现零级释放动力学——这是一个在药物递送领域追求的理想状态。此外,书中对聚合反应过程中杂质控制的严格要求,让我联想到在医疗器械领域,对残留单体和低聚物的痕量分析是多么关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普适性,它教会我们掌握材料的“基因编辑”能力,即通过调控合成条件来预设材料的宏观性能。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高级工具箱的说明书,里面的每一个工具——无论是催化剂、引发剂还是后处理技术——都可以在我的专业领域找到用武之地。

评分

这本关于高分子材料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某些技术手册那样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剖析了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那些结构精巧的聚合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基础物理化学原理的严谨把控。比如,在谈到聚合物链段运动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时,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彩的微观模型,将抽象的自由体积理论、松弛时间等概念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完关于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熔点(Tm)的章节,我感觉自己对材料的热力学行为有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复杂的熵变和焓变转化为可理解的工程语言。书中对不同合成路线的详细对比,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聚合物,其分子量的分布和拓扑结构对最终产品的性能能产生何等决定性的影响。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其清晰的结构也确保了初学者不会迷失在浩瀚的专业术语中。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材料哲学”的教科书,指导我们如何从原子层面思考宏观世界的工程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配比处理得非常出色,这对于阅读技术专著而言至关重要。我发现自己可以非常流畅地在理论章节和案例分析之间切换,不会感到阅读疲劳。作者似乎非常擅长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现象。比如,在介绍高分子共混物的相容性问题时,书中用德拜-休克开氏(Flory-Huggins)理论作为理论基石,但随后立刻转向了实际应用中如何通过引入嵌段共聚物作为“分子胶水”来稳定微乳液体系。这种由纯理论到实际工程的无缝过渡,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材料老化和稳定性的章节,作者细致地阐述了光降解、热氧化降解的自由基链式反应机理,并且给出了大量抑制剂(如受阻胺类)的应用数据。这使得我对如何延长产品寿命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好用”的书,它既能满足科研人员对细节的苛求,也能服务于需要快速掌握某一技术领域的行业人士。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全消化完这本关于功能性有机材料的权威性论述,说实话,它的信息密度实在太高了。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极强的应用导向性,它完美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与工程实践的广度。举例来说,在讲解特定催化剂体系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时,作者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反应机理图谱,还紧接着分析了工业化生产中如何通过调控反应温度和压力梯度来优化产率和分子量分散度(PDI)。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反应性加工”和“原位聚合”的部分,这直接触及了当代先进复合材料制造的前沿。书中对不同交联网络结构如何影响材料的耐溶剂性和机械韧性的讨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它不是简单地描述“什么材料能做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对于正在设计新一代高性能涂层或粘合剂系统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唯一的小遗憾是,某些关于色谱分离技术的图表略显陈旧,但瑕不掩 एनीमिया,其核心内容的前瞻性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结构与性能的哲学思辨。作者对于高分子链的“自由度”和“构象”的论述,充满了诗意和洞察力。它成功地将一门高度工程化的学科,提升到了材料科学美学的层面。书中对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剪切速率、拉伸比与分子链取向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清晰地揭示了“制造即设计”的理念。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缺陷”的讨论,例如,在分析聚合物结晶行为时,对孪晶结构、空位和晶界等微观缺陷如何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剖析,展现了对材料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种深入到纳米尺度的探究,让我对如何设计出具有特定光电特性的功能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论述风格稳健而权威,仿佛作者本人就是站在反应釜前亲自指导我们进行实验,给予的建议既有理论上的高度,又有实践上的可行性。它绝对是任何希望在材料领域达到精深境界的读者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宝典。

评分

二手的像。

评分

生命属于整个社会,只要我活着,我就要为它奉献我所能做的一切,这是我的荣幸。 京东商城图书频道提供丰富的图书产

评分

合成树脂及应用丛书:热塑性聚酯及其应用,值得一看

评分

合成树脂及应用丛书:热塑性聚酯及其应用,值得一看

评分

质量不错,就是物流的速度实在是。。。一个礼拜才到货。

评分

送货慢,可能是配货的问题,书很好,

评分

,这是她在大四在最后的青春最任性的gap year。她是我见过的最不象中文系的中文女生,做事从来不会害羞,落落大方,

评分

图书很新,包装很严实!

评分

,这是她在大四在最后的青春最任性的gap year。她是我见过的最不象中文系的中文女生,做事从来不会害羞,落落大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