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基本上属于“建构理性主义”的范畴,应当遵行现代民事诉讼基础理论。《现代民事诉讼基础理论:以现代正当程序和现代诉讼观为研究视角》从“现代正当程序保障原理”和“现代诉讼观(或二元诉讼观)”的角度,试图准确而系统地阐释民事诉讼目的论、价值论、诉权论、标的论、安定论、关系论、行为论和既判力论等基础理论,努力赋予其可适用的品性,旨在消除“从程序到程序”式的研究所产生的局限,从而建构体系化的民事诉讼基础理论及程序制度。     
作者简介
       邵明,1969年12月生,安徽合肥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博士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和科研工作小组成员。兼任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审判理论研究会审判监督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事法学、证据法学及司法制度。出版《民事诉讼法理研究》(独著,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民事诉讼法学》(独著)、《正当程序中的实现真实》(独著)、《现代民事诉讼基础理论》(独著)、《民事诉讼法》(合著,国家级规划教材)等著作30余部。在《中国法学》、《法学家》、《政法论坛》、《中外法学》、《人民司法》等刊物发表《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成就及其发展的若干问题》、《论诉的利益》、《论我国和谐社会中的民事调解》、《论民事诉讼证据裁判原则》、《论民事诉讼程序参与原则》、《宪法视野中的民事诉讼正当程序》、《析现代民事证明责任的减免》、《论民事诉讼安定性原理》等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与司法部重点项目、“985”自由探索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一、现代民事诉讼基础理论体系
二、法系视野中的民事诉讼基础理论
(一)法系视野中的诉讼目的
(二)法系视野中的诉讼标的
(三)法系视野中的既判力
三、民事诉讼基础理论研究视角之一:现代正当程序保障原理
(一)正当性与正当程序
(二)现代正当程序保障原理与民事诉权
(三)现代正当程序保障原理与民事诉讼程序价值
(四)现代正当程序保障原理与民事诉讼实体价值、目的和既判力
四、民事诉讼基础理论研究视角之二:现代诉讼观
(一)实体法一元观与民事诉讼基础理论
(二)诉讼法一元观与民事诉讼基础理论
(三)二元诉讼观与民事诉讼基础理论
第一章 民事诉讼“基石”理论一:诉讼目的论
一、民事诉讼目的之含义
二、民事诉讼目的之学术简史
(一)一元说
(二)多元说
(三)民事诉讼目的学说之评析
(四)司法能动主义和司法限制主义
三、民事诉讼的多元目的
(一)多元目的
(二)多元论的根据
四、民事诉讼目的之立法论和解释论意义
(一)民事诉讼目的之立法论意义
(二)民事诉讼目的之解释论意义
第二章 民事诉讼“基石”理论二:诉讼价值论
一、民事诉讼价值的学术简史和主要构成
(一)民事诉讼价值的学术简史
(二)民事诉讼价值的主要构成
二、民事诉讼的程序价值
(一)程序公正
(二)程序效率
(三)程序公正与程序效率
三、民事诉讼的实体价值
(一)法院判决认定事实真实
(二)法院判决适用法律正确
(三)执行名义得以执行
四、程序价值与实体价值
(一)程序价值与实体价值存在关联性
(二)程序价值与实体价值各有独立性
(三)程序价值与实体价值之冲突与权衡
第三章 民事诉讼“启动”理论:民事诉权论
一、民事诉权的学术简史
(一)诉权学说的产生原因和学术价值
(二)私法诉权说
(三)公法诉权说
(四)诉权否定说
二、现代民事诉权的内涵
(一)民事诉权是当事人向国家法院请求的公权
……
第四章 民事诉讼“客体”理论:诉讼标的论
第五章 民事诉讼“安定”和“过程”理论:诉讼安定论与诉讼关系论、诉讼行为论
第六章 民事诉讼“终结”理论:既判力论
主要参考文献
术语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三)民事诉讼目的学说之评析
    在此,笔者主要讨论一元论各目的说,至于多元说将在下文具体评析。
    最早产生的私权保护说(或权利保护说),有其立论根据,主要有:(1)民事诉讼作为国家禁止自力救济的代价或替代物,国家承担着通过民事诉讼保护个人私权或民事权利的职责;(2)在实体成文法主义下,在“规范出发型”诉讼或“判决的包含性模式”的国家或地区,理所当然地形成了私权保护说或权利保护说的目的论,并且这种目的论与“私法一元论”的诉讼观是一致;(3)在民事实体法日益完备的今天,根据维护合法权益和法院依法审判的法治原则,民事诉讼仍然应当保护受到侵害的合法权益,这依然是受害者或民事诉讼利用者的正当诉求。
    私法秩序维持说(又称法秩序维持说)主要是从国家的立场来考察民事诉讼目的问题,忽视或淡化了当事人利用民事诉讼的利益追求,将保护私权看做是民事诉讼在客观上所起的作用,主张个人权利和自由让位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国家目的。笔者认为,私法秩序维持说在主张国家在民事诉讼方面的目的追求,有其现实性和合理性;但有本末倒置之嫌,因为在现代法治社会,国民以纳税等方式维持国家机关(包括法院)正常运行,从中国家负有保护国民之责,包括以民事诉讼向国民提供(诉讼)救济的职责,国家建立民事诉讼制度应当首先迎合当事人的诉讼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私权保护说(或权利保护说)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解决纠纷说在拥有完备实体法体系的情景中合理性受到一些学者的怀疑,并且此说的历史根据在现代民事实体法日益完备的时代并不能充分支持现代民事诉讼目的论,而且此说包括依法解决纠纷说实际上是民事争讼程序的目的论而不适用于民事非讼程序。但是,笔者认为,解决纠纷说和依法解决纠纷说与私权保护说(或权利保护说)实际上是一物两面的关系,并且均着眼于当事人的立场。当民事纠纷发生后,纠纷主体通过行使诉权将该项纠纷引入审判程序请求法院解决,则有请求法院合法或正当解决纠纷或平息纠纷的诉求,法院根据真实的案件事实和实体法规范或原理作出判决,既解决了纠纷又保护了合法权益。即使民事调解制度、仲裁制度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ADR)也有解决纠纷的功能,也不能由此排除民事诉讼具有解决纠纷的功能和目的。因此,“(依法)解决纠纷”是可以纳入(现代)民事诉讼目的论的范畴。 
    ……      
前言/序言
       
				 
				
				
					《比较法视野下的民事诉讼制度演进与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全球主要法域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脉络、核心理念及其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定位。全书聚焦于跨国比较研究的视角,而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国家的法律体系,力求勾勒出全球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交织演进的宏大图景。  第一部分:历史溯源与制度基础的重塑  本部分考察了西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民事诉讼传统上的分化与趋同。首先,详细回顾了罗马法在程序设计上的遗产,特别是其对私权救济模式的奠基性影响。接着,深入分析了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国家(如德国、法国)在“法典化”浪潮中,如何将实体法与程序法进行结构性重组,确立了以职权探知为基础的早期民事诉讼框架。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本书着重探讨了英美普通法系中“对抗制”的稳固性及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适应性调整。特别关注了衡平法院(Courts of Equity)与普通法法院的融合过程,以及这一融合对证据规则和司法能动性的长期影响。  在历史的纵深中,我们探讨了司法权的合法性基础如何从君主授予逐步转向基于民主授权的法治原则。在此过程中,民事诉讼如何从单纯的私权纠纷解决工具,演变为国家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机制。本书特别剖析了“诉讼权利”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变化,从早期的“起诉自由”到现代的“获得有效救济的权利”。  第二部分:现代民事诉讼的核心理念比较  本部分聚焦于当代影响全球民事诉讼实践的几个关键理论支柱。  首先是诉讼经济与效率的追求。全球范围内,面对案件数量的爆炸性增长和司法资源的稀缺性,各国无不致力于提高诉讼效率。本书比较了不同司法体系中采用的“案件事实清单管理”、“集中审理制度”以及“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ADR)的引入和强制性。我们详细分析了ADR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纳程度,及其对传统诉讼程序的冲击与补充。特别对比了调解、仲裁、快速审判程序在程序保障与效率达成方面的平衡策略。  其次是司法能动性与当事人主义的张力。尽管许多国家宣称坚持“处分原则”,但在证据开示、事实认定乃至法律适用方面,司法权的干预程度在不断变化。本书细致比较了德奥体系下法官的主导型角色与美国联邦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主导型证据调查模式的差异。我们探讨了在复杂技术案件和群体诉讼中,法官为确保裁判公正性而采取的“积极管理”策略,以及这种策略如何挑战传统上对当事人自治的绝对尊重。  再者,证据规则的现代化。本书深入研究了证据开示制度(Discovery)在英美法系中的精细化发展,以及大陆法系在引入“证据请求权”和“证据保全”制度时的审慎态度。我们重点分析了电子证据的复杂性对传统证据规则带来的挑战,以及各国在证据可采性、关联性和证明力评估标准上的最新立法和判例动向。  第三部分:特殊诉讼领域的制度创新  本书将研究视野投向了突破传统民事诉讼框架的几个前沿领域。  群体诉讼与代表诉讼的结构性差异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之一。我们详细考察了美国证券诉讼中对“代表人”资格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欧洲和拉丁美洲推行的“指令式集体诉讼”模式。比较的重点在于,如何在保障个体诉讼权利的同时,有效整合大量相似的诉讼请求,实现司法资源的集中利用。  知识产权和反垄断领域的专业化审判被视为现代司法分工的必然趋势。本书分析了专业法院(如知识产权法庭、反垄断法庭)在专业知识积累、证据认定速度和判决可预测性方面所展现的优势,并对比了专业化审判对普通民事审判体系的溢出效应。  此外,国际商事争议的解决机制被置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本书分析了《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公约》(SJAC)对跨境执行的影响,并比较了国际商事法庭(如国际商事法庭)作为一种新型司法解决平台的潜力与局限。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挑战与理论展望  最后,本部分探讨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民事诉讼的深远影响,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司法人工智能(AI)的应用,包括案件管理、法律检索乃至辅助裁判建议,正引发深刻的伦理和实践讨论。本书评估了AI技术在提高司法效率方面的潜力,同时也警示了“算法黑箱”可能对司法公正和透明度构成的潜在威胁。  全球化背景下的司法互助与承认执行面临新的障碍。随着跨境数据流动和数字资产的增加,如何在新规则下确保域外判决的有效承认与执行,成为国际私法的核心难题。本书提出了对现有双边或多边条约体系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本书最终得出结论:现代民事诉讼制度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需要在维护古典诉讼价值(如程序正义与当事人自治)的同时,积极吸纳技术创新与全球治理的新要求,以确保法律体系能够持续有效地服务于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本书为法律学者、实务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套多维度的、具有批判性的比较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