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2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忆江南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冷知识
  • 趣味历史
  • 历史故事
  • 文化
  • 科普
  • 涨知识
  • 另类历史
  • 历史真相
  • 历史趣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334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35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老师所教的历史,只是最拿得出手的那冰山一角
  要认识历史的真相,必须了解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扒下正史的锦衣玉袍,让你们见识历史的真面目
  再一次,我们要让历史裸奔!

内容简介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2》继上一部《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大卖之后,作者再次挖掘历史上有趣而又有深度的史料进行剖析解读,探求容易被人忽略的人物、事件、细节,这些故事往往游离于主流教科书之外,但它们反映出历史的本真面目,且有着历史的趣味性。全书富有知识性、思想性,既生动有趣,又发人深省,是寓教于乐的通俗历史读物。

作者简介

  忆江南,原名张恒涛,1975年生于山东夏津。“非著名”历史学者,酷爱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已有百余篇文章在《青年文摘》、《意林》、《百家讲坛》、《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前作《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畅销不断。

目录

赤色篇(军事)
蠢猪还是贵族?
苏秦合纵攻秦的历史真相
大周覆亡:现实版的蜗角传奇
势同水火的秦赵两国竟然是一家
谁是秦汉第一人杰
三国第一刺杀大案
廖化没有那么糟糕
陶渊明“千里走单骑”
程咬金最铁哥们的真实身份
心腹其实是心腹之患
孤胆英雄韩愈
牛皋真的是笑死的吗

橙色篇(家事)
口吃大才子
董永:我的七仙女是刘秀
秦宜禄:这个陈世美很痴情
陶渊明的儿子不“成器”
没有经住色诱考验的唐僧弟子
诗仙李白背后的四个女人
大诗人李益为何“被变心”
《木府风云》男主人公的真实人生
黄宗羲杀人

黄色篇(皇室)
都是好色惹的祸
史上第一大忽悠之死
赵武灵王:后悔也能害死人
开国皇帝爱读书
他们都是好“演员”
一句谣言引发两宗命案
可怕的鸡蛋
帅哥高演:死于心虚的螳螂
“神宗”不是个好谥号
驳当年明月论建文帝之谜
乾隆皇帝得享长寿的神秘因素

绿色篇(文化)
二十四孝中的大名人
伯夷叔齐姓字名谁
“人不可貌相”说的是谁
历史人物的救命稻草
唐诗里藏着的谜语
龙在古代并非皇帝专用
四川是个美丽的错误吗
《红楼梦》宁荣二府是这样来的?
“四大发明”是怎么提出来的
扑克牌上的大名人

青色篇(女性)
霸王别姬没有那么凄美
那个以嫖名世的女人
以母亲的名义造反
谢道韫:最有智慧的女汉子
何婧英:我好色,因为我单纯
女相陆令萱:多行不义必自毙
谁是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的名字是个谜
宁国公主:第一个远嫁和亲的真公主
甄嬛的幸与不幸

蓝色篇(悲剧)
邓通:成也文帝,败也文帝
司马迁外孙之死引发的命案
崔烈: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为撤职干杯
黄庭坚:开玩笑也要找对人
作了大难的陈子茂
明朝第一诗人之死
杨慎:一阕临江仙,半生辛酸泪
张居正不是个好老师
西藏第一情僧的悲情人生

紫色篇(艺术)
《三国演义》中的低级错误
历史上的“猪八戒”
导致白居易被贬江州的惊天血案
包公是怎样炼成的
《水浒传》开篇之谜
《清明上河图》与清明节无关
水浒第二忠臣的悲壮人生
铁扇公主和孙悟空原来是两口子
《五女拜寿》背后的历史真实
四大名著与三的不解之缘

题外篇
柳下惠:“坐怀不乱”之外的故事
秦始皇败在不懂创新
霍光:毁在老婆手里的大人物
隋朝灭亡的第一原因
笑看人生刘禹锡
冯道:出来混,靠的是文化
范仲淹:何处是故乡
只羡邵雍不羡仙
董其昌:有才无德第一人
清朝监狱之怪现状

精彩书摘

  蠢猪还是贵族?
  熟悉历史的人对“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这个人物应该不会感到陌生,而且可能还知道他有一个外号叫“蠢猪式的争霸者”。
  在此让我们先重温一下宋襄公所做的傻事。
  春秋时期的公元前638年11月1日,宋、楚两军在泓水(在今河南柘城
  北)两岸对阵。
  楚军开始渡河时,宋军已经扎好了营寨,宋国的司马公子目夷就建议宋军统帅宋襄公要趁楚军渡河之机发起攻击,但是以仁义为本的宋襄公不同意。楚军渡过泓水忙着布阵时,公子目夷又劝宋襄公趁楚军立足未稳一片混乱之机发起进攻,宋襄公还是不同意。楚军排好阵势之后,宋襄公才下令出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亲兵全部战死,他本人也受了重伤。
  中国人从固守仁义的宋襄公身上看到的是沽名钓誉,虚伪做作,死要面子活受罪等等,总之没有好东西,于是就送给了这个可怜人一个遗臭万年的称号——“蠢猪式的争霸者”。
  宋襄公“赔了名声又折兵”,无疑是个悲剧人物,但这也怨不得谁,要怨只能怨自己错生在了中国。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下面这个发生在中世纪欧洲的故事。
  公元1135年,没有子嗣的英国国王亨利一世去世了,他的两个亲戚斯蒂芬和亨利二世都认为自己应该继承英国王位,互相展开了竞争,最后,身在英国的斯蒂芬捷足先登,华丽转身成了英国国王,远在欧洲大陆的亨利二世听到这个消息怒发冲冠,气冲斗牛,便组织了一支雇佣军前来和斯蒂芬争夺王位。但是,亨利二世一来年轻气盛,经验不足,二来仓促发兵,准备不足,结果当他率领军队千里迢迢开到英伦三岛时,却发现自己已经钱尽粮绝了。
  让咱们中国人大跌眼镜的是,亨利二世竟然给对手斯蒂芬写了一封求援信,说自己因为远征前准备不周,没了钱粮,进而请求对方给予援助,以便解散军队让士兵回国。更让中国人意想不到的是,斯蒂芬居然慷慨大方地给了敌人亨利二世一笔钱。后来怎么样呢?亨利二世竟然再次打响了王位争夺战,而且战败了斯蒂芬。
  但西方人并没有说斯蒂芬是“蠢猪式的争位者”,相反,他们从斯蒂芬身上看到的是宽宏大量,网开一面,宁失利益不失风度的贵族精神。
  如果宋襄公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苏秦合纵攻秦的历史真相
  众所周知,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有两个非常著名的代表人物,一个是以合纵而名动天下的苏秦,一个是因连横而为人所知的张仪,然而细读历史,你会发现张仪连横助秦确有其事,苏秦合纵攻秦却要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完全翻盘。
  “头悬梁,锥刺股”在中国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其中的“锥刺股”说的就是苏秦刻苦攻读的经历。其实,“锥刺股”恰恰是苏秦人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苏秦处处碰壁,一事无成;在此之后,苏秦顺风顺水,一路绿灯,可惜最后功败垂成,异国殒命。
  如果说孔子是春秋时期第一老师,那么这个荣誉称号在战国时期非鬼谷子先生莫属,而苏秦正是鬼谷子弟子中的佼佼者之一,可是命运并没对师出名门的高材生苏秦另眼相待,青睐有加。相反,他早期的求职经历走的是一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情路线。
  从鬼谷子那儿毕业的苏秦曾经先后到周都洛阳、秦都咸阳、赵都邯郸等地游说,希望把自己学到的政治理论付诸实践,但周显王、秦王、赵王都不为所动,给了他一条冷板凳。
  遭了冷待的苏秦身无分文回到家中,想寻求些亲情的安慰,可偏偏他全家人都是势利眼,那情形真是“老娘不疼,老婆不爱,哥嫂嫌恶得要拿脚踹”,好在苏秦抗打击能力够强,这才有了“锥刺股”的励志故事。
  苏秦发奋攻读的那本书是他在苦闷中碰巧发现的,名叫《阴符》。苏秦感觉书中的道理可以用来说服当时的君主,帮他实现创立不世之功的远大理想,就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研读起来,困了就用锥子扎一下自己的大腿(所谓“股”也),以便让自己保持清醒。
  苍天不负有心人,苏秦不久就等来了燕昭王千金买马骨、大建黄金台的好消息,于是他千里迢迢地赶到了燕国。
  求贤若渴的燕昭王和苏秦一见如故,谈得相当投机,就拜他为总理级别的上卿之职。终于出人头地、苦尽甘来的苏秦从心底里感激燕昭王的欣赏和信任,暗暗决定即使赴汤蹈火、肝脑涂地也要报答燕昭王这份知遇之恩。
  当时的燕国刚刚经历了“子之乱政”和齐国的入侵,可谓民穷国弱,百废待兴,而燕昭王的老爸燕王哙就在战乱中死于齐军刀下,所以,燕昭王在努力振兴燕国的同时胸中充满了对齐国的国仇家恨。
  苏秦了解燕昭王的抱负和痛苦,他为他的主人设计了一个复杂而缜密的报仇计划,并且亲自上阵,充当了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棋子。
  苏秦的报仇大计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实现燕齐两国邦交正常化,向齐国打开友好交往的大门,就相当于把大象装进冰箱前要打开冰箱门。
  为了报仇,身负国仇家恨的燕昭公主动向齐国示好,把公子襄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苏秦则作为公子的随从官员一同来到了齐都临淄。
  苏秦到了临淄,就开始努力实施复仇计划的第二步——请君入瓮。
  请君入瓮本来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苏秦要忽悠的这个“君”真的是个君——当时的超级大国齐国的君主齐王,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但苏秦可不是吃素的,他完全有能力把齐王这头大象装进冰箱。
  苏秦很快就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取得了齐王的信任,成了肩负两国重任的“国际”公务员。初步成功之所以来得如此迅速,一是因为苏秦口才的确了得,二是他复仇计划中的一部分和齐王那一年的国家大计竟然不谋而合。
  当时,中华大地上虽然正是战国七雄你征我伐、混战一团的铁血苦难时代,但其实在七雄的夹缝里还有几个小国在挣扎求存,比如卫国、鲁国、中山国,还有一直被齐王觊觎的宋国。
  苏秦知道齐王对于宋国的野心,他一面支持齐国对宋国动武,一面游说齐王带头合纵攻秦(当时只有齐国可以和秦国抗衡),想借此削弱齐国,让燕昭王乘虚而入报仇雪恨。
  齐王则有他自己的一套如意算盘,他想通过合纵攻秦这个大型“国际行动”把各国君臣的眼球都吸引到行动总部和秦国那儿去,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宋国这块肥肉吃到嘴里了。
  苏秦游说齐王带头合纵攻秦的目的固然是帮燕国削弱齐国,但如果说他搞的这个“国际行动”完全是个空架子,一点实质意义也没有,那也是冤枉了这位著名的纵横家,要知道,他对秦国是有一肚子怒气的,因为当年他到秦国求职时热脸贴了冷屁股。
  为了促成合纵攻秦这项伟大事业,苏秦以燕国重臣、齐国使者的双重身份,游走于韩赵魏楚诸国之间,最终凭借他如簧的巧舌和特殊的身份赢得了各国国君的信任,于是,六国合纵攻秦的事就这样初步告成了,这才有了后世苏秦“身佩六国相印”的传说。
  苏秦如果是个事实求是的人,他应该对着后人高歌一曲:不要疯狂地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就像多少年后欧盟把总部定在位置居中的布鲁塞尔一样,合纵攻秦的指挥中心安排在了处于六国中心地带的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一来已经衰落的魏国愿意揽这个活,想借此恢复一下往日的荣光(战国初期魏国最强),二来这是齐王计划中的一部分,他要把全天下的目光都吸引到大梁,以便他去实现自己那不可告人的秘密战争。
  合纵攻秦的事并不像苏秦想象的那么顺利。
  合纵攻秦的大旗在大梁高高竖起来之后,各国陆续派来了大使和军队,大梁周围一时之间人潮汹涌,热闹非常,但热闹归热闹,除了对当地经济有点拉动之外,“攻秦大业”没有一点实质性的进展,因为哪个国家都不想在进兵打仗上当出头鸟。
  大梁这一边,为了搞定谁先出兵,六国大使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口水战;临淄那一边,齐王派出的精锐部队正在夜行晓宿、无声无息地向千里之外的宋国进发。
  齐王之所以选择宋国作为突袭目标,一来是宋国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二来是宋王偃骄奢淫逸,暴虐无道,弄得民怨沸腾,众叛亲离。结果证明齐王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齐军到了宋国后,三下五除二就攻下了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占领了宋国的大部分领土,把已经延续了近八百年的宋国给灭掉了。但是,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很难说齐王的灭宋决策到底是英明的还是愚蠢的。
  宋国被灭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韩赵魏楚四国国王听闻后都恨得牙根疼——好你个齐国呀!这一边忽悠着我们进攻秦国也就罢了,背地里却比秦国还狠毒,竟然把人家宋国给灭了,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正在这时,他们收到了燕昭王发来的紧急白皮书。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实早在齐军出发时,苏秦留在临淄的特工人员就把齐国攻宋的情报用他们的方式(也许是快马疾驰,也许是飞鸽传书)传递给了燕昭王,燕昭王一面大力备战,一面给韩赵魏楚秦五国发去了联合攻齐的白皮书。
  燕昭王和名将乐毅刚刚将军马粮草准备停当,就传来了宋国被灭的消息,随后燕昭王收到了韩赵魏楚秦五国的回书,他们都同意联合起来共同讨伐齐国这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出头鸟。于是,燕昭王大旗一挥,乐毅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齐国,沿途相继有赵魏等国军队加入,力量更加壮大。
  六国盟军至此已彻底崩溃,合纵攻秦至此已完全失败,苏秦十万火急地赶回齐国都城临淄,想在齐缗王得到燕军进攻齐国的消息之前带领公子襄安君秘密地离开齐国。
  但是,一心要洗雪国耻的燕军行动太快了,他们很快就进入齐国国境,向沿途重镇发起了攻击。战报飞速传到了齐都临淄,刚刚从合纵攻秦总部大梁返回的苏秦还没来得及动身向燕国方向逃走就已经被齐国军队软禁起来了。
  因为齐国的精锐部队都被派去袭击宋国了,所以燕军的进攻异常顺利,可谓势如破竹,长驱直入,转眼之间已经逼近齐都临淄。齐王大惊,大惊之余也没有忘记让他恨得连牙龈都咬碎了的燕国大特务苏秦。怎么处治这个家伙呢?齐王想,一般的死刑简直是太便宜他了,不足以解寡人心头之恨,那么,就像楚国人处治外国人吴起、秦国人处治外国人商鞅那样,给他个车裂之刑吧!车裂之刑就是俗话说的五马分尸。
  公元前284年,苏秦被齐王车裂于市。不久,燕军占领齐国绝大部分领土,齐王逃奔卫国,后转往莒国,同年被楚人残杀。
  苏秦是凭借合纵攻秦留名史册的,但合纵攻秦其实只是他帮助燕国削弱齐国的一个幌子,他自始至终都在为燕国复兴而舍生忘死地奔波忙碌,他之所以如此忠诚于燕国,完全是为了报答燕昭王当年对他的知遇之恩。
  这正是: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燕军兵临城下日,苏秦死而后已时。
  大周覆亡:现实版的蜗角传奇
  大思想家庄子在《庄子》一书中曾经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神奇而可笑的故事:在蜗牛的左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触氏;在蜗牛的右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蛮氏,这两个小国经常为了争夺土地而发生战争,动辄伏尸数万,血流成河。
  我们为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努力鼓掌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了这个传奇小故事所蕴藏着的深刻批判精神。在庄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国之间的“国际战争”此伏彼起,连绵不绝,有时甚至像家常便饭一样,一天就有好几场,他笔下的蜗角传奇正是被这样残酷血腥的现实激发出来的。
  假若把齐楚燕韩赵魏秦等“战国七雄”之间的土地争夺战说成蜗角传奇,那可能有些许不符,但如果将东周覆亡的悲喜剧比作蜗角传奇,那肯定是恰如其分,丝毫不爽!
  众所周知,周朝是一个实行诸侯分封制的朝代,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实际控制的土地极为有限。到周考王公(元前441年)坐上王位时,在魏国、韩国和秦国的蚕食鲸吞下,周天子直辖的地区已经缩小到了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及其周围的两三个县。但是,周考王好像还嫌自己的“直辖市”不够小,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发布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的红头文件。
  公元前440年,周考王把黄河以南的直辖领地分封给了他的弟弟姬揭,以便继承周公的官职,这样一来就等于周天子实际控制的土地又少了一半。至于周考王为什么要冒着为天下笑的风险这样做,历史没有给出一点蛛丝马迹,我们在此就暂且不凭空猜测了。
  新封的周公国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了,但是,后来竟然又被分成了两个更小的国家。
  周公国的第三任国君惠公在位的时候,他的弟弟姬根在韩共侯和赵成侯的暗中支持下向哥哥发难了。姬根在周公国东部的巩邑自立为君,和哥哥惠公唱起了对台戏。惠公虽然不怕弟弟,但他怕弟弟背后的韩赵两个强国,也只得默认了新君新国的存在。于是,蕞尔小国周公国一分为二成了两个蜗角小国,西边的叫西周国,东边的叫东周国。
  周公国的内讧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67年,这时候在位的周天子是周显王,他是周考王的儿子。东周国背后有韩赵二雄撑腰,便总是向西周国寻衅滋事,西周国虽然既没实力又没后台,可是也不能让从自己这儿分裂出去的东周国随便欺负呀,于是,两国之间隔三差五就要搞一场小型战争,经常闹得鸡飞狗跳,乌烟瘴气,让老百姓们不得安生。奇怪的是,每次这两个小国发生战争,倒霉的都是夹在它们中间的周天子,不管是东周国胜了还是西周国赢了,吃了败仗的一方都会把斗争的矛头转向比它们更没有实力的周王,从他那儿抢占一些土地和百姓作为对自己的补偿。一碰到这种情况,周天子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以免被他们找到,可他直辖的公田和民众还是越来越少了。等到周显王的孙子周赧王在位的后期,他真正能够管理控制的财产只有一座宫殿和洛阳城外那百八十亩供他一家人活命的公田了。风调雨顺时还好说,一旦遇上灾荒,尊贵的周天子就得像难民一样到处讨饭吃,一国之君混到这个份上,固然可笑,但更多的是可悲。更为可笑的是,西周国和东周国这两个蜗角小国除了互相掐架和欺负周天子之外,还热心于合纵伐秦的“伟大”事业。它们也知道凭自己那点儿实力攻打秦国绝对是蚂蚁撼大树,无论如何也成功不了,于是就跟在齐楚燕韩赵魏等大国屁股后面摇旗呐喊,擂鼓助威。
  两个小国的国君本来打的是这样的如意算盘:如果胜了,就分一小杯羹喝喝;如果败了,人家秦国也不会和它们这敲边鼓的小国一般见识。但秦国是不按常理出牌而且贪得无厌的主儿,多么大的土地它也敢要,多么小的土地它也不嫌,打败了多国部队的联合进攻后,它向两个蜗角小国张开了报仇雪恨的血盆大口。
  西周国离秦国较近,而且没有后台,首先遭到了秦国的报复。秦国的大军还没到西周国,西周国君就吓得带着厚礼和地图日夜兼程跑到秦都咸阳谢罪去了。秦昭王见他已经献上了可怜巴巴的全部家当——三十六个乡镇,三万人口,也就没有为难他,接受了土地百姓后,让他回天子周赧王身边继续做臣子。
  西周国被灭发生在公元前256年,就在这一年,做了五十九年受气天子的周赧王也驾崩了。这位整天东躲西藏、缺吃少穿的史上最穷帝王终于彻底解脱了,延续了八百年的大周朝也从理论上寿终正寝了。为什么说是理论上呢?因为东周国还在。
  东周国有韩国和赵国做后台,因此得以在西周国被灭后又苟延残喘了七年,直到公元前249年,秦国灭掉了东周国。虽然两个蜗角小国的土地面积小得不值一提,但却给秦国在函谷关以东的发展提供了立足之地,秦国在十九年后能够成功发动扫灭关东六国之战应该和这个小根据地的获得不无关系。
  ……

前言/序言


《帝国崛起与文明的黄昏:权力的游戏与思想的碰撞》 一部横跨古今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人类社会演进的核心驱动力与永恒困境。 本书并非对既定历史教科书的简单补充或修正,而是一次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度解构与多维度审视。我们摒弃了传统历史叙事中对“伟人”或“关键战役”的过度聚焦,转而探究驱动历史车轮的深层结构、隐秘逻辑与非线性发展。 第一部分:轴心时代的精神熔炉——信仰、哲学与秩序的构建 这一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到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关键的“轴心时代”。我们不局限于传统史学对希腊哲人、孔孟老庄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在世界不同角落,人类如何首次系统地构建超越经验世界的形而上学体系。 从部落神话到普世信仰的转变: 探讨古印度吠陀体系如何向奥义书思想过渡,以及这种对“梵”与“我”关系的探索如何影响了种姓制度的固化与解构的潜力。详细分析犹太教一神论的兴起,并非仅仅是宗教事件,而是对古代近东多神政治秩序的根本性挑战,及其对后来西方政治伦理的深远影响。 城邦的理性与帝国的实用: 深入比较雅典民主实践中的内在矛盾——其对奴隶劳动和女性排斥的依赖,如何与其宣称的“自由”形成了尖锐对比。反观波斯帝国的行政管理艺术,探讨其通过“王中之王”的形象建构和高效的驿传系统,如何在广阔地域内维持文化多元性与中央集权的微妙平衡。这部分着重分析“治理的哲学”如何在不同文明的土壤上开出形态各异的花朵。 丝绸之路的早期张力: 考察张骞凿空之前,中亚草原民族的流动性对农耕文明的影响。这不是简单的贸易路线描述,而是对“流动性”与“定居性”这对永恒冲突的早期形态的考察。草原民族的军事技术与政治组织,如何周期性地冲击和重塑定居帝国的边界与心态。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非黑暗时代”——技术、经济与知识的潜流 本章旨在打破“中世纪是停滞的”这一流行谬见。我们将焦点放在被主流史学常常忽视的、推动文明缓慢前行的技术革新、经济扩散与知识的碎片化保存上。 拜占庭的知识保险库与伊斯兰黄金时代的飞跃: 详细梳理拜占庭帝国如何保存了古典世界的工程学与法律传统,并探讨其作为东西方知识桥梁的作用。随后,深入分析伊斯兰文明在天文、数学(代数与零的概念应用)、医学(临床实践的规范化)上的革命性贡献。重点剖析“翻译运动”的组织方式与资助机制,理解知识的系统性积累如何需要特定的社会结构来支撑。 欧洲的农业革命与城市复兴的内生动力: 考察重犁、三圃制等农业技术的推广,如何释放了劳动力,并为欧洲人口的增长打下基础。分析行会制度的复杂性——它既是质量控制的保障,也是社会阶层固化的工具。探讨意大利城邦的商业模式如何孕育出早期的金融工具(如复式记账法),以及这些工具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体系。 大航海前夜的地理认知重塑: 探讨中世纪晚期,航海技术(如指南针在欧洲的应用)的传播链条。关键在于,地理知识的积累并非一帆风顺,它常常伴随着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贪婪的博弈。分析马可波罗的游记在欧洲不同阶层中引发的截然不同的解读。 第三部分:权力的解构与现代性的幽灵——体制、意识形态与大众的诞生 本章将历史的坐标推至文艺复兴晚期至启蒙运动,着重研究“权力运作模式的转变”以及“个体意识的觉醒”如何最终导致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全球格局的重塑。 从君主制到官僚制的冷酷逻辑: 分析马基雅维利所揭示的权力实践与理想主义之间的鸿沟。深入探讨绝对君主制如何通过建立常备军、统一税收体系和发展官僚机构,实现了对领土内部资源的空前动员能力。这一过程对社会带来了高昂的成本,包括对地方特权的压制和新形式的社会控制。 启蒙思想的社会土壤:咖啡馆、沙龙与舆论场的形成: 批判性地考察启蒙运动的成果。我们不仅关注洛克、卢梭的理论,更关注这些思想如何通过非官方的社交空间(咖啡馆、沙龙)进行传播、辩论和“世俗化”。分析这些新知识共同体如何对宗教权威和君权神授构成了实质性的挑战,并催生了“公共意见”这一新的政治变量。 革命的悖论:理想的纯洁性与现实的血腥: 对法国大革命的分析将侧重于其内在的辩证法。探讨“自由、平等、博爱”的宏大叙事是如何在“恐怖统治”中被扭曲和重塑的。分析雅各宾派如何将“人民的意志”概念化为一个统一的、不容置疑的实体,从而合理化了对异见的镇压。这揭示了激进变革中,意识形态纯洁性对多样性与宽容性的致命威胁。 工业革命的阴影:生产关系与空间重塑: 聚焦于技术进步对社会结构的结构性冲击。考察圈地运动、工厂制度的建立,如何将大量人口从传统的生产关系中剥离出来,形成了新的无产阶级。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如何催生了社会主义思潮的早期形态,这不是经济史的简单复述,而是对“人与机器、人与资本”关系的首次大规模、系统性的社会重构。 结语:历史的非终结性 全书最终将回归到对当代社会的关照。通过回顾前述的文明动力学,本书旨在提示读者: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全球化挑战、意识形态的极化、以及技术伦理的困境,并非孤立的现代现象,而是人类数千年权力斗争、信仰演变与技术迭代的未竟后果。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才能更审慎地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分析工具,而非一套既定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颠覆”。我从小接受的教育中,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是近乎神圣不可侵犯的定论,但这本书却毫不留情地用扎实的考据和全新的视角,将这些“定论”拆解得支离破碎。它的文字风格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锐利和一丝不羁的幽默感,尤其是在批判某些陈旧史观时,那种不动声色的讽刺让人拍案叫绝。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产生了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很多曾经困惑我的历史疑点,都在作者的论证下豁然开朗。这种“未曾设想的路径”的展示,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重新审视,更像是对我们认知世界方式的一种挑战。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无数可能性交织而成的复杂网格,而我们所学习到的,往往只是其中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那一条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抓人了,那种略带斑驳的做旧感,配上略显神秘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尘封的档案和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原本对历史题材的书籍兴趣不算特别浓厚,总觉得教科书里的内容太过官方和刻板,但翻开这本书,那种感觉完全颠覆了。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平易近人,仿佛不是在讲述遥远过去的事情,而是在与你面对面,娓娓道来一段段精彩的轶事。比如,其中对于某个著名历史人物日常习惯的描绘,细致到令人发指,让我第一次意识到那些被塑造成神祇或英雄的人物,其实也充满了凡人的琐碎和挣扎。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角度也相当新颖,不拘泥于传统的“是非对错”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复杂人性与无奈选择。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解谜,每一次翻页都期待着作者能揭示出更多隐藏在主流叙事之下的暗流涌动。它成功地唤醒了我对历史深层次探究的渴望,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知识点,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层动机和结构性因素。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的书,随便翻翻可能会错过很多精妙之处。它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随处可见对一手文献的引用和考证,但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将这些晦涩的学术成果,转化成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章节,作者没有用宏大的叙事去概括,而是聚焦于几个具体的、微小的人物命运,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展现大时代的变迁,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读完某一小节,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建作者所描绘的场景,感受那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新的史料,而在于提供了一种看待史料的全新“工具箱”,它教你如何去质疑、如何去联系、如何去重建一个更丰满、更真实的历史图景。

评分

我对历史读物的要求历来比较高,不希望是那种堆砌史料的“砖头书”,而更偏爱那些能将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有力,同时又不失文学性的作品。这本书恰恰在这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性叙述,而是以“主题”为导向,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相关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宏大的知识网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那些争议性事件时的克制与审慎,他并没有急于给出盖棺定论,而是列举了正反两方的论据和证据,将判断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这种“开放式”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拿出笔记本,对照着书中的论点,去查阅其他的资料进行印证和补充,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深度研究的起点。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变化多端,有时是激昂的史诗叙事,有时则是冷静的社会剖析,让人全程保持高度的专注力。

评分

坦白说,我本来以为这又是一本蹭热度的“野史”读物,市面上这类书太多了,内容空泛,吸引眼球但经不起推敲。但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的阅读体验更接近于一场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只是演讲者极其擅长使用比喻和场景再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入了地理学、社会学甚至心理学的概念来交叉印证他的历史判断,这使得他的观点具有了跨学科的厚度和说服力。我发现,当我尝试用他提供的新框架去重新审视我记忆中的历史片段时,很多看似无解的矛盾点竟然迎刃而解。这本书不是让你简单地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是让你深刻理解“为什么只能是这样发生”,或者“还可以怎样发生”。它对历史的细节把控精确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感,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深夜里与你畅谈他最热爱的领域。

评分

物流速度还行,但书没有包装

评分

历史课没学过的,继续补充!

评分

这本还好吧,我期望比较大的,但是不是特别满意,反而圣人请卸妆那本看似无厘头,实则更有深度,虽然大多数人都不赞同我,哈哈

评分

考究了典故书中的错误由来,

评分

很棒的书!!!!!!!!!

评分

评分

速度很快,五星好评,正品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真心不错!

评分

好,好看,在京东买方便快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