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王”龙云之子口述历史》被称为“云南王”,主政云南18年,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被誉为“民主堡垒”。周恩来在龙云去世时,曾明确指出,龙云一生有三大功绩:抗日、反蒋、联共。《“云南王”龙云之子口述历史》是龙云之子龙绳武先生的口述纪录,讲述龙云由地方军阀到抗日功臣,再到“民主斗士”的曲折一生,揭开龙云与蒋介石之间矛盾的由来。内容涉及面广,其中对民国前后的云南社会文化状况、政局演变、时事人物交往等诸多方面的讲述,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是一份研究民国时期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老三绳曾云南讲武堂毕业,后来陈诚将军送他到南京陆军大学,因此认识侍从室俞济时等。毕业后回昆明,不务正业,成天票戏,并和黑社会往来,生活紊乱。他曾翻车,脸上受伤,并留下痕迹。中共占领云南后,他留在昭通,但是因为他的地方势力强,许多人逃难时只要报上:“我是三少爷的某某人”就可以顺利逃出。他和“土共”也一直有往来,但是后来中共却说他想打游击攻击解放军,因此用迫击炮突击他家,全家妻小、佣人都无一幸免,他自己也被害。只有一个小佣人躲在天花板中,事后逃出,向老太爷报告,而由老太爷向国务院告发这件事。他有一个庶出的孩子由绮罗香养育,因为没有放在昭通,所以幸免于难,后来这个孩子被老四绳文带到美国去。他的小名是“保福”。
绳文是西南联大的学生,抗战末期,美国的拉提摩尔及罗斯福总统代表“居礼”路经昆明,来拜访我老太爷时看到绳文,因此带他到美国去念书。当时民用航空飞机不通,他们乘坐军用飞机赴美。因此他到美国后,和美国民主党相当接近。后来绳文自威斯康辛大学毕业,在大陆变色后,他申请美国永久居留,移民局不准。到后来大鸣大放时期,我老太爷批评中共,认为美国可引以为友,而苏联则对中国不友善。那时候美国人很高兴,有一个美国学生,人在香港,还特地由当地写了一封信来感谢我。
……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人”的形象,而非仅仅是历史符号。叙述者以一种旁观者和亲历者交织的复杂身份,对过往进行梳理。他没有采取过度美化或过度批判的极端手法,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记录下了那些关键时刻的决策、那些至关重要的对话。这种冷静的记录,反而赋予了文字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选择”这一主题的探讨。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每一步都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而家族成员如何在压力下做出权衡取舍,如何平衡个人意愿与家族责任,构成了全书最引人入胜的张力点。它不是简单的年代流水账,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巨大历史惯性中,个体意识如何挣扎求存的教科书。每次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某个场景的画面感,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阅读其他严肃历史著作时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部“口述历史”,其价值远超个人家族范畴,它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微观世界”样本。我们通常从宏大叙事中了解历史,但这本书却展示了历史的“侧面”——那些发生在深宅大院内部、影响着无数普通人命运的微小变动。叙述者所描绘的日常细节,比如生活习俗的演变、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都为我们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肌理提供了丰富的注脚。特别是对一些关键人物性格侧面的刻画,既有尊敬,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包容,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成熟与豁达。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人物形象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立体、复杂、充满矛盾的。对我而言,这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与时代共处”的哲学思考,它教会我们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如何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尊严,其深远的影响力,在合书之后依然萦绕不去。
评分这部作品,仿佛是一面斑驳却无比清晰的镜子,映照出了一个特定时代洪流下,一个家族如何挣扎求存、风云变幻的轨迹。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下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血肉和温度的个体记忆。初读时,我最大的感受是被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所裹挟。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无论是对往昔生活的描摹,还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显得极为细腻且毫不避讳。那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身不由己的无奈与抗争,通过口述这种最直接的方式,直击人心深处。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些光环背后,隐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复杂情感——有对父亲的敬畏、理解,也有对时代命运的困惑与反思。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使得原本厚重的历史课题变得可亲可感,它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极为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波诡云谲的旧中国。这种视角,是任何官方文献都无法提供的,它关乎生存的智慧、家族的荣辱,以及个体如何在巨变中寻找立足之地,读来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深思良久。
评分与那些传统的回忆录相比,这部作品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知识分子式的审视与疏离感。叙述者似乎总在努力扮演一个记录者的角色,用一种近乎抽离的目光审视着自己家族的兴衰荣辱。这种略带疏远的叙事口吻,反而增加了可信度,因为它避免了过度煽情,让读者能够更专注于事件本身及其背后的逻辑。全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它不是线性时间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一些关键事件作为锚点,将散落的记忆片段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读到某些转折点时,你会为叙述者的细腻观察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感到惊叹,也会为某些无可挽回的遗憾感到唏嘘。这种在清晰的逻辑推演和感性的个人体验之间的游走,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触动,让人忍不住要停下来思考作者的潜台词。
评分读完这本回忆录,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代共鸣,尽管我的亲身经历可能与叙述者的环境相去甚远。作者的文笔中流淌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它并非激昂澎湃的控诉,而更像是一种克制的叙述,像是在寒冬的壁炉边,对着晚辈轻声讲述着往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特定场景氛围的营造能力。比如,对旧式宅院中等级森严却又暗流涌动的家族日常描摹,那种微妙的权力制衡、人情冷暖,写得入木三分。它剥去了历史人物的刻板标签,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也有软弱、有挣扎、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这种叙述的层次感和深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有的平静生活,是建立在无数先行者复杂而艰难的选择之上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个关于传承、关于责任、关于如何在夹缝中保持自我尊严的深刻探讨,回味无穷。
评分凑单书,价格实惠,质量不错!
评分口述史学在英文中叫Oral History,或者称History by Word of mouth。这个术语最初是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来的,之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
评分还不错,这套书有内涵,好好看看
评分口述历史
评分这是一段过去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好
评分一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东西,总体感觉还不错,继续加油,再接再厉。
评分果育学校由荡口镇华子才先生私人创办。学校分高初两级,各四年。余偕先兄声一先生,奉父命同往考。先兄入高级小学一年级,余入初级小学一年级。其时诸老师教文史者,初不太受人特别重视。因宿学硕儒,延揽尚易。教理化自然科学者,则不易聘。而体操唱歌先生亦甚难得。此皆所为开风气之先者。而果育学校之两位体操唱歌先生,则尤为一校乃及一镇之众望所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