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的繁体竖排版,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捧在手里,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摸上去有些许粗粝的纹理,与内容本身的古籍风貌相得益彰。尤其是在阅读那些清代的笔记时,这种版式设计极大地增强了沉浸感,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现代出版物,而是在研读一份尘封已久的清宫档案或私人手稿。装帧设计上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保持了典籍应有的庄重,但细节处又不失匠心,比如书签的选取或者扉页的字体选择,都透露出编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对于热衷于古籍复刻和文史资料收集的读者来说,单是这份“形制”上的考究,就足以让人心生欢喜,是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这套丛刊的体量和选篇的深度,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在特定领域建立深入了解的爱好者。它并非那种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而是聚焦于“笔记”这一独特的体裁,这本身就预设了读者对历史细节有一定的兴趣和耐心。阅读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式”的发现之旅,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跳出怎样一个令人惊奇的细节——或许是某位王爷府邸的奢靡日常,或许是某场科举考试背后的暗箱操作,又或许是某个民间传说在文人笔下的变异。这种碎片化信息汇聚起来产生的整体画面感,比线性叙述更为立体和耐人寻味,它鼓励读者主动去联想、去构建历史场景,而非被动地接受既定结论。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校勘工作似乎做得相当扎实,这对于阅读繁体竖排的古籍文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都知道,清代笔记中常夹杂着大量异体字、讹字,以及当时特有的俗语和官话,如果校勘不力,很容易产生误读甚至贻笑大方。然而,在这套书中,关键术语和人名地名都处理得非常到位,使得即便是对某些专业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理解原文的意图。这种严谨性体现了编纂团队极大的耐心与专业素养,让读者在沉浸于内容之时,不必频繁地停下来查阅注释或猜测字义。对于严肃的历史研究者而言,这种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它为后续的引用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部“阅世编”的选材,展现了编纂者极高的眼光与深厚的功力。它不像某些史料汇编那样追求大而全,而是更注重精炼和典型性。我特别留意到其中一些关于京城风物、官场百态的零星记载,它们往往是教科书上不会提及的“毛边料”,却恰恰是勾勒出清代社会肌理最生动、最真实的笔触。那些笔记作者的叙事口吻,时而辛辣讽刺,时而婉转哀叹,这种人情世故的流露,比冰冷的官方史料要鲜活得多。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恰到好处的典故或一个生动的场景描摹而会心一笑,或者深思良久,仿佛与那位素未谋面的作者隔空对话,体会着他们身处那个特定时代的心绪起伏。这份史料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评分说实话,当我拿到这套书时,最吸引我的其实是它所代表的一种文化传承精神。在今天这个信息流速极快、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能有一套书,愿意耗费巨大心力去整理、出版这样一套需要慢读、细品的清代史料汇编,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坚守。它让我们有机会瞥见过去文人墨客如何观察和记录他们所处的时代,那种对生活敏锐的捕捉和对文字的精雕细琢,在如今的数字文本中是难以体会的。这套书不仅是史料的载体,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与一个逝去的优雅而复杂的时代。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学问,需要时间来沉淀,需要细心来品味。
评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阅世编(繁体坚排版)
评分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 全二册 [清]陈康祺著 晋 石点校
评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阅世编(繁体坚排版)》共分天象、历法、水利、灾祥、田产、学校、礼乐、科举、建设、士风、宦绩、名节、门祚、赋税、徭役、食货、种植、钱法、冠服、内装、文章、交际、宴会、师长、及门、释道、居第、纪闻等二十八门。它主要涉及到明清之际以松江为中心的这一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事各方面情况,记述颇称详备。它的体制虽为备纂辑府志时的采择,而于治史者尤资参考。
评分桯史史 [宋]岳珂撰 吴企明点校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买来看看的。
评分《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包含以下四十部书籍。1隋唐嘉话/[唐]刘枒撰2朝野佥载/[唐]张鷟撰3明皇杂录/[唐]郑处诲撰4东观奏记/[唐]裴庭裕撰5大唐新语/[唐]刘肃撰6东斋记事/[宋]范镇撰7龙川别志/[宋]苏辙撰8龙川略志/[宋]苏辙撰9东坡志林/[宋]苏辙撰10涑水记闻/[宋]司马光撰11东轩笔录/[宋]魏泰撰12青箱杂记/[宋]吴处厚撰13齐东野语/[宋]周密撰14癸辛杂识/[宋]周密撰15游宦纪闻/[宋]张世南撰16旧闻证误/[宋]李心传撰17春渚纪闻/[宋]何薳撰18芦浦笔记/[宋]刘昌诗撰19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20湘山野录/[宋]释文莹撰21玉壶清话/[宋]文莹撰22西溪丛语/[宋]姚宽撰23家世旧闻/[宋]陆游撰24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25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撰26清波杂志/[宋]周煇撰27归田录/[宋]欧阳修撰28默记/[宋]王铚撰29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撰30邵氏闻见后录/[宋]邵伯温撰31桯史/[宋]岳珂撰32泊宅编/[宋]方勺撰33鸡肋编/[宋]庄绰撰34唐语林校证/[宋]王谠撰35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撰36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撰37燕翼诒谋录/[宋]王栐撰38铁围山丛谈/[宋]蔡绦撰39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撰40老学菴笔记/[宋]陆游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包含以下四十部书籍。1隋唐嘉话/[唐]刘枒撰2朝野佥载/[唐]张鷟撰3明皇杂录/[唐]郑处诲撰4东观奏记/[唐]裴庭裕撰5大唐新语/[唐]刘肃撰6东斋记事/[宋]范镇撰7龙川别志/[宋]苏辙撰8龙川略志/[宋]苏辙撰9东坡志林/[宋]苏辙撰10涑水记闻/[宋]司马光撰11东轩笔录/[宋]魏泰撰12青箱杂记/[宋]吴处厚撰13齐东野语/[宋]周密撰14癸辛杂识/[宋]周密撰15游宦纪闻/[宋]张世南撰16旧闻证误/[宋]李心传撰17春渚纪闻/[宋]何薳撰18芦浦笔记/[宋]刘昌诗撰19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20湘山野录/[宋]释文莹撰21玉壶清话/[宋]文莹撰22西溪丛语/[宋]姚宽撰23家世旧闻/[宋]陆游撰24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25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撰26清波杂志/[宋]周煇撰27归田录/[宋]欧阳修撰28默记/[宋]王铚撰29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撰30邵氏闻见后录/[宋]邵伯温撰31桯史/[宋]岳珂撰32泊宅编/[宋]方勺撰33鸡肋编/[宋]庄绰撰34唐语林校证/[宋]王谠撰35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撰36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撰37燕翼诒谋录/[宋]王栐撰38铁围山丛谈/[宋]蔡绦撰39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撰40老学菴笔记/[宋]陆游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评分寓圃杂记.谷山笔麈 [明]王琦于慎行撰
评分叶梦珠,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县)人,生卒不详。《阅世篇》中记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金伯固设塾于上海城南,叶梦珠前往就读,叶时年十二岁(《金伯固先生》),可考知叶梦珠当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另外叶梦珠所著《续编绥寇纪略》卷首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自序,而此书中亦有康熙三十几年的纪事,表明作者康熙中叶尚在世,因此可以推知叶梦珠活到十七世纪九十年代,享年七十多岁。清历史琐闻类掌故笔记,这部书共分天象、历法、水利、灾祥、田产、学校、礼乐、科举、建设、士风、宦绩、名节、门祚、赋税、徭役、食货、种植、钱法、冠服、内装、文章、交际、宴会、师长、及门、释道、居第、纪闻等二十八门。它主要涉及到明清之际以松江为中心的这一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事各方面情况,记述颇称详备。它的体制虽为备纂辑府志时的采择,而于治史者尤资参考。这部书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关明末清初的社会经济资料。近人有关论著已多所征引。这些资料的特点是,记载比较具体、议论比较乎实,非若一般「文人之笔」的空泛。其中田产、赋税、食货、徭役各门,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人民负担及民生状况等都有细致的记载。如卷二《田产》门及卷七《食货》门记土地及米、布、柴、盐、烟、茶、糖、肉、纸张、药材、干鲜果品、眼镜、顾绣等生活必需品和手工艺品的价格都有详备的记录,并比较了各年价格的升降,来反映顺、康时期土地与民生的变化状况,实为它书所不及。又如卷六《赋税》门论松江赋税之重也很扼要明确。其中对明末清初烟草在上海的情况描写得颇为详细: 烟叶,其初亦出闽中。予幼闻诸先大父云:‘福建有烟,吸之可以醉人,号曰干酒’,然而此地绝无也。崇祯之季,邑城有彭姓者,不知其从何所得种,种之于本地,采其叶,阴干之,遂有工其事者,细切为丝,为远客贩去,土人犹未敢尝也。后奉上台颁示严禁,谓流寇食之,民间不许种植,商贾不得贩卖,违者与通番等罪。彭遂为首告,几致不测,种烟遂绝。顺治初,军中莫不用烟,一时贩者辐辏,种者复广,获利亦倍,初价每斤一两二三钱,其后已渐减。今价每斤不过一钱二三分,或仅钱许,此地种者鲜矣。这段文字,记载了上海烟草传入、烟丝制作、贩卖以及禁烟的情况,为经济史一段很有价值的资料。又如清初满洲妇女的发式以及汉人对其的仿效,可作为民俗学的资料:“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
评分食货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