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嘉绒地区历史文化丛书中,辛之大师克珠龙多嘉措旭里南嘉著的《算学经典万物明镜》之“星命算卷”的雍仲苯教古籍手抄本,由卓克基达嘉提供;具德觉囊派大格西玛底格尔底即阿旺洛珠扎巴以天文历算推算结果撰写的《常用小知识论-上师喜筵》以及该师所著的《佛法先后弘传期常用正言》的草书手抄本,由赞拉·阿旺措成提供;《六十甲子及其推算法表格》、《八卦推算表格》、《年八卦简介》、《黑白石子测吉凶法》、《有关汉区石子占卜术彩纸本》、《九官表格》、《九宫测吉凶术》、《年占星学推算法简论》、《六十卡索推算财运术》、《夏扎占卜术万物明镜》等,由小金县木坡乡算经师甲尕勇提供;《八卦禳解法》和《唐纲占卜术》两种古本,由巴底·兰卡次成提供;属苯教古籍中的《六种占卜术传播手册》、《算经表格》,由阿坝州政协主席僧格奔即杨海青提供。这些带有共性和特殊性、使人感到非常奇妙的算经,在先前出版的算经中我们还从未见过,就连这样的手抄本也是非常罕见的,实属孤本,确实值得尽快抢救。现将搜集的算经资料,交付出版社予以出版。《嘉绒地区圣地和寺院(藏文)》为其中一册。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序言
藏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青藏高原特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藏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特有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自古以来,独具慧眼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藏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这些专家、学者对藏文化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而且参与研究的人员也日益增多,研究的范围日益扩大,研究的成果日益丰厚。19世纪30年代,研究藏文化的专门学科——藏学诞生了。20世纪中期,藏学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国内,政府对藏学研究给予大力支持,藏学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在国外,20世纪50年代以后,不少国家涌现出了专门的藏学研究机构或团体,一批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目前,藏学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然而,纵观当今的藏学研究可发现,对卫藏、康区、安多的研究蒸蒸日上,对同样属于藏区的嘉绒地区的研究却相对冷清许多。
这种局面的形成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由研究的难易所决定。研究很火热的那些地区,资料相对丰富,仅西藏的藏文历史档案就有近三百万件,以萨迦佛经墙为标志的各地寺院藏经楼,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研究所需。特别是20世纪初敦煌千佛洞发现的一大批藏文写本,增添了研究这些地区文化的珍贵史料。嘉绒地区处于偏僻的高山峡谷,交通不便为其主要特征。长期以来,该地区处于封闭状态,少与外界往来。因此,藏族历史档案中,嘉绒方面虽有提及,但研究的深广度还有待加强。嘉绒本土各类典籍原本量多类齐,不幸于18世纪清廷两次征讨嘉绒腹心地带时,两度遭受焚烧厄运。所剩典籍除一部分由各地寺院收藏,其余散失在民间。散失于民间的部分,也因藏主心有余悸而不敢使之面世。这种局面造成史料匮乏,给研究带来较大困难。二是由知名度所决定。卫藏、康区和安多藏区,与外界交流频繁,知名度高,因而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地处偏僻一隅的嘉绒藏区,因与外界交往甚少而知名度低,没有得到专家学者的足够关注。三是卫藏、康区和安多藏区,有坚实的本地专家学者队伍,而在嘉绒藏区尚未形成这种力量。
研究藏学,万万不可忽视嘉绒藏区,仅举一个例子便可说明这个道理。在藏族历史这个舞台上,古象雄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这么说,藏族的文明史开端于古象雄。而古象雄与今日之嘉绒具有直接的联系。随着历史的变迁,古象雄早已灰飞烟灭,但若要寻觅它的踪影,在嘉绒这个地方就可以找到。
众所周知,象雄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象雄在冈底斯山西面今克什米尔、伊朗,以及我国新疆一带;中象雄在冈底斯山西面今阿里、拉达克一带;下象雄在冈底斯山东面今康区、安多和嘉绒藏区一带。它的范围覆盖了当今整个藏区。藏区其他地方在历史进程中风起云涌,变迁剧烈,与古象雄渐行渐远,最终几乎不见了原来的踪影。嘉绒地区正因为闭塞不通,少受外界干扰,内部又无大起大落,社会秩序无大变化,因此,象雄元素尤其是象雄文化得以保留,似同冷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腾崇拜。象雄举国将藏语叫“琼”的金翅大鹏鸟奉为图腾加以崇拜,共同认为琼是他们的祖先,他们是琼的后代。嘉绒藏族至今也都认为他们是琼的后代,琼是他们的祖先,且奉金翅大鹏鸟为图腾。
二、语言。至今流行于嘉绒地区的藏语方言中,包含了许多古藏语,其中象雄语占的比例不小。指导学习古藏语的导师中就有“懂得嘉绒话,学习古藏语如破竹”之说。‘三、文字。嘉绒地区至今遗存有其他地方罕见的象雄文字。如金川县昌都寺,收藏有古代遗留下来的石刻象雄文。
嘉绒地区圣地与寺院 引言 嘉绒地区,一个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区域,自古以来便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地和核心区域之一。这片土地以其壮丽的雪山、奔腾的江河、神秘的森林以及世代居住于此的嘉绒藏族人民而闻名。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的圣地和寺院,更是构成了一幅宏伟而深邃的宗教与文化画卷。它们不仅是藏传佛教信仰的载体,是僧侣们潜心修行的道场,更是历史的见证,艺术的宝库,以及嘉绒文化精神的体现。 《嘉绒地区圣地和寺院》一书,致力于深入挖掘和呈现这片土地上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圣地与寺院。本书并非对所有存在过的圣地和寺院进行罗列,而是聚焦于那些在历史、宗教、艺术、建筑以及文化传承上具有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的地点。通过对这些圣地和寺院的细致描绘和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生动、富有生命力的嘉绒宗教文化世界。 第一章:嘉绒地区概览与宗教渊源 在深入探讨具体的圣地与寺院之前,理解嘉绒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以及佛教在此地的早期传播至关重要。本章将首先勾勒出嘉绒地区的基本地理特征,如其处于横断山脉的地理位置,高耸的山峦,深邃的峡谷,以及由此塑造的独特生态环境。这些地理条件不仅孕育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也深刻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形成。 接着,本书将追溯嘉绒地区佛教的早期渊源。藏传佛教并非在同一时期、以同一种形态传入嘉绒地区。本书将简要介绍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再逐渐传播到周边地区的历史脉络。特别会关注到苯教与佛教在嘉绒地区的互动与融合,以及早期寺院的兴起。对嘉绒地区特有的藏族支系——嘉绒藏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他们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进行简要介绍,为理解其宗教文化奠定基础。 第二章:大藏经的传承与密宗的修行——具代表性的寺院解析 嘉绒地区拥有众多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寺院,它们是藏传佛教显密双修的道场,也是文化传承的重镇。本章将选取数座最具代表性的寺院进行深入解析,这些寺院在藏传佛教史、艺术史以及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德格印经院(德格印刷局): 虽然其地理位置不完全严格属于狭义的嘉绒地区,但其对整个康区乃至藏传佛教的影响力使其成为本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德格印经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藏文木刻印经院,其历时数百年保存下来的浩如烟海的藏文佛典,是佛教教义、哲学、历史、医学、天文等领域研究的宝贵财富。本书将详细介绍印经院的历史沿革、木刻印刷的工艺流程,以及其在保护和传播藏传佛教文化方面的巨大贡献。同时,也会提及印经院所包含的经堂、寺庙等宗教建筑的艺术特色。 理塘寺(格鲁派): 作为康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之一,理塘寺的历史地位举足轻重。本书将重点介绍理塘寺的创建历史、历代高僧大德的贡献,以及其在格鲁派教义传播和寺院管理方面的特色。同时,也会关注寺院的建筑风格,如雄伟的大经堂、庄严的佛殿、精美的壁画和雕塑,以及寺院内保存的珍贵法器和唐卡。 噶举派重要寺院(例如:白玉寺、噶陀寺): 嘉绒地区也是噶举派重要的传承区域。本书将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噶举派寺院,如白玉寺或噶陀寺,深入探究其作为噶举派重要道场的历史。重点介绍噶举派的教义特色,如大手印、中观见等,以及这些寺院在培养高僧、举行大法会、传播教法方面的作用。同时,对寺院独特的建筑布局、坛城艺术、酥油花以及壁画艺术进行详实的描述。 宁玛派传承寺院(例如:亚青寺、德巴格寺): 宁玛派作为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在嘉绒地区同样拥有深厚的根基。本书将选取宁玛派的代表性寺院,如亚青寺或德巴格寺,介绍其宁玛派的“大圆满”教法和修行方式。关注寺院的选址特征(常依山而建,环境幽静),以及其在密法传承、僧团管理和弘法利生方面的成就。同样,也会对其建筑风格、经幡、嘛呢石刻等进行阐释。 在本章的每个寺院解析中,都将穿插介绍与该寺院相关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宗教节日,以及其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山川为幕,神灵为伴——嘉绒地区的重要圣地探访 除了寺院,嘉绒地区还散布着无数被当地人视为神圣的自然景观。这些圣地往往与佛教传说、历史人物的修行故事、神灵崇拜紧密相连。它们是人们朝拜、转山、祈福的场所,也是嘉绒人民精神寄托的所在。 神山圣湖: 嘉绒地区拥有众多被膜拜的神山和圣湖。例如,某些地区的雪山被认为是护法神、本尊的居所,而圣湖则被视为连接人神世界的通道。本书将选择几处最具代表性的神山和圣湖,如某些地区著名的神山(如贡嘎雪山的一部分或某个区域内的重要山峰)或圣湖,介绍它们在当地神话传说中的地位,以及信徒们进行转山、祭祀等仪式的具体内容和意义。描述这些自然景观的壮丽之美,以及它们如何激发人们的敬畏之心。 修行洞窟与岩石: 在人迹罕至的山峦之间,隐藏着许多高僧大德曾经修行过的洞窟和具有特殊意义的岩石。这些地方承载着修行者证悟的痕迹,是重要的精神朝圣地。本书将介绍几个著名的修行洞窟,如某些高僧(例如莲花生大师在当地留下的足迹)的修行地,以及那些因其形状或传说而被视为神圣的岩石。描述信徒们到访这些地点时的朝拜方式和所怀有的信仰情感。 玛尼堆与经幡: 在通往圣地的道路上,随处可见堆积如山的玛尼堆和随风飘动的经幡。它们是信徒们累积功德、祈福消灾的象征。本书将探讨玛尼堆的起源和意义,解释刻在石头上的“嗡嘛呢呗咪吽”六字真言如何承载着深刻的佛教哲理。同时,也会分析经幡的色彩、图案和功能,以及它们在传播佛法、祈求平安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艺术的殿堂,历史的见证——寺院建筑与造像艺术 嘉绒地区的寺院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珍贵的艺术宝库。精美的建筑、栩栩如生的造像、色彩斑斓的壁画,无不展现了藏传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寺院建筑风格: 本章将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嘉绒地区寺院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包括其选址考究(依山傍水、顺应自然)、布局严谨(经堂、佛殿、僧房、庭院等功能分区)、以及材料运用(石木结构、红泥涂墙、金顶辉煌等)。重点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寺院建筑特色,如大经堂的宏伟空间、佛殿的神秘庄严、佛塔的层层递进等。 造像艺术(佛像、唐卡、壁画): 嘉绒地区的寺院内保存了大量的佛像、唐卡和壁画。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艺术品的材质、工艺、风格演变以及艺术价值。 佛像: 涵盖铜鎏金、泥塑、木雕等不同材质的佛像,介绍其造型特点、时代风格(如噶举派、格鲁派的佛像风格差异),以及佛像所代表的佛教象征意义。 唐卡: 深入解析唐卡的绘制技艺、颜料的运用、构图的特点,以及唐卡所描绘的佛教故事、本尊形象、曼陀罗等内容。强调唐卡在藏传佛教中的教义传播和观想修行中的重要作用。 壁画: 探究寺院内壁画的题材广泛性(佛传故事、护法神、坛城、历史人物等),描绘技法,以及其艺术感染力。分析壁画如何为不识字的信徒提供视觉化的佛法启示。 雕塑与工艺品: 除了佛像,寺院内还保存有精美的雕塑、法器、坛城模型等。本书将对这些工艺品进行介绍,如嘛呢轮、藏香、酥油花等,并分析其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第五章:活态的传承与现代的挑战——嘉绒地区圣地与寺院的保护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嘉绒地区圣地与寺院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本章将关注这些议题。 文化传承的现状: 探讨嘉绒地区宗教文化、艺术风格、信仰习俗在当代的传承情况。例如,僧侣教育的传承、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宗教仪式的延续等。 面临的挑战: 分析现代化进程、旅游开发、文化交流等因素对传统圣地和寺院带来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宗教场所的管理、传统信仰与现代观念的碰撞等。 保护与发展的探索: 介绍目前嘉绒地区在圣地与寺院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如文物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承、以及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旅游开发的尝试。 未来的展望: 对嘉绒地区圣地与寺院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强调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如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并使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能够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 结论 《嘉绒地区圣地和寺院》一书,力图通过对嘉绒地区重要圣地与寺院的细致描绘和深入解读,展现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宗教底蕴、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及人民的精神信仰。这些圣地和寺院,如同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璀璨明珠,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实与信仰的桥梁。本书希望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生动的现场描绘,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嘉绒地区宗教文化的重要窗口,激发对这片土地及其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