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老子 一起思考. 德篇

与 老子 一起思考. 德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贤龙 著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德经
  • 哲学
  • 思考
  • 人生
  • 智慧
  • 国学
  • 经典
  • 治愈
  • 自我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492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6140
品牌:博瑞森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1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子》的注译与解读,首要在择定“文本”,否则是以讹传讹,注译更是错上加错,徒劳无益。本次注解,做了四个工作:考、释、译、论。

考,即考订《老子》原文的文本。以帛书乙本为基础,帛书甲本、郭店本、王弼本校正相关阙文,将确定后文本改为简体字,以方便今人通读原文,本书的字释中说明使用今字的来源。

释,即字意的解释,将老子每章里的重要字词,逐字解释,尤其注意还原该字、词在老子时代的意思,及在老子书中的意思,避免用佛教化以后的字义去误读春秋时代中国原生思想的老子。

译,即白话翻译,这是个费力难讨好的事情。我赞成得鱼忘筌,字释与白话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回到老子原文,而不是关注原文的注释与翻译。通过字释与翻译能够理解老子原文的读者,完全可以“过河拆桥”。

论,即解读老子的每章思想,这是每一个原典注解者的精髓所在,是考验每个注解者见识水平的凭证。每一家的论都不免有宣泄的情绪在,这是个好事:如果只是亦步亦趋注释原文,读者直接看原文的5000多字就好了,何必再去看一本2、30万字注解的厚书呢?自然因为议论的部分,本身也是一部“次生性原创”的著作。

本次注解,采用马王堆帛书乙本为底本。帛书本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帛书派原教旨主义者据此认为应该叫《德道经》,这种争执意义不大,老子的道与德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通行本《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篇(王弼本)沿袭已久,若无章节序号的对应,会增加读者的阅读困扰。

本注本存王弼本(即通行本)篇号,按帛书乙本顺序解读,每篇均标通行本(王弼本)与帛书本对应篇号,通行本章节编号放右边做备注,以方便读者查对。采用德篇、道篇各自单独序号、分册出版的方式,让德篇与道篇并行呈现。


作者简介

  史贤龙,
  博纳睿成营销咨询创始人、董事长
  2014年,创立“云营销学社”、“商业智慧创新联盟(BiiA)”。
  《销售与市场》、《商界评论》、《糖烟酒周刊》、《新食品》、《食品界》、《饰界》、《第*营销网》、《价值中国网》、《商业评论网》等杂志、网媒专栏作者、特约撰稿人。
  2004年进入联纵智达咨询公司,先后担任喔喔、金丝猴、江西农信社、维珍移动、贵州醇、嘉士伯、三鹿(同福)碗粥等营销咨询项目总监。
  2008年创立博纳睿成咨询公司,除了与贵州醇、嘉士伯二次合作外,先后执行了星火传媒集团、雪花纯生啤酒、嘉士伯啤酒、茅台不老酒、金士百啤酒等营销咨询项目。

精彩书评

  读《老子》的人很多,但能真正读通的人不多;推崇道家的人很多,但能说清道家真谛的人不多。史贤龙的这本书,可以给人们阅读《老子》提供一个新的坐标。
  作者有言:“有信仰则无是非,有门派则无真理”,深得读书三味。所谓三味者,传言为宋代李淑《邯郸书目》所载:“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用现代眼光看,读《老子》,可从文史哲不同角度切入。文史哲三科相比而言,文以想象力见长,史以占证据见长,哲以搭架构见长。严复不同于常人以哲学家眼光看老子,独具慧眼指出老子的史家本质,在《老子评语》中云:“吾尝谓老子为柱下史,又享高年,故其得道,全由历史之术。读执古御今二语,益信。”而史贤龙之著,打通文史,回归哲慧,纵贯古今,放眼中外,妙语迭出,在当今的老子读本中别具一格,深读有深读的回味,浅尝有浅尝的机敏,可给读者不同的启发。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文瑞教授 点评推荐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二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第三章 上士闻道,仅能行之
第四章 反也者,道之动也
第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
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第七章 名与身孰亲
第八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第九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第十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第十一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第十二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第十三章 出生入死
第十四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第十五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第十六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邪是畏
第十七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第十八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第十九章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第二十章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第二十一章 其政闵闵,其民屯屯
第二十二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第二十三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二十四章 大邦者,下流也
第二十五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
第二十六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第二十七章 其安也,易持也
第二十八章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第二十九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
第三十章 小邦寡民
第三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第三十二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
第三十三章 故善为士者,不武
第三十四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第三十五章 吾言易知也,易行也
第三十六章 知不知,尚矣
第三十七章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第三十八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第三十九章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
第四十章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是以饥
第四十一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韧坚强
第四十二章 天之道,犹张弓也
第四十三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
第四十四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后记
附录:史贤龙本《老子》校订原文(德篇四十四章 )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通行本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字释
  德:品德,品行,某种恩惠等。德是个很老的字,甲骨文、金文里都出现多次,甲骨文的德字是道路的中间眼睛向前看,意思是目不斜视、一直向前;到金文,在眼睛的下面加了一个心,这才开始接近篆隶书德字的构型。甲骨文德字的造字用心很值得琢磨,有点一根筋的意思,其实有德的人不正是有这种阿甘式的精神吗?
  仁:仁者,人也,从二,亲也(《说文》)。仁是人性与动物性区别的核心标准,亲、爱、恻隐、同情、良心等,是对仁的进一步丰富。
  义:《说文》:义,己之威仪也。这个解释是与“仪”字通。这里的义是引申意,指一种社会共同认可却没有明确规定的规范或规矩。
  礼:礼字从示即祭祀活动,从丰即粮食丰收,合在一起表示庆祝丰收的祭祀仪式,这是礼字的最初意思,后引申为各种专门社会祭祀活动的统称。
  道:《说文》释为:所行道也,即行走经过的路。道也是一个古老的字,甲骨文里是道路中间一个人在行走(足),头上(首)的头发散乱飘浮,是个很有场景感的字。从造字上看,道的取象是一个动作字,表达人在路上的赶路情境,传神生动。金文将足与左侧的道路合并,形成走之偏旁的最早构型,最后演变为今天的道字。
  忠:忠诚,忠心,对上级没有二心。敬也,尽心曰忠(说文)。
  信:诚实,言而有信。
  泊:通行本作“薄”,单薄意。帛书乙本作“泊”,泊指粮食酿酒时留下的渣滓,与酒相比是没有精华的废弃物。从帛书乙本。
  乱:丝线缠绕在一起手抓不到头绪,引申为混乱、无序的意思。
  前识:有人解释前识为先见之明,非也。这里的前识指前面将仁义礼当做治乱手段的认识。
  华:本意是绽放的花朵,但与植物的根茎叶相比,花朵虽然光彩绚丽,却最容易凋谢,故引申为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意思。
  厚:指酒味的醇厚,古代酿酒(后包括其他调味品如醢、醯即古代的酱与盐)因为加水量的多少而产生味道的差异,于是有厚薄之分,厚即指味道浓醇。
  翻译
  上等的德性,并不孜孜汲汲地要显示如何有德,才是真正的德性。
  下等的德性,总担心达不到有德的境界,反而没有真正的德性。
  上等的德性无所作为,也并不刻意要去做什么(以表明是有德的)。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帛书本无,故删去)
  上等的仁性,认真按照有德的要求去做,还能算没有刻意地去做。
  上等的义性,老老实实去做,算是用心去做事了。
  上等的礼性,就算认真去做也没有人响应,就要挽起袖子强迫别人接受。
  所以说,达不到道的境界,就去追求德的境界;
  达不到德的境界,就去追求仁的境界;
  达不到仁的境界,就去追求义的境界;
  达不到义的境界,就去追求礼的境界。
  如此看,礼是什么呢?到了礼这个阶段,忠信的信念已经很淡薄,
  实际是到了天下大乱的门口了。
  那些自以为对仁义礼之类知道很多的人,都只是道性的皮毛表象,
  (这种自以为是)恰恰是愚昧蒙蔽的开始。
  由此而论,对于大丈夫来说,要追求真正的本质,不要沉迷于皮毛表象,
  要追求真正的实在,不要被浮华迷惑。
  这就叫摒弃无谓的虚华,选择有价值的实在。
  ……












































《思老子·德篇:洞悉古圣智慧,启迪当下人生》 《思老子·德篇》并非一本仅仅陈列道家经典的古籍,也不是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它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古代圣贤思想深处的窗;它是一面镜,一面映照我们内心深处困惑与追求的镜子;它更是一把钥匙,一把开启我们理解自身、认识世界、和谐共处之道的钥匙。本书以《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为核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德”这一核心概念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多重含义与实践价值,旨在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到一份宁静的力量,一种通透的智慧,一种更具生命力的存在方式。 “德”的溯源与重塑 本书开篇,我们将一同追溯“德”的本源。“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含义远不止于道德品质或个人品行。“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规律,而“德”则是“道”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与作用。老子所言的“德”,是顺应自然、体悟大道之后,自然流露出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和谐力。它不是刻意为之的伪装,而是生命本真的绽放,是与天地同频共振的内在力量。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外在的物质追求、功利社会的压力所裹挟,对“德”的理解也往往偏向于伦理道德的束缚,忽略了其更深层、更具生命力的内涵。本书将引导读者跳出对“德”的狭隘认知,重新认识“德”作为一种生命状态、一种行为准则、一种宇宙规律的本质。我们将探讨“德”如何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之中,如何作用于人际关系之内,又如何在社会整体层面发挥其凝聚与引导的力量。 《德篇》的层层剥离:从“生”到“成”的智慧链条 本书将以《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的逻辑为线索,层层深入地解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道生之”:万物之始,无为而生 我们将首先探讨“道”作为一切存在的本源。“道”的无形无象,无始无终,却孕育了万物。理解“道生之”,便是理解万物皆有其自然而然的生长规律,无需强求,无需干预。这为我们理解“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德”是顺应“道”而产生的生命力量,它并非外加的灌输,而是内在的涌动。我们将探讨“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思想,以及它如何引导我们去观察、去体悟、去顺应生命本身的节奏,而非与之为敌。 “德畜之”:涵养与孕育,生生不息 “德”是“道”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它如同母体孕育生命一样,涵养、滋养着万物。本书将深入剖析“德畜之”的深层含义。这里的“畜”,非简单的贮藏,而是包含着孕育、养育、涵养、蓄积等多种意蕴。它意味着“德”是一种生命力,一种生生不息的能量,一种能够滋养自身、也能滋养他者的力量。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内省、静观、体悟来涵养自己的“德”,使其如同厚积薄发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滋养生命的成长。这涉及到内心的宁静、情绪的平衡、以及对生命内在秩序的尊重。 “物形之”:万象生成,因“德”而异 “物形之”是指万物因“德”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性质和功能。“德”的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事物乃至一个生命的“形”。本书将探讨“德”如何塑造事物的本质,如何决定事物的独特性。它并非千篇一律的模子,而是允许个体差异,尊重事物本真的生成。我们将分析,为何有些事物能够蓬勃发展,而有些则走向衰败,其中“德”所扮演的角色。这包括个人品格的形成,也包括社会文化的塑造。 “势成之”:时势与顺应,成就与转化 “势成之”则意味着事物的最终形态,是在特定的“势”(时势、环境、条件)下,因其内在的“德”而最终形成的。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德”与“势”相互作用的结果。“德”的强大,能够顺应时势,甚至在逆境中开辟出新的“势”;反之,缺乏“德”的支撑,即使拥有再好的“势”,也难以长久。本书将重点阐述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体察“势”,并以自身的“德”去顺应、去转化,最终实现“成”。这包括了对大局的洞察,对时机的把握,以及在变化中保持的定力与智慧。 《德篇》的现代回响:生活中的道与德 《思老子·德篇》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更着力于将老子的智慧融入当下的生活。 内在的宁静与自我安顿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焦虑与浮躁成为常态。本书将引导读者如何通过体悟“道生之,德畜之”,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学习“德畜之”的智慧,便是学习如何积蓄生命的力量,如何从容面对内心的冲突与外界的干扰,从而达到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平和境界。 和谐的人际关系 “德”的涵养,不仅是为了个体,更是为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物形之”的智慧,让我们懂得尊重差异,理解他人的独特性;“势成之”的智慧,则教会我们在关系中如何取舍、如何合作、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本书将探讨如何以“德”为基石,建立真诚、互助、融洽的人际网络。 应对挑战与不确定性 现代社会充满着变数与挑战。“势成之”的智慧,并非让你被动地接受命运,而是让你学会如何观察“势”,并以自身的“德”去积极地应对。它鼓励我们保持谦逊,不骄不躁,在顺境中不忘初心,在逆境中不失信心。通过“德”的内在力量,我们可以更好地驾驭人生的“势”,化解危机,抓住机遇。 社会责任与生命价值 当我们将目光放得更远,会发现“德”的意义也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层面。“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不仅是微观的生命规律,也是宏观的社会发展之道。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如何以“德”的力量,为社会贡献积极的能量,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致读者 《思老子·德篇》是一次心灵的邀约,一次智慧的探索。我们并非要你成为古代的隐士,而是希望你能在现代的生活中,活得更通透、更自在、更有力量。本书倡导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一种“顺势而为”的行为方式,一种“德行天下”的生命情怀。 我们鼓励你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去思考,去实践。愿这本书能成为你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行的道路,帮助你发现内心深处那份与生俱来的“德”,并最终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先秦诸子的解读向来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读到太多牵强附会的现代阐释。然而,这本《与老子一起思考:德篇》却出乎意料地扎实且充满洞见。作者展现了极其深厚的文本功底,对原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断句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量,这种对经典的尊重构筑了全书的基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停留在字面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隐含在文字背后的生命智慧。比如书中对“柔弱胜刚强”的辩证分析,不再是简单的鼓励退让,而是阐释了一种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生存策略。对于那些在复杂环境中感到力不从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不是对抗,而是顺应与转化。我将它放在案头,时常翻阅,总能在迷茫时寻找到一丝清明的方向感。

评分

这本关于老子《德经》的读物,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切入点非常巧妙,他没有陷入传统解读中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里打转,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现代人日常经验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古老、实则永恒的智慧。比如,书中对“无为而治”的阐述,不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被拆解成了职场中如何授权、家庭中如何放手、个人成长中如何顺应天性的具体操作指南。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旁征博引的能力,他能将道家的思想与当代心理学、管理学的最新理论进行有趣的对话,让原本高深莫测的“道”变得触手可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一下子开阔了许多,那些曾经困扰我的纠结和焦虑,似乎都在老子的智慧面前找到了一个更平和的出口。它不是一本让你立刻“有所为”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学会“不妄为”的书,这种力量是潜移默化的,却极其强大。

评分

读罢此书,我心中的震撼难以言表,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深度洗礼。作者对待文本的敬畏与创新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他没有试图“革新”老子,而是更像一个耐心的向导,带领读者深入那片幽深的竹林,去聆听风吹过竹叶发出的最原始的声响。书中对“道法自然”的解读,充满了对自然秩序的深刻体悟,那种对生命节奏的尊重,与当下社会追求“快”与“多”的浮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特别是其中关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论述,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去对成功的片面定义。这不仅仅是一本哲学书,更像是一部修心指南,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你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如何与周遭的世界达成一种更为和谐的共生关系。文字的韵律感极强,读起来行云流水,却又字字珠玑,让人忍不住要一遍遍回味。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德经》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碎片化的印象中。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它似乎是沿着老子思想的脉络,一步步引导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道”的世界观。作者对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解读尤为精彩,他将“自知”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真正的智慧并非外界的评判,而是对自我局限性的清醒认知。这种内省的力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时而如诗歌般优美,时而如刀锋般锐利,让人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被不断地激发着思考的深度。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合上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像一粒种子,会在你日常生活的细微处,不断地萌发出新的领悟和见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进行的私密对话。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个人化,充满了真诚的探索欲和分享的冲动。他没有使用那种居高临下的教诲口吻,而是将自己阅读《德经》过程中的困惑、顿悟以及最终的了悟,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坦诚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参与一场思想的探险。尤其是一些关于“抱朴守真”的章节,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动地描绘了回归本真的艰难与美好,使得“朴”这个概念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名词,而成为了一种可以努力达成的生活状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在古老的文本和现代人的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古人的智慧真正“活”了过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