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
○书香累世的陈微明,何以由“名儒”变身“武痴”?
○得杨澄甫亲传,《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重现太极拳授受过程
○二水居士广据史料经典,严谨点校
○阐明“抟气致柔、动静交修”之拳理
陈微明出生在累世为儒的家族,担任过《清史稿》的编修,他何以会开设拳社、鬻拳课徒?又怎么以文入武,以武入道,走上性命之学践行之路?
著名太极学者二水居士通过解读《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揭秘了以太极拳为代表的近代武学,如何向先秦至宋明的圣人之学汲取精华,升华为修身明道的大学问。
本书在民国原版影印的基础上加以全新校注,载陈微明之师杨澄甫早期拳照,为研究杨家太极拳的重要史料。
陈微明(1881—1958年),湖北蕲水人,曾任清史馆纂修之职,30岁习太极拳,以文入武,终成武术名家。师从孙禄堂、杨澄甫等武术大师,创立致柔拳社,是继杨澄甫之后的杨式太极中兴人物。
二水居士,著名太极学者,师从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
创立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校注出版《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太极法说》等书。
剖晰毫芒。
——李景林
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解此,可以读是编矣。
——陈三立
观是书,知太极拳术之体用与道合矣。
——潜道人
《太极拳术》
张真人传
太极拳源流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式
合步推手
顺步推手
活步推手
太极拳论注
太极合老说
……
《太极剑》
……
《太极答问》
太极拳源流之补遗与小说之辩正
太极拳之姿式
太极拳之推手
太极拳之散手
太极拳之劲
太极拳之导引及静坐法
学太极拳者之体格及成就
太极拳之效益
太极拳单式练法
太极拳单式图
……
太极拳之姿式
问:太极拳自揽雀尾至合太极,七十余式①,三丰时所传。即是如此,抑有所变动耶?
答:闻以前太极拳,是单式练法,而不连贯。不知始于何时,将单练之各式,连为一气。以愚意揣之,大约始于王先生宗岳。因先生所作《太极拳论》,有各式之名目,系连为一气也。故宗岳先生,对于太极拳术,其功绝伟。若不连为一气,恐早失其传矣。
注释
①七十余式:式势计算方式不尽相同,概说其数。
二水按:微明先生《太极拳术》目录下之“太极拳式”自“太极起式”至“合太极”,合计八十式。而正文则以“揽雀尾”起,述至“合太极”,凡图例五十帧,文字详述五十四例,重复略说二十余式。且目录中“左右分脚”为一式,正文详述为“左分脚”“右分脚”两式。目录中“揽雀尾”“单鞭”皆作两式,正文详述简作“上步揽雀尾单鞭”,或简作“进步揽雀尾单鞭”……
……
余从永年杨澄甫先生学太极拳八年,以资质鲁钝,故有所疑,辄喜请问。先生亦不惮烦,谆谆诲余。中间先生南游,余曾从少侯先生学三月,亦颇闻其绪论。乙丑来沪,创办致柔拳社,教授太极拳。当时太极拳之名,知者尚鲜。不谓四年以来,风发云涌,学者必太极拳之是学,教者必太极拳之是教,浸浸乎盛矣。或谓余太极南来,先锋当属之君,余何敢当哉。太极拳之普及兴盛,可以强种国,固足欣幸。然又恐其泛滥而失其本源,流动而忘其规矩,溷杂而违其精意,是不可不虑也。爰以平日闻诸先生之讲说,作为问答若干节,聊以贡于有心于太极者。所不知者,不敢言也。再者每得各方赐书,问函授之法。太极拳运转圆曲,绵绵不断,口传手授,尚难得其准则,何能以笔墨形容。然昔许宣平,传三十七势,本是单式练法。今师其意,将太极拳中最要之式择出,为单练式,详细叙说,加以图式,较为简易可明,虽不连贯,其有益于却病延年,无丝毫之异也。
已已秋陈微明识于吉祥轮室
我一直以来对那些深入挖掘传统技艺“道”与“术”关系的著作抱有浓厚的兴趣。很多关于古代技艺的记载,往往是只言片语,或者被过分神化。我希望能找到一套能够剥离掉那些玄乎其表的描述,直抵核心“术”理的系统性整理。这种整理必须要有极强的体系化思维,将零散的经验总结成可复现、可理解的框架。它不应该只停留在对历史文本的简单复述,而应该体现出编者对整个技术脉络的深刻洞察力,能够预判读者在实践或理解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并提前给出精妙的解答或注解。这种“前瞻性”的整理,才能真正体现出汇辑者的学术功力和对传统的敬畏之心。
评分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我非常看重一部作品的叙事节奏和语言的韵律感。一本好的书,即使是严肃的学术著作或技术汇编,也应该在行文间流淌出一种内在的美感。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克制而有力的叙事,它不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依靠严谨的逻辑和精准的用词来构建知识体系的宏伟框架。文字的排布、段落的起承转合,都应服务于内容的清晰传达和读者的心神引导。想象一下,阅读的过程如同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历史长河中漫步,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向,每一步都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这种流畅性,是衡量一部汇编类书籍是否“活”起来的关键,而不是一堆生硬的资料堆砌。
评分作为一名注重实证和交叉研究的学者,我对任何汇编类书籍的注释和引证体系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我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资料罗列,而是建立在扎实文献基础上的多维度参照。例如,对于某一术语的变迁,我希望看到不同朝代的文献对比,甚至是与同时期其他文化领域的相关记载的交叉印证。这套书如果能做到,就不仅仅是“辑注”那么简单,它就成为了一个微型的研究平台。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注释的深度——它能否揭示出文献背后的社会背景、技术语境,甚至是一种失传的思维模式?只有当注释本身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时,这部汇辑才算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起点。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觉得分量十足,很有收藏价值。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内页印刷清晰,字体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研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上的烫金字体,低调又不失雅致,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精品。装帧不仅仅是保护内容,更是一种仪式感,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对里面的知识抱有敬意。对于像我这样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说,好的装帧设计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让每一次接触都成为一种享受。这不仅仅是买了一套书,更像收藏了一件工艺品。书的开本适中,拿在手里既有厚实感,又不至于笨重,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些关于古代兵器形制和技艺传承的古籍整理工作,深感很多珍贵资料散佚或解读困难。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有深度考据,又能提供清晰图解和详细注释的权威版本。市面上很多整理本往往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流于表面,缺乏对核心技术细节的挖掘。真正好的整理本,应当是搭建起古今学者之间的桥梁,既尊重原文的古朴性,又能用现代的语言体系去阐释其精髓。它应该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引导读者一步步穿越时空的阻隔,领会古人智慧的精妙之处。理想中的整理本,应当是兼具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的综合体,能让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也能窥见一斑,而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尖之物。
评分经典书籍,好好研究研究
评分经典著作!值得拥有!
评分非常好的一次购物经历!
评分经典必须收藏
评分这个系列的书籍不错
评分好
评分杨式太极精华尽在书中。是本难得的好书。
评分还不错,搞活动买的
评分经典著作!值得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