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量子力学基础
结构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的微观结构,阐述分子和晶体的成因;研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实验方法的学科。因此结构化学是化学各学科、各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电子、原子、分子等)运动规律的理论,是深入探讨物质结构及其性能关系的理论基础。结构化学讨论的对象是分子结构,涉及电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这些粒子的运动规律服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所以本章内容是学习结构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
本章简单介绍量子力学诞生的实验基础,引出微观粒子的能量量子化与波粒二象性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以假设的形式介绍量子力学基本原理① ,并应用讨论无限深势阱中的电子。同时,扼要地介绍了关于量子力学基本理论的争论。
第一节 量子力学实验基础与基本概念的引出
人们把牛顿(Newton)力学、热力学、统计力学、麦克斯韦( Maxwell)电磁理论等称为经典物理学,将量子力学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场论称为量子理论。
19 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已发展得相当完善,大多数物理学家相信,理论上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以后的工作只是如何应用现有的理论解决具体问题及提高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可是在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发现了一些新的实验现象,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线状光谱等,都是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这些现象揭示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暴露了经典物理学与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矛盾,从而为量子力学的创立提出了要求和准备了条件。
一、能量量子化与光的波粒二象性
1.黑体辐射和能量量子化
实验证明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向周围发射电磁波,即产生辐射,物体发出的辐射能以及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物体的温度,所以这种辐射称为热辐射。热辐射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物体发射电磁波的同时也吸收周围其他物体所发射的电磁波。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辐射出的能量恰好等于吸收其他物体辐射出来的能量,则辐射过程达到平衡,称为平衡热辐射。
对于外来的辐射,物体有反射或吸收作用。如果一个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将投射于其上的辐射全部吸收而无反射,这种物体就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自然界没有真正的黑体,绝对黑体显然是一种理想模型。一个带有小孔的空腔可以近似看作黑体,如图1 1 所示。所有射入该小孔的辐射会在空腔内经过多次反射才可能由小孔射出空腔,而每次反射,腔壁都吸收一部分能量,经多次反射后,仅有极微弱的能量从小孔逸出,实际上可以忽略不计,认为空腔中的辐射全部被吸收,因此可以把开有小孔的空腔视为黑体。
……
说实话,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空洞”。如果说一本好的教材应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那么这本书就像一个只会背诵报告的实习生,只会堆砌大量看似专业实则毫无灵魂的术语。例如,书中花了极大的篇幅去描述“信息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对于一个正在努力理解拉平分析法(Lapworth Analysis)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我期待的是清晰的图示来解释晶格振动模式,得到的却是抽象的、充满了模糊形容词的哲学思辨,比如“物质的内在秩序性与社会认知形态的辩证统一”。整个阅读过程如同在迷雾中行走,每走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而且这些不确定性并非来自知识的深度,而是来自作者刻意制造的叙事陷阱。我甚至开始怀疑,这本书的作者是否真的理解他们试图阐述的“化学”是什么,还是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包装精美的外壳,来贩卖一些无关痛痒的社会学观点。
评分这本号称“结构化学”的教材,我实在找不到任何与化学键、分子轨道、晶体结构沾边的干货。打开书本,扑面而来的是各种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和宏观调控模型,什么供需曲线、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系统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结果却被大量的图表和复杂的数学公式淹没,这些公式似乎更适用于金融分析而非化学原理的阐释。书中对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一带而过,用一两页的篇幅试图解释薛定谔方程,其深度远不如我高中时阅读的科普读物。更令人费解的是,大量的篇幅被用于讨论“产业结构升级”对材料科学的影响,这种跨度之大,让人怀疑作者是不是不小心把两本不同学科的教案拼凑在了一起。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从中找到一丝关于SP3杂化的线索,结果只找到了关于“资本积累”的冗长论述。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混乱不堪,章节之间的衔接如同断裂的链条,读完一章,我对下一章的内容毫无预期,更别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了。
评分从教学法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它完全抛弃了从具体案例到一般规律的归纳过程,而是上来就抛出一个宏大的、几乎无法证伪的理论框架,然后用一系列无关紧要的、侧重于管理学的例子来“佐证”这个框架。比如,当讲到共振理论时,作者没有提供任何可供计算的实例或光谱数据,而是引用了一段关于“跨文化交流中信息失真率”的统计分析。阅读体验极其糟糕,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跳到哪里去。很多关键概念的定义缺失或者极其模糊,需要读者自行去外部资源补充背景知识,这完全违背了“规划教材”应有的基础性、系统性要求。这本书更像是为一些非化学专业的管理层人士编写的“化学速览”,企图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对化学领域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印象,而不是真正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我不得不承认,我读完后对自己的化学知识几乎没有增长,反而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不必要的关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令人抓狂。页面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字体选择上缺乏变化,导致视觉疲劳来得特别快。更要命的是,书中出现的“实验指导”部分,与其说是指导,不如说是一份关于如何申请科研经费的指南。我翻到“实验”一章,希望能看到如何配制标准溶液或进行简单的滴定实验,结果里面详细记录了如何撰写一份详尽的项目预算表,并附带了多个市场调研报告的摘要。那些本该是帮助理解理论的插图,全部变成了色彩单调、信息密度极高的流程图,这些流程图似乎在描述一个复杂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而不是分子间作用力的动态过程。我尝试用这本书来复习我之前学过的对称性原理,发现书中完全没有涉及群论在分子振动光谱中的应用,反而花了整整三章来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学术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种文不对题的现象贯穿始终,让人感到被极大地误导。
评分这本书的“前沿性”更是个笑话。它似乎试图将自己定位成一本面向未来的教材,但其所引用的“前沿”概念,大多是几年前就已经被学术界广泛讨论甚至逐渐淡出的热点话题,而且作者的解读还停留在非常表面的层面。真正令人兴奋的、处于化学研究前沿的成果,比如高通量计算方法在材料筛选中的应用、新型催化剂的设计思路,在书中完全找不到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关于“知识资本的社会化分配”的讨论。更令人气愤的是,书中对一些历史性的化学发现的描述也充满了主观臆断和简化,完全没有体现出科学史的严谨性。我本来希望这本书能激发我对结构化学深入探索的兴趣,但它给我的感受却是,它在尽力地将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用一种充满了社会学色彩的、充满空泛叙事的语言进行稀释和扭曲。最终,我决定将它束之高阁,转而寻找那些真正专注于分子结构和能量的经典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