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九讲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 2016中国好书获奖 艺术的故事 中国艺术史入门书

中国艺术史九讲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 2016中国好书获奖 艺术的故事 中国艺术史入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闻著谈晟广编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史
  • 艺术史
  • 方闻
  • 艺术入门
  • 文化
  • 历史
  • 中国文化
  • 艺术
  • 书籍
  • 2016中国好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47911792
商品编码:10969554721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方闻 著;谈晟广 编 定  价:68 出 版 社:上海书画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01日 页  数:249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7911792 艺术即历史(代自序)
“回家”的“故事”
讲 中国艺术与文化史
一、状物形、表我意
二、儒家“理学”与“**”的分歧
三、“状物形”绘画的流变与“终结”
四、“终结”之后的再生
第二讲 书画同体
一、书法表现形态的结构
二、“形似”与“助记”
三、一阶与二阶“问题意识”
四、穷则变、变则通
第三讲 为什么中国绘画是历史
一、艺术史的“危机”?
二、传统中国谱系的艺术史学
三、模拟形似的局限
四、“风格”:走向山水画史
第四讲 分界与关联——中国绘画史现状
一、何谓“心印”?
二、传统中国绘画史论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中国艺术史九讲》系方闻教授于2004年至2012年在两岸三地所做的演讲汇编。方闻教授毕生致力于在西方世界构建中国艺术史的话语体系、推广中国艺术与文化史的独立价值。通过这九篇主题不同又形成脉络的文章,读者可以看到一位艺术史家如何讲述中国艺术史的故事,从而认识中国艺术独特的价值所在,进而对于中华文化史的发展有更为全新的认识。 方闻 著;谈晟广 编 方闻,1930年生于上海,海内外有名的中国艺术史、中国文化史学者。先后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座教授、艺术考古系主任、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主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等职务。195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创建了美国历目前靠前个中国艺术考古博士研究培养项目,为美国20世纪中国艺术史学科的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局面;1971-2000年,方闻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构建了西方品质很精、品种很全、数量很多的中国艺术品百科全书式收藏,影响深远。著有《夏山图:永恒的山水》、《心印》、《超YUE再现:8-14世纪的中国绘画与书法》、《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两种文化之间》和《艺术即历史》等专著。
《美学散步:感知艺术与生活》 书籍简介 《美学散步:感知艺术与生活》并非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试图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发现美、重建我们与艺术之间连接的随笔集。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走出博物馆的肃穆殿堂,将艺术的眼光投向周遭的世界,理解美学如何渗透于衣食住行、自然景物乃至抽象的情感表达之中。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探讨了“观看”的艺术、“体验”的维度、“创造”的乐趣以及“反思”的深度。 第一部分:日常的镜像——从身边寻找美学线索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看”。我们习惯于匆忙地浏览世界,却鲜少进行真正的“观察”。作者从最熟悉的日常事物入手,如清晨的光线如何切割窗棂,雨滴落在不同材质上的声响差异,乃至一块被时间打磨光滑的鹅卵石。 光的几何与温度: 探讨不同时间段、不同天气下光影对色彩、形态的影响。例如,分析夕阳下建筑剪影的线条张力,以及室内照明如何塑造空间的情感氛围。这部分内容借用了绘画中对“明暗对照法”的通俗理解,但应用场景完全是生活化的。 材质的叙事: 细致描摹不同材质——木材的纹理、金属的冰冷、布料的垂坠感——如何通过触觉和视觉传达出不同的历史感和使用痕迹。讲述如何通过触碰来“阅读”一件物品的“故事”。 色彩的心理地图: 摒弃学院派的色彩理论,转而关注色彩在不同文化语境和个人记忆中激发的潜意识反应。例如,为什么某种饱和度极低的灰蓝色会让人感到宁静,而高饱和度的橘红色则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身体的维度——空间、时间与体验 艺术的体验从来都不是纯粹智识的活动,而是身体性的。第二部分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我们如何通过身体去感受空间和时间流逝所带来的美学冲击。 行走中的风景线: 借鉴了法国哲学家对“漫游者”(Flâneur)的描述,但将其扩展到现代都市的步行体验。分析不同城市肌理(如棋盘式街道与蜿蜒小巷)如何影响我们的步频、节奏感和观察视角。重点在于步行作为一种主动的感知行为。 静默的力量: 讨论“留白”在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一个没有被完全填满的空间,其“未完成”的部分如何成为想象力的载体。这不仅适用于建筑布局,也适用于餐桌布置和个人陈设。 声音的雕塑: 侧重于听觉美学。如何辨别和欣赏环境噪音中的“音乐性”——风穿过树叶的沙沙声、远处钟楼的低沉回响。这部分内容引导读者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环境音景”。 第三部分:技艺的低语——手作的温度与传承 本部分从“创造者”的角度切入,但重点不在于分析大师的宏大叙事,而是那些被忽略的、代代相传的精细手工技艺。 器物的哲学: 探讨从泥土到陶器的转化过程,以及手工匠人如何在遵循材料特性的同时,注入个人理解。例如,分析一把传统木勺的弧度如何完美贴合手掌,这不仅仅是功能性,更是一种人机工程学的诗意表达。 织物的记忆: 深入浅出地介绍传统纺织和缝纫中的打结、编织、刺绣等技巧。强调每一个针脚都凝结了时间和专注力,是时间在物质上的刻痕。 食物的瞬间艺术: 将烹饪视为一种动态的、转瞬即逝的艺术形式。好的食物不仅是味道的组合,更是温度、质地(酥脆、软糯、弹牙)和气味层次的精心安排。讨论“摆盘”如何成为一种快速的视觉构图。 第四部分:内在的景观——反思与整合 最后一部分将焦点收回到读者自身,探讨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美学体验整合进个人的生活哲学中,实现一种有意识的生活。 抵抗瞬间遗忘: 探讨如何通过书写、速写或简单记录,来“固定”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丽瞬间,对抗现代生活的快速冲刷。 不完美的崇拜: 赞美“瑕疵”与“磨损”。封面探讨了日本的“金缮”哲学——将破损视为历史和修复努力的证明,而非需要隐藏的缺陷。这是一种对生命过程的肯定。 美学即选择: 总结全书,强调美学不是一种知识储备,而是一种持续做出的选择——选择慢下来、选择更仔细地去看、去感受。每一件被精心挑选和对待的物品,每一个被全然体验的瞬间,都是对平庸生活的一种温柔反抗。 目标读者群: 本书适合所有对生活品质有追求、渴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片刻宁静和深度体验的读者。它面向的是那些不满足于“知道”艺术史,而更愿意“感受”艺术精神的探索者,无论是刚接触美学概念的新手,还是希望重新激活感官的老饕。它是一本可以随时翻开、在任何场景下都能获得启发的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资深的美术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解读视角,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部关于“观看”的训练手册。许多艺术史著作往往过于侧重于“是什么”和“谁做的”,而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作者在分析作品时,总是能将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紧密地勾连起来,揭示出艺术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密码。比如,当谈及宋代山水画的“理学”影响时,那种从笔墨的疏密、留白的空间感中解读出对宇宙本体的追问,让我豁然开朗。这种深度的剖析,迫使读者跳出单纯的审美愉悦,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辨。我发现自己重新审视了一些过去曾看过的画作,原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但经过这本书的点拨,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肤浅。它成功地将艺术从孤立的学科提升到了理解整个古代文明的独特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点和它所获得的荣誉,本身就说明了它在当代语境下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整理,更像是对当前文化语境的一次有力回应。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短视频和碎片化的信息流中,对“慢”的、需要沉浸式体验的艺术形式产生疏离感。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恳切的姿态,邀请读者放慢脚步,重新建立起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它的语言风格兼具学院派的严谨与大众传播的流畅,使得那些原本只有在专业课堂上才会深入探讨的概念,能够被广泛的读者群体所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对于正在进行相关专业学习的年轻学子而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参考框架,可以有效避免陷入纯粹的西方理论套用,从而培养出更具本土关怀的艺术史观。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媒介之间关系的探讨,这一点处理得非常细腻和巧妙。以往的艺术史叙事,常常是按照“绘画”、“雕塑”、“建筑”等门类泾渭分明地划分,这在学习时固然方便归类,却也无形中割裂了古代艺术家的整体创作思维。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常常将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置于所有艺术形式的交汇点进行考察。例如,它会论证唐代雍容华贵的气息是如何同时体现在盛唐金银器的造型、佛教造像的面容比例以及寺庙建筑的宏伟尺度上的。这种跨媒介的比较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一件器物的美,往往是那个时代所有艺术语言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孤立的事件。这种整体性的视野,对于提升艺术鉴赏的广度和深度,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初涉中国艺术殿堂的门外汉量身打造的敲门砖,内容编排得极具匠心。我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只停留在“听说过”层面的普通读者,原本以为艺术史这种东西肯定枯燥得让人昏昏欲睡,充斥着一堆拗口的年代和人名。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充满了故事性,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老教授,手里拿着珍贵的文物,在你面前娓娓道来它们背后的风云变幻。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巧妙地从几个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品切入,比如某幅壁画的色彩运用,或者某个朝代青铜器的纹饰变化,让你在具体的形象中体会到抽象的风格演变。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材料和工艺的细致描绘,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匠人的智慧与不易,不再觉得那些古董只是高高在上的“国宝”,而是鲜活的、带有温度的“物语”。读完第一部分,我对中国艺术的整体脉络有了一个初步而清晰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印象,而是有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时间线索。

评分

装帧和配图的质量,对一本艺术史书籍来说,是决定阅读体验的关键因素,而这本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图文并茂”的真正含义。要知道,没有高质量的图片支撑,再好的文字描述也只是空中楼阁,尤其在涉及色彩和细节的判断上。这本书的插图选择非常精到,不仅覆盖了主流的、耳熟能详的杰作,更不乏一些鲜为人知但极具研究价值的图像资料,而且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极高,很多细节纹理在屏幕上是绝对无法体会的。更贴心的是,作者在版式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图注清晰,关键信息突出,使得在查阅和对比不同作品时,查找效率大大提高。这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有份踏实感,翻阅起来更像是在精心维护的私人画廊中漫步,而非应付考试的资料研读。

评分

今天是订货第8天,京东快递果然是比蜗牛快很多!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可以!!!!!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今天是订货第8天,京东快递果然是比蜗牛快很多!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