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盆景

安徽盆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忠 编
图书标签:
  • 盆景
  • 安徽
  • 园艺
  • 植物
  • 艺术
  • 传统文化
  • 园林
  • 花卉
  • 景观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376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379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1-01
页数: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与壮大,由于与文化关系甚密,它和美学、文学、园林艺术等,尤其与美学是相伴发展,因此它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的特征。各个时期盆景造型的特色,反映各个时期的风格;其流派特征,是传统与地方色彩的结合。中国树桩盆景,通常按制作材料、造型方式、表现内容等,形成不同的流派风格。其最有地域代表性的桩景风格和类型,主要有岭南、四川、苏州、扬州、徽派、上海等流派。
姿态秀美,韵律自然,诗画意浓,扣人心弦的中国树木盆景艺术,与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健康身心、延年益寿,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造型上摄取自然,塑造自然,是每一位艺术家必须追求,且是首要追求的创作目标和创作基础。
《安徽盆景》是安徽盆景。徽派盆景,受“新安画派”的影响,以歙县卖花渔村为代表的徽派盆与扬派、苏派、海派、川派、岭 南派、北方派齐名。徽派盆景主要是树桩盆景,树桩大而奇,形态蟠曲古朴,造型 精巧奇美,倔傲刚劲。以游龙式梅桩盆景为代表,桩头大如龙头,干如龙身,枝如 龙爪,龙身蟠曲一、二十个弯,要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数百年时间的蟠扎、盘 曲、整形才能培育成型。其它造型还有三台式、扭转式、提根式、疙瘩式、自然式 等,偏多于一干三枝,讲究主干造型,不多追救侧枝变化。徽派盆景取材广泛,主 要有梅、山茶、南天竺、杜鹃、罗汉松等。盆景价值的高低,除看其树桩造型,年 限长短外,还要看植物品种,以梅花、茶花为上品,而梅中又以骨里戏、绿萼、朱 砂、送春、玉蝶等品种为佳。茶花品种有近30个,因色泽的不同和浓淡的变化,又 有单瓣重瓣之分,花朵大小之别,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相差很大。

内页插图

目录

一、安徽盆景概述
(一)安徽盆景的发展历史
(二)安徽盆景的艺术风格与特色
(三)安徽树桩盆景制作

二、安徽盆景赏析
豁达大度
高风亮节
清池照禅心
何处是归程
曲泾留芳
坦荡人生
祥云送君归
卧虎盘龙
天柱奇观
枯含峥嵘
古朴端庄
俏倩丽影
铁骨傲然
别有天地
叟骨仙姿
盛世波涛
古韵颖秀
伟岸如仪
古琴韵津
流芳千古永无涯
舞韵
黄梅颂
两杆竞秀
枯木迎春
铁骨凌虚
飘飘凌云气
画意盎然
修身载沉浮
……

前言/序言


《徽风雅韵:千年宋韵下的盆景艺术》 引言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长河中,盆景以其独特的魅力,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的匠心独运巧妙融合,成为了一门集观赏、养护、创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不仅是自然的缩影,更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投射。在中国众多的盆景流派中,徽派盆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精湛的技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徽风雅韵:千年宋韵下的盆景艺术》,将带您深入探寻徽派盆景的源起、演变、艺术特色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传承,领略其独特的“山水意境”、“人格精神”,感受那份来自古徽州大地、穿越千年宋韵的独特雅韵。 第一章:徽州文化与盆景艺术的渊源 徽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重文轻武、崇商重教、崇尚自然、追求朴素与雅致,这些文化基因深深地渗透到徽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之中。徽州盆景艺术,正是在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地域特色塑造审美: 徽州地区地处皖南山区,山峦叠翠,溪流潺潺,丰富的自然景观为徽派盆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崎岖的山石、虬曲的古松、苍劲的柏树,都成为徽派盆景创作的素材。这种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使得徽派盆景往往能呈现出雄浑壮阔的山水气象,又兼具秀丽婉约的江南韵味。 文人情怀的寄托: 徽州自古以来便是文人荟萃之地,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对盆景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盆景在他们手中,不再仅仅是植物的栽种,更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以石为骨,以木为筋,以土为肉,以水为魂”的艺术创作。他们将对山水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对品格的追求,巧妙地融入盆景之中,赋予盆景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格精神。 宋韵的传承与发展: 本书《徽风雅韵:千年宋韵下的盆景艺术》强调,徽派盆景的形成与发展,与宋代以来中国文人阶层对山水画、园林艺术的推崇息息相关。宋代山水画追求“意境”和“气韵”,这种审美理念同样贯穿于盆景创作之中。徽派盆景追求“一树一石,皆有故事”,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境,这正是宋代审美情趣在盆景艺术上的体现。 第二章:徽派盆景的艺术特征解析 徽派盆景之所以在中国盆景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在于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技法。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些特征: “骨、筋、肉、魂”的塑造: 徽派盆景极为注重树木与山石的结合。 “石为骨”: 徽派盆景善于选用太湖石、斧劈石等具有独特造型和纹理的石材,通过精心的构思和雕琢,赋予石头以生命和灵性,使其成为盆景的骨架,烘托出树木的姿态。石的形态往往模拟自然的山峦,或险峻,或平缓,与树木共同构成独立的微缩景观。 “木为筋”: 树木的选择和造型是徽派盆景的灵魂。常用的树种如松、柏、榆、枫等,都具有强健的枝干和苍劲的姿态。通过盘扎、修剪、嫁接等技法,塑造出虬曲盘旋、迎风傲骨的树形,使其枝干如同筋脉般有力地舒展,传递出顽强的生命力。 “土为肉”: 盆土的选择和配比,对于树木的生长和盆景的整体美观至关重要。徽派盆景注重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养分,并根据不同树种的需求进行调配。盆土的颜色和质感也应与树石相协调,使整体浑然一体。 “水为魂”: 水景在徽派盆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植物提供生命之源,更是营造意境、增添灵动气息的关键。通过设置小溪、瀑布、水潭等,赋予盆景以动态美,提升其艺术感染力。 “山水意境”的营造: 徽派盆景追求在咫尺盆中,展现大千世界的景象。它并非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通过对自然形态的提炼与升华,营造出富有诗意的山水画意境。 高远、深远、平远: 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原则,徽派盆景通过树石的布局、盆土的起伏,营造出或高远、或深远、或平远的视觉效果,让观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动静结合: 刚劲的树木与柔美的流水,奇峻的山石与舒展的枝条,动静相宜,构成一幅幅富有生命力的画面。 写实与写意并存: 既有对自然形态的逼真刻画,又不失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夸张,使得盆景既具象又富有抽象的艺术张力。 “人格精神”的体现: 徽派盆景的魅力,还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格精神。 坚韧不拔: 历经风雨侵蚀、饱经沧桑的古树,其虬曲的枝干、苍劲的树皮,无不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顽强生存的精神。 宁静致远: 错落有致的树石,潺潺的流水,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寄托着古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君子之风: 许多徽派盆景的造型,如松柏的正直,竹的虚心,都象征着君子的高尚品格,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 第三章:徽派盆景的技法与实践 本书将详细介绍徽派盆景创作所采用的各种技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帮助读者理解其精妙之处。 选材与育苗: 介绍如何根据创作意图选择合适的树种,以及如何从播种、扦插、压条等方式培育幼苗,为创作打下基础。 造型技法: 盘扎: 详细讲解不同材料(如铝线、铜线)的盘扎方法,如何根据树木的生长习性,将枝干盘曲出优美的形态,注意力度与角度的掌握,避免损伤树木。 修剪: 阐述枝条修剪、叶片修剪、根系修剪等技巧,如何通过修剪控制树木的生长,塑造树形,调整比例。 嫁接: 介绍不同树种的嫁接技术,如何利用嫁接改变树木的形态、增加品种的多样性,或为特定造型提供可能。 山石处理: 讲解如何对石材进行切割、打磨、钻孔等处理,使其更适合盆景的构图,以及如何将石材与树木进行稳固结合。 盆器选择与配置: 盆器的选择同样是盆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不同材质、颜色、形状的盆器如何与盆景的风格相协调,以及如何进行盆土的配置和铺设。 养护管理: 详细讲解浇水、施肥、换盆、病虫害防治等日常养护知识,确保盆景的健康生长,延长其观赏期。 第四章:徽派盆景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承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徽派盆景艺术也在不断探索与创新,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继承与创新: 现代徽派盆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技艺和审美理念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和设计理念。例如,在材料选择上可能更加多样化,在造型上可能更加追求现代感和抽象美。 文化交流与传播: 徽派盆景通过各种展览、交流活动,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与其他盆景艺术流派进行对话,增进了解,促进共同发展。 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 许多高校和专业机构开设了盆景艺术课程,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盆景艺术家,确保徽派盆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市场化与普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盆景艺术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徽派盆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也在不断拓展,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这份独特的艺术魅力。 结语 《徽风雅韵:千年宋韵下的盆景艺术》,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盆景技艺的介绍,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带我们走进古徽州,感受那份独特的风土人情,领略徽派盆景那“一石一木皆有情,一枝一叶皆有意”的艺术境界。这份融合了自然之美、人文之韵、生活之趣的艺术瑰宝,在千年宋韵的浸润下,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希望本书能引发您对盆景艺术的浓厚兴趣,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家里的阳台需要一些绿植来点缀,本想随便找一本入门级的园艺书来看。没想到,《安徽盆景》的讲解方式异常的接地气,完全没有那些故弄玄虚的腔调。对于我这种连“蟠扎”和“修剪”都分不清的新手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救星。它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解释了基础知识,比如选择合适的介质(土壤配方)时,会用“就像给孩子挑奶粉一样仔细”来比喻,生动形象极了。图文搭配的比例掌握得非常好,每一个关键步骤——从换盆的角度到根系的梳理——都有实物照片作为参考,而且照片的清晰度和光线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条枝条的走向。更贴心的是,书中还专门辟了一个章节,专门讨论如何应对城市环境下的常见问题,比如室内通风不佳、光照不足等,给出的解决方案都非常实用,而不是空谈理想化的养护条件。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盆景艺术并非遥不可及的“老干部”爱好,而是普通人也能享受的精致生活方式。

评分

我对书籍的装帧和印刷质量非常看重,因为这些细节往往反映了出版方的诚意。《安徽盆景》在这一点上做得无可挑剔。首先,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采用了略带哑光质感的特种纸,使得墨色的层次感和盆景树皮的纹理都能得到很好的表现,既能保护视力,又提升了阅读的触感。其次,本书的排版设计极具现代美感,它巧妙地将传统的水墨写意风格与现代的几何排版相结合,使得整体版面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书籍的简洁明快。在涉及特定树种的介绍时,比如对黄山松的形态描绘,作者会采用放大插页的形式,将那些关键的“S”形主干线条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视觉冲击力是普通小开本无法比拟的。对于收集者而言,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房还是客厅,都能彰显主人的品味。这种对物料和设计的执着,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

评分

这本《安徽盆景》的封面设计得非常雅致,淡雅的青绿色调,配上几笔写意的山水墨迹,初见之下便给人一种古朴而宁静的感受。我原本对盆景艺术了解不多,只是出于对安徽地方文化的好奇才翻开了这本书。然而,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工具书,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他与园林艺术的情感联结。书中大量的篇幅用于阐述“意境”的营造,比如如何通过枯山石的布局来模拟江淮大地的地貌特征,如何选用特定的苔藓和水石来营造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氛围。作者似乎对安徽的地理和人文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对盆景造型的解析之中,使得即便是最简单的树桩,在作者的笔下也仿佛拥有了生命和故事。特别是关于“驳骨”和“飞白”技法的描述,配上清晰的图示,让人能直观地感受到那种力与美的平衡。读完前几章,我简直有种想立刻去安徽寻访那些古老园林,亲手尝试修剪一盆属于自己的作品的冲动。这本书成功地将一门技艺提升到了哲学和艺术的高度,非常值得园艺爱好者细细品味。

评分

阅读《安徽盆景》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寻根之旅”。我一直对国内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安徽山水、文脉中的独特审美体系。书中深入探讨了“文人盆景”与“技术流盆景”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去雕饰”的境界,提倡模仿自然造化而非刻意雕琢。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时序变化”的感悟,作者描述了同一盆景在春华秋实、雪压枝头时截然不同的意境,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捕捉和表达,让盆景不再是静止的雕塑,而是有生命的“活物”。读完后,我不仅对徽派盆景的技法有了基础了解,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保持一份宁静和对“慢”的尊重。这本书,它滋养的是心性,而非仅仅是技能。

评分

我是一个资深的古典园林爱好者,我对书籍的评判标准通常非常苛刻,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园林艺术专著,往往容易陷入地方保护主义的窠臼,内容深度不足。然而,《安徽盆景》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其严谨的考据和对流派演变的清晰梳理。书中详细追踪了徽派盆景自宋元以来的发展脉络,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明清文人笔记和地方志作为佐证,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它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做”,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去做”。比如,书中对“皖南山水盆景”中“取势”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视觉效果上,而是追溯到徽州地区士大夫阶层对隐逸生活的精神追求,他们如何试图将胸中的丘壑微缩于案几之上,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化解读。文字的锤炼也堪称一绝,行文流畅,术语运用精准,完全没有新手作品的生涩感,读起来酣畅淋漓,感觉像是在听一场顶级的学术报告,但又不失艺术的感染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