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计算手册

机械加工计算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拓 著
图书标签:
  • 机械加工
  • 加工计算
  • 机械工程
  • 制造
  • 工具
  • 切削
  • 工艺
  • 手册
  • 技术参考
  • 机械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417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2194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机械加工计算手册》收集归纳了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常用计算公式及重要公式,主要内容包括:常用计算资料、金属切削加工基础计算、钳工力口工的计算、车削加工的计算、铣削加工的计算、铣削和镗削等其他切削加工的计算、钣金件的展开计算、数控编程中的计算、技术测量的计算等。书中对每个公式都做了简要的讲解,,在每个公式后面精选了典型的例题进行了分析和解答,以实例的形式帮助读者理解公式的应用方法。
《机械加工计算手册》内容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讲解清晰、易学易用,可为大中专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师生及从事机械加工的工程技术人员查阅有关公式提供帮助。

目录

第1章 常用计算资料
1.1常用符号
1.2常用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1.2.1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1.2.2常用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1.3常用物理化学参数
1.3.1常用物理参数
1.3.2常用化学参数
1.4常用电工知识
1.5常用数学知识

第2章 金属切削加工基础计算
2.1切削参数及其计算
2.1.1切削运动
2.1.2工件上的表面
2.1.3切削用量
2.1.4切削层横截面要素
2.2刀具角度及其计算
2.2.1刀具切削部分的结构要素
2.2.2刀具角度的参考系
2.2.3刀具的标注角度
2.2.4刀具工作角度
2.2.5可转位刀具角度的计算
2.3切削力和切削功率的计算
2.3.1切削力的来源及其分解
2.3.2切削力的计算
2.3.3切削功率与单位切削功率
2.4热变形的计算
2.4.1刀具的热变形
2.4.2工件的热变形
2.4.3机床的热变形
2.5加工余量的计算
2.5.1加工余量的基本概念
2.5.2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2.5.3加工余量的确定
2.6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计算
2.6.1基准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计算
2.6.2基准不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计算
2.7机械加工生产率和技术经济分析
2.7.1时间定额及其计算
2.7.2切削用量的计算与选择原则
2.7.3切削加工机动时间的计算
2.7.4提高机械加工生产率的工艺措施
2.7.5工艺过程的技术经济分析

第3章 钳工加工的计算
3.1钳工应知应会资料
3.1.1锥度
3.1.2润滑油槽形式和尺寸
3.1.3滚花形式和尺寸
3.1.4沉头座及通孔尺寸
3.1.5T形槽尺寸
3.1.6扳手及扳手空间尺寸
3.1.7常用冲压资料及模具制造有关资料
3.2机械传动的计算
3.2.1带传动的计算
3.2.2链传动的计算
3.2.3齿轮传动的计算
3.2.4蜗轮蜗杆传动的计算
3.2.5齿轮传动的传动方式及其计算
3.3螺纹加工的计算
3.3.1攻螺纹
3.3.2套螺纹
3.4铰削和刮研的计算
3.4.1铰削
3.4.2刮削(刮研)
3.5矫正和弯曲的计算
3.5.1矫正
3.5.2弯曲
3.5.3手工绕弹簧
3.6画线和分度的计算
3.6.1画线方法及其计算
3.6.2分度的计算

第4章 车削加工的计算
4.1车床传动系统的计算
4.1.1机床的传动原理
4.1.2车床的传动系统及运动分析
4.2车削余量的计算
4.2.1棒材的加工余量
4.2.2轴的加工余量
4.2.3内孔的加工余量
4.3车削圆柱体和圆柱孔的计算
4.3.1正多边形外接圆直径的计算
4.3.2内圆弧和外圆弧的计算
4.3.3用钢柱测量圆柱体直径的计算
4.3.4用内卡钳测量圆柱孔直径摆动量的计算
4.3.5用两个钢球测量圆柱孔直径的计算
4.3.6用外径千分尺测量孔径的计算
4.4车削圆锥体表面和角度工件的计算
4.4.1圆锥体各部分参数及计算公式
4.4.2标准圆锥
4.4.3车削圆锥表面的方法及其计算
4.4.4车削圆锥表面时切削深度的计算
4.5车削齿轮坯的计算
4.5.1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名称及计算
4.5.2内齿轮的计算
4.5.3圆柱齿轮的模数
4.5.4直齿圆锥齿轮的计算
4.5.5斜齿圆柱齿轮的计算
4.5.6变位直齿圆柱齿轮的计算
4.5.7蜗轮蜗杆传动的计算
4.5.8球面蜗杆和蜗轮的计算
4.5.9链轮的计算
4.6车削螺纹的计算
4.6.1螺纹的种类、用途及各部分名称
4.6.2普通螺纹的计算
4.6.3英制三角螺纹的计算
4.6.4圆柱管螺纹的计算
4.6.555°圆锥管螺纹的计算
4.6.660°圆锥管螺纹的计算
4.6.7圆形螺纹的计算
4.6.8梯形螺纹的计算
4.6.9锯齿螺纹的计算
4.6.10蜗杆螺纹的计算
4.6.11车削多头螺纹和乱扣螺纹的计算
4.7特殊车削加工的计算
4.7.1车床上盘绕弹簧的计算
4.7.2在三爪卡盘上车削偏心工件的计算
4.7.3车削椭圆轴和孔的计算
4.7.4车削特形面的计算

第5章 铣削加工的计算
5.1万能分度头分度的计算
5.1.1简单等分数的分度计算
5.1.2质数等分数的分度计算
5.1.3直线移距的分度计算
5.2铣削参数的选择及计算
5.2.1铣刀的主要几何参数
5.2.2铣刀主要结构参数的选择
5.3铣削齿轮的计算
5.3.1铣圆柱齿轮的盘铣刀
5.3.2斜齿圆柱齿轮的铣削
5.3.3齿条的铣削
5.3.4直齿锥齿轮的铣削
5.3.5蜗轮蜗杆的铣削
5.3.6铣削链轮的计算
5.3.7铣削等边齿棘轮的计算
5.4铣削斜面和沟槽的计算
5.4.1铣斜面的计算
5.4.2键槽的加工与计算
5.4.3铣削矩形花键轴的计算
5.4.4V形槽加工及测量中的计算
5.4.5燕尾槽和燕尾块的铣削与测量计算
5.4.6齿式离合器的铣削计算
5.4.7切断时的计算
5.5铣削特形工件的计算
5.5.1铣削凸轮的计算
5.5.2铣削弧形面的计算
5.5.3刻线的计算

第6章 其他切削加工的计算
6.1镗削加工的计算
6.1.1卧式镗床的镗削精度与镗削用量
6.1.2坐标镗床的加工精度与切削用量
6.1.3坐标镗床上的计算
6.2磨削加工的计算
6.2.1磨削用量的选择
6.2.2小粗糙度高精度磨削用量的选择
6.3钻削加工的计算
6.3.1钻削刀具
6.3.2钻削用量的计算与选择
6.4刨削加工的计算
6.4.1刨削及刨削用量
6.4.2刨削加工的计算
6.5机床夹具设计中的常用计算
6.5.1常见定位形式的定位误差计算
6.5.2钻模的钻孔精度计算
6.5.3对定销分度装置分度的概率精度
6.5.4削边销的设计计算
6.5.5锥度心轴的尺寸确定
6.5.6弹簧夹头结构尺寸的计算
6.5.7利用切削力夹紧的滚柱心轴尺寸的计算
6.5.8对刀件到定位件位置的尺寸计算
6.5.9钻斜孔钻模的“X”坐标的尺寸计算
6.5.10常见加工形式所需夹紧力的近似计算
6.5.11斜楔夹紧机构夹紧力的计算
6.5.12螺旋夹紧机构夹紧力的计算
6.5.13圆偏心夹紧机构夹紧力及夹紧行程的计算
6.5.14其他形式夹紧机构夹紧力的计算
6.5.15铰链杠杆增力夹紧机构的计算
6.5.16弹簧夹头夹紧力的计算

第7章 钣金件的展开计算
7.1钣金展开基础
7.1.1钣金计算基础
7.1.2钣金识图
7.1.3钣金展开的原理和方法
7.1.4钣金展开实长与实形的求法
7.2封头的展开计算
7.2.1球缺体封头放样坯料直径计算
7.2.2球缺体直边封头放样坯料直径计算
7.2.3球缺体平边封头放样坯料直径计算
7.2.4半球体封头放样坯料直径计算
7.2.5半球体直边封头放样坯料直径计算
7.2.6半球体平边封头放样坯料直径计算
7.2.7大小半径椭圆体封头放样坯料直径计算
7.2.8椭圆体封头放样坯料直径计算
7.3弯头的展开计算
7.3.1两节等径直角圆柱弯头
7.3.2两节任意角度等径弯头
7.3.3多节任意角度等径弯头
7.3.4蛇形管
7.3.5变径弯头
7.4三通管的展开计算
7.4.1等径直交三通管
7.4.2等径斜交三通管
7.4.3等径直交三通补料管
7.4.4等径Y形三通管
7.4.5异径直交三通管
7.4.6异径正心斜交三通管
7.4.7异径偏心直交三通管
7.4.8异径偏心斜交三通管
7.5圆锥台的展开计算
7.5.1正圆锥台
7.5.2直角斜圆锥台
7.5.3钝角、锐角斜圆锥台
7.5.4带斜度、锥度方管
7.5.5圆锥外加强环
7.5.6圆管直交正锥台
7.5.7圆管平交正锥台
7.5.8圆管斜交正锥台
7.6方矩锥管的展开计算
7.6.1方矩锥管的计算基础
7.6.2正方连接管
7.6.3两端口平行的斜方管
7.6.4正四棱锥台
7.6.5两端口平行单偏心方矩管
7.6.6两端口平行双偏心方矩管
7.6.7两端口相互垂直的方矩锥管
7.6.8两端口相互垂直且偏心的方矩锥管
7.6.9两端口扭转45°的正方锥管
7.7方圆连接管的展开计算
7.7.1正心方圆连接管
7.7.2正心矩方圆连接管
7.7.3单偏心方圆连接管(之一)
7.7.4单偏心方圆连接管(之二)
7.7.5圆斜顶矩形底双偏心连接管
7.7.6方顶椭圆底正心连接管
7.7.7长圆顶矩形底正心连接管
7.8钢梯、螺旋面的展开计算
7.8.1直斜钢梯
7.8.2单双折弯钢梯
7.8.3来回弯钢梯
7.8.4圆柱螺旋盘梯
7.8.5圆柱螺旋输送机叶片
7.8.6等宽圆锥螺旋输送机叶片
7.8.7不等宽圆锥螺旋输送机叶片

第8章 数控编程中的计算
8.1数控编程计算基础
8.1.1手工编程数值计算概述
8.1.2基点坐标计算的基础知识
8.1.3常用三角函数公式
8.2典型几何图形关系的计算
8.2.1正多边形的边长与内切圆或外接圆的几何尺寸计算
8.2.2弓形剖面尺寸的计算
8.2.3直线圆弧过渡尺寸的计算
8.2.4沉孔结构尺寸的计算
8.3切点坐标的计算
8.3.1圆弧与直线切点的计算
8.3.2两圆内公切线切点坐标的计算
8.3.3两圆外公切线切点坐标的计算
8.3.4圆弧与圆弧相切切点坐标的计算
8.3.5相交两圆弧与外切过渡凸圆弧切点坐标的计算
8.3.6相交两圆弧与外切过渡凹圆弧切点坐标的计算
8.3.7不相交两圆弧与外切过渡凸圆弧切点坐标的计算
8.3.8不相交两圆弧与内切过渡凹圆弧切点坐标的计算
8.3.9由圆上三点坐标计算圆弧圆心及半径
8.4求解基点坐标的标准计算公式
8.4.1联立方程组求解基点坐标
8.4.2三角函数法求解基点坐标
8.5刀位点坐标的计算
8.5.1球头立铣刀加工圆弧曲面刀位点轨迹的计算
8.5.2圆柱立铣刀加工圆弧曲面刀位点轨迹的计算
8.5.3圆柱立铣刀加工斜面刀位点坐标的计算
8.5.4球头立铣刀加工斜面刀位点坐标的计算
8.6数控加工计算中的相互转换
8.6.1两种常见的工程曲线方程
8.6.2双曲线方程及其转换
8.6.3椭圆方程及其转换
8.6.4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转换计算
8.6.5普通螺纹加工尺寸的计算
8.7数控编程的简化计算
8.7.1正多边形轮廓编程的简化计算
8.7.2两相交圆弧(含过渡圆弧)交点的简化计算
8.8数控编程假想刀尖点坐标的计算
8.8.1车削圆锥面时假想刀尖点坐标的计算
8.8.2两条斜线相交处假想刀尖点坐标的计算
8.8.3等外径圆柱面连接凹圆弧相交处假想刀尖点坐标的计算
8.8.4不等外径圆柱面连接凹圆弧相交处假想刀尖点坐标的计算

第9章 技术测量的计算
9.1零件的检测方法与计算
9.1.1零件的检测方法及其计算
9.1.2零件检测中常用的数据
9.2圆弧类尺寸的测量与计算
9.2.1测量凹圆弧半径的计算
9.2.2测量凸圆弧半径的计算
9.2.3其他圆弧面的测量计算
9.3螺纹的测量与计算
9.3.1三针测量法及其计算
9.3.2单针测量法及其计算
9.4锥面和斜面参数的测量与计算
9.4.1圆锥体表面锥角的检测计算
9.4.2部分斜面的测量计算
9.5位置参数的测量与计算
9.5.1斜面上直孔和斜孔位置尺寸测量的计算
9.5.2偏心交叉孔的测量计算
9.5.3圆柱体径向孔夹角测量的计算
9.5.4交叉孔工件加工中的计算
9.5.5间接测量偏心距的计算
9.6量具测量时的计算
9.6.1使用杠杆指示表测量时的计算
9.6.2框式水平仪的测量计算
9.6.3正弦规的测量计算
9.6.4用指示表测量时测量误差的计算

参考文献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机械加工计算手册》之外,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自然,不含任何人工痕迹。 --- 探寻宇宙奥秘:现代天体物理学导论 本书导言:超越肉眼所见的光芒与尺度 人类对头顶星空的凝视,已从古老的占卜与神话,演进为精确的科学探究。本书《探寻宇宙奥秘:现代天体物理学导论》旨在为广大学生、科研工作者及对宇宙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构建一座通往现代天体物理前沿知识的坚实桥梁。我们不着眼于传统的天文观测记录,而是聚焦于那些驱动宇宙运行的根本物理定律,以及近年来通过尖端观测设备获得的突破性发现。 第一部分:基础物理支柱与观测工具 本书伊始,将系统回顾支撑天体物理学的核心物理学基础。这不仅包括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在宏大尺度下的应用,如时空弯曲、引力波的产生与探测原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核物理在恒星能量产生中的核心作用。 在观测层面,我们详细剖析了电磁波谱的各个波段——从低频射电波到高能伽马射线——它们如何揭示宇宙中不同温度、密度和能量状态的物质。特别关注了下一代望远镜技术,如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在红外波段的突破性能力,以及地面大型射电望远镜阵列(如ALMA)在解析年轻恒星形成区时的关键作用。我们讨论了如何从接收到的信号中,通过多普勒效应、光谱线分析等技术,反演出天体的速度、化学成分和磁场强度。 第二部分:恒星的诞生、演化与终结 恒星,是宇宙中最主要的能量辐射源和化学元素合成工厂。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详细阐述了恒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分子云的引力塌缩,到原恒星的形成,再到主序星阶段的氢核聚变平衡。 重点解析了造父变星、主序后演化路径,特别是涉及质量差异对恒星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对于大质量恒星,我们将深入探讨其核心的氦、碳、氖、氧直到铁的核合成过程,以及最终以Ⅱ型超新星爆发结束生命的方式。随后,我们转向恒星的遗迹:白矮星的电子简并压力平衡、中子星的极端密度特性及其脉冲星现象,直至黑洞的事件视界概念和史瓦西半径的计算。本书提供了详细的H-R图分析案例,帮助读者理解恒星族合成的原理。 第三部分:星系与宇宙学 从恒星的聚居地——星系开始,我们将视角提升至宇宙的宏观结构。本书深入研究了星系的形态分类(螺旋、椭圆、不规则星系)及其动态学,探讨了暗物质在星系旋转曲线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不仅描述了暗物质的观测证据,还对比了WIMP模型、修正牛顿动力学(MOND)等主流理论的优劣。 宇宙学部分是本书的亮点之一。我们从哈勃膨胀定律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标准宇宙学模型——Lambda-CDM模型的构建基础。读者将学习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各项异性如何被精确测量,以及这些测量如何限制了早期宇宙的物质密度和几何形状。此外,本书对暗能量的本质进行了前沿探讨,分析了Ia型超新星观测如何揭示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 第四部分:极端天体物理现象与前沿课题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宇宙中最具挑战性的物理实验室。我们详细介绍了活动星系核(AGN)的统一模型,探讨了超大质量黑洞(SMBH)如何通过吸积盘辐射出巨大的能量,并研究了喷流的形成机制。 引力波天文学作为新兴领域,被给予了专门的章节。我们详细解析了LIGO/Virgo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并分析了首次探测到的双中子星并合事件(GW170817)对多信使天文学的革命性影响,包括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重元素(如金、铂)的产生起源于奇特的中子星碰撞。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紧跟时代脉搏的现代天体物理概览,激发读者探索无垠宇宙的无限热情。 --- 气候变迁下的海洋生态系统:深度剖析与适应策略 本书引言:蓝色星球的脆弱平衡 地球表面约70%被海洋覆盖,海洋不仅是巨大的碳汇和热量调节器,更是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复杂生态系统。然而,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冲击着这片广袤的水域。本书《气候变迁下的海洋生态系统:深度剖析与适应策略》并非一本单纯的海洋生物学教科书,而是侧重于阐述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如何通过物理和化学途径,对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种分布乃至全球气候反馈机制产生深远影响。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环境科学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公众。 第一部分:气候驱动下的海洋物理化学变化 本书首先建立气候变化影响海洋的直接物理和化学路径。 海洋热力学与环流: 我们详细分析了海洋吸收大气中过剩热量的机制,关注全球海洋热含量(OHC)的上升趋势。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温室气体驱动下,海洋热膨胀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并分析了海洋热力分层(Stratification)的加剧如何影响垂直混合,从而限制营养物质向表层的输送。此外,重点剖析了对全球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潜在的减缓或重构风险,及其对区域气候模式的长期影响。 海洋酸化: 这是气候变化对海洋最显著的化学影响之一。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大气CO2溶解于海水后,引发的碳酸平衡体系变化,包括pH值的下降、碳酸根离子($ ext{CO}_{3}^{2-}$)浓度的降低。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一变化对钙化生物(如珊瑚、翼足类、有孔虫)的生理压力,并利用实测数据对比了不同海域(如极地、热带珊瑚礁)酸化的速率差异。 氧气耗竭(脱氧): 我们探讨了暖水溶解氧能力下降的物理定律,以及海洋分层阻碍深层富氧水团向上混合的生物地球化学后果。书中提供了全球“海洋缺氧区”(Oxygen Minimum Zones, OMZs)扩张的详细地图和驱动机制分析,强调了脱氧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第二部分:对关键生态系统的冲击与响应 基于物理化学变化的基础,本书随后将焦点转向对具体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热带珊瑚礁的危机: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我们不仅关注珊瑚白化事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主要由温度引起),还结合了酸化的协同作用(“双重打击”)。本书探讨了不同物种对热应激的生理耐受阈值,并评估了全球珊瑚礁丧失对渔业和海岸保护功能的连锁反应。 极地与高纬度生态系统: 极地海冰的消融对依赖冰层生存的物种构成了生存危机,如北极熊和特定种类的磷虾。我们分析了海冰覆盖率下降如何改变光照穿透深度,进而影响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及其对整个极地食物网的自下而上的影响。 海洋生产力与物种迁移: 本部分研究了全球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即“绿色化”或“棕色化”的趋势。更重要的是,我们分析了数以千计海洋物种为追逐适宜温度而向两极或深水区迁移的“海洋气候变化指标”(Marine Climate Change Index)数据,探讨了这种大规模的地理重塑对本地捕捞业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挑战。 第三部分:适应、减缓与政策制定 最后,本书着眼于人类如何应对和管理这些变化。 生态适应性管理: 我们评估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如建立和扩大海洋保护区(MPAs)的有效性,尤其是在增加生态系统抵御气候冲击能力方面的潜力。同时,探讨了人工辅助育种和“适应性恢复”(Assisted Evolution)等前沿技术在保护关键物种(如耐热珊瑚)中的伦理考量与实践前景。 全球气候政策的海洋维度: 评估了《巴黎协定》等国际条约中对海洋碳汇和减排目标的具体要求。本书强调了对海洋酸化进行全球性监测、报告和核查(MRV)的必要性,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基于科学证据的、整合了气候减缓与海洋保护的综合管理框架建议。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全面、严谨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理解和应对人类世背景下海洋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 --- 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与行会制度:技术、社会与商业结构 本书引言:从作坊到城市经济的基石 中世纪(约5世纪至15世纪)常被误解为一个停滞不前的黑暗时代,但事实上,这一时期见证了欧洲城市经济的复兴,而城市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正是精细化的手工业生产和管理这些生产的行会制度。本书《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与行会制度:技术、社会与商业结构》将深入发掘这一时期手工业者的日常生活、他们所掌握的精湛技术,以及行会作为经济、社会和政治组织所扮演的多重角色。本书旨在为研究社会史、经济史和技术史的学者以及对中世纪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详实的史料分析和细致的图像解读。 第一部分:手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的首要任务是打破对中世纪技术停滞的偏见。我们聚焦于几个关键行业,展示其技术成熟度。 建筑与石匠: 详细考察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过程,从采石场到高耸的拱顶。分析了石匠行会如何掌握复杂的几何学知识和起重技术,以及模板与脚手架系统的演进。我们对比了不同地区(如法国的香槟地区与英国的约克郡)石匠技术的地域差异。 纺织业的革命: 纺织业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产业之一。本书细致描述了羊毛从梳理、纺纱到织布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了新型织机的引入、水力驱动纺纱厂的出现,以及染色技术(如靛蓝和茜草红的应用)对产品质量和贸易价值的提升。 金属加工与钟表制造的萌芽: 尽管钟表业在晚期才成熟,但我们考察了冶金技术的中世纪进步,包括坩埚炼钢的尝试和更精细的铁匠工艺,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技术爆发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行会的组织结构与社会功能 行会(Guilds)不仅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工匠的联合体,更是中世纪城市生活的中枢神经系统。 阶梯式的晋升体系: 深入剖析了学徒(Apprentice)、工匠(Journeyman)和师傅(Master)三个层级的严格规定。学徒期的教育内容(通常是食宿与技术学习的交换),工匠在完成“杰作”(Masterpiece)后面临的流动性与社会经济压力,以及师傅资格的获取壁垒和经济门槛。 经济监管与市场控制: 阐明了行会如何通过控制原材料采购、设定产品标准(质量与尺寸)、限定生产数量和价格来维护市场稳定,避免恶性竞争。我们探讨了行会作为地方政府的延伸,如何参与税收和城市治安维护。 社会保障与宗教角色: 行会往往设有兄弟会(Fraternities),提供疾病救济、寡妇抚恤乃至丧葬服务,承担了早期社会福利的功能。同时,分析了行会对特定行业主保圣人的崇拜、参与宗教游行和资助教堂活动的宗教义务。 第三部分:行会、贸易与城市政治 行会制度的权力延伸至城市政治和国际贸易网络。 城市政治的参与: 在许多城市(尤其是在低地国家和意大利城邦),富裕的师傅阶层逐渐掌握了市政委员会的权力。本书考察了行会选举、城市立法中对手工业利益的维护,以及行会冲突在城市权力斗争中的体现。 长途贸易网络: 虽然行会主要关注本地市场,但高端产品(如佛兰德斯的毛纺织品、威尼斯玻璃器)的生产必然涉及跨区域贸易。我们分析了行会如何通过与其他城市行会或商人组织签订契约,确保其产品的出口渠道和质量信誉。 手工业与城市生活: 通过考察留存下来的行会会所建筑、遗嘱和商业记录,本书描绘了中世纪城市中手工作坊的布局、学徒的生活环境,以及手工业者在城市社会阶层中的相对地位,揭示了一个由技术、规则和社群紧密维系的复杂商业生态。 本书试图通过对技术细节和社会结构的交叉分析,重构中世纪手工业者在塑造欧洲经济奇迹中的关键历史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计算方法论上的阐述,尤其是涉及有限元分析(FEA)基础建模和网格划分的章节,简直是点到为止,留白过多。它提到了诸如刚度矩阵的构建、载荷施加的几种常见方法,但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单元类型来优化计算精度和效率,却缺乏具体的指导和比较。例如,在模拟一个复杂曲面零件的应力集中时,究竟是该优先使用四面体单元还是六面体单元,不同选择会带来多大的误差波动,书中鲜有提及。这使得它在指导工程师进行实际的数值模拟工作时,显得力不从心。它更像是一个“概念介绍”而非“操作指南”。如果能增加一些主流商业软件(比如Abaqus或ANSYS)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参数设置的示例,那这本书的价值将会实现质的飞跃,从一本理论参考,真正进化为能指导实践的利器。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手册在热处理和表面强化工艺的章节里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深度。特别是关于渗碳和氮化的相变过程描述,它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图表,这些图表细致到了微米级别,对于理解最终的硬度和韧性分布至关重要。这些内容远远超出了我以往接触的同类书籍的水平,很多细节我甚至从未在大学课程中听闻。作者显然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这种经验的沉淀是无可替代的。然而,这种深度也带来了理解上的门槛。它假设读者已经对冶金学有非常扎实的背景知识,对于初入行的技术人员来说,可能显得过于晦涩和学术化。如果能在这些高阶章节前增加一些更平易近人的“背景知识回顾”,或者增加一些典型的工业故障分析案例,那就更完美了,能更好地衔接理论与生产现场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别致的,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墨绿色,摸上去还有点磨砂质感,让人感觉挺有分量。我一开始是冲着它涵盖的材料力学和基础几何这些内容来的,毕竟这些是任何工程领域都绕不开的基石。初翻了几页,发现它在对那些经典公式的推导上处理得相当细致,不像有些教材那样直接丢出结论,而是会耐心地带你走一遍思考的路径。特别是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那几章,配图清晰,让我这个基础薄弱的人也能快速建立起直观理解。不过,我得说,虽然理论讲解到位,但在实际应用案例的广度上,感觉还能再丰富一些。比如,针对新型复合材料的应力分析,或者更前沿的增材制造中的热应力控制,这部分的内容似乎是特意避开了,留下了一点想象的空间。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部扎实的、偏向传统制造工艺的理论参考书,适合需要巩固基础理论的工程师,但对于想了解最新工艺挑战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再添置其他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教材。我不知道是出版社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内页的纸张采用了那种极其反光的铜版纸,在任何标准的光线下翻阅,都会产生强烈的光斑反射,尤其是在阅读那些密集的数学公式和微小的图示数据时,眼睛极其容易疲劳。更糟糕的是,书脊的设计完全不考虑经常翻阅的需求,只要稍微用力打开超过90度,就能听到清晰的“咔嚓”声,让人时刻提心吊胆,生怕下一秒书页就会散架。对于一本被设计用来频繁查阅和携带的工具书而言,这种对物理耐用性的忽视是不可原谅的。我宁愿它用更便宜的纸张,但保证能够平摊在工作台上,而不是现在这种,只能小心翼翼地捧着阅读,严重影响了使用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灾难性的,我花了将近半小时才适应它那奇特的章节划分逻辑。它似乎更偏向于把所有涉及“切削参数”的内容塞进一个巨大的章节里,而不是根据不同的加工方式(比如铣削、车削、钻孔)进行细分。这导致我在查找特定操作的推荐进给速度时,不得不像大海捞针一样在冗长的表格和公式中穿梭。最让我头疼的是索引部分,很多关键术语的引用页码标注得极其混乱,有时候一个术语在不同章节用了好几个不同的叫法,但索引里只收录了其中一个。这严重拖慢了查找效率,严重削弱了它作为“手册”的实用价值。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种一目了然、能让我快速在车间现场拿出来查阅的工具书,结果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教科书的节选汇编,牺牲了即时可操作性。

评分

书很好 就是想要的

评分

很好,内容不错

评分

尺寸的AY测量与计算测量凹圆10弧半径的计算测量凸圆弧半径C的计算其10他圆弧面的测量计算螺纹的测量与计算三针测量机械加2工计算手册机械加工计算手册机械加工计算手册公式及重要公式,主要内容包括:常用计算资料、金属切

评分

好的,快递员服务很好,

评分

讲解清晰全面,很不错的一本工具书。

评分

好评

评分

宝贝很不错啊,下次我还会来这里买啊的哦!

评分

质量不错,就是强行分单,发过来也晚了几天,这个是保障发货时间的

评分

适合于机械专业技术人员、非常专业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