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饲料配方集萃科普系列丛书:奶牛饲料调制加工与配方集萃》是继《新编奶牛饲料配方600例》(屠焰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之后,再次搜集整理奶牛饲料及养殖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并根据养殖场、养殖户阅读习惯修改编写而成。书中围绕奶牛生产中的饲料配方生产技术进行论述,根据实际饲料条件提供饲料配方。配方原料选用、配方技术紧跟生产现状。
《饲料配方集萃科普系列丛书:奶牛饲料调制加工与配方集萃》根据奶牛养殖的阶段划分,分别对后备牛、产奶期奶牛、干奶期和围产期奶牛的生理特点和饲养要点、营养标准进行了描述,并列举了大量饲料配方实例,适合奶牛养殖户、养殖场人员阅读参考,力求对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奶牛饲料配制的基本要领
第一节 奶牛需要的营养物质种类和特点
一、水
二、能量
三、蛋白质
四、矿物质
五、维生素
第二节 奶牛常用饲料的种类和营养特点
一、粗饲料的种类和营养特点
二、精饲料的种类和营养特点
第三节 饲料调制与日粮配合技术
一、日粮配方计算的要点
二、精料配制工艺
三、粗饲料调制的主要技术
第二章 后备牛的饲料配制及配方实例
第一节 后备牛的生理特点与饲养要点
一、哺乳期犊牛的特点及早期断奶配套技术
二、断奶后犊牛的生理特点及饲养要点
三、育成牛的生理特点及饲养要点
四、青年牛的生理特点及饲养要点
第二节 后备奶牛营养标准
一、中国奶牛的营养需要
二、美国NRC标准
第三节 后备奶牛饲料配方实例
一、犊牛代乳品产品技术标准及配方举例
二、犊牛开食料配方举例
三、断奶犊牛(3-6月龄)饲料配方举例
四、育成牛和青年牛饲料配方举例
第三章 产奶期奶牛的饲料配制及配方实例
第一节 产奶期奶牛的生理特点与饲养要点
一、泌乳初期奶牛的生理特点及饲养要点
二、泌乳高峰期的生理特点及饲养要点
三、泌乳中后期的生理特点及饲养要点
第二节 产奶期奶牛营养标准
一、中国奶牛饲养标准
二、NRC(美国)奶牛饲养标准
三、干物质采食量
第三节 产奶期奶牛饲料配方
一、产奶期奶牛日粮配制中原料的选择原则
二、产奶期奶牛饲料配方实例
第四章 干奶期和围产期奶牛的饲料配制及配方实例
第一节 干奶期和围产期奶牛的生理特点与饲养要点
一、干奶期
二、围产期
第二节 干奶期和围产期奶牛营养标准
第三节 干奶期和围产期奶牛饲料配方
一、精料配方
二、全混合日粮配方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棉籽饼粕
因加工条件不同,棉籽饼粕的营养价值相差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棉籽壳是否去掉、比例多少。完全脱了壳的棉仁所制成的饼粕叫棉仁饼粕,粗蛋白含量可达43%-44%,而不脱掉棉籽壳的棉籽制成的棉籽饼粕,粗蛋白含量不足22%,在使用时应加以区分。
棉籽内含有对动物机体有害的物质——棉酚和环丙烯脂肪酸,一般质量比较好的棉粕棉酚含量较低。牛的瘤胃微生物可以分解棉酚,所以棉酚对牛的毒性相对较小。棉籽粕在瘤胃内的降解速度较慢,过瘤胃蛋白质比大豆粕高(45%左右),市场价格相对大豆粕较低,可作为良好的蛋白质饲料来源,适量使用可提高奶牛的乳脂率。通常棉籽粕在奶牛饲料中的用量可占精饲料的8%-10%,质量较好的棉籽粕最多不超过15%,否则可影响奶牛的繁殖性能。在母牛干奶期,即临产前建议不要给牛饲喂棉籽粕,以防奶牛产前棉酚中毒。种公牛也不要用棉籽粕,棉酚会影响繁殖率。
(3)菜籽饼粕
菜籽饼粕的蛋白质含量中等,在36%左右。菜籽粕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为38%和1.7%,而菜籽饼的为34.3%和9.3%。微量元素中铁含量较高,其他元素含量较少。菜籽饼粕含有有毒成分——促甲状腺肿素和芥子酸,适口性差,且有一定毒性,故奶牛饲料中菜籽饼粕使用量一般在15%以下,精料中一般建议添加量为5%-10%,产乳量和乳脂率均正常,青年母牛和犊牛饲料中也可使用少量的菜籽饼粕。奶牛添加量大时,可考虑添加一定量的糖蜜等原料,弥补适口性差的问题,同时考虑毒素含量超标。
(4)花生仁饼粕
脱壳后榨油的花生仁饼粕,营养价值高,是饼粕类饲料中可利用能量水平最高的饼粕;粗蛋白含量也很高,可达44%以上;精氨酸含量高达5.2%,是所有动物、植物饲料中最高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与其他饼粕类饲料相近似。花生饼粕的一个特点是,适口性极好,有香味,多数动物都很爱吃。花生饼粕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含量比较平衡,利用率也很高,但赖氨酸及含硫氨基酸需要补充。
花生仁饼粕很易染上黄曲霉菌,因此花生饼粕应随加工随使用,不要长时间贮存。牛料中可使用花生饼粕,饲喂效果不次于大豆饼粕。因其适口性好,可做犊牛的开食料。用于奶牛日粮中尚有催乳和促生产作用。
……
前言/序言
近年来,我国奶牛业发展迅速。2011年底,我国奶牛存栏数由2000年的488.7 万头上升至1470万头;全年奶类总产量约为3825万吨,同比增长2.1 010,生产趋于稳定。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牛奶的消费量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远低于我国的周边邻国比如印度。我国奶牛养殖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含量较低,饲料和饲养管理技术薄弱。尤其是伴随着奶业的快速发展,奶业所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例如“婴幼儿奶粉事件”后,人们对乳制品的质量安全达到了零容忍,这对我们的奶牛养殖业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要提高奶牛产奶量、保障乳品安全,需要尽快提高养殖场、养殖户的饲养技术,传播科学的饲料配方和饲料配制技术。
本书是继《新编奶牛饲料配方600例》(屠焰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之后,再次搜集整理奶牛饲料及养殖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并根据养殖场、养殖户阅读习惯修改编写而成。书中围绕奶牛生产中的饲料配方生产技术进行论述,根据实际饲料条件提供饲料配方。配方原料选用、配方技术紧跟生产现状。
本书根据奶牛养殖的阶段划分,分别对后备牛、产奶期奶牛、干奶期和围产期奶牛的生理特点和饲养要点、营养标准进行了描述,并列举了大量饲料配方实例,适合奶牛养殖户、养殖场人员阅读参考,力求对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国内专业杂志上的最近报道和论述,在此对有关作者表示感谢!
因作者水平有限,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奶牛饲料调制加工与配方集萃》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奶牛养殖者、饲料加工企业以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本全面、实用且具有深度的参考资料,聚焦于奶牛饲料的科学调制、精细加工及经典配方集萃。本书内容紧密围绕现代奶牛生产对营养、健康和效益的更高要求,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影响奶牛饲料效果的关键因素,并提供了大量经过实践检验的配方,以期帮助读者优化饲料结构,提高奶牛生产性能,降低养殖成本,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奶牛营养需求与生理基础 在深入探讨饲料配方和加工技术之前,本书首先构建了扎实的奶牛营养学理论基础。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不同生理阶段(如泌乳期、干奶期、生长育成期)奶牛的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关键营养素的生理需求。 能量代谢与需求: 深入分析了奶牛能量需求的主要来源(维持、生产、繁殖、生长)及其影响因素,如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环境温度、活动量等。介绍了能量测定方法和能量平衡的概念,并重点讲解了不同能量饲料(如粗粮、糖蜜、脂肪)的能量利用效率及其在配方中的考量。 蛋白质与氨基酸: 详细阐述了蛋白质在奶牛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途径,以及粗蛋白、可消化蛋白、瘤胃降解蛋白(RDP)和瘤胃不可降解蛋白(RUP)的概念。重点分析了奶牛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特别是赖氨酸和蛋氨酸在乳蛋白合成中的关键作用。介绍了不同蛋白质饲料(如豆粕、菜粕、棉粕、苜蓿草)的营养价值、适口性和瘤胃降解特性。 瘤胃微生物与发酵: 深入剖析了瘤胃微生态系统对饲料消化利用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瘤胃微生物(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的种类、功能及其对饲料的转化过程。讲解了瘤胃发酵产物(挥发性脂肪酸VFAs,如乙酸、丙酸、丁酸)的生成机制及其对奶牛能量供应和瘤胃健康的影响。强调了通过调整饲料配方和加工方式来优化瘤胃发酵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 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系统介绍了奶牛必需的宏量矿物质(钙、磷、镁、钾、钠、氯、硫)和微量元素(铁、铜、锌、锰、硒、碘、钴)在奶牛生长、繁殖、免疫和乳品生产中的生理功能。详细阐述了各矿物质之间的拮抗与协同作用,以及饲料中矿物质缺乏或过量的危害。提供了不同矿物质饲料的营养成分及在配方中的应用建议。 维生素: 重点介绍了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B族、C)在奶牛体内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免疫系统、繁殖能力、骨骼发育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饲料来源维生素的稳定性,以及在饲料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问题。强调了添加稳定型维生素预混料的重要性。 水: 尽管水是饲料中最基础的成分,但本书也对其在奶牛生产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强调了充足、清洁饮水的必要性,以及饮水量与采食量、产奶量、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第二部分:奶牛饲料的调制加工技术 在理解了奶牛的营养需求后,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的饲料调制加工手段,最大化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消化利用率,并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储存性。 粗饲料的调制与加工: 青贮饲料: 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如玉米青贮、苜蓿青贮、草青贮)的青贮原理、制作工艺(如割倒、萎蔫、填压、封存)、影响青贮质量的因素(如初始原料品质、乳酸菌接种、封存措施)。分析了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消化率及其在奶牛日粮中的应用。 干草与精干草: 介绍了干草的收割、干燥、储存技术,以及影响干草品质的因素(如适时收割、快速干燥、防雨防霉)。重点讲解了精干草(如苜蓿草、三叶草)的营养优势及其在配方中的重要地位。 秸秆的氨化与生物处理: 针对秸秆等低品质粗饲料,详细介绍了氨化(如尿素氨化)、生物发酵等处理技术,以提高其粗蛋白质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改善适口性和消化率。 精饲料的加工技术: 谷物的粉碎: 讲解了不同粉碎方式(如锤片式粉碎、辊式粉碎)对谷物颗粒大小、粉尘率的影响,以及颗粒大小对奶牛消化率和瘤胃健康的作用。强调了根据不同谷物特性和奶牛生理阶段选择合适的粉碎方式和细度。 膨化与挤压: 详细介绍了膨化和挤压技术的工作原理、设备特点及其对饲料营养成分(如淀粉糊化、蛋白质变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膨化大豆、膨化玉米等产品在提高饲料消化率、降低抗营养因子方面的优势。 颗粒饲料的制粒: 介绍了制粒的原理、设备(如环模制粒机),以及制粒过程中温度、湿度、压力等工艺参数对饲料品质的影响。分析了颗粒饲料的优势,如改善适口性、减少分级、便于储存和运输。 液体饲喂系统: 探讨了液体饲料的概念、组成、优点(如精确配比、提高采食量、改善适口性)以及液体饲喂系统的设计与管理。 饲料的混合与均匀性: 强调了饲料混合均匀性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类型混合机(如卧式混合机、立式混合机)的特点。介绍了检测混合均匀性的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在混合过程中出现饲料分级和粘结现象。 饲料的添加剂: 详细介绍了各类饲料添加剂的功能、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 瘤胃缓冲剂: 如碳酸氢钠、氧化镁,用于稳定瘤胃pH,预防酸中毒。 瘤胃微生物制剂: 如益生菌、酵母菌,用于改善瘤胃微生态环境。 瘤胃调控剂: 如离子载体(如莫能菌素),用于改变瘤胃发酵途径,提高能量利用率。 霉菌毒素吸附剂: 用于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 抗氧化剂、防腐剂: 延长饲料保质期。 生长促进剂(酌情介绍,视地域法规而定): 酶制剂: 改善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饲料储存与管理: 强调了饲料储存环境(温度、湿度、通风)的重要性,以及防止饲料霉变、虫蛀和变质的措施。 第三部分:奶牛饲料配方集萃与应用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其核心内容——奶牛各类饲料配方的集萃与应用指导。这一部分提供了大量针对不同生产目标、不同生理阶段、不同饲料原料组合的经典配方,并对其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解读。 配方设计原则: 再次强调了配方设计应遵循的五大原则:营养均衡、经济效益、适口性与采食量、饲料稳定性与安全性、以及结合当地饲料资源。 不同生理阶段的配方: 泌乳牛配方: 针对不同产奶量水平(如中高产、高产)、乳脂率、乳蛋白率的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日粮配方。重点关注能量、蛋白质(RUP/RDP比例)、瘤胃调控、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给。 干奶牛配方: 区分了围产期(临产期)和干奶期早期的配方。重点关注负能量平衡的预防、钙磷平衡、镁的供给、维生素E和硒的强化,以及诱导产奶(calving induction)的营养策略。 后备牛(育成牛)配方: 针对不同生长阶段(如羔牛、育成牛、青年牛)的营养需求,设计了满足生长发育、体格形成和早期繁殖能力的配方。 公牛配方: 针对种公牛的维持、配种性能和健康需求设计的配方。 基于不同原料的配方: 以玉米为基础的配方: 介绍了以本地易得的玉米为主要能量来源的配方设计。 以小麦/大麦为基础的配方: 适用于小麦/大麦产量较高的地区。 以大豆为基础的配方: 重点介绍高品质大豆或膨化大豆的利用。 粗饲料比例调整配方: 针对粗饲料丰富或粗饲料利用率较低的情况,设计相应的配方。 特殊用途配方: 乳脂率/乳蛋白率提升配方: 针对需要提高乳脂率或乳蛋白率的生产需求。 牧场轮牧管理下的配方: 结合牧草营养变化,调整精料补充方案。 应对极端环境(高温、寒冷)的配方: 考虑环境应激对奶牛营养需求的影响。 配方实例解析: 对提供的每一个配方,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 目标群体: 适用于何种奶牛、何种生产阶段。 设计思路: 为什么选择这些原料,各原料在配方中的作用。 关键营养指标: 能量、蛋白、纤维、矿物质、维生素等关键指标的估算。 使用注意事项: 提醒读者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如原料的替代、饲喂量调整等。 配方软件与工具的应用(可选): 简要介绍一些辅助配方设计的软件或工具,帮助读者更便捷地进行配方优化。 本书的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严谨的理论分析,又有贴近实际生产的配方设计。 内容全面深入: 覆盖奶牛营养、饲料加工、配方设计等各个环节。 配方丰富实用: 提供大量经过验证的配方,并附有详细的解析。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专业术语,力求让广大养殖户和基层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 紧跟行业发展: 吸收国内外奶牛饲养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奶牛饲料科学,深刻理解饲料调制加工的重要性,并能够根据自身条件,科学地设计和调制出满足奶牛营养需求、提高生产效益的优质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