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是著名历史学者陈远历年来历史随笔选集,延续其研究知识分子的理路,内容涉及民国历史上的大学校长梅贻琦、蔡元培、司徒雷登,报业巨头张季鸾、吴鼎昌、王芸生,以及新旧交替之间的知识分子黄炎培、梁漱溟、冯友兰和解放区成长的知识分子贾植芳、李新、周而复等人。作者在考察这些知识分子命运时,力求在有新材料的支撑下推陈出新、独出机杼。另外附有作者与李泽厚、余英时、许倬云、唐德刚等四位在世界华语范围内大师级前辈的对话,读来启人深思。
陈远,著名历史学社、资深媒体人,现为《中国周刊》总编辑助理。多年进行民国史、知识分子研究。文章散见于《南方都市报》《温故》《财经网》《凤凰周刊》《随笔》《南方周末》《中国周刊》,并数次被《新华文摘》转载,作品被多家选本选录。
主要著作:《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传》《道器之辩》《逝者如斯未尝往》《逝去的大学》《斯人不在》《消逝的燕京》《在不美的年代里》《穿越美与不美》。
序
教育当年
批清华,也批北大,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阅读这些关于民国教育的文字,依稀可以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呼唤:教育,魂兮归来!
清华风物今安在?
不同的大学,相同的命运
令人怀念的老报馆
家学的消亡
看那一群风流的人物
老南开人的一代风骚
北大110周年校庆的反思
昔日教育家
过去的教育家,都懂得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然而这个过程却不简单,每个大学的掌舵人,对于教育都有自己的理解,使得当年的大
学各具姿态,而不似今日大学,千人一面。
胡适日记中的学潮
胡适不宽容的一面
梅贻琦的选择
生死皆寂寞的教育思想家
“性”博士的文化气魄
蒋梦麟:联合中的现实考虑
梅贻琦:西南联大的真正掌舵人
司徒雷登:燕京大学的灵魂
负伤的知识人
过去的知识分子,在其后半生走过的都是荆棘路。既不盲目赞美,也不一味渴求,对于这些前辈,若能有一种设身处地的体察,方
不负先贤之初心。
黄炎培:以教育始,以政治终
此般师生此般情
在学术与气节的跷跷板上
被辜负的爱国心
梁漱溟的骨气和底气
历史的吊诡
费孝通的两个世界
刀割到自己方觉痛
贾植芳:负伤的知识人
赵俪生:一二·九知识分子的歧路
关于季羡林去世的几点思考
广陵散从此绝矣
换个角度读历史
并非试图推翻历史的定论,而是希望看到更真实的历史。
蔡元培为什么能够做成最成功的教育家新解
由燕京大学想到的
“北大是常为新的”新解
西南联大:不是最好的学校
郑天挺“奉调”南开探微
势利的历史
费正清为什么反对李约瑟
出山与在山
出山与在山,一直是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的两难选择。出山不比在山清,但若是知识分子一味爱惜羽毛,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出山不比在山清
蒋介石:总统原来是常人
章乃器:在政治和经济的天平上
傅泾波:站在司徒雷登身边的人
大公报四巨头
读书札记
读书,就是和古人拼智慧。文字,尤其是回忆性文字,是有遮蔽的,要从古人的字里行间寻找漏洞。
两相比较读《家书》
家书中的历史
知道的和说出的
人间正道是沧桑
李新回忆录的一致与不一致
仅有理念是不够的
自由不在彼岸,而在于争取
道与势之间的党人之争
一杯毒酒,他却甘之如饴
陶菊隐又如何?
一边心凉一边眼热
顾颉刚的方法李泽厚的思想
“不采蘋花即自由”
与前辈谈
当代华语学术界四大重镇思想的精华。
李泽厚:《论语》非圣经
余英时:《论语》只能“冷读”,不能“热读”
许倬云:《万古江河》是思乡,更是对中国的期望
与唐德刚先生聊历史
后记
清华风物今安在?
历史常常诞生于偶然之间,偶然诞生的历史往往又能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说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诞生众所周知是因为国耻,但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作为国耻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与清华大学的诞生均无必然之联系。但是历史的诡吊,偏偏让这两件没有必然联系的事件联系在了一起,个中缘由,恰可用本文的开端作为解释。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梁诚有一次往见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谈话中这位美国的国务卿无意说出了“赔款原属过多”,长于涉外的驻美公使当然不会错过良机。于是,梁诚一方面要求美方带头核减赔款数目,一方面又急报中国政府,建议向美交涉要求美方退还多余的款项。如何使美方把落入口袋中的银子再掏出来返还中国,梁公使想必大费心思。及至1907年12月315,事情终于有了眉目,美国总统在国会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度能渐渐融洽于今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翌年l2月31日美国国务卿路提正式通知其驻华公使柔克义:总统于1908年12月28日的实施法令中指示,赔款之退款从1909年1月1日开始。这一段曲折,便是被老一代清华人称之为“国耻纪念碑”的“游美学务处”的由来。
2003年3月份,我曾到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先生家中与其进行过一番关于梅贻琦校长的对话,那篇对话最初经我整理,由于当时刚刚出道,整理结果殊不尽人意,后来经黄老审阅,黄老不辞劳苦,又经一番加工,几近重新写过,遂使文章文采斐然,亦见黄老治学行文的严谨。那篇文章后来发表在我供职的《中产经新闻》,随后不久,我辞职赋闲在家。其时,黄老以其多年研究清华校史的大著见赠。《图说老清华》即为其中之一。
赋闲在家,除了抓紧时间另觅饭辙,更免不了读书自遣。黄老的几本大著伴我度过大半无聊的时光。《图说老清华》以清华的校史为纲,借图片描绘老清华的轮廓,对于像我这样一个“爱读书不求甚解”的人来说,在读图的过程中遥想清华的故事,自然是最惬意的事。
……
读到“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这个书名,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来。民国,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又无比动荡的年代,孕育了无数的风云人物,其中知识分子群体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然而,“负伤”二字,却为这些人物增添了一抹沉重的色彩,引发了我对他们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的深深好奇。 我猜想,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知识分子的功业,而是试图深入挖掘他们之所以“负伤”的原因。或许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或许是政治漩涡中的无奈挣扎,又或许是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无常。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出这些知识分子在承受痛苦、经历磨难时的真实状态。我渴望从中看到那些不被史书轻易记载的细节,那些关于他们的纠结、彷徨,甚至是绝望,以及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的某种精神力量。这本书,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这些曾经闪耀在历史舞台上的知识人,他们的光芒背后,同样有着深刻的创伤,而正是这些创伤,让他们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动人。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第一感觉便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民国,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时期,它承载了太多的变革、太多的思潮、太多的英雄与狗熊。而“知识人”这个群体,更是那个时代最活跃、也最复杂的组成部分。他们是新思想的传播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但也常常是时代风暴中最脆弱的牺牲品。 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聚焦于哪些具体的民国知识人?是那些在学术上卓有建树的大师,还是那些在革命浪潮中跌宕起伏的先行者?抑或是那些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普通学者?作者又是如何捕捉他们的“负伤”之处的?是通过文献史料的考证,还是通过更为细腻的人物访谈和情感描摹?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这些人物进行深入的剖析,不仅仅是他们的生平事迹,更要触及他们之所以“负伤”的深层原因。我想象着,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的形象将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他们的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爬起,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像一篇引子,勾起了我内心对那个特殊年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好奇。民国,一个充满矛盾与转折的时代,新旧思想的碰撞,革命与保守的拉扯,让那个时代的知识人显得格外地独特。他们既是文明的灯塔,又是时代的牺牲品,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却又从未放弃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角。我们通常接触到的民国人物评说,往往侧重于他们的政治立场、学术成就,亦或是某些戏剧性的事件。但“负伤”这个词,则暗示了作者更倾向于从人性的角度,从他们内心的创伤和精神的煎熬去解读这些人物。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挖掘出那些被历史掩盖的细节,如何描绘出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脆弱、迷茫,甚至绝望。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那些内心的伤痕,才是真正让他们成为“人”的关键。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读到那些关于智慧与痛苦交织的故事,读到那些在黑暗中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评分“负伤的知识人”,这个题目实在是太有分量了,就像一道钩子,牢牢地抓住了我的阅读欲望。民国那个时期,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无数的知识分子在这股洪流中奋楫前行,但同时,他们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他们的知识,他们的理想,在那个时代,既是他们前行的动力,也可能是让他们“负伤”的根源。 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去界定“负伤”?是政治上的压迫,学术上的困境,还是个人情感上的挫折?亦或是,是他们面对国家命运时,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忧虑?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的是对这些民国知识人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呈现。不是简单的歌颂,也不是一味的批判,而是深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探寻,去感受他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挣扎、痛苦与坚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被时代车轮碾压后留下的痕迹,那些不为人知的泪水与汗水,那些在伤痛中依然闪耀着的思想火花。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引人入胜了,“负伤的知识人”,光是这四个字,就勾勒出了一种挣扎、一种被时代碾压又试图保持独立的形象。我最近读了一些关于民国时期的书籍,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其中那些鲜活的人物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阅读中的一块空白,让我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曾经站在历史舞台中央,或被历史洪流裹挟的知识分子们。 他们身上究竟承载了怎样的伤痛?是理想的破灭,还是现实的无奈?是学术研究上的瓶颈,还是政治斗争中的牺牲?抑或是个人情感上的羁绊?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不仅仅是他们的功绩,更是他们不为人知的隐痛。我想象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们如何在坚守学术尊严和追求真理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生存的压力,甚至被卷入政治漩涡,最终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他们的“伤”,或许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是对民族前途的迷茫,也可能是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困惑。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呈现的,是血肉丰满的人物,而非冰冷的史料堆砌。
评分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细读了陈先生的三篇佳作。虽是随笔,笔下看似波澜不惊,却于无声中掀起读者心中的慨叹:为何负伤的总是知识人,为何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为何令万千学子向往之清华已经与“清华”之本源背道而驰……一切皆令人唏嘘不已
评分非常棒的书!作者一如既往的用他的理论来讲述,只不过这次讲的比较长,从头到尾了。大众读物,自然没什么深度,但学术性、思想性并不缺乏。
评分书包装很好,下单后发货很快,物流给力
评分这阵子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入手。
评分民国知识人的命运,实堪为读懂中国的一个群体样本
评分帮别人买的,没看过,京东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东西很好,价格便宜,朋友喜欢,绝对正品!!
评分写的这么多,又没有人来看。
评分内容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