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的法:法律的动态比较研究(修订译本)

原始人的法:法律的动态比较研究(修订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霍贝尔 著,严存生 等 译
图书标签:
  • 法律史
  • 比较法学
  • 原始社会
  • 法律人类学
  • 法律哲学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学
  • 法理学
  • 动态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26961
版次:2
商品编码:109598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1
字数:33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原始人的法》出版于1954年,是霍贝尔对西方法人类学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其中在概要地介绍各个法人类学家对当时保留原始痕迹比较多的七个民族或部落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法人类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此书出版后立即以其翔实的资料和深刻的见解引起人们的注意,影响很大,评价很高,被誉为是“对原始法进行总检讨的最佳作品”,先后被译成各种文字。

目录

再版译者附言
译者前言
原序
第一编 原始法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法律的文化背景
第二章 什么是法?
第三章 方法与技术
第四章 在研究原始法中应用的基本法律概念

第二编 各种方式的原始法
第五章 原始无政府状态下的爱斯基摩人的基本法
第六章 北吕宋岛伊富高人的私法
第七章 形成中的平原印第安人部落:科曼契、凯欧瓦和晒延的法
第八章 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布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眼单的原始法
第九章 阿散蒂:君主立宪制和公法的确立

第三编 法律与社会
第十章 宗教、巫术和法
第十一章 法的功能
第十二章 法律发展的历史趋势
附录I:原版参考文献
附录II:参考文献中译文
附录Ⅲ:索引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法律的文化背景
人类学领域工作的有些时刻使人进行单调乏味而又需要耐心地挖掘事实的工作——寻求有条理的琐碎事实。特别是在美洲印第安人中的工作,早已停止了冒险式的活动,因为现代文明已大大地冲刷了印第安人。所以,19世纪的淘金术已让位于系统的挖掘,筛掉大量矿砂以后,只有少量的挖掘者会为一块金子的出现而激动。
但是,令人激动得战栗的时候还是会到来的。一块光彩夺目的金子,足以补偿所付出的时间。这金块就是从提供情况者或翻译嘴里说出的警句。它能使你所获得的庞杂材料得到生命。你的印第安合作者起初可能会对你的询问感到茫然,然而,他的理解会超出你的询问。他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出其本质,抓住了你所要寻找的目标。但他不是教授,也不是社会学家,他只能很简朴地说出他的思想,他会把他的灵感总结为一个简单句子悄然道出。对此,你必须精心研究。
海伊·福汉德就是这样一个有机警见识的老晒延人,他的话可以作为我们讨论原始法的题材。
面对我所列举的调查晒延法律方式的问题单,海伊·福汉德既受到吸引,又感到困惑。当我们单独在一起时,也就是当他做完了翻译之后,他常常说:“格林尼尔先生从来不问这类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涉及冲突和争端的处理方法,即在白人统治之前,晒延人活动和意识中潜在的行为准则。这些问题使他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偏重于晒延人的不正当行为。他百思不解,因为他长期同乔治·伯德·格林尼尔共事,已形成了自己的对人类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似乎人类学家应当注意的是那些显而易见的文化因素,如庆典的仪式,狩猎的战斗组织等,而不应调查真人真事,特别是他们之间的争执和口角。这些都使他困惑。但是他逐渐开始明白,对我们的研究来说,如何处理争端比起不轨行为来更为重要。他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同胞在他们的时代曾亲自负责处理过许多有关社会秩序的问题。一天中午,我们躺在三角叶杨树下,看着湛蓝色的蒙大拿天空,傍着拉牟·迪尔小溪,几乎是苏人首领拉牟·迪尔在77年前春天被害的现场。海伊·福汉德悄声说:“在平原印第安人被白人赶进禁闭区之前,一定会有办法制止人们做错事的。”
……

前言/序言


原始人的法:法律的动态比较研究(修订译本) 一、书籍背景与核心关切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演化进程中,法律概念与其实践的形成、变迁及其内在逻辑。它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法学教科书,而是以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跨学科视角,对“法”这一社会建构物进行深度剖析的专著。作者的目光聚焦于人类社会从前国家形态迈向复杂社会结构的过程中,那些尚未被完全制度化、但已具备调节功能和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体系——即“原始人的法”。 修订译本在继承原作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了近几十年来全球人类学、法律社会学领域涌现的新见解与新材料,对原有论点进行了审慎的修正与拓展。它力求在保留对早期法律形态原始洞察力的同时,使其理论框架能够更有效地映照当代法律体系的深层运作机制。 二、结构与内容深度剖析 全书围绕“动态比较”这一核心方法论展开,旨在揭示规范的生命周期及其与社会权力的共生关系。 第一部分:规范的起源与前法律形态的界定 本部分致力于界定研究的起点。作者首先批判性地审视了早期法律理论中关于“国家权力”与“法律”之间绝对关联的观点。核心论点在于,法律的萌芽早于国家,存在于血缘关系、地缘共同体以及互惠网络之中。 1. 互惠律与义务网络: 详细分析了以“礼物经济”和“互酬性”为基础的社会交换如何内化为行为准则。这部分着重于非强制性的、基于社会声誉和关系维护的约束力,例如在特定部落社会中,对不履行互助义务者的排斥机制,如何构成一种早期的“制裁”。 2. 禁忌(Taboo)的法律意义: 探讨禁忌并非单纯的迷信,而是社会结构稳定性的基石。禁忌的跨越往往伴随着集体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无论是仪式性的净化还是实际的流放——构成了最原始的“犯罪”认知与“惩罚”实践。 3. 习惯的固化与仪式的作用: 考察了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如何通过重复性的仪式(如成年礼、和解仪式)被赋予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从而从单纯的习俗升华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第二部分:冲突解决机制的比较视野 这是本书最为扎实和最具比较性的章节,它将研究焦点从规范的生成转向规范的实践。作者摈弃了将“法庭”视为唯一冲突解决平台的观点,转而考察多元化的调解、仲裁与惩罚模式。 1. 调解优先原则: 深入分析了在小型、高亲密度的社会中,调解而非审判如何成为首选。调解的目的不在于断案定罪,而在于修复社会关系。书中细致描述了长者、巫师或特定仲裁者在平衡各方利益和维护群体和睦中的关键作用。 2. 报复的制度化与控制: 比较了“血亲复仇”与“有限报复”(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精确限制)的演变。作者强调,法律的早期发展往往不是消除报复,而是将其纳入可预测的框架内,防止无限制的冲突升级,这体现了早期社会对“暴力边界”的初步划定。 3. “去中心化”的制裁: 考察了没有中央权威时,社会如何实施制裁。这包括经济制裁(如拒绝贸易)、社会制裁(如公开羞辱)以及终极制裁(如放逐或放逐)。这些非官方的制裁机制,对于维护规范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从“事实法律”到“抽象规范”的过渡 本部分探讨了法律思维从具体情境导向(case-by-case adjudication)向抽象规则依赖的艰难跨越。 1. 类比推理的兴起: 分析了早期法律实践中,如何通过引入相似案例的先例来指导当前决策,这是抽象化思维的雏形。 2. 法律的语言化与神圣化: 探讨了特定语言、咒语或铭文在固定和传播法律规则中的作用。当规范被固定在不易更改的媒介上时,其“客观性”和“超越性”便被强化,为其独立于具体执行者提供了基础。 3. 私法与公法的早期区分: 通过对不同文化中财产继承、婚姻缔结的考察,揭示了社会对于何种行为纯粹是私人利益范畴、何种行为触及群体生存根基的早期判断,这为日后公法与私法的分野埋下了伏笔。 三、修订译本的增补与价值 修订译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当代案例的引入和对话。作者并未将“原始人的法”视为一个静止的博物馆藏品,而是将其视为理解现代法律困境的活水源头。修订部分尤其关注: 全球化背景下的非国家型冲突解决机制: 讨论了在跨国公司、网络社群中出现的新的、非正式的治理模式,并将其与早期互惠网络进行类比。 法律的“情感基础”: 重新审视了恐惧、羞耻、内疚等情感在规范遵守中的作用,并结合现代认知科学的成果,深化了对早期社会中“集体情感强制力”的理解。 四、结论:动态比较的意义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种“法律的发生学视角”。它教导读者,法律并非是永恒不变的理性产物,而是一个在特定社会压力、技术条件和权力结构下不断被塑造、妥协和重新定义的适应性系统。通过对“原始人”法律实践的审视,我们得以剥离掉现代法律体系中层层叠加的复杂外壳,直抵规范运作最底层的、关于社会秩序和群体生存的根本关切。它是一部关于法律“如何成为”而非“应当是什么”的深度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原始人的法”,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荒野中挣扎求生、却依然渴望建立秩序的古老人类。这本书的“动态比较研究”这一方法,更是激发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我一直在思考,法律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冰冷的条文,还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必然产物?这本书似乎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它将我们带回到法律的最初形态,去观察那些最本源的规则和约束是如何形成的。我好奇,在原始社会,当个体或群体之间发生冲突时,是怎样的机制来解决争端?是血亲复仇的循环,还是某种形式的调解和赔偿?“比较研究”则意味着书中会展现出不同原始文化在法律实践上的多样性,或许是北极圈内部落的生存法则,与热带雨林中氏族的社会规范,在处理类似问题时会有怎样奇妙的差异?通过对比,我相信这本书能揭示出法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根本性角色,以及它如何随着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哲学思想的演变而不断“动态”地生长和变化。这就像是在解剖法律这棵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树,去探寻它最深层的根基和最蓬勃的枝蔓。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力量,“原始人的法:法律的动态比较研究(修订译本)”。光是这个标题,就勾起了我对人类早期社会秩序、以及法律是如何从混沌中萌芽的强烈好奇。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体系的起源,才能真正把握它的本质和发展脉络。这本书似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要探讨法律最古老、最根源的形态。我设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了那些我们可能早已遗忘的历史片段,那些由部落、氏族、甚至是更早期的社会群体所形成的约定俗成。这种“原始”的规则,很可能与我们现代社会严谨的法律体系有着天壤之别,但它们却承载着人类社会最早期的正义观、冲突解决机制以及权利义务的萌芽。而“动态比较研究”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它意味着作者不会止步于静态的描述,而是会去对比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早期法律实践,去探寻那些普遍存在的规律,以及那些因地制宜的独特之处。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我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见证法律的第一次呼吸,去感受它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每一次跳动。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就是“修订译本”这四个字。这通常意味着原著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并且经过了作者或译者的进一步打磨和更新,使其更加贴合当下的学术语境和读者需求。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法律的动态比较研究”这一方法论的好奇。在我的认知里,法律往往被看作是相对稳定、甚至是僵化的存在,但“动态”这个词却暗示着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演化、适应和发展。结合“原始人的法”这个主题,我猜测这本书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原始社会形态下的法律现象,来揭示法律在早期文明中是如何应对社会变化、权力结构调整、以及人际关系演变的。比如,不同部落在面对资源争夺、族群矛盾、甚至是外部威胁时,是如何形成各自的规则和惩罚机制的?这些早期规则的形成,是否也受到地理环境、经济模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比较研究”则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它告诉我这本书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文明,而是会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去寻找人类社会在早期构建秩序时的共同挑战和不同应对策略。这就像是在追溯法律这棵大树的根系,去了解它最初是如何扎根于土壤,又如何汲取养分,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的。

评分

当我看到《原始人的法:法律的动态比较研究(修订译本)》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能颠覆我对法律固有认知的书。我一直认为法律是现代社会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复杂体系,但“原始人的法”这个词,立刻把我拉回到了人类文明的黎明。我迫切想知道,在那个没有复杂机构和成文法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是依靠部落的口头传统、家族的约束力,还是某种朴素的公平观念?“动态比较研究”这个关键词,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意味着作者不会仅仅满足于对某个单一原始社会进行描述,而是会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原始法律形态,去揭示人类在早期构建社会秩序时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多样化解决方案。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讲述不同部落在处理财产归属、婚姻关系、甚至是对待外来者的规则时,所展现出的千差万别却又殊途同归的智慧。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对法律“进化史”的探索,它让我们能够看到,法律的种子是如何在最贫瘠的土壤里发芽,又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孕育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法律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原始人的法”这部分,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社会的研究。我一直对人类是如何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有组织的社会,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最初的规则和秩序是如何形成的感到着迷。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将“法律”这一现代概念追溯到了最古老的源头,去探寻那些尚未成文、却已在部落和氏族中流传的约定和习俗。我很好奇,在没有国家、没有法官、没有审判庭的时代,当出现纠纷时,人们是如何解决的?是通过长者的裁决?是依靠氏族成员的集体压力?还是有某种神圣的仪式来断定是非?“动态比较研究”则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会描述这些原始的法律形式,还会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是如何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演变的。例如,同一地区的部落,在狩猎采集阶段和早期农业阶段,其社会结构和法律规则会有哪些不同?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部落,在面对气候变化或资源短缺时,又会发展出怎样的独特解决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这些问题,让我对法律的本质有一个更深刻、更具历史纵深感的理解,去认识到法律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社会的实践之中。

评分

高速公路以上的山与云,以下的海与水,无不吸引着我喜爱大自然的眼球,郁郁葱葱伴随云雾蒙蒙,湛蓝浩瀚带动汹涌波涛,山的青,云之高,海再深,水甚浩,存在乎渺渺天地,蕴藏世间的宝典,时刻都可以翻阅,跟我们一样沐浴着日和月的光芒,共同呼吸在自由的天空下。唯一不同的是,自然万息不变,而利欲带人走出了自己的本分。

评分

久闻大名的著作,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

单位图书馆购书,质量还可以!

评分

书好!快递好!愉快的网购!

评分

法哲学经典书目,开卷有益。多读书,读好书,还是来京东商城,便宜

评分

很不错很实惠的东西,下次还买

评分

无遮无挡的大雁顶,六级的西北风还真是刺骨,疯狂地肆虐,毫不留情地穿过我单薄的身躯。顶峰有一颗燕山运动留下的火山石,顶峰的高,方便眺望周围的环境,变化无常的云雾凝聚成小雨滴,它是妒忌我欣赏的风景够多了,下了一道逐客令,我们爬了一个多钟,也是时间下山觅食了。

评分

顶着雨下山的是我们,冒着雨登山的是他们。他们是今天最后一班登山者,他们有的撑着雨伞,有的披着雨衣,热情不减,嘻哈着结伴而上,有的会询问我们山上如何?何时可以到达?我们就会根据大概的时间告诉它们,并且叮嘱要带有厚一些的外套才可以上去。

评分

不买写不了学位论文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