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木与名贵硬木家具用材鉴赏 | ||
| 定价 | 89.00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1年07月 | |
| 开本 | 小16开 | |
| 作者 | 海凌超,徐峰 编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76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122085627 | |
《红木与名贵硬木家具用材鉴赏》以QB/T 2385—2008《深色名贵硬木家具》附录A所列的树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收录80余种国内外常见的红木与深色名贵硬木家具用木材树种外,还有数种埋地几千年至几万年的名贵阴沉木。
海凌超,高级工程师,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主任。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家具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年分配到顺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工作。近10年来—直从事木材构造、识别及各类家具、人造板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作为主要起草人参加起草GB/T151051-2006《模压刨花板制品第—部分室内用》国家标准,主持了广东省科技厅项目:《木材图谱数据库的建立与木材图谱鉴定方法的研究》,发表论文数篇。
徐峰,教授,现任广西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广西大学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技术负责人。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负责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荣获国家特色专业称号:主讲的《木材学》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从事木材学的教学科研近40年。特长是木材树种鉴别、树木年龄鉴定:为国内著名的木材鉴别专家,被誉为“木材鉴定行业的福尔摩斯”。取得教学科研成果2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教学成果奖2项:获国家教学软件大赛奖2项,获自治区级教学软件大赛奖2项。取得2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1在成熟的次生木质部细胞中发现细胞核。2首次发现苏铁类植物为须根系植物。主编专著10余部,代表作有:获国家科技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的《木材鉴定图谱》,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获广西出版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热带亚热带优良珍贵木材彩色图鉴》,广西科技出版社,2009年:《中国及东南亚商用木材1000种构造图象CD-ROM查询系统》,广西金海湾音像出版社,1998年。出版教材10多种,代表作有:(1)《木材检验技术》(主编),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年;(2)《木材竹材识别与检验》(副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3)《木材学》(副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4)《木结构材料学》c副主编l,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5)《木材检验理论与技术》和《木材检验基础知识》(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发表学术论文60篇,其中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奖8篇。
《红木与名贵硬木家具用材鉴赏》采用图谱的方式,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包括树种名称、产地、树木或木材特征、木文化故事,木材鉴定行业的福尔摩斯带你走进木材的世界。
1 檀香紫檀
2 降香黄檀
3 刀状黑黄檀
4 阔叶黄檀
5 卢氏黑黄檀
6 东非黑黄檀
7 交趾黄檀
8 奥氏黄檀
巴里黄檀
9 微凹黄檀
10 乌木
11 苏拉威西乌木
12 崖豆木
13 铁刀木
14 刺猬紫檀
15 越柬紫檀
16 印度紫檀
17 大果紫檀
18 鸟足紫檀
19 非洲紫檀
20 安氏紫檀
21 缅茄木
22 印茄
23 摘亚木
24 古夷苏木
25 甘巴豆
26 赛鞋木豆
27 小鞋木豆
28 黑铁木豆
29 红铁木豆
30 香脂木豆
31 木荚豆
32 阔变豆
33 圭亚那蛇桑
34 维腊木
35 风车木
36 坤甸铁樟木
37 铁线子
38 檀香木
39 胶漆树
40 黑胡桃
41 重蚁木
42 翼红铁木
43 橡胶树
44 巴拉圭苏木
45 黑苏木
46 军刀豆
47 马达加斯加榄仁
48 柚木
49 黄杨木
50 苏木
51 格木
52 坡垒
53 红锥
54 水青冈
55 金丝李
56 铁力木
57 山核桃
58 枫杨
59 香樟
60 檫木
61 楠木
62 台湾相思
63 小叶红豆
64 白木香
65 石楠
66 母生
67 海南子京
68 蚬木
69 榔榆
70 榉木
71 香椿
72 龙眼
73 荔枝
74 细子龙
75 水曲柳
76 桑树
77 乌墨蒲桃
78 火力楠
79 红豆杉
80 蒙古栎
81 紫油木
82 黄连木
83 山枣
84 阴沉木
参考文献
索引
中文名称索引
拉丁文名称索引
我对家具收藏的兴趣由来已久,但总是在面对市场上那些琳琅满目的“类红木”家具时感到迷茫,深怕一不小心就成了“冤大头”。这本书真正帮我拨开了眼前的迷雾,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大量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场景化”教学方式。比如,它会详细描述在自然光线下,不同树种在特定湿度环境下,其“活色”会呈现出怎样的细微变化,这对于实地考察家具时的判断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章节专门讲解了“开裂的艺术”,书中细致地分析了木材在干燥过程中,由于内部应力差异导致的自然开裂纹理,并将其与人为做旧的裂痕做了清晰的对比,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点,是单纯看图片资料很难获得的经验。作者的笔触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真材实料”的执着,非常能引起像我这样追求本真的收藏者的共鸣。它教会我的不只是“这是什么木头”,更是“这个木头在告诉你什么故事”,这种深层次的对话,才是我认为一本优秀的鉴赏书籍的核心价值所在,让人从心底里升起一股探究背后的工艺与历史的渴望。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木材之旅。它的内容组织逻辑非常流畅,像是沿着一条河流的支流逐渐深入到源头的过程。一开始是基础知识的铺垫,比如如何分辨边材与心材的差异,对年轮形态的初步解读,这些都是构建知识大厦的地基。随后,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地域性差异”这一复杂维度,比如同样是黄花梨,海南料和越南料在油性上的细微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如何影响最终家具的“手感”和“包浆”的形成速度,这部分内容的详实程度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揭示了自然环境对材料的塑造力是多么强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仿冒品”的剖析部分,它没有采用简单粗暴地揭穿,而是像一位高明的侦探,从气味、重量、声学特性等多个维度,一步步引导读者自行得出结论。这种推理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主动学习能力,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收知识,而是在主动破解收藏界的谜题,安全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又饱含热情的。你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多年来浸淫于木材世界所积累下的那种深厚情感,但这种情感从不泛滥成煽情的辞藻,而是转化为了对材料特性的精准描述。尤其在描述那些已经濒临枯竭的名贵树种时,那种“物以稀为贵”的感慨,是以对其材质美学价值的极高评价为基础的,而不是单纯的投机心态。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关注了家具成品的美感,还深入探讨了木材“原料”本身的特性,比如不同树种的抗虫蛀能力,以及不同切割方式(弦切与径切)对纹理呈现的决定性影响。这对我理解家具的“设计”与“材料”之间的共生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让我明白,很多我们赞叹的精美纹理,并非巧合,而是工匠对木材自身语言的尊重和顺应,这种对材料本性的深刻理解,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对于提升鉴赏能力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重塑了我观察事物的习惯。以前,我看到一件老家具,可能只停留在“好看”或者“老气”的层面,现在,我的目光会不自觉地被引导到木材的“神韵”上去。我开始注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一块木板边缘因受潮而轻微的“起翘”,或者是在光线下,木纤维内部反射出的那种独特的“金星”光泽。书中提供的那些关于木材“气味识别”的描述,虽然无法通过文字完全传递,却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实物进行感官验证的兴趣。我甚至开始留意身边的非家具木制品,尝试用书中教授的方法去推断它们的材质来源。这种知识外溢效应,说明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装帧和篇幅限制,它成功地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对“本真之美”的种子,让我对硬木家具收藏这件事,多了一份敬畏,少了一份浮躁,这才是真正的高级收藏入门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那一抹沉稳的深红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老家具那历经岁月沉淀的温润光泽。内页的纸张质地也选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印刷色彩的饱和度,又避免了廉价的油墨味,翻阅起来手感极佳,这对于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鉴赏类书籍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流露出的那种对材质本身的尊重,那些高清的微距照片,清晰地展示了木材的纹理细节,即便是屏幕上看惯了高清图片的我,也被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所折服。初次捧读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系统性,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木材的名称,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知识体系,让我这个初入行的新手也能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例如,在介绍某一种特定木材时,不仅仅是罗列其密度、硬度这些冷冰冰的参数,而是穿插了它在古代家具制作中的历史地位和地域特点,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木匠娓娓道来,而不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传递出一种对“硬木”二字的敬畏感,体现了出版方在精品图书制作上的用心良苦。
评分书本质量很好,快递包装都很到位,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东西已收到!不错!
评分特别?
评分东西已收到!不错!
评分宝贝到了,看了一般
评分感觉目前物流并不快,书内容没有想象好!
评分宝贝到了,看了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