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装配与维修技术

模具装配与维修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跃华 等 编
图书标签:
  • 模具
  • 装配
  • 维修
  • 技术
  • 机械制造
  • 工业工程
  • 模具设计
  • 生产工艺
  • 设备维护
  • 制造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683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607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简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页数:23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模具装配与维修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模具的加工,模具的装配,模具的安装调试,模具的使用、维护与修理等。
本书采用以一副模具作为项目主线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模具的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用一副简单冲裁模的制造过程实例,对模具制造顺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具体的讲解和图解,还简介了其他典型模具的装配和安装等。
书中插入了大量的三维图,内容新颖、先进、通俗易懂。

目录

前言
第1章 模具的加工
1.1 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基础知识
1.1.1 工艺规程知识
1.工艺规程
2.工艺规程的内容及制定方法
3.工艺文件的形式
1.1.2 模具加工相关基本概念
1.2 模具零件的基本加工工序
1.2.1 毛坯的制备
1.毛坯的种类
2.选择毛坯的形式及原则
3.毛坯尺寸的确定
4.毛坯的制备方法
1.2.2 车削加工基本知识
1.车床
2.刀具用途及常用材料
3.车削三要素
1.2.3 铣削加工基本知识
1.铣床
2.铣削的应用及刀具
3.铣削方式
4.铣削的四个加工参数
1.2.4 磨削加工基本知识
1.磨床
2.磨削的应用及刀具(砂轮)
3.磨削方法
1.2.5 热处理加工基本知识
1.热处理的概念
2.热处理操作的三个阶段
3.热处理的主要形式
1.2.6 电加工基本知识
1.电火花成形加工
2.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加工
1.2.7 模具加工中的钳工操作技能
1.划线
2.钻孔、扩孔
3.锪孔
4.铰孔
5.攻(套)螺纹加工
1.3 模具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及技术要求
1.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审查
2.零件的技术要求审查
3.模具零件加工机床与工艺装备的选择
1.4 冲裁凸模的加工工艺过程
1.4.1 圆形冲裁凸模的加工
1.冲裁凸模零件图分析
2.冲裁凸模的结构工艺性及技术要求
3.圆形凸模的加工工艺过程
4.凸模毛坯的选择与制备
5.圆形凸模毛坯的回火
6.圆形凸模的车削加工
7.圆形凸模的淬火处理
8.圆形凸模的磨削加工
9.圆形凸模的切头加工
10.凸模两端的磨削
1.4.2 非圆形冲裁凸模的加工
1.非圆形凸模的毛坯制备
2.非圆形凸模的加工参数计算
3.确定加工过程及编制工艺文件
4.非圆形凸模的加工
1.5 冲裁凹模的加工
1.5.1 圆形冲裁凹模的加工
1.圆形冲裁凹模零件图分析
2.圆形冲裁凹模零件工艺性及技术要求分析
3.初定圆形冲裁凹模的加工工艺路线
4.圆形冲裁凹模的加工方法分析
5.编制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卡片
1.5.2 非圆形冲裁凹模的加工
1.毛坯的制备
2.非圆形凹模的机械加工
3.非圆形凹模加工参数计算
4.非圆形凹模加工工艺过程
5.非圆形凹模加工详解
1.5.3 型腔凹模的加工
1.6 定位零件的加工
1.6.1 定位销的加工
1.毛坯的选择
2.加工工艺
1.6.2 定位板的加工
1.6.3 挡料销的加工
1.6.4 导正销的加工
1.6.5 定距侧刃的加工
1.7 卸料零件的加工
1.7.1 卸料板的加工
1.7.2 推料块的加工
1.7.3 推料杆的加工
1.8 导向零件的加工
1.8.1 导柱的加工
1.8.2 导套的加工
1.9 模座的加工
1.9.1 模座毛坯的选择
1.9.2 模座毛坯的热处理
1.9.3 模座零件的加工
1.10 标准件的选购
1.10.1 标准件的类型
1.模架
2.螺钉
3.销钉
4.弹簧
1.10.2 标准件的选取依据
1.模架的选择
2.螺钉、销钉的选取
3.弹簧的选取
1.11 模具零件的研磨与抛光
1.11.1 研磨
1.常用的研具材料及形状
2.磨料的系列及用途
3.研磨液
4.研磨要点
1.11.2 抛光
习题
第2章 模具的装配
2.1 简单冲裁模的装配
2.1.1 模具装配前的准备
2.1.2 模具部件的组装
1.凸、凹模的组装
2.模架的组装
3.模柄的组装
4.弹压卸料部件的组装
2.1.3 模具的总装配
1.选择装配基准件
2.确定模具装配顺序
3.调整冲裁间隙的方法
2.1.4 模具的检验
2.2 电极板冲孔模的装配实例
2.2.1 电极板冲孔模装配前的准备
2.2.2 电极板冲孔模部件的组装过程
1.模架的组装过程
2.模柄的组装过程
3.凸模的组装过程
4.凹模的组装过程
2.2.3 电极板冲孔模的总装配过程
1.选择装配基准件
2.装配顺序与过程
2.2.4 电极板冲孔模装配后的检验
2.3 其他冲压模具的装配
2.3.1 复合冲裁模的装配
2.3.2 连续冲裁模的装配
2.4 注射模具的装配
2.4.1 注射模具装配技术要求
2.4.2 注射模具装配工艺要点
2.4.3 注射模具的装配实例
习题
第3章 模具的安装调试
3.1 模具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3.1.1 阅读产品图和模具图
3.1.2 检查模具质量
3.1.3 检查模具安装调试条件
3.1.4 检查压力机的技术状态
3.2 模具的安装调试过程
3.2.1 无导向冲裁模安装调试过程
3.2.2 有导向冲裁模安装调试过程
3.2.3 弯曲模安装调试过程
3.2.4 拉深模安装调试过程
3.2.5 校正、整形模安装调试过程
3.3 模具试冲时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3.3.1 冲裁模试冲时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1.凸模、凹模刃口间隙的调整
2.定位装置的调整
3.卸料系统的调整
4.导向系统的调整
5.模具闭合高度的调整
3.3.2 弯曲模试冲时的常见问题和调整方法
3.3.3 拉深模试冲时的常见问题和调整方法
3.4 冲裁模的安装调试实例
3.4.1 冲裁模在压力机上的安装
3.4.2 简单冲裁模的安装调试过程
3.5 注射模具的安装调试
3.5.1 注射模具安装调试前的准备工作
1.模具的检查
2.试模材料的准备
3.检查注射机的运转情况
4.各种器具的准备
3.5.2 注射模具的安装方法
3.5.3 注射模具试模过程与工艺参数的调整
3.5.4 注射模具试模缺陷及调整方法
习题
第4章 模具的使用、维护与修理
4.1 模具的合理使用
4.1.1 冲模在使用时的检查
4.1.2 冲模使用过程中的润滑
1.润滑方法及润滑部位
2.润滑剂的选择
4.1.3 冲模在成形设备上的正确安装及使用
4.1.4 模具使用中的安全措施
1.压力机上的安全措施
2.冲模安全化具体措施
3.采用手工工具送料或取件
4.振动与噪声的安全防护
4.1.5 注射模具的使用
1.注射模具的使用方法
2.注射模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4.2 冲模故障的检修
4.2.1 冲模检修的时机与原则
4.2.2 冲模检修工作的组织
1.检修人员的配备及职责
2.检修所用设备与工具的配制
4.2.3 冲模的故障原因及检修方法
1.冲裁模的故障原因及检修方法
2.弯曲模的检修原因及方法
3.拉深模的检修原因及方法
4.冷挤压模的检修原因及方法
5.多工位连续模的检修原因及方法
6.塑料模的检修原因及方法
4.3 模具的修理
4.3.1 冲模修理的原因
4.3.2 冲模修理的步骤
4.3.3 冲模修理的方法
4.3.4 冲模主要零件修复要点
1.冲模工作零件的修复
2.定位零件的修复
3.卸料零件的修复
4.导向零件的修复
5.紧固零件的修复
4.3.5 模具修理的总结
1.模具修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及步骤
2.模具的修配工艺过程
4.4 冲模的运输、存放与管理
4.4.1 冲模的运输与存放
4.4.2 冲模的管理
1.为模具编号
2.建立模具管理账卡并科学使用
3.模具的保管
4.易损件的备件管理
5.模具的借出与归还
习题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现代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的详细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模具装配与维修技术》无任何重叠: --- 《现代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解析》 内容概要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数控(NC/CNC)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重点聚焦于如何高效、精确地完成零件的编程、仿真、刀具路径生成及实际加工过程的控制。全书结构严谨,从数控技术的基础理论出发,逐步过渡到高级编程技巧和智能制造前沿应用,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实用的数控加工知识体系。本书不仅涵盖了传统铣削、车削的基础,更着力于五轴联动、复杂曲面加工、增材制造(3D打印)数控路径生成等现代工业热点内容。 第一部分:数控技术基础与体系构建 第一章:数控技术概述与发展趋势 本章首先界定了数控加工的内涵与外延,追溯了数控技术从早期的磁带控制到现代高性能控制器(如Fanuc、Siemens、Heidenhain)的演变历程。详细阐述了数控系统的基本架构,包括硬件组成(伺服驱动、主轴系统、检测装置)和软件功能模块。特别分析了工业4.0背景下,数控机床如何融入智能工厂,实现数据驱动的生产优化。内容侧重于系统集成和数据通信协议(如OPC UA)在现代机床中的应用。 第二章:几何元素、坐标系与刀具测量 本章是理解数控编程的基石。深入讲解了笛卡尔坐标系、圆柱坐标系、球坐标系在三维空间中的定义与转换,并重点剖析了机床坐标系、工件坐标系和程序坐标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设置方法。在刀具测量方面,详述了接触式(如激光对刀仪)和非接触式(如刀具预调仪)的测量原理、误差补偿机制,并对比了不同测量系统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第三章:基础数控程序结构与指令系统 详细解析了G代码和M代码的分类、语法结构及执行逻辑。不同于简单的指令罗列,本章侧重于指令间的相互作用和程序逻辑控制。包括绝对地址和增量地址编程、固定循环(如钻孔、镗孔)的应用与优化,以及程序跳转(GOTO)、子程序调用(Subprogram)在复杂零件加工中的应用策略。 第二部分:高级数控编程与路径生成 第四章:二维轮廓的复杂插补技术 本章聚焦于平面铣削、车削中的精确轮廓控制。详细介绍了圆弧插补(G02/G03)的精度控制,以及如何处理非标准圆弧和螺旋线。内容深入到插补算法的基本原理,例如如何计算圆心点偏移量,以及在高进给率下如何保证轨迹的光顺性,减少加工痕迹。 第五章:三轴联动加工编程与曲面特征 系统讲解了三轴联动铣削中对平面、斜面、曲面的编程方法。重点分析了曲面拟合的方法(如NURBS、参数化曲面),以及如何将这些数学模型转化为机床可识别的刀具路径。内容涵盖了等高线切削、扇区切削等经典策略,并讨论了如何通过调整步进量(Stepover)和步进深度(Stepdown)来平衡加工效率与表面质量。 第六章:多轴联动(4轴/5轴)编程原理与应用 这是本书的技术核心之一。详细介绍了多轴机床的运动学模型,如A、B、C轴的旋转轴定义及其对加工区域的影响。着重分析了A、B、C轴的坐标转换与工具轴矢量控制(Tool Axis Vector Control, TAVC)技术。通过具体案例,讲解了如何使用五轴联动进行复杂叶片、模具型腔的“跟随曲面”加工,以及多轴定位加工的程序组织。 第三部分:CAM软件集成与仿真验证 第七章:主流CAM软件的工作流程解析 本章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软件,而是从通用流程角度解析主流CAM软件(如Mastercam, NX CAM, HyperMill)在数控加工中的操作逻辑。重点讲解了从CAD模型导入、特征识别、刀具库管理、切削参数设置到后处理生成NC代码的完整链条。强调了后处理器的定制化和验证对于确保代码兼容性的重要性。 第八章:切削仿真与误差预测 介绍现代数控加工中不可或缺的仿真验证环节。对比了基于几何模型的仿真(G-Code 验证)和基于物理模型的仿真(切削力、振动预测)。详细说明了如何利用仿真软件检测干涉、碰撞、刀具路径冗余等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仿真反馈优化切削参数和加工策略,实现“零次试切”。 第九章:高级制造:增材制造与混合加工的数控控制 面向未来制造技术,本章探讨了增材制造(如选择性激光熔化SLM)中的路径生成原理,包括层内填充策略、支撑结构路径的优化。同时,介绍了“车铣复合”和“增材/减材混合加工”中的复杂机床配置和跨功能编程技巧,展示了数控技术在多功能集成平台上的扩展应用。 第四部分:加工优化、质量控制与维护策略 第十章:切削参数的优化与刀具寿命管理 本章深入研究了切削参数(切削速度Vc、进给率F、背吃刀量Ap)与材料切削性能之间的关系。引入了基于材料硬度、刀具材质和机床刚度的动态切削参数优化模型。讲解了如何利用振动监测或功率监测系统,实现刀具磨损的在线诊断与实时进给补偿。 第十一章:数控机床的精度保障与误差补偿 详述了提高数控加工精度的关键技术。包括几何误差的现场测量(如激光干涉仪)和软件补偿技术(如螺距误差补偿、反向间隙补偿)。重点讲解了热误差补偿的原理,分析了机床主轴、进给轴的热膨胀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温度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补偿。 第十二章:数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护基础 本章提供实际的维护指导。涵盖了伺服系统(驱动器、电机)常见故障的判断、PLC程序逻辑错误排查的基本步骤。讲解了如何利用机床诊断界面读取报警代码,并对传感器、编码器等关键部件的常见故障进行快速定位和处理,确保机床的稳定运行。 --- 本书特色: 实战导向: 结合大量实际工业案例和G代码片段,强调理论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转化能力。 前沿覆盖: 紧跟五轴、热误差补偿、增材制造等工业前沿技术,内容与时俱进。 系统性强: 结构设计逻辑清晰,从基础代码到复杂运动控制,层层递进,适合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年级学生作为进阶学习资料。 适用对象: 数控程序员、工艺工程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技术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书后,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那一丝丝关于“前沿技术融合”的气息。我听说这本书在某些圈子里被推荐为“了解未来模具趋势的必备读物”。因此,我对其中关于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的篇章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能看到如何将物联网(IoT)技术应用到模具的预测性维护中去,或者探讨一下人工智能在优化冲压工艺参数上的潜力。书中确实提到了“工业4.0”的大背景,并结合一些概念性的图表阐述了数据流在模具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这些概念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理论上是引领未来的方向。然而,在具体的技术实现层面,我的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例如,书中提到了一种基于传感器阵列的模具状态监控系统,但对于传感器的选型、数据采集的频率要求、以及如何搭建后端分析模型的细节描述非常模糊,更像是一个未被完全开发的蓝图。这让我不禁怀疑,这些前沿内容是否只是为了增加书籍的市场吸引力而添加的“点缀”,而不是基于成熟的工程实践。如果想把它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方案,读者还需要自己去填补大量的技术空白。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非常朴实,完全没有花哨的彩插或者大幅的示意图,整体感觉就是一本严肃、严谨的教科书。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页都塞满了信息,似乎作者想把所有他知道的东西都毫无保留地倾倒出来。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故障排除”的部分,因为这是实际工作中耗时最多、最考验经验积累的环节。我本期望看到的是类似流程图或者决策树的结构,清晰地指引我从“发出异响”到“定位具体原因”的每一步操作。但实际上,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每一个案例都伴随着一段冗长的文字描述,细致地还原了当时的环境、操作者的思考过程,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这种叙事方式的好处是,它能让人感受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那种“人情味”和经验的积累感,仿佛是跟一位老技师坐在旁边听他讲故事。但缺点也很明显:当我急需查找特定故障(比如弹簧断裂的预兆)的快速参考时,这种叙事结构反而成了障碍,我得耐下性子,逐字逐句地在长段落中挖掘出我需要的关键信息点,效率着实不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沉稳,那种深蓝色的背景配上银灰色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技术类的专业书籍。我刚拿到手的时候,主要是冲着它那个“模具”相关的字眼来的,因为我目前在一家冲压厂工作,日常接触的就是各种复杂的模具。说实话,我对里面的内容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系统地讲解模具的结构、设计原理以及日常维护的那些“门道”。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时,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某种宏观的工业流程介绍,而不是我期待的那种手把手的实操指导。比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不同类型模具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前景,这个角度很有趣,也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模具行业的未来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但是,对于如何快速诊断一个拉伸模的塌边问题,或者优化一个级进模的排样布局,书里的着墨点就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了。这种“理论大于实践”的倾向,让我在寻找即时工作帮助时感到略微有些力不从心。它更像一本高级研修教材,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进行理论升华,而不是初入行的新手工具书。不过,其中对于材料学在模具制造中的影响分析,确实深入且独到,这点值得肯定。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本厚厚的书会是一本实战宝典,里面塞满了各种零件图纸、公差配合的计算公式,还有那些让人头疼的应力分析图。毕竟,“装配与维修”这几个字摆在那里,就暗示着大量的实操经验分享。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偏向于历史梳理和哲学思辨。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探讨“工匠精神”在现代制造中的回归与异化,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模具技术演进背后的社会驱动力。读起来颇有一种学术论文的韵味,文字考究,逻辑严密,引用的文献也非常扎实。比如说,它用了一整个章节来论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模具制造哲学如何影响了全球的精密加工标准,这个角度非常新颖。但问题是,我真正想知道的,比如如何使用最新的三维测量设备对复杂曲面模具进行逆向工程,或者最新的电火花加工参数如何根据不同硬度钢材实时调整,书中几乎没有提及。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模具文化”的深度解读,而非一本技术手册。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解决现场问题的工程师来说,需要带着更强的目的性去筛选信息,否则很容易被那些优美的文字带到更远的地方。

评分

作为一本技术读物,这本书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其语言风格的文学性。它大量运用了比喻和类比的手法来解释复杂的机械原理,使得许多原本枯燥的力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作者在解释模具的“预应力”状态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将其比喻为“绷紧的弓弦”,在释放能量之前必须具备的内在张力,这种描述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我甚至发现了一些充满哲理的句子,探讨了“精度”与“容错率”之间辩证关系,这在以往我读过的技术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然而,这种高度的文学化处理,在某些对数字和精确数据有刚性需求的环节,反而显得有些“软弱”。当涉及到关键的尺寸链分析或配合间隙的精确计算时,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直接、无修饰的数学表达和清晰的图表支撑,而不是通过优美的文字间接描绘。因此,这本书在培养对模具的“直觉”和“感受”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提供“硬核”的定量分析数据支持方面,略显不足,更像是一本引发思考的导论,而非终极的参考手册。

评分

模具的合b理使用 4.c2.1 冲e模修理的方法 4.易损件h的备件管理 j毛坯的制备 l1.2.3m 1.2.5o 模具加工中p的钳工操作技r能 7.圆形t凸模的淬火处理 冲裁凹模的w加工 1.毛坯的制备 1z.毛坯的选择 1.7 导柱的加工 模座零件的加工 1.模架的选择 4.研磨要点 模具的检验 4.凹模的组装过程 2.3.2 习题 3.1.4 3.2.4 4.导向系统的调整 3.4.2 W

评分

模具的合b理使用 4.c2.1 冲e模修理的方法 4.易损件h的备件管理 j毛坯的制备 l1.2.3m 1.2.5o 模具加工中p的钳工操作技r能 7.圆形t凸模的淬火处理 冲裁凹模的w加工 1.毛坯的制备 1z.毛坯的选择 1.7 导柱的加工 模座零件的加工 1.模架的选择 4.研磨要点 模具的检验 4.凹模的组装过程 2.3.2 习题 3.1.4 3.2.4 4.导向系统的调整 3.4.2 W

评分

黑乎乎high呵呵high呵呵high呵呵high

评分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先生在序言

评分

文学是人文的一个主支,它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四大体裁,它和艺术、科技共同构成了文化的主题。各个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审美倾向,不同爱好的人喜欢不同的作家和不同类型的作品,譬如小说,男人看小说一般看故事的曲折情节,所以金庸较受欢迎。女人看小说一般体会人物心理、情绪的变化,所以言情派、感情派的较受欢迎,心得体会《个人读书心得体会》比如,琼瑶、席绢。

评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古人们就推崇读书,到了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电视、网络各种媒体平台纷纷出现,可这并未减少人们对于读书的热情,读书就是思想的源泉,读书与健康成长紧紧相联,读书促进成长,成长离不开读书,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读书会使思想的源泉永不干枯。

评分

第一,言近旨远,深刻隽永。

评分

十二幅原创插图,清新灵动,梦幻颜彩点缀精灵之书芒果街上的小屋讲述了埃斯佩朗莎,是西班牙语里的希望。生活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的女孩埃斯佩朗莎,生就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感觉力,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诗一样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梦想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梦想在写作中追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首次看到译文,据说出自某位海归之笔,果然文字清通,读来亲切,兼有详尽注解助读。此书责编知我喜读,一阵穷追猛打,邀我作序,只好请她把原文寄来。越一日,果有快递上门,把希斯内罗丝的.寄达,薄薄的40页文字,附前后两幅插图,第一幅以黑白色调为主,上有尖顶旧屋,有东倒西歪的庭院护栅,有矮树,有月亮,有黑猫,有奔逃中回头的女孩,清澈的大眼睛,表情羞涩中略带惶惑后一幅跃出大片亮黄,俯角下的女孩身影不成比例地拖长到画面之外,画的底部是小朵孤芳,一样拖着阴影。被插图所吸引,我开卷读文字,那原是个愁多知夜长的日子,本不想读书写字,可一口气读完这位美国墨裔女作家的中篇,如一川烟草激起满城风絮,竟不由自主地跳出肉身的自我,任由元神跃到半空中去俯察生活童年、老屋、玩伴、亲人、成长的烦恼、浮云、瘦树、弃猫、神话

评分

适于记诵和仿习的最新双语文艺经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