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今日的香港電影已是國際化的電影,融會瞭中國內地和世界各地的深遠影響而自成一格。《香港電影跨文化觀(增訂版)》嘗試追源溯始,尋找香港電影的文化根源,探析從最早期到現當代,香港電影與中國內地、東南亞地區以至歐美的交流與互動關係。全書以深入淺齣的文字書寫,以人為本,帶齣史實,並嘗試以新的視角去窺探香港電影曆史,論述主要集中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70年代,這段曆史較少人研究,作者的此次探尋有不少新的發現,至於八九十年代及以後,則隻作為曆史的延續與未來的展望,做瞭概括性的總結。
作者簡介
羅卡(Law Kar),資深香港電影研究者、策展人。前國際演藝評論傢協會香港分會主席,曾任職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資料館策劃多年,亦曾參與電影、電視、舞颱劇的編導和評論工作。研究香港電影和中國電影的著述散見海內外。
法蘭賓(Frank Bren),澳大利亞學者、作傢、演員。早年在英國、法國居留,研習電影、舞颱創作和演齣,著有研究波蘭電影和香港舞颱演藝發展的專書。近年常居香港,專注於影劇曆史的研究和寫作。
精彩書評
長久以來,香港電影業自力更生,麵對過各種睏難的窘境。事實上,這也是香港電影的特色之一。近年來,香港電影遭遇寒流,但這也成為下一次崛起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夠熟知香港電影百年的曆史,恢復自信,努力工作,必將塑造全新的香港電影。我很高興看到羅卡和法蘭賓殫心竭力完成的這本大著,他們以新的觀點,探討瞭早期香港電影對當代景象的形塑意義。我十分榮幸為此書作序。
——吳宇森
目錄
序言
中文版引言
導言
第一部分 東西交匯
第一章 窺齣大世界:電影來到瞭中國
第二章 布拉斯基和中國
第三章 先驅者
第四章 從美國而來:“這是中國的好萊塢”
第五章 伍錦霞的傳奇
第二部分 南北交匯
第六章 香港、上海、廣州的交流
第七章 戰時總動員
第八章 戰後到50年代的過渡
第九章 動蕩的60年代
第三部分 跨界發展
第十章 本土市場還是海外市場?
第十一章 在南洋的擴張:邵氏與國泰
第十二章 早期與亞太區的聯係
第十三章 邵氏、國泰的對外發展之路
第四部分 女星倩影
第十四章 歌女/妓女
第十五章 賢妻良母
第十六章 美麗的小鳥
第十七章 大公司的新血
第十八章 野性、邪惡與性感
第五部分 東西碰撞
第十九章 新武俠、新浪潮、新視野
第二十章 步入新時代
附錄1 早期香港和內地的放映紀錄
附錄2 香港部分早期放映場地
附錄3 早期內地和香港的影片製作列錶1896-1908(未完整稿)
附錄4 1957-1970年香港電影製作
精彩書摘
《北華捷報》記載,約翰遜和“查維卡”(應該就是查維特)在1897年7月9日乘坐“武昌”號迴到瞭上海。
《中國電影發展史》中提到美國人雍鬆,7月在上海天華茶園、奇園和同慶茶園放映。從1897年7月26日開始,《申報》登齣瞭雍鬆與天華茶園簽訂的一份中文放映協議——片目十分詳細,幾乎是約翰遜在《京津時報》上的廣告宣傳的翻版,都在廣告中列齣瞭影片的名字。
很多年來,“雍鬆”被認為是詹姆斯·瑞卡頓(James Ricalton)——美國愛迪生公司的代錶。根據盧米埃爾學院的說法,從1897年開始,愛迪生公司得到美國使館和英美租界的支持,壟斷瞭中國的電影市場。而盧米埃爾公司無法與之競爭:“這個原因解釋瞭1897年後盧米埃爾公司在中國的缺席”。
但是,“雍鬆”肯定是約翰遜。
根據記錄,1897年《申報》廣告中有下列放映活動:
天華茶園:7月26日,約翰遜(雍鬆)在《申報》上宣傳新的“美國電光影戲”:“初次到滬假天華茶園開演自本月二十七晚起準演五天”,這個廣告從7月26日到8月27日一直刊登。(在8月17日《申報》廣告中,還強調會有一位法國喜劇演員伴隨“美國”影戲錶演。)
奇園:從8月14日到9月12日,一直在《申報》上刊登放映最新到的美國影戲的廣告。
同慶茶園:10月3-6日的《申報》上刊登瞭每日放映的廣告。
1897年9月5日,上海《遊戲報》的一篇文章記述瞭雍鬆在奇園的一次放映。這是早期西方電影在中國放映的一手珍貴資料。看來這樣的奇幻觀影經驗對於上海人來說極為新鮮。這篇文章的作者討論瞭最近的日本電光幻燈影戲,認為它仍舊像西方的畫片放映,場景不是生動的。但“近有美國電光影戲,製同影燈而奇妙幻化皆齣入意料之外者。昨夕雨後新涼,偕友人往奇園觀焉”,之後嘆為觀止,感慨“人生真夢幻耳,皆可作如是觀”。由此可見電影初齣現時給人的震撼。
……
前言/序言
《東方之光:全球視野下的香港電影史》 導言:不止於喧囂的都市傳奇 香港電影,這顆鑲嵌在亞洲電影版圖上最璀璨的東方之珠,其光芒不僅照亮瞭華語世界,更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鮮明的視覺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徵服瞭全球觀眾。然而,要真正理解香港電影的復雜性與生命力,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武俠片的迷戀或警匪片的追捧上。這部《東方之光:全球視野下的香港電影史》旨在提供一個宏大而細緻的敘事框架,聚焦於其在不同曆史階段如何與世界思潮、全球資本和本土社會變遷進行深刻的互動與博弈。 本書將香港電影視為一個動態的、不斷自我革新的文化係統,它既是殖民地經驗的産物,也是全球化浪潮的弄潮兒。我們將深入探討,在“一國兩製”的曆史背景下,香港電影工業如何在資金、人纔、題材和審查製度的復雜交織中,發展齣其獨樹一幟的“香港製造”模式,並最終成為全球文化貿易中的重要一環。 --- 第一部分:萌芽與定型——從默片到邵氏王朝的崛起(1910s – 1960s) 本部分追溯香港電影的源頭,展示其如何從上海南遷的文化遺産中汲取養分,並逐漸構建起自己的工業體係。 1.1 早期電影的地域性根基與南洋輻射: 探討早期香港電影公司如何服務於本地的移民社群,尤其是南洋地區(東南亞)的市場需求。分析粵語片與國語片在戰後香港的不同受眾定位和美學取嚮。重點分析早期粵語片中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堅守,以及如何通過民間故事和地方戲麯改編,建立起初步的本土敘事認同。 1.2 國語片的黃金時代與政治光譜的曖昧: 考察1950年代,隨著上海電影人纔的湧入,香港如何成為國語片製作中心。重點分析“電懋”與“邵氏兄弟”兩大巨頭的競爭格局。邵氏如何通過對題材的嚴格控製(如黃梅調歌舞片)和工業化流程的建立,奠定其在亞洲的霸主地位。同時,剖析這一時期國語片中潛藏的“反共”或“懷舊”情緒,以及它們如何巧妙地規避政治紅綫,維持商業運作。 1.3 工業化的奠基者:製片人與明星體係的構建: 詳細梳理製片人(如邵逸夫、電懋的創始人)在構建現代電影工廠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明星製度(如林黛、樂蒂、李翰祥)的運作機製,以及他們如何被塑造成跨越地域的文化符號。本節將強調香港電影工業在技術引進、攝影棚管理和發行網絡構建方麵的先驅性貢獻。 --- 第二部分:新浪潮與身份重塑——本土意識的覺醒與國際對話(1970s – 1980s中期) 進入70年代,社會環境的寬鬆和西方電影思潮的衝擊,促使香港電影人開始思考“我是誰”的問題。 2.1 從“製片主導”到“導演中心”的轉變: 重點分析1970年代初,香港政府對電影審查的放鬆(特彆是對暴力和批判性題材的鬆動),為“香港新浪潮”的齣現提供瞭土壤。細緻考察徐剋、許鞍華、譚傢明等一批受過西方高等教育的導演,如何將歐洲藝術電影的敘事技巧與香港的社會現實相結閤。分析《狂潮》、《投奔怒海》等影片中對現代都市異化感和身份焦慮的精準捕捉。 2.2 功夫片的美學革命與身體政治學: 截然不同於前述的新浪潮,本節聚焦於李小龍的橫空齣世。分析李小龍如何通過將傳統武術與西方個人主義哲學相結閤,創造齣一種極具顛覆性的身體語言,使功夫片從單純的娛樂上升為一種跨越種族障礙的文化輸齣。接著探討許冠文的喜劇片如何通過針砭時弊的廣東話對白,成功建立起與市民階層的緊密聯係,成為本土意識的文化載體。 2.3 寶萊塢的對標:錄像帶、盜版與亞洲發行網絡: 探討錄像帶(VCD/VHS)的普及如何徹底改變瞭香港電影的發行格局。分析香港電影如何在亞洲尤其是東南亞、颱灣地區,通過非官方渠道建立起龐大的“盜版”發行網絡,從而繞開傳統院綫,鞏固其區域文化霸主的地位。 --- 第三部分:巔峰與融閤——商業類型片的極緻開發與全球化戰略(1980s中期 – 1990s) 這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十年”,其類型片製作達到瞭空前的繁榮與成熟。 3.1 “英雄本色”的暴力美學與兄弟情誼的重構: 深入剖析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如何係統性地將西方黑幫片元素(如約翰·福特式兄弟情)與香港本土的幫派文化及東方武俠精神相融閤。分析《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等影片如何塑造齣一種超越法律與道德的“江湖道義”,這種對“道”的執著,成為吸引國際觀眾的核心魅力。 3.2 喜劇片的巔峰:解構與狂歡: 分析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如何是對傳統粵語片敘事模式的一種解構性顛覆。探討其喜劇的核心張力:底層小人物在高度商品化的都市中,以荒誕和自我反諷的方式進行精神反抗。分析王晶等商業片導演如何利用高密度的娛樂元素和明星效應,確保瞭電影在市場上的最大迴報率。 3.3 資本迴流與好萊塢的吸納: 考察1990年代,隨著香港迴歸的臨近,資本開始加速從海外迴流香港,並尋求與好萊塢的直接閤作。分析成龍如何通過與美國工業的深度融閤,成功將功夫動作片轉型為全球主流商業片,成為第一批真正意義上打入好萊塢核心圈的亞洲影人。探討這種融閤對香港本土創作自主性的雙麵影響。 --- 第四部分:轉型與齣走——身份的變遷與産業的重構(2000年至今) 進入新世紀,麵對好萊塢大片的衝擊和中國內地的巨大市場誘惑,香港電影進入瞭一個深刻的調整期。 4.1 “北上”的邏輯與閤拍片的興衰: 詳細分析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對香港電影人纔和資本的巨大吸引力。研究閤拍片政策如何重塑瞭香港電影的創作主題、審查標準和美學風格。分析“港味”在閤拍片敘事中是如何被稀釋、重構或強化,以適應更廣闊的“大中華”市場。 4.2 獨立精神的堅守與新一代本土敘事: 探討在商業主流嚮內地偏移的背景下,少數堅持獨立製作的電影人如何繼續挖掘香港本土的社會議題。分析如《一念無明》、《十年》等作品,如何通過聚焦於如貧富差距、住房危機、青年焦慮等議題,重新激活瞭本土觀眾的情感共鳴,展現瞭香港電影精神的韌性。 4.3 技術迭代與未來展望: 總結香港電影在數字電影技術、特效製作等方麵的追趕與創新。思考在人纔流失與市場兩極分化的背景下,香港電影如何在全球流媒體時代尋找其新的定位,並重新定位其在華人世界乃至全球電影版圖中的獨特價值。 --- 結論:一座永不沉寂的文化熔爐 《東方之光》的結論將重申:香港電影的生命力,恰恰在於其持續不斷的“跨界”與“摺衷”。它是一個在東方傳統、殖民遺留、西方思潮和全球資本壓力下,不斷尋求平衡、不斷自我顛覆的文化實驗場。這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把鑰匙,去解鎖那些隱藏在票房數字和光鮮畫麵背後的復雜曆史、社會和美學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