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王”龙云之子口述历史

“云南王”龙云之子口述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朋园,郑丽榕<纪录> 著
图书标签:
  • 云南历史
  • 龙云
  • 口述历史
  • 云南王
  • 民国历史
  • 人物传记
  • 地方史
  • 回忆录
  • 历史人物
  • 云南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047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82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口述历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3
字数: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云南王”龙云之子口述历史》被称为“云南王”,主政云南18年,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被誉为“民主堡垒”。周恩来在龙云去世时,曾明确指出,龙云一生有三大功绩:抗日、反蒋、联共。《“云南王”龙云之子口述历史》是龙云之子龙绳武先生的口述纪录,讲述龙云由地方军阀到抗日功臣,再到“民主斗士”的曲折一生,揭开龙云与蒋介石之间矛盾的由来。内容涉及面广,其中对民国前后的云南社会文化状况、政局演变、时事人物交往等诸多方面的讲述,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是一份研究民国时期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弁言
一、谈云南风土
(一)云南地理
(二)中国文化在云南
(三)彝族制度与习俗
(四)昭通点滴

二、家世
三、早年教育
四、在云南讲武堂
(一)云南讲武堂
(二)禁足风波
(三)决定赴法国留学
(四)对唐继尧的印象

五、留学法国
(一)提前入学
(二)圣西尔陆军学校
(三)法国军事教育特征
(四)暑期返国首度面蒋
(五)回法旅程
(六)学开单人飞机
(七)闯祸海防海关
(八)英法与云南

六、昆明时期
(一)正式厕身部伍
(二)相亲波折
(三)严家诰与邱开基
(四)平服“盘匪”之乱
(五)战鼓声中完成终身大事

七、抗战时期
(一)西南联大
(二)蒋委员长多次召见

八、抗战胜利后的回忆
(一)戒烟经验谈
(二)将官训练班班附
(三)行宪后第一次中央选举
(四)谒蒋情形
(五)国共和谈
(六)赴港前的疑虑

九、流寓香港
(一)特字号党证及其他
(二)父亲来香港
(三)回大陆筹返云南
……

十、在台湾
十一、谈我的父亲龙云
十二、云南的鸦片问题
十三、答问
附录龙夫人胡淑贞女士访问纪录
后记

精彩书摘

  老三绳曾云南讲武堂毕业,后来陈诚将军送他到南京陆军大学,因此认识侍从室俞济时等。毕业后回昆明,不务正业,成天票戏,并和黑社会往来,生活紊乱。他曾翻车,脸上受伤,并留下痕迹。中共占领云南后,他留在昭通,但是因为他的地方势力强,许多人逃难时只要报上:“我是三少爷的某某人”就可以顺利逃出。他和“土共”也一直有往来,但是后来中共却说他想打游击攻击解放军,因此用迫击炮突击他家,全家妻小、佣人都无一幸免,他自己也被害。只有一个小佣人躲在天花板中,事后逃出,向老太爷报告,而由老太爷向国务院告发这件事。他有一个庶出的孩子由绮罗香养育,因为没有放在昭通,所以幸免于难,后来这个孩子被老四绳文带到美国去。他的小名是“保福”。
  绳文是西南联大的学生,抗战末期,美国的拉提摩尔及罗斯福总统代表“居礼”路经昆明,来拜访我老太爷时看到绳文,因此带他到美国去念书。当时民用航空飞机不通,他们乘坐军用飞机赴美。因此他到美国后,和美国民主党相当接近。后来绳文自威斯康辛大学毕业,在大陆变色后,他申请美国永久居留,移民局不准。到后来大鸣大放时期,我老太爷批评中共,认为美国可引以为友,而苏联则对中国不友善。那时候美国人很高兴,有一个美国学生,人在香港,还特地由当地写了一封信来感谢我。
  ……

前言/序言


《龙云家族的时代侧影:一部跨越风云的口述史》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而是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通过对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家族成员的口述回忆,试图勾勒出那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年代的一幅生动图景。它超越了单一个体的传记叙事,转而成为一部关于家族命运与时代脉络相互交织的社会编年史。 一、 历史背景的深度回溯 本书的时间跨度极为宏大,几乎涵盖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至下半叶的中国历史关键节点。叙述者从家族早期的生活图景切入,细致描摹了在传统与现代交替时期,一个精英家庭所经历的文化冲击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重点着墨于西南边陲地区的社会结构与权力生态。叙述者以其亲身经历和家族积累的记忆,详细描述了军阀混战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以及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及其周边地区复杂的政治格局、民族关系和经济形态。这里的叙述并非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充满细节的“微观历史”——比如地方税收的征集方式、不同派系间微妙的利益平衡、边境贸易的实际运作,以及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具体案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社会面貌有所侧写。在外部压力下,知识分子、地方精英、军队力量如何围绕共同目标进行协作,又在内部产生哪些张力。叙述者回忆了当时物资的匮乏、教育机构的艰难维持,以及民众在动荡中对安定的渴望。这种对宏大事件的个人化解读,使得历史的温度得以保留。 二、 家族传承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本书深刻探讨了“士绅”阶层在剧变时代所面临的身份焦虑与精神困境。龙氏家族的成员,作为地方上的知识精英和权力参与者,其教育背景、价值取向与新时代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张力。 叙述者细致描绘了家族内部教育理念的演变。从早期的私塾教育、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推崇,到派遣子弟赴外洋留学(或国内名校深造),再到后来对新型教育模式的接受与适应。这种教育的代际差异,直接影响了家族成员对政治、经济和社会角色的定位。 书中不回避家族内部在面对历史抉择时的思想冲突。例如,在不同政治力量争取影响力的时期,家族成员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关乎家族存续的决定。这些抉择背后蕴含的道德困境、对“忠诚”与“生存”的理解,构成了极富人性的叙事弧光。 三、 个人生活与时代洪流的交织 本书的叙事风格注重生活细节的还原,使读者得以窥见特定阶层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日常状态。 建筑与空间叙事:通过对家族居所、重要会晤场所的描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生活环境的物质基础和审美取向。例如,传统宅院的布局如何适应新的家庭结构,以及在战乱中如何进行保护与迁移。 饮食与礼仪的变迁:细致记录了家庭宴会、婚丧嫁娶等重要仪式在时代背景下的简化、保留或变形,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实则是文化适应性的体现。 人际交往网络:书中穿插了大量对当时其他重要人物的侧面描写,这些人物可能是地方官员、文化名流、商界巨子,甚至是与家族有复杂恩怨的同行者。这些片段不仅丰富了历史的侧面,也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社会关系网络。叙述者以一种冷静而审慎的笔触,记录了人情的冷暖与世态的炎凉,避免了将历史人物简单地“脸谱化”。 四、 历史记忆的重构与反思 最终,本书是一次对家族记忆的系统整理和审慎反思。叙述者在回顾过去时,并非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力求呈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义性。 书中探讨了“历史叙事”的权力。作为亲历者或家族记忆的继承者,叙述者如何选择性地叙述、如何处理家族中不光彩或敏感的部分,以及如何与官方主流历史叙事进行对话与和解。 此外,本书对“乡土情结”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张力进行了探讨。在一个旧秩序瓦解、新秩序尚未完全稳固的时期,个体如何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性,如何看待“故土难离”与“审时度势”之间的矛盾,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 总而言之,《龙云家族的时代侧影》是一部以口述史为载体,深入挖掘特定历史时期西南社会肌理、精英阶层心态演变和家族命运沉浮的深度纪实文学。它提供了历史研究中稀缺的、来自内部的、充满烟火气和人性光辉的佐证材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人”的形象,而非仅仅是历史符号。叙述者以一种旁观者和亲历者交织的复杂身份,对过往进行梳理。他没有采取过度美化或过度批判的极端手法,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记录下了那些关键时刻的决策、那些至关重要的对话。这种冷静的记录,反而赋予了文字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选择”这一主题的探讨。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每一步都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而家族成员如何在压力下做出权衡取舍,如何平衡个人意愿与家族责任,构成了全书最引人入胜的张力点。它不是简单的年代流水账,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巨大历史惯性中,个体意识如何挣扎求存的教科书。每次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某个场景的画面感,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阅读其他严肃历史著作时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部“口述历史”,其价值远超个人家族范畴,它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微观世界”样本。我们通常从宏大叙事中了解历史,但这本书却展示了历史的“侧面”——那些发生在深宅大院内部、影响着无数普通人命运的微小变动。叙述者所描绘的日常细节,比如生活习俗的演变、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都为我们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肌理提供了丰富的注脚。特别是对一些关键人物性格侧面的刻画,既有尊敬,也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包容,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成熟与豁达。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人物形象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立体、复杂、充满矛盾的。对我而言,这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与时代共处”的哲学思考,它教会我们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如何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尊严,其深远的影响力,在合书之后依然萦绕不去。

评分

这部作品,仿佛是一面斑驳却无比清晰的镜子,映照出了一个特定时代洪流下,一个家族如何挣扎求存、风云变幻的轨迹。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下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血肉和温度的个体记忆。初读时,我最大的感受是被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所裹挟。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无论是对往昔生活的描摹,还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显得极为细腻且毫不避讳。那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身不由己的无奈与抗争,通过口述这种最直接的方式,直击人心深处。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些光环背后,隐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复杂情感——有对父亲的敬畏、理解,也有对时代命运的困惑与反思。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使得原本厚重的历史课题变得可亲可感,它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极为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波诡云谲的旧中国。这种视角,是任何官方文献都无法提供的,它关乎生存的智慧、家族的荣辱,以及个体如何在巨变中寻找立足之地,读来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深思良久。

评分

与那些传统的回忆录相比,这部作品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知识分子式的审视与疏离感。叙述者似乎总在努力扮演一个记录者的角色,用一种近乎抽离的目光审视着自己家族的兴衰荣辱。这种略带疏远的叙事口吻,反而增加了可信度,因为它避免了过度煽情,让读者能够更专注于事件本身及其背后的逻辑。全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它不是线性时间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一些关键事件作为锚点,将散落的记忆片段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读到某些转折点时,你会为叙述者的细腻观察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感到惊叹,也会为某些无可挽回的遗憾感到唏嘘。这种在清晰的逻辑推演和感性的个人体验之间的游走,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触动,让人忍不住要停下来思考作者的潜台词。

评分

读完这本回忆录,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代共鸣,尽管我的亲身经历可能与叙述者的环境相去甚远。作者的文笔中流淌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它并非激昂澎湃的控诉,而更像是一种克制的叙述,像是在寒冬的壁炉边,对着晚辈轻声讲述着往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特定场景氛围的营造能力。比如,对旧式宅院中等级森严却又暗流涌动的家族日常描摹,那种微妙的权力制衡、人情冷暖,写得入木三分。它剥去了历史人物的刻板标签,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也有软弱、有挣扎、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这种叙述的层次感和深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有的平静生活,是建立在无数先行者复杂而艰难的选择之上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个关于传承、关于责任、关于如何在夹缝中保持自我尊严的深刻探讨,回味无穷。

评分

凑单书,价格实惠,质量不错!

评分

口述史学在英文中叫Oral History,或者称History by Word of mouth。这个术语最初是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来的,之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

评分

还不错,这套书有内涵,好好看看

评分

口述历史

评分

这是一段过去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好

评分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东西,总体感觉还不错,继续加油,再接再厉。

评分

果育学校由荡口镇华子才先生私人创办。学校分高初两级,各四年。余偕先兄声一先生,奉父命同往考。先兄入高级小学一年级,余入初级小学一年级。其时诸老师教文史者,初不太受人特别重视。因宿学硕儒,延揽尚易。教理化自然科学者,则不易聘。而体操唱歌先生亦甚难得。此皆所为开风气之先者。而果育学校之两位体操唱歌先生,则尤为一校乃及一镇之众望所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