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阅世编(繁体坚排版)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阅世编(繁体坚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叶梦珠 编,来新夏 校
图书标签:
  • 清史
  • 史料笔记
  • 阅世编
  • 清代
  • 历史
  • 文献
  • 丛刊
  • 繁体
  • 坚排版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71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079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阅世编(繁体坚排版)》共分天象、历法、水利、灾祥、田产、学校、礼乐、科举、建设、士风、宦绩、名节、门祚、赋税、徭役、食货、种植、钱法、冠服、内装、文章、交际、宴会、师长、及门、释道、居第、纪闻等二十八门。它主要涉及到明清之际以松江为中心的这一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事各方面情况,记述颇称详备。它的体制虽为备纂辑府志时的采择,而于治史者尤资参考。
这部书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关明末清初的社会经济资料。近人有关论著已多所征引。这些资料的特点是,记载比较具体、议论比较乎实,非若一般「文人之笔」的空泛。其中田产、赋税、食货、徭役各门,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人民负担及民生状况等都有细致的记载。如卷二田产》门及卷七《食货》门记土地及米、布、柴、盐、烟、茶、糖、肉、纸张、药材、干鲜果品、眼镜、顾绣等生活必需品和手工艺品的价格都有详备的记录,并比较了各年价格的升降,来反映顺、康时期土地与民生的变化状况,实为它书所不及。又如卷六《赋税》门论松江赋税之重也很扼要明确。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天象
历法
水利
灾祥
田产一
田产二

卷二
学校一
学校二
学校三
学校四
学校五
礼乐
科举一
科举二
科举三
科举四
科举五
科举六

卷三
建设

卷四
土风
宦迹一
宦迹二
名节一
名节二

卷五
门祚一
门祚二
卷六
赋税
徭役

卷七
食货一
食货二
食货三
食货四
食货五
食货六
种值
钱法

卷八
冠服
内服
文章
交际

卷九
宴会
师长
及门
释道

卷十
居第一
居第二
纪闻

前言/序言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阅世编》简介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旨在辑录、整理清代遗留下来的各类史料笔记,为后世研究清代历史提供珍贵的原始资料。《阅世编》作为丛刊中的一卷,聚焦于特定领域或具有独特视角的史料汇编,其内容涵盖了清代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文化风貌、人物逸闻等多个层面。 一、 时代背景与史料价值 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波澜壮阔的时期。它经历了从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到盛世的繁荣,再到晚期的衰落与变革。这一时期的史料笔记,往往是亲历者或同时代人以私人的、非官方的视角记录,其价值在于弥补了正史的局限性。正史多重官方叙事和宏大叙事,而笔记则更倾向于记录细微之处、民间疾苦、官场生态、士人思想的变迁以及具体事件的侧面描述。 《阅世编》所收录的笔记,便是立足于清代中晚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背景下,对世事变迁的切身体会与记录。这些文字,为我们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清代社会图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佐证。 二、 内容撷英与主题侧重 《阅世编》的选目秉持着“阅世”的宗旨,即审视世间百态、洞察时代脉络。其收录的笔记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官场生态与吏治考察: 清代的官僚体系庞大而复杂。《阅世编》中不乏对地方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制度的私人评论,以及对具体贪腐、勤政、轶事的记录。例如,某些笔记详细记述了某省份的赈灾过程中的物资流向,或某位京官在重要政务决策中的私下态度。这些记录往往比官方档案更直白地揭示了权力运作的潜规则,反映了“清官难当”的社会现实。 2. 乡土社会与民生疾苦: 清代人口激增,土地矛盾尖锐,加之水患、旱灾频仍,《阅世编》中的一些篇章,着重记录了江南水乡、北方边塞等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在天灾人祸面前的挣扎。有学者认为,这些笔记是研究清代社会史和经济史的“微观史料”。它们记录了物价的波动、地方税费的苛敛,以及民间互助社团的运作方式。 3. 学术思想与文化争鸣: 清代是“乾嘉学派”兴盛的时代,考据之学蔚然成风。同时,随着西学东渐的初期影响,思想界也开始出现新的波动。《阅世编》收录的一些笔记,记录了当时士人对儒家经典的独到见解,对特定学术流派的批评,甚至涉及对西方科技和宗教的零星记载。这为我们理解清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4. 轶闻掌故与风俗礼仪: 笔记中少不了对奇闻异事、奇人异事的记载。这些内容虽然可能掺杂作者的主观臆断,但却是研究清代社会心理、民间信仰、礼仪规范的重要窗口。例如,关于科举考试的场内见闻、特定节日的庆祝方式、地方戏曲的流行趋势等,都在这些笔记中留下了印记。 三、 版本特点与整理规范(针对繁体坚排版) 《阅世编》的整理工作,严格遵循史料汇编的原则,强调存真去芜。 繁体字: 保持了原典籍的传统书写形式,对于研究近代汉字演变和传统阅读习惯的学者而言,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坚排版(直排): 采用由上而下、由右而左的传统排版方式,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稿的阅读体验和古籍的物理形态。这种排版方式对于研究清代文献的传播形式也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与校勘: 尽管是史料笔记的汇编,整理者仍进行了审慎的校勘工作,对明显的讹误进行了标注或在脚注中加以说明,力求在尊重原貌与提供阅读便利之间取得平衡。 四、 研究视角展望 《阅世编》的问世,为以下几个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1. 士人主体性研究: 考察笔记作者在记录世事时所持的立场、情感投射以及价值判断,从而深入理解清代士大夫阶层对“世”的认知结构。 2. 信息传播史: 通过分析笔记中事件的传播路径和内容失真情况,研究清代非官方信息网络的构建与运作。 3. 社会心态变迁: 侧重于对灾异、宗教、伦理等议题的记录,追踪清代社会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民众心理的细微变化。 总之,《阅世编》以其丰富的、未经雕琢的史料细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审视清代社会复杂肌理的侧窗,是史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的繁体竖排版,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捧在手里,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摸上去有些许粗粝的纹理,与内容本身的古籍风貌相得益彰。尤其是在阅读那些清代的笔记时,这种版式设计极大地增强了沉浸感,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现代出版物,而是在研读一份尘封已久的清宫档案或私人手稿。装帧设计上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保持了典籍应有的庄重,但细节处又不失匠心,比如书签的选取或者扉页的字体选择,都透露出编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对于热衷于古籍复刻和文史资料收集的读者来说,单是这份“形制”上的考究,就足以让人心生欢喜,是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套丛刊的体量和选篇的深度,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在特定领域建立深入了解的爱好者。它并非那种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而是聚焦于“笔记”这一独特的体裁,这本身就预设了读者对历史细节有一定的兴趣和耐心。阅读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式”的发现之旅,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跳出怎样一个令人惊奇的细节——或许是某位王爷府邸的奢靡日常,或许是某场科举考试背后的暗箱操作,又或许是某个民间传说在文人笔下的变异。这种碎片化信息汇聚起来产生的整体画面感,比线性叙述更为立体和耐人寻味,它鼓励读者主动去联想、去构建历史场景,而非被动地接受既定结论。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校勘工作似乎做得相当扎实,这对于阅读繁体竖排的古籍文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都知道,清代笔记中常夹杂着大量异体字、讹字,以及当时特有的俗语和官话,如果校勘不力,很容易产生误读甚至贻笑大方。然而,在这套书中,关键术语和人名地名都处理得非常到位,使得即便是对某些专业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理解原文的意图。这种严谨性体现了编纂团队极大的耐心与专业素养,让读者在沉浸于内容之时,不必频繁地停下来查阅注释或猜测字义。对于严肃的历史研究者而言,这种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它为后续的引用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部“阅世编”的选材,展现了编纂者极高的眼光与深厚的功力。它不像某些史料汇编那样追求大而全,而是更注重精炼和典型性。我特别留意到其中一些关于京城风物、官场百态的零星记载,它们往往是教科书上不会提及的“毛边料”,却恰恰是勾勒出清代社会肌理最生动、最真实的笔触。那些笔记作者的叙事口吻,时而辛辣讽刺,时而婉转哀叹,这种人情世故的流露,比冰冷的官方史料要鲜活得多。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恰到好处的典故或一个生动的场景描摹而会心一笑,或者深思良久,仿佛与那位素未谋面的作者隔空对话,体会着他们身处那个特定时代的心绪起伏。这份史料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套书时,最吸引我的其实是它所代表的一种文化传承精神。在今天这个信息流速极快、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能有一套书,愿意耗费巨大心力去整理、出版这样一套需要慢读、细品的清代史料汇编,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坚守。它让我们有机会瞥见过去文人墨客如何观察和记录他们所处的时代,那种对生活敏锐的捕捉和对文字的精雕细琢,在如今的数字文本中是难以体会的。这套书不仅是史料的载体,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与一个逝去的优雅而复杂的时代。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学问,需要时间来沉淀,需要细心来品味。

评分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阅世编(繁体坚排版)

评分

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 全二册 [清]陈康祺著 晋 石点校

评分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阅世编(繁体坚排版)》共分天象、历法、水利、灾祥、田产、学校、礼乐、科举、建设、士风、宦绩、名节、门祚、赋税、徭役、食货、种植、钱法、冠服、内装、文章、交际、宴会、师长、及门、释道、居第、纪闻等二十八门。它主要涉及到明清之际以松江为中心的这一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事各方面情况,记述颇称详备。它的体制虽为备纂辑府志时的采择,而于治史者尤资参考。

评分

桯史史 [宋]岳珂撰 吴企明点校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买来看看的。

评分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包含以下四十部书籍。1隋唐嘉话/[唐]刘枒撰2朝野佥载/[唐]张鷟撰3明皇杂录/[唐]郑处诲撰4东观奏记/[唐]裴庭裕撰5大唐新语/[唐]刘肃撰6东斋记事/[宋]范镇撰7龙川别志/[宋]苏辙撰8龙川略志/[宋]苏辙撰9东坡志林/[宋]苏辙撰10涑水记闻/[宋]司马光撰11东轩笔录/[宋]魏泰撰12青箱杂记/[宋]吴处厚撰13齐东野语/[宋]周密撰14癸辛杂识/[宋]周密撰15游宦纪闻/[宋]张世南撰16旧闻证误/[宋]李心传撰17春渚纪闻/[宋]何薳撰18芦浦笔记/[宋]刘昌诗撰19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20湘山野录/[宋]释文莹撰21玉壶清话/[宋]文莹撰22西溪丛语/[宋]姚宽撰23家世旧闻/[宋]陆游撰24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25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撰26清波杂志/[宋]周煇撰27归田录/[宋]欧阳修撰28默记/[宋]王铚撰29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撰30邵氏闻见后录/[宋]邵伯温撰31桯史/[宋]岳珂撰32泊宅编/[宋]方勺撰33鸡肋编/[宋]庄绰撰34唐语林校证/[宋]王谠撰35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撰36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撰37燕翼诒谋录/[宋]王栐撰38铁围山丛谈/[宋]蔡绦撰39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撰40老学菴笔记/[宋]陆游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包含以下四十部书籍。1隋唐嘉话/[唐]刘枒撰2朝野佥载/[唐]张鷟撰3明皇杂录/[唐]郑处诲撰4东观奏记/[唐]裴庭裕撰5大唐新语/[唐]刘肃撰6东斋记事/[宋]范镇撰7龙川别志/[宋]苏辙撰8龙川略志/[宋]苏辙撰9东坡志林/[宋]苏辙撰10涑水记闻/[宋]司马光撰11东轩笔录/[宋]魏泰撰12青箱杂记/[宋]吴处厚撰13齐东野语/[宋]周密撰14癸辛杂识/[宋]周密撰15游宦纪闻/[宋]张世南撰16旧闻证误/[宋]李心传撰17春渚纪闻/[宋]何薳撰18芦浦笔记/[宋]刘昌诗撰19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20湘山野录/[宋]释文莹撰21玉壶清话/[宋]文莹撰22西溪丛语/[宋]姚宽撰23家世旧闻/[宋]陆游撰24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25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撰26清波杂志/[宋]周煇撰27归田录/[宋]欧阳修撰28默记/[宋]王铚撰29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撰30邵氏闻见后录/[宋]邵伯温撰31桯史/[宋]岳珂撰32泊宅编/[宋]方勺撰33鸡肋编/[宋]庄绰撰34唐语林校证/[宋]王谠撰35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撰36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撰37燕翼诒谋录/[宋]王栐撰38铁围山丛谈/[宋]蔡绦撰39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撰40老学菴笔记/[宋]陆游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评分

寓圃杂记.谷山笔麈 [明]王琦于慎行撰

评分

叶梦珠,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县)人,生卒不详。《阅世篇》中记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金伯固设塾于上海城南,叶梦珠前往就读,叶时年十二岁(《金伯固先生》),可考知叶梦珠当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另外叶梦珠所著《续编绥寇纪略》卷首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自序,而此书中亦有康熙三十几年的纪事,表明作者康熙中叶尚在世,因此可以推知叶梦珠活到十七世纪九十年代,享年七十多岁。清历史琐闻类掌故笔记,这部书共分天象、历法、水利、灾祥、田产、学校、礼乐、科举、建设、士风、宦绩、名节、门祚、赋税、徭役、食货、种植、钱法、冠服、内装、文章、交际、宴会、师长、及门、释道、居第、纪闻等二十八门。它主要涉及到明清之际以松江为中心的这一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事各方面情况,记述颇称详备。它的体制虽为备纂辑府志时的采择,而于治史者尤资参考。这部书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关明末清初的社会经济资料。近人有关论著已多所征引。这些资料的特点是,记载比较具体、议论比较乎实,非若一般「文人之笔」的空泛。其中田产、赋税、食货、徭役各门,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人民负担及民生状况等都有细致的记载。如卷二《田产》门及卷七《食货》门记土地及米、布、柴、盐、烟、茶、糖、肉、纸张、药材、干鲜果品、眼镜、顾绣等生活必需品和手工艺品的价格都有详备的记录,并比较了各年价格的升降,来反映顺、康时期土地与民生的变化状况,实为它书所不及。又如卷六《赋税》门论松江赋税之重也很扼要明确。其中对明末清初烟草在上海的情况描写得颇为详细:   烟叶,其初亦出闽中。予幼闻诸先大父云:‘福建有烟,吸之可以醉人,号曰干酒’,然而此地绝无也。崇祯之季,邑城有彭姓者,不知其从何所得种,种之于本地,采其叶,阴干之,遂有工其事者,细切为丝,为远客贩去,土人犹未敢尝也。后奉上台颁示严禁,谓流寇食之,民间不许种植,商贾不得贩卖,违者与通番等罪。彭遂为首告,几致不测,种烟遂绝。顺治初,军中莫不用烟,一时贩者辐辏,种者复广,获利亦倍,初价每斤一两二三钱,其后已渐减。今价每斤不过一钱二三分,或仅钱许,此地种者鲜矣。这段文字,记载了上海烟草传入、烟丝制作、贩卖以及禁烟的情况,为经济史一段很有价值的资料。又如清初满洲妇女的发式以及汉人对其的仿效,可作为民俗学的资料:“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

评分

食货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