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笔记(增订版) [Essays on Zhengfa or Law as Politics]

政法笔记(增订版) [Essays on Zhengfa or Law as Polit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象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法学
  • 宪法
  • 政治制度
  • 法律思想
  • 中国政治
  • 法治
  • 公共政策
  • 政法关系
  • 社会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67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627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ssays on Zhengfa or Law as Politic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本超脱法域眼光观照中国政法的书
  一本对纷纷扰扰的政法现象给出精准诠释的书
  一本继《批评官员的尺度》后推出的重磅新书
  冯象作品王者归来,中西合璧,文辞与义理齐彰,美文共美图一册,修订增补令经典旧作熠熠生辉。一本超脱法域眼光观照中国政法的书,一本对纷纷扰扰的政法现象给出精准诠释的书,亲聆睿智者的思考与言辞。
 

内容简介

  《政法笔记(增订版)》以文学的笔意,言说政法领域的大小故事,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涉及方方面面的话题,称得上汉语法学随笔的巅峰之作。  《政法笔记(增订版)》文稿来源于冯象先生在《读书》开的专栏文字,以文学的笔意,言说政法领域的大小故事,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涉及方方面面的话题,称得上汉语法学随笔的巅峰之作。  增订版中增加了冯象先生从未单独发表过的《圣经﹒利未记》的译本。

作者简介

  冯象,上海人。少年负笈云南边疆,从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获北大英美文学硕士,哈佛中古文学博士(Ph.D),耶鲁法律博士(J.D)。现任北京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兼治法律、宗教、伦理和西方语文。著/译有《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北京三联,1992),《中国知识产权》(英文,Sweet & Maxwell, 1997,增订版2003),《木腿正义》(中山大学,1999;北京大学增订版,2007),《玻璃岛》(北京三联,2003),《政法笔记》(江苏人民,2004;北京大学增订版,2011),《创世记》(江苏人民,2004;北京三联修订版,2011),《摩西五经》(牛津大学/香港,2006),《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北京三联,2007),《智慧书》(牛津大学/香港,2008),《新约》(牛津大学/香港,2010),及法学评论、小说诗歌若干。

精彩书评

  ★该书涉及的问题和知识都相当广泛,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涉及到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不仅有中国的,而且有外国的,不仅有当代的,还有古代的:从鲁迅的肖像权到西欧的像章学,从宪法到反腐,从《圣经》故事到2000年美国大选。作者从容不迫,娓娓道来,举重若轻,天马行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不逾矩。广博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对中国政治法律的独到观察,都迫使读者必须“认真对待”。 作者在写作中融入的自己独到的观察、分析、发现和思考,使这本书成为中国法学的一本无可替代的著作。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冯先生当初在《读书》开“政法笔记”专栏,以英美中古文学博士的笔意,言说国内法治领域的大小故事,真正称得上“惊艳”二字。现在这本书是这个专栏的结集。这本书中的《所多玛的末日》、《正义的蒙眼布》等篇幅,就文章而言,都称得上汉语法学随笔写作的巅峰之作。法学界哪怕再多找一个冯象,都是找不出来的。

  ——王怡,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笔会独立中文笔会(CIPC)理事、副秘书长,北京京鼎律师事务所顾问,成都大学管理学院教师


  ★冯象先生的《政法笔记》,内容精彩、观点独到,处处透露着智者的洞见与学人的思辨。该书收录了冯先生的25篇法学随笔,借助英美中古神话、寓言来讲述西方法治的流变,结合个案透视中国的法治建设。文章通俗易懂、厚积薄发。涉及的内容与知识相当广泛,贯穿于始终的形散而神聚的主线是当前我国法学界的热门话题宪政重建。

  ——霍振宇,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法官

目录

献辞
弁言
上编
从前没有律师的时候
腐败会不会成为权利
它没宪法
案子为什么难办
公证婚前财产、标价拾金不昧之类
法盲与版权
鲁迅肖像权问题
从卡拉OK与人体写真想到的
性贿赂为什么不算贿赂
送法下乡与教鱼游泳
所多玛的末日
正义的蒙眼布
好律师能不能也是好人
县委书记的名誉权
孔夫子享有名誉权否
诽谤与创作
小头一硬,大头着粪
取名用生僻字该不该管
葛流帕福音
法学院往何处去
致《北大法律评论》编辑部
修宪与戏仿
中国要律师干嘛
不上书架的书
大选2000

下编
利未记
学院的圣日(增订版跋)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周海婴先生为父亲肖像权打官司,屡见传媒报道。学界亦有评论,大都围绕死者有无肖像权一个问题。这大概是因为案中被告(即被指“以营利为目的”擅自制作/销售鲁迅头像金卡、金邮票之类者)曾试图以此否定周先生的诉讼主体资格(诉权)的缘故。对于周先生的实体权利主张,即“鲁迅肖像权”中的“财产利益”的性质内容、法理依据等,却探讨不多。我以为,相对业已大致有了答案的诉权(详见下文),其实这看不见、摸不着的财产利益或产权,才是官司的关键。倘若让它成立,获得司法保护,则周先生不啻通过诉讼赢得一项用肖像权命名的特权。如果再影响到立法,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把它分析注释讲座主编了,到那时,“法律与制度必同人的思想携手共进”(杰斐逊总统语);不要说肖像权,就是中国民法的基本原理搞不好都要改写。这一连串的问题,都系于当前法治改革的“瓶颈”;头绪纷繁,我还是按照程序从周先生的诉权讲起。打官司首先打程序。民事程序上第一个要求,就是公民起诉须有诉权,否则法院不予受理。诉权之有无,以当事人是否确系案件的“权利主体”或与案件有无“直接利害关系”而定。例如请求偿还借款,须是债权人;请求离婚,须是配偶,等等(《法学词典》第三版“诉权”条)。周先生请求法院制止被告使用鲁迅肖像牟利,却面临一道障碍:死者能不能有肖像权?若能,范围期限如何划分?又由谁来主张保护?这些问题,是只要公民享有肖像权,死后肖像留存人间,就一定会发生的。法律本本居然术作规定。我们说过,法律无规定或规定不清,不等于公民无权利(见《腐败会小会成为权利》)。但中国民事主体制度的一般原则是,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去世(《民法通则》第九条)。死者无民事权利能力,不能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肖像权属人身权或人格权。传统的(教科书)民法理论人为,人格权的对象,如生命、姓名、肖像、名誉、隐私、贞操等,均非财产,小能用金钱衡量换算。又因为这类“精神权利”与公民的人身紧密相连(“体现的是公民的精神情操、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佟柔编:《中国民法》,第447页),它们的存在便被看作须以民事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人格权唯主体本人方能享有,不允许分割、转让、继承、抛弃,因而必随主体的死亡而自动消灭。换言之,公民死后,肖像权即不复存在,旁人(包括配偶子女)也就没有替死者诉求法律救济的资格,或“站在他的脚印里”以继受人的身份充当新的权利主体了。  ……

前言/序言






刑罚的意义与现代刑法理论的重构 本书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刑罚的哲学基础、历史演变及其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复杂作用。作者以严谨的法学视角和跨学科的理论框架,系统梳理了从古典刑法思想(如边沁的功利主义、康德的义务论)到现代刑法学派(如犯罪学、社会控制理论)的核心议题。全书不仅仅是对既有理论的梳理,更着力于对刑罚本质的批判性反思,旨在提出一套更具人性关怀和有效性的现代刑法理论体系。 第一部分:刑罚的哲学基石与历史溯源 第一章:刑罚的“为什么”——惩罚的终极目的 本章首先追溯了刑罚的起源,探讨了古代社会中复仇观念如何逐渐演化为国家权力的合法行使。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三大主流刑罚目的理论: 1. 报应论(Retribution): 强调刑罚的道德正当性,关注“应得性”与“比例原则”。我们详尽分析了绝对报应论和相对报应论的内在张力,并批判性地考察了其在实践中可能导向的“以牙还牙”的局限性。 2. 功利主义的预防论(Deterrence and Prevention): 区分了“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一般预防关注通过惩罚树立社会规范的威慑力;特殊预防则侧重于阻止罪犯再次犯罪。本章深入剖析了计量威慑效果的困难,以及基于纯粹功利计算可能引发的对人权的侵蚀风险。 3. 改造与教育(Rehabilitation): 考察了20世纪兴起的“犯罪矫正”思潮,讨论了将犯罪视为一种“社会病态”并试图通过治疗手段解决问题的尝试,同时也审视了这种思潮在面对“顽固性犯罪”时的效力瓶颈。 第二章:刑法思想的流变:从古典主义到实证主义 本书详细描绘了刑法理论的关键转折点。古典学派(Cesare Beccaria等)如何以启蒙思想为武器,对抗专制君主的任意刑罚,确立了“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随后,意大利实证学派的崛起及其对“犯罪人”而非“犯罪行为”的关注,如何为后来的犯罪学奠定基础。我们将重点讨论:费里(Enrico Ferri)的社会决定论,以及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对“天生犯罪人”的争议性论断,并评估这些理论对现代刑法条文设计的潜在影响。 第二部分:刑罚的结构与界限 第三章:罪刑法定与刑法的谦抑性 本章聚焦于现代刑法最核心的保障功能。我们详细阐述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各个维度,包括立法、司法和执行层面的具体要求。特别强调了刑法谦抑性原则的重要性——即刑罚手段的最后性与必要性。通过对“刑法教义学”中关于“法益侵害理论”的深入剖析,本书论证了国家刑罚权扩张的界限究竟何在,以及如何通过限制抽象危险犯的设立,有效防止刑罚权对个体自由的过度侵犯。 第四章:刑罚类型与量刑的复杂性 本章系统比较了自由刑(监禁)、财产刑(罚金、没收)和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等)的适用条件与社会成本。重点在于考察量刑制度的设计艺术: 1. 法定刑幅的设置: 如何在刚性(确保可预测性)与弹性(适应具体案情)之间找到平衡点。 2. 量刑情节的考量: 详细分析了自首、立功、累犯、情节重大等法定和酌定情节的权重分配问题。 3. 替代性刑罚的效能评估: 审视了缓刑、社区服务令在减轻监狱超载和促进社会融合方面的实际效果与理论争议。 第三部分:现代社会中的刑罚困境与未来展望 第五章:监禁的失效与惩教的悖论 在全球范围内,监禁的威慑与改造功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本章将“监狱工业复合体”的概念引入分析框架,探讨了长期监禁对个体社会化能力的剥夺,以及“再犯率”(Recidivism Rate)居高不下的深层原因。我们着重讨论了结构性因素(如就业歧视、社会排斥)如何阻碍了刑罚的“改造”目标的实现,并提出了以“修复性司法的原则为导向的刑罚重塑”的构想。 第六章:全球化背景下的刑罚跨界治理 随着跨国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的兴起,传统的属地刑法管辖权面临挑战。本章分析了国际刑法合作在引渡、司法协助中的角色,并探讨了国际刑事法院(ICC)等超国家机构对国家刑罚权行使的影响。此外,本书还讨论了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对新型经济犯罪(如金融欺诈)的打击力度,避免“避风港”的出现,同时警惕国际司法合作对主权国家内部司法独立性的潜在干预。 第七章:刑罚的未来:风险、技术与去罪化 本书的收官部分着眼于前沿议题。我们讨论了“风险刑法学”的兴起,即通过预测工具对未来犯罪风险进行评估,这在假释审查和社区监管中日益常见,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前科歧视”风险。 此外,本书深入分析了“去罪化”(Decriminalization)和“非刑罚化”的趋势,探讨了将某些行为(如轻微毒品使用、特定性行为)从刑法领域移出,转由行政、社会服务或医疗体系处理的必要性与挑战。最终,本书呼吁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注重预防和更少依赖暴力威慑的现代刑罚体系。 结语:重塑对惩罚的理解 本书旨在提醒读者,刑罚绝非简单的“以暴制暴”,而是国家意志与社会伦理在面对严重不平时所采取的最严厉的干预手段。对刑罚的每一次应用,都必须置于深刻的哲学拷问和严苛的法律检验之下。只有正视刑罚的局限与代价,才能真正迈向一个更公正、更少惩罚的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政法笔记(增订版)》,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看待法律和政治关系的独特视角。它不像许多法学著作那样,仅仅停留于抽象的法律条文和理论框架,而是将法律置于鲜活的社会政治现实中进行剖析。作者的笔触时而犀利,时而幽默,将复杂的法理问题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司法改革的部分,书中对各种改革措施的利弊分析,以及对改革背后权力博弈的揭示,都让我大开眼界。这些分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现实的敏锐洞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法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认为法律就是一套规则,而是认识到它与国家权力、社会结构、历史进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的增订版,更是增加了不少新的思考和案例,使得内容更加丰满和具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本供法律专业人士阅读的书,更是一本能启发所有关心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人的读物。

评分

《政法笔记(增订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法律与政治交织的复杂图景。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法律概念,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论述,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法律的解释权”这一章节所吸引,作者剖析了不同政治力量如何在法律解释中扮演角色,以及这种解释权如何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正义。读来让人不禁思考,法律的生命力究竟源于何处?是冰冷的条文,还是活生生的人?这本书让我更加警惕那些表面上的程序正义,而去追问其背后的实质意义。增订版的加入,使得作者的观点更加成熟和全面,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中诸多法律实践的困境,给出了更为精辟的解读。它像一本“政治学导论”与“法理学入门”的结合体,但又远超这两者的范畴,以一种独特的“笔记”形式,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国政法体系的别样框架。

评分

坦白说,《政法笔记(增订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充满了挑战与惊喜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循规蹈矩地阐述法律原则,而是以一种非常规的叙事方式,将法律置于广阔的政治光谱中进行审视。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作者突然抛出的一个看似无关的社会现象,而联系到某个法律制度的根源,这种“触类旁通”的感觉非常奇妙。书中关于“依法治国”的讨论,尤其发人深省。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矛盾和困境,而是坦率地分析了在现实操作中,法律如何被政治需求所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塑造法律本身。增订版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吸收了新的社会事件,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后,对既有观点进行了更深入的反思和升华。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多变,时而如学者般严谨,时而如评论家般犀利,读起来毫不枯燥,反而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政法笔记(增订版)》这本书,我只能说,它是一部能够让你“跳出舒适区”去思考法律的著作。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试图揭示法律现象背后潜藏的政治逻辑和权力运作。读这本书,你很难找到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腔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思辨和质疑的精神。例如,书中对于“法律的独立性”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通过丰富的例子,展示了这种独立性在不同情境下的脆弱与韧性。这种对复杂性的坦然面对,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增订版的内容,无疑让作者的论述更加贴合当下,也更加有说服力。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法律,更是在讲“权力如何塑造法律,法律又如何约束权力”这一永恒的议题。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读完就忘记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思考,甚至重新审视自己对法律的认知。

评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政法笔记(增订版)》,是它提供了一种“碎片化”但又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每一篇“笔记”,都像是一次对政法现象的精准解剖,虽然篇幅不长,但信息量巨大,而且往往能触及问题的核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法律的现代化进程”的分析,作者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探讨了法律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不同政治使命。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不再将法律看作是一个孤立的体系,而是理解其与整个社会结构和历史演变紧密相连。增订版的内容,则将这种分析延伸到了最新的社会实践中,使得观点更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有时候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娓娓道来,有时候又像是一位锐气的青年在勇敢发问。这种多层次的风格,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变化和新鲜感,也让我对作者的智慧和勇气感到钦佩。

评分

很棒的书,导师读书会推荐书目,语言有点晦涩,要看好几遍才懂,不过思想很深刻,大受裨益

评分

很好的书书,太美啦,里面居然是彩绿色的,没想到哈,利未记很喜欢,这本书太棒啦,应该嘟嘟,不容错过

评分

DJ热啊热啊热啊热爱代发萨尔热啊

评分

京东的这个商品我觉得可以购买,都是值得推荐的。好评!推荐购买

评分

快递快到没脾气,质量也可以,…

评分

给自己买的,书是正版,价格优惠,另外京东的快递真是给力!京东购书,挺靠谱!

评分

包装完整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好书,买了很多,慢慢看!

评分

法学新生入门必备书籍,所以很痛快的就买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