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谱丛书:五七炮进三兵对屏风马

中国象棋谱丛书:五七炮进三兵对屏风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锦祺 等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象棋
  • 象棋谱
  • 五七炮
  • 对屏风马
  • 开局
  • 战术
  • 残局
  • 进三兵
  • 棋谱
  • 对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16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838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6
字数:3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运昌,棋运兴。近年来,中国棋坛出现的繁荣局面。欣闻经济管理出版社即将出版“中国象棋谱丛书”,十分惊喜。据悉,《中国象棋谱丛书》全套按布局分类,共43册,精选了近十年来国家赛事特级大师、大师的精彩对局,并辅以优秀业余选手于弈天网的赛事棋局。这套丛书是棋坛的一朵奇葩,内容全是对局记录,没有一句评注。
   什么样的棋谱是好棋谱,什么样的棋谱对初、中级象棋爱好者提高棋艺更有帮助?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经济管理出版社郝光明先生提出:按布局分类,用大师的看法注解大师的棋局,保持棋谱的“原法原味”,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象棋的意境。

作者简介

赵冬,安徽毫州人。中国象棋大师,国家级裁判员。现为安徽棋院主教练。2003年全国个人赛女子甲组第8名。
刘锦祺,辽宁锦州市人。中国象棋一级裁判员,《棋艺》杂志撰稿人,秋雨夜象棋网站管理员。先后出版《象棋十三冠军短局集》,《智者之战》(赵冬合著),《群雄逐鹿》,《王者之战》,等十一本著作。
毕金玲,黑龙江大庆市人。象棋人机名手,《棋艺》,杂志[网开一面]版撰稿人之一。

目录

第一章 黑兑边卒
第1局 于幼华和苗利明
第2局 邱东负张强
第3局 张中宏胜党斐
第4局 赵国荣胜曾益谦
第5局 尚威和赵国荣
第6局 陶汉明胜林宏敏
第7局 柳大华和吕钦
第8局 蒋川胜柳大华
第9局 许银川胜柳大华
第10局 阮成保胜翁翰明
第11局 蒋川胜谢卓淼
第12局 李鸿嘉胜黄仕清
第13局 蒋川和赵国荣
第14局 许银川和赵国荣
第15局 蒋川负赵国荣
第16局 赵鑫鑫胜赵国荣
第17局 蒋川胜赵国荣
第18局 蒋川和孙勇征
第19局 李鸿嘉和景学义
第20局 张国凤负胡荣华
第21局 赵鑫鑫胜赵国荣
第22局 许银川胜李锦欢
第23局 于幼华和赵国荣
第24局 徐天红和柳大华
第25局 吕钦胜赵国荣
第26局 汪洋和吕钦
第27局 赵国荣负许银川
第28局 于幼华和赵国荣
第29局 赵国荣胜吕钦
第30局 赵国荣和吕钦
第31局 吕钦和徐天红
第32局 于幼华负许银川
第33局 赵鑫鑫胜黄仕清
第34局 赵国荣负许银川
第35局 许银川和吕钦
第36局 洪智和胡荣华
第37局 邱东胜景学义
第38局 谢靖胜徐超
第39局 柳大华负汤卓光
第40局 金波胜黄海林
第41局 郝继超胜陈卓
第42局 王天一负赵国荣
第43局 金波胜聂铁文
第44局 谢靖和赵国荣
第45局 苗永鹏胜张江
第46局 谢靖和陶汉明
第47局 武俊强胜陈富杰
第48局 蒋川胜聂铁文
第49局 赵鑫鑫和苗利明
第50局 郑惟桐和吕钦
第51局 苗利明胜郭莉萍
……
第二章 黑飞右象
第三章 黑飞左象
第四章 黑马踏边兵
第五章 黑起横车
第六章 红先平七路炮
第七章 网络对局

前言/序言


博弈之道,运筹帷幄:中国象棋谱丛书系列之《五七炮进三兵对屏风马》 引言 在中国象棋波澜壮阔的棋海之中,棋谱的传承与演进,如同文明的血脉,源远流长。它们不仅是无数棋手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与“勇”、“谋”与“断”的生动体现。《中国象棋谱丛书》的问世,正是为了系统性地梳理、汇集和推广这些宝贵的棋弈财富,为广大象棋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本系列丛书,力求以严谨的态度,精选棋谱,深挖实战,解析精妙,致力于将古今中外的经典对局、精湛的战术理论、以及各流派的独特风格,一一呈现给读者。 在《中国象棋谱丛书》的众多精选中,《五七炮进三兵对屏风马》,是一部承载着无数棋坛传奇,凝聚了无数棋手心血的扛鼎之作。此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一个极为经典且充满变数的开局——“五七炮进三兵”对“屏风马”的厮杀。这两个开局,在现代中国象棋竞技舞台上,几乎是“常客”般的存在,其出招的频率之高,变化之复杂,战术之精深,都足以让任何一位象棋爱好者为之着迷。本书的编写,旨在为读者深度剖析这一经典对局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从开局的布阵策略,到中盘的战术博弈,再到残局的收官技巧,无不力求做到详尽、透彻。 一、 五七炮:锐不可当的进攻利器 “五七炮”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极富生命力的开局,以其迅猛的攻势和直接的棋风著称。其核心思想在于,炮在开局阶段就迅速占据棋盘的有利位置,通常是直接瞄准对方中路,或是通过变招与另一侧的马形成配合,构建强大的火力网。书中对“五七炮”的介绍,将从其最基础的行棋思路讲起,比如: 一、二步的快速出动: 详细解析“五七炮”如何通过早期迅速出动车、马、炮,快速形成攻击态势。例如,当红方采用“五七炮”时,通常会通过“炮二进五”或“炮二平七”等手段,快速将炮调至前线,配合车马的挺进。 炮的灵活运用: 深入剖析“五七炮”中炮的多种变化,包括“当头炮”、“巡河炮”、“塞象眼”等,以及不同位置下炮所能发挥的威力。书中会通过大量实战案例,展示炮在不同阶段的攻击、牵制、甚至弃炮换取优势的妙用。 车马协同作战: 重点阐述“五七炮”中车与马的配合。例如,如何通过马的跳跃,为炮的火力开辟通道;又如,如何利用车的远程打击能力,配合炮的近距离攻击,形成“车炮协同”的杀招。 炮的战术价值: 不仅展示炮的攻击性,更会深入探讨炮在防守、牵制、诱敌深入等方面的战术价值。例如,如何利用炮的“隔山打牛”特点,封锁对方要道,为己方棋子争取空间。 “五七炮”的后续变化: 随着棋局的深入,“五七炮”的阵型并非一成不变。书中将详细介绍,在面对不同对手的应招时,“五七炮”可能演变出的多种阵型,以及相应的进攻策略。例如,如何应对对方的“屏风马”、“龟背炮”等。 二、 屏风马:坚不可摧的防御壁垒 与“五七炮”的锐气相辅相成,“屏风马”则以其严密的防守和稳健的棋风,成为棋坛上的一道坚固防线。它的特点在于,通过将马布置在相对靠后的位置,形成类似“屏风”般的保护,有效抵挡住对方从正面而来的强大攻势,同时为己方伺机反击创造条件。本书对“屏风马”的解读,将侧重于其防御体系的构建和反击的时机把握: 马的战略性部署: 详细讲解“屏风马”中,马如何通过“沉底马”、“盘河马”、“卧槽马”等不同位置的部署,构建起坚实的防御体系。书中会分析不同位置下马的防御效用,以及如何通过马的调动,化解对方的直接威胁。 车马的配合防守: 重点阐述“屏风马”中,车与马如何协同作战,形成坚不可摧的防守阵型。例如,如何利用车的远程控制能力,配合马的近距离阻击,封锁对方的进攻路线;又如,如何通过车的“坐角”、“守底”等招法,稳固阵脚。 “屏风马”的战术反击: “屏风马”并非一味防守,其精髓在于“守中带攻”。书中将深入分析,在稳固防守的同时,如何抓住对方进攻中的破绽,及时发动反击。例如,如何利用马的牵制作用,配合车炮的攻击,打出“暗度陈仓”般的反击。 “屏风马”的灵活应变: 面对“五七炮”等进攻性开局,“屏风马”的应招至关重要。书中将详细解析“屏风马”在不同阶段的应招策略,以及如何根据对方的棋路,调整己方的防御重点,化解危机,并伺机转守为攻。 “屏风马”的残局功力: “屏风马”的稳健棋风,也为其在残局阶段打下良好基础。书中会分析,“屏风马”在残局阶段,如何利用剩余棋子的优势,通过精妙的计算和布局,最终赢得胜利。 三、 五七炮进三兵对屏风马:经典对局的深度解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五七炮进三兵”对“屏风马”这一经典对局的深度解析。这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棋谱,而是对这一对局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个变招,都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 开局初探: 书中将从最基础的行棋入手,展示“五七炮进三兵”如何应对“屏风马”的几种主要变例。例如,红方如何通过“进三兵”来巩固中路,同时为炮马提供支持;黑方又如何通过“屏风马”来稳固阵脚,并伺机反击。 中盘激战: 这一阶段是本书的重中之重。作者将精选无数经典对局,通过棋谱演示,详细分析双方在中盘阶段的战术博弈。 进攻与防守的拉锯: 深入剖析“五七炮”的凶猛攻势如何层层推进,而“屏风马”又如何层层化解,双方在得失之间的微妙权衡。 战术组合的运用: 重点解析双方如何运用各种战术组合,例如“车炮协同”、“马炮配合”、“车马配合”等,来制造杀机或化解危机。 关键节点分析: 对于一些极其复杂的局面,书中将通过详细的棋谱步骤,以及作者的独到见解,指出关键的“着眼点”和“死角”,帮助读者理解为何某一步棋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心理博弈: 在高级别的对局中,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书中也会适时地提及,棋手在关键时刻如何通过决策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从而占据优势。 残局收官: 即使在中盘阶段占据优势,残局的处理也至关重要。“屏风马”以其稳健著称,在残局中往往能够发挥其优势。书中将分析“五七炮”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突破,而“屏风马”又如何利用其坚实的阵型,通过精准的计算,一步步走向胜利。 实战演练与点评: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丰富的实战案例。书中会收录来自顶尖棋手的实战对局,并对这些对局进行详细的点评。作者将站在更高层面,分析棋手的思路,指出其中的得失,并给出更优的走法。这种“点评式”的解析,能够让读者不仅看到棋谱,更能理解棋谱背后的逻辑。 理论提升: 除了实战,本书还会提炼出“五七炮进三兵”和“屏风马”这两个开局在理论上的核心要点,例如: 基本定式: 梳理开局阶段的最常用、最精妙的定式变化,帮助读者建立起坚实的开局基础。 常见陷阱: 揭示在这一对局中,双方可能遇到的常见战术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和利用这些陷阱。 全局观念: 强调在复杂的局面下,如何保持全局观念,不被局部的得失所迷惑,从而做出最有利于全局的决策。 临场判断: 教授读者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棋局中,进行准确的临场判断,从而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 四、 目标读者与阅读价值 《中国象棋谱丛书:五七炮进三兵对屏风马》一书,面向的读者群体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初学者: 对中国象棋有基本了解,希望系统学习经典开局,打下坚实基础的爱好者。 进阶者: 已经掌握一定象棋知识,希望深入研究“五七炮”和“屏风马”这两个经典对局,提升实战水平的棋手。 高手: 追求棋艺巅峰,希望通过对经典对局的反复钻研,领悟更高层次的战术思想和心理博弈的资深棋手。 象棋爱好者: 任何对中国象棋文化和智慧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能提供一次深入的文化体验。 本书的阅读价值体现在: 实战指导性强: 通过大量的实战案例和详细点评,读者可以直接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战中,快速提升棋艺。 理论深度够: 对“五七炮”和“屏风马”的理论解析深入浅出,既有宏观的全局观,也有微观的细节把握。 知识系统化: 将这一经典对局的方方面面进行梳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全面掌握。 文化传承意义: 展现了中国象棋的博大精深,是对传统智力运动的传承和发扬。 结语 《中国象棋谱丛书:五七炮进三兵对屏风马》是一部集理论、实战、分析、指导于一体的象棋力作。它不仅是棋友们案头必备的“兵器”,更是棋艺道路上的一盏明灯。通过对本书的学习,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在“五七炮”与“屏风马”的博弈中,领略到中国象棋的无穷魅力,提升自己的棋艺水平,并在棋盘上挥洒出属于自己的智慧与激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通往象棋智慧殿堂的一把金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难度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功底,否则初学者可能会在密集的符号和复杂的树状图前望而却步。但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棋龄,渴望从“会下”跃升到“精通”的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座宝库。书中的章节划分逻辑极其严密,从最基础的转入点到极为刁钻的残局处理,过渡得浑然天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定式时所采取的立场——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会列出正反双方的理论依据,并引用现代计算机分析的结果作为参考,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利弊。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极高,即使未来理论有所更新,这些底层逻辑的分析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评分

与市面上许多只注重“快餐式”攻略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棋手坐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思考。它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所有的变化都推向最完美的“教科书式”结局,而是大量引入了实战中的“陷阱”和“变招”。比如,在分析到某个关键的弃子变化时,作者会特意标注出历史上有哪些顶尖高手在这里失手,并深入分析了失手的原因——是时间压力,还是对全局形势判断的偏差?这种对“人”的因素的考量,让整本书的理论立刻鲜活了起来。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到我的网络对弈中,虽然胜率提升得不那么立竿见影,但我的棋局的“质量”明显提高了,不再是那种盲目乱冲的局面,而是每一步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这种由内而外的提升,才是真正的高手之道。

评分

这本厚厚的象棋专著,光是书名就透露出一种深邃和专业,但实际翻开扉页,我才真正领会到它的魅力所在。首先,它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字体大小适中,图例清晰,即使是像我这样偶尔会因为复杂的棋局推演而感到气馁的棋手,也能很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书中对“五七炮”这一常见开局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它不仅仅是罗列招法,更重要的是阐述了每一步背后的战略意图和心理博弈。我特别喜欢它对“屏风马”应对的讨论,作者似乎能提前预知我对某种变化的不解,然后在接下来的段落中,用一种非常耐心的口吻,层层剥茧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个看似冒险的走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防守哲学。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中局的理解又提升了一个台阶,不再满足于死记硬背招数,而是开始尝试在实战中去体会布局背后的“气势”。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在这个什么都讲究电子化的时代,拥有一本实体的好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书里附带的一些历史对局赏析,简直是锦上添花。作者不仅仅是复盘棋谱,更像是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描述了棋手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是如何构建出如此精妙的战术体系的。这些背景知识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象棋文化的理解,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更是一种流传千年的智慧结晶。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常备案头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是一个偏爱研究残局的棋迷,起初对这本书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开局阶段,但当我翻到关于中局转入残局的过渡章节时,彻底被吸引住了。作者对于如何利用兵种优势进行“磨杀”的论述,简直是艺术。他没有简单地给出“走A”或“走B”的答案,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不同兵型下,车、马、炮的相互配合与制衡关系。有一种局面,涉及到双方兵力在边路的僵持,我过去总以为只能是和棋,但书中通过精妙的先手布局,竟然能找到一个微弱的突破口,最终将优势转化为胜势。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全局平衡感的把握,让人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仿佛自己正坐在棋盘前,与远方的对手进行着无声的较量。

评分

其实我买之前也知道只是棋谱的一个辑录,书欠扁也说了没任何评论的,但是我还是买了,当资料看了。当然,里边说明了为何这样回归传统编辑这种棋书。

评分

质量一般吧,不过价格也不贵.只是不知道四年级的女儿会不会感觉难.

评分

打谱挺有效果

评分

不错的书,各位棋友的首选

评分

书不错,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评分

书很好,下次再买

评分

产品不错还可以......

评分

不错的书本,给儿子买的。

评分

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