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舞蹈研究

道教舞蹈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群 著
图书标签:
  • 道教
  • 舞蹈
  • 民俗学
  • 宗教研究
  • 文化研究
  • 历史
  • 艺术
  • 中国传统文化
  • 仪式
  • 道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188042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42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8
字数:4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道教舞蹈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道教舞蹈研究”最终成果(项目编号:13BZJ036)。全盛共分六章,内容包括:道教舞蹈的定义、涵盖范围及其产生背景;道教舞蹈之传统历史、民俗、神话传说意蕴分析;道教舞蹈之宗教哲学与文化思想理念分析;道教舞蹈之社会、宗教文化功能分析;道教舞蹈与养生、武术、体育之纽结关系;道教舞蹈之审美与艺术特色分析。

作者简介

  程群,1972年生,闽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任职。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史和宗教学理论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美学和宗教学。至目前为止,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数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目录

第一章 道教舞蹈的定义、涵盖范围及其产生背景
第一节 道教舞蹈的定义及其涵盖范围
第二节 道教舞蹈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 道教舞蹈之传统历史、民俗、神话传说意蕴分析
第一节 道教舞蹈来源之神圣性
第二节 道教舞蹈中神灵、神仙形象之历史与传说
第三节 道教舞蹈中舞具之历史、传说积淀
第四节 道教舞蹈中动作套路命名之历史文化内涵
第五节 道教舞蹈中的多元思想文化元素
第六节 道教舞蹈中的上古神话元素
第七节 道教舞蹈中的地区性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第八节 道教舞蹈中“禹步”之历史与传说

第三章 道教舞蹈之宗教哲学与文化思想理念分析
第一节 道教舞蹈中的“天堂实存”“仙可学致”等思想理念
第二节 道教舞蹈中的“善恶有报、惩恶扬善”之思想理念
第三节 道教舞蹈中的社会正义观内涵
第四节 道教舞蹈中的生命自由观内涵
第五节 道教舞蹈中的社会和谐观内涵
第六节 道教舞蹈中的生死超越思想
第七节 道教舞蹈中动作套路名称之哲学思想内涵
第八节 道教舞蹈中的人体疾病观内涵
第九节 道教舞蹈之舞具的宗教哲学内涵

第四章 道教舞蹈之社会、宗教文化功能分析
第一节 道教舞蹈之宗教实用功能分析
第二节 道教舞蹈之精神安慰功能分析
第三节 道教舞蹈之道德教化功能分析
第四节 道教舞蹈之民间民俗文化储备功能分析

第五章 道教舞蹈与养生、武术、体育之纽结关系
第一节 道教舞蹈与导引、服气等养生术之关系
第二节 道教舞蹈与传统剑术之关系
第三节 道教舞蹈与传统拳术之关系
第四节 道教舞蹈与传统杂技、气功之关系
第五节 道教舞蹈与传统武术之终极意义的趋同性

第六章 道教舞蹈之审美与艺术特色分析
第一节 道教舞蹈的叙事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道教舞蹈的虚拟性特征分析
第三节 道教舞蹈的雅俗两重品格分析
第四节 道教舞蹈的情感性与形象性分析
第五节 道教舞蹈中的时间与空间景象分析
第六节 道教舞蹈中的戏剧元素分析
结语 道教舞蹈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道教舞蹈研究》:
  有的道教舞蹈的场景设置中融合了上古神话内容,这也使得那些舞蹈意蕴丰厚、繁杂,涂抹上神秘、浪漫与唯美主义的色彩。明代绍兴的刘晖吉的家班所表演的道教舞蹈,其场景的设计显现出当时舞台布景和灯光所能够达到的高超水准,场景设计中同时收摄了上古神话的内容。刘晖吉家班演出的道教舞蹈《唐明皇游月宫》(元人白朴作)引人人胜,明末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对那段道教舞蹈的场景作过详细描绘:“若刘晖吉奇情幻想,欲补从来梨园之缺陷。如《唐明皇游月宫》,叶法善作(法),场上一时黑魃地暗,手起剑落,霹雳一声,黑幔忽收,露出一月,其圆如规。四下以羊角(毛)染五色云气。中坐常仪(即嫦娥)、桂树、吴刚、白兔捣药;轻纱幔之内,燃赛月明数株,光焰青藜,色如初曙。撒布成梁,遂蹑月窟,境界神奇忘其为戏也。其他如舞灯,十数人手携一灯,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见之,亦必目睁口开,谓氍毹场中那得如许光怪耶!”①在《唐明皇游月官》这段道教舞蹈的场景设计中,刘晖吉就尝试把灯光作为艺术手段,试图借助奇幻、高超的灯光效果,营造一个月官的幻境。更重要的是,这段道教舞蹈的场景设计,为所有观众牵引并揭示出“嫦娥奔月”“吴刚砍桂”等等上古神话内容。《淮南子·览冥训》记载有“嫦娥奔月”之神话:“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人月中为月精也。……羿怅然失志,若有所丧亡,不能复得不死药以续之。……羿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②又见《淮南子·外八篇》记载有相似的神话传说:“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狈输、凿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禊输,断修蛇于洞庭,擒封稀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③我们指出,道教舞蹈包括刘晖吉家班演出的《唐明皇游月宫》因其场景设计中凝结、聚拢着这些上古神话内容,而愈显隐秘、奇特、美妙,其文化内蕴愈显厚重。
  ……
道教舞蹈研究:超越仪式之境的形神对话 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中,道教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精妙的养生术以及独特的宗教实践,孕育了无数璀璨的艺术瑰宝。而在这些艺术形式中,道教舞蹈以其独特的姿态,融合了神圣的仪式、肢体的表达与内在的修行,构成了对道教精神一次深刻而生动的诠释。本书《道教舞蹈研究》,便是一次对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的全面探索,它试图拨开笼罩在道教舞蹈之上的神秘面纱,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哲学哲理以及艺术价值。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道教舞蹈的种类与动作,而是深入探究其起源、发展脉络、哲学基础、艺术特征以及社会文化意义。我们尝试从多维度的视角,理解道教舞蹈如何从原始的巫舞、祭祀仪式中演化而来,如何吸收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研究的重点之一,便是追溯道教舞蹈与道教核心思想之间的紧密联系。道教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强调个体精神的修炼与宇宙本源的契合。在道教舞蹈中,这种哲学追求被转化为具体的肢体动作与节奏韵律。舞者通过特定的身法、步法、手势,模仿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表达对宇宙和谐的向往,以及对个体生命升华的追求。 本书将详细考察道教舞蹈中“形”与“神”的辩证统一。舞蹈的“形”,即其外在的动作形态、服装扮相、音乐节拍等,虽然直观可见,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这些“形”是承载“神”的载体。“神”,则是指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在精神、宗教情感、哲学意蕴以及修炼体验。道教舞蹈强调“以形引神”、“神形合一”,舞者并非仅仅在机械地模仿动作,而是在通过对每一个动作的精微把握,引导内心的宁静与专注,最终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入神”状态。这种状态,既是艺术表演的高超境界,也是道教修炼的重要目标。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道教舞蹈的丰富内涵,本书将分为若干个部分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道教舞蹈的源流与演变 我们将首先溯源而上,追寻道教舞蹈的最初踪迹。从古代的巫术舞蹈、祭祀仪式出发,探讨其在早期宗教活动中的作用。随着道教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其理论体系的完善,道教舞蹈也逐渐融入了更加明确的宗教意义和象征符号。我们将考察从汉代的“太平道”到后来的“五斗米道”,再到各个宗派的形成过程中,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实践形式,如何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 在这一部分,我们还将关注历史上记载的各种道教舞蹈形式,例如“步虚”、“科仪舞”、“神功舞”等。通过梳理史料文献、考察壁画、石刻等考古发现,尽可能地还原这些舞蹈的面貌,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存在的差异与演变。例如,步虚舞的飘逸灵动,与道教追求的超脱尘世、羽化登仙的理想密切相关;科仪舞则更侧重于仪轨的规范与庄重,以达到祈福禳灾、沟通神灵的目的。 第二部分:道教舞蹈的哲学与宗教基础 道教舞蹈并非空中楼阁,它深深植根于道教的核心哲学与宗教信仰。本部分将深入分析《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中关于“无为”、“自然”、“道”等概念,探讨这些概念如何体现在道教舞蹈的理念与实践中。例如,“无为”的思想,在舞蹈中体现在动作的舒缓、自然的伸展,避免刻意的雕琢与矫饰,追求一种“动而无为,为而无助”的境界。“道法自然”则意味着舞蹈动作要模仿自然界的规律,如云卷云舒、水流潺潺、龙腾虎跃等,体现宇宙的生生不息与和谐统一。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道教的神灵信仰、宇宙观以及修炼理论对道教舞蹈的影响。不同的神灵(如八仙、三清、玉皇大帝等)拥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和神话故事,道教舞蹈通过模仿神灵的姿态、动作,表达对神灵的崇拜与祈求。而道教的内丹、外丹、符箓等修炼法门,也可能与某些道教舞蹈动作相结合,形成一种“以舞助功”的实践方式,通过舞蹈的导引作用,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身心合一的修炼效果。 第三部分:道教舞蹈的艺术特征与表现形式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聚焦于道教舞蹈的艺术层面。我们将详细分析道教舞蹈的动作构成、节奏特点、音乐运用、服装道具以及表演空间等要素。 动作特征: 道教舞蹈的动作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圆润流畅”,动作之间衔接自然,没有生硬的转折,如同行云流水;二是“刚柔并济”,既有舒展飘逸的柔美,也有刚劲有力的阳刚之气;三是“symbolic gestures”(象征性手势),许多手势具有特定的道教象征意义,如掐诀、指引方向、表达特定情绪等;四是“步法变幻”,步法灵活多变,可以模仿不同生物的形态,或表达不同的情感状态。 节奏韵律: 道教舞蹈的节奏往往与音乐紧密结合,既有缓慢舒缓、引人入胜的节奏,也有激昂有力、气势磅礴的段落。节奏的变化反映了舞蹈的情绪起伏和哲学意境的递进。 音乐运用: 道教舞蹈常伴有古朴典雅的音乐,如箫、笛、鼓、钹等传统乐器。音乐的旋律、音色、节奏共同营造出神秘、庄重、超脱的氛围,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服装与道具: 道教舞蹈的服装通常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特色,如八卦、太极图、祥云、神兽等。服装的设计既要体现神圣感,也要便于舞者的肢体舒展。一些舞蹈还会使用特定的道具,如剑、扇、幡、拂尘等,这些道具不仅是装饰,更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表演空间: 道教舞蹈的表演场地往往选择在道观、宫庙、山林等具有宗教氛围的场所,这些空间本身就蕴含着神圣感,能够进一步烘托舞蹈的宗教意境。 第四部分:道教舞蹈的文化意义与当代价值 本书的最后一大部分,将探讨道教舞蹈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 道教舞蹈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通过对其的研究与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艺术交流: 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道教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灵感和方向。 身心健康: 鉴于道教舞蹈与养生功法的联系,其在当代社会中具有促进身心健康、缓解压力、提升生活品质的潜在价值。 文化旅游与推广: 对于道教圣地、文化旅游而言,道教舞蹈的表演能够增强其吸引力,成为传播道教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当代诠释: 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教舞蹈也在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书将探讨当代艺术家、学者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道教舞蹈进行创新性的诠释,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是多元的,既包括传统的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也可能借鉴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我们力求以严谨的态度、客观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深入的道教舞蹈世界。 《道教舞蹈研究》,希望能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理论与实践、形体与精神的桥梁,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近道教舞蹈,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这不仅仅是对一种舞蹈形式的学术探讨,更是对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一次深刻挖掘与呈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道教舞蹈研究》,我的第一感受是:这是一部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系统化梳理的典范之作。它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不像传统的学术论文那样刻板,反而带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千年道观的香烟缭绕之中,去观察那些转瞬即逝的、充满神秘力量的身体律动。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道教舞蹈的“变迁谱系”描绘得尤为精彩,它清晰地勾勒出了舞蹈如何从早期的巫术色彩逐渐演化为后世精细化的宫廷祭祀或民间祈福仪式的过程。书中对“神职人员的身体训练”这部分内容的探讨尤其具有启发性,揭示了道士们如何通过长期的身体实践,达成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文字功底极为扎实,用词考究,却又不失亲切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特定舞蹈时,会穿插一些当事人的口述记录,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鲜活度和现场感。这绝不是那种堆砌名词的空洞之作,它充满了对生命、对信仰的深刻洞察。

评分

说实话,我对道教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的常识,抱着“姑且一观”的心态翻开了《道教舞蹈研究》,没想到却被其宏大的视野和严密的逻辑彻底震撼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谈“跳舞”,它是在重建一个失落的、完整的身体知识体系。它突破了简单地将道教舞蹈归类为“民间迷信”或“舞台表演”的窠臼,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哲学思想的脉络中进行考察。书中对于“气”的运行轨迹如何通过舞蹈动作的外化来体现,这一部分的论述,我反复看了好几遍。那种将无形之物(气、神、道)具象化为可观察、可模仿的身体运动的过程,实在是太具有智力上的美感了。作者的行文风格偏向于哲理思辨,但由于立足于具体的舞蹈案例,所以不会让人感到飘忽。唯一的遗憾是,一些重要的古籍插图如果能有更高清的复刻或更详尽的图解,对于理解复杂的阵法图式或许会更有帮助。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我近年来阅读到的关于中国宗教仪式研究中最具洞察力的作品之一。

评分

我需要坦白,我对传统舞蹈的接触非常有限,拿起《道教舞蹈研究》时,最期待的是一些生动的故事。这本书在满足我这个“初阶读者”的需求方面,做得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虽然内容专业,但作者非常注重叙事铺垫。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一个道士的“一日生活”或一次“重要科仪”入手,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沉浸进去。书中关于“服饰与道具”对舞蹈意境影响的章节尤其吸引我,那些飘带、法剑、铃铛在特定的光线下如何烘托出神圣感,描述得极富画面感。这种侧重于感官体验的描写,使得原本抽象的宗教仪式变得触手可及。行文流畅自然,逻辑清晰,即使是不了解道教术语的读者,也能通过上下文语境逐步理解。它成功地将舞蹈从纯粹的“表演艺术”提升到了“精神载体”的层面。这是一本既能让老学究感到满意,又能让普通爱好者津津有味的难得之作,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神秘学和身体文化感兴趣的人。

评分

这本《道教舞蹈研究》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道教仪式中舞蹈的起源、发展及其深层含义。作者显然在道教历史和民俗学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书中对于不同流派的舞蹈形态,如“请神舞”、“度亡舞”等,都有细致的图文描述和考证。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技法介绍,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这些舞蹈与道教宇宙观、内丹修炼理论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对于某些特定手势和步法的象征意义的解读,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修仙世界的大门。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没想到阅读起来行云流水,许多复杂的哲学概念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对舞蹈动作的阐释中。书中引用的史料丰富多样,从古代的经文到近代的田野调查记录都有涉及,使得论证的说服力极强。对于任何对宗教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乃至身体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宝。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舞蹈的记录,受限于资料的可得性,略显单薄,但瑕不掩瑜,整体结构严谨,内容充实。

评分

初读《道教舞蹈研究》,差点被其厚重的开本劝退,但一旦进入正文,节奏感就完全被带进去了。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路径。它巧妙地融合了人类学、宗教学、艺术史乃至运动科学的视角。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做一个记录者,更像是一位解构者,试图拆解出隐藏在那些看似程式化的动作背后的“底层代码”。其中关于宋元时期道教金丹派与上清派在舞蹈仪轨上的差异对比分析,写得尤为精彩,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精英与民间信仰间的互动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批判性继承前人研究成果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避免了过度美化或过度妖魔化道教仪式的倾向。文字风格极其凝练,学术性强,但每段论述都扎根于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很少有主观臆断的成分。对于希望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进阶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