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奴才之种类甚多。就历史上已有的材料而论,大体上可以分作两大类。一类是形逼势紧,国破家亡,身为囚虏。到了这步田地,不肯做也得做,做了满心委屈,涕泪交流,有奴才的形式而未曾具备或者养成奴才的心理的。另一种则是很不好听的了,一心想檄主子,奴役众多的人民,而又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作事不得人心,夺取或者维持政权的武力,又不大够,于是只好掸掸土,打点青农,硬跪在外国人面前,写下甘结,卖身为奴。
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史事与人物》是吴晗先生的杂文集之一。收录了十八篇精彩的杂文。内分四部分:1.论历史上的人物,如《论奴才——石敬瑭父子》《关于魏忠贤》等6篇,篇幅短小精悍,文辞犀利。2.记述作者的好友闻一多、陶行知等5篇。他的怀旧忆友的文章,都写得亲切具体,富有激情。在他的笔下,朋友们的音容笑貌和内心情思,都跃然纸上,感人至深。3.读书笔记,如《读(二千年间)》;《苏渥洛夫传》等4篇。4.回乡散记3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回纥助唐记
论奴才——石敬瑭父子
“社会贤达”考
奴隶翻身的史例
关于魏忠贤
历史上的国民身份证
哭一多
闻一多的手工业
陶行知先生在上海的回忆
记张荫麟
毛鸿上校
读《二千年间》
《明太祖》和《从僧钵到皇权》
苏渥洛夫传
读《对马》
记第八大队
浙道难
真空的乡村
后记
精彩书摘
是军校毕业的,同期的若干学生早已当了师长军长了。他因为成绩特别好,留校作助教,从此永远作军人中的文官,阶级是按年资升了,作了陆军上校,可是,他痛苦,就军人说他是文官,就学校里同事说呢,他又是地道军人。文不成,武不就,而且,一家三口,还有老母要供养,弟妹要教育。
他过极端刻苦的生活,经常不大吃肉。有时在军训处吃包饭,霉黑米和清水白菜。
他发愤要改造这命运,咬着牙吃苦,咬着牙指住书本,一有空就自己学习,买了许多书,请同乡的学生帮助进修。
他一定要考进陆军大学,学一点专门学术,将来替国家真正做一点事。
但是,他一辈子没有带过兵,他们叫作“队质”吧?没有队质,不能考陆大,这个门紧紧地关住,他没有希望了,他支持不住了。
虽然如此,他还是有一个无可奈何的希望,希望他能在他所共甘苦的学校永远安心工作下去。
有一次重庆的一个国立大学找他去作军训副主任,升了一级作少将。他拒绝了,第一他舍不得这个挚爱的学校。第二他也受不了那个学校他所不习惯的空气。
他预备等战争结束,跟学校回北平,继续他的学习工作。将来或者有机会参加留学考试。
然而,问题又来了,政府取消大学军训,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毛教官不但失业,而且,事实摆在那里,他非离开西南联大不可了。
当然,联大当局,尤其是查二哥是明白这个非军人又非文人的人的功绩的,请他作联大附中教官,照支原薪,还是在联大作事。
然而,附中隶属于师范学院,师院是决定留在昆明的。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史事与人物》的图书简介,它详尽地介绍了该书未包含的内容,旨在勾勒出民国时期学术文化领域中,与本书主题不同的重要侧面和人物群体。 --- 图书名称: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史事与人物 【图书简介:聚焦时代洪流下的“边缘”与“他者”】 本书《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史事与人物》主要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内,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学术流派、思想巨匠及其关键事件。然而,时代的复杂性远超任何单一视角所能涵盖的范围。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民国(约1912-1949年)这段波澜壮阔的文化转型期,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那些未被纳入本书核心视野的领域与群体。本篇简介旨在勾勒出本书所未涵盖但同样至关重要的“文化侧影”与“他者叙事”。 一、 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突破与挣扎:超越人文社科的知识图景 本书的核心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以及思想史的论述。然而,民国时期的知识生产并非仅限于此。一个巨大的空白在于早期现代科学的引介与本土化过程。 1. 科学精神的早期播火者与“洋教习”: 本书未深入探讨那些将西方现代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引入中国的先驱人物。例如,中国早期化学家在留学归国后,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建立实验室、培养第一代本土科研人才,以及他们如何在政治动荡中坚守科学研究的纯粹性。这批人往往面临经费短缺、设备落后以及学术机构不稳定的多重困境。他们的故事,是关于“现代性”在技术层面的艰难落地,而非纯粹的思辨哲学。 2. 实用技术与工程学的困境: 另一个未被详述的层面是工程技术领域。民国时期,国家在铁路、水利、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努力,依赖于一批精通西法工程学的技术人员。他们的工作充满了在技术标准、资金筹措和政治干预之间的斡旋。例如,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运作、早期航空工业的尝试,这些都涉及实际操作层面的技术挑战和管理学问,与纯粹的“学术名著”的讨论路径截然不同。 3. 早期医学教育与公共卫生: 西医的传入和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初步构建,是民国时期影响底层民生的重要变革。本书未涉及的,是那些致力于麻风病、霍乱等传染病防治的医生和公共卫生官员,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宣传教育工作。他们的“学术”更多体现为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卫生政策的制定,而非高深的理论构建。 二、 地方志与民间文化的田野调查:被忽略的“文化土壤” 本书的“学术名著”范畴,往往集中于大学、研究院所中的精英产出。然而,民国时期文化研究的另一极,是深入田野、扎根地方的文化人类学和民间文学研究。 1. 地方志的重修与地方文人的自觉: 传统的地方志在民国初年迎来了复兴。地方士绅、保存古籍的家族以及新式知识分子,共同参与了地方史料的整理与再编撰。这些工作往往是地域性的、口头传承与文本整理相结合的,其价值判断和叙事方式与“京派”或“海派”的学术中心论述存在显著差异。 2. 宗教与民俗的社会学考察: 许多学者(如费孝通等早期人类学家)的工作重心在于考察乡村社会的结构、宗教仪式和家族伦理。这些关于“生计、信仰与社会组织”的细致描摹,构建了与城市精英文化截然不同的民国文化侧面。本书未深入剖析这些关于基层社会“活态文化”的记录与分析。 3. 戏曲、曲艺与通俗文学的商业化浪潮: 报纸副刊、小报、评书和各种新兴的通俗读物,构成了当时社会大众主要的文化消费品。这些领域的研究,关注的是商业模式、受众口味的变化以及底层创作者的生存状态,这与高雅学术殿堂中的“文学批评”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 边缘群体的文化声音:女性、少数族裔与海外华人 主流的“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叙事,常常以男性、汉族、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中心。因此,以下声音在本书的焦点之外: 1. 民国女性知识分子的独特路径: 尽管如冰心、丁玲等在本书中可能有所提及,但大量致力于教育、慈善事业或在特定专业领域(如早期女医生、女律师)取得成就的女性知识分子,她们在学术上的独立建树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历程,需要更专注的视角来考察。她们如何突破家庭与社会的双重束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不同于男性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课题。 2. 边疆民族文化的抢救与研究: 随着国家领土意识的重塑,对西藏、蒙古、新疆等边疆地区的语言学、历史学考察在民国时期亦有发展。这些研究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民族建构的目的性,其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的复杂性,超出了本书对“汉文化核心圈”的关注范围。 3. 东南亚与海外华侨知识界的互动: 海外华人(特别是南洋和北美)在民国时期对本土思想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既是资金的提供者,也是新思想的传播站。对这些“双重文化身份”的学者群体(如在海外接受教育后回国服务者)的研究,需要侧重于跨文化交流和认同构建的议题。 四、 学术体制之外的文化活动与社会思潮:从沙龙到社团 本书倾向于分析“已固化”的学术成果和正式的学派思想。但民国文化生命力的展现,更在于那些流动性强、体制外的文化实践: 1. 新兴艺术流派的“宣言”与“论战”: 诸如现代舞、先锋戏剧、抽象画等艺术形式的兴起,其初期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公开论战、小规模的私人展览和充满火药味的宣言。这些“文化事件”的现场感与即时性,往往难以被归入传统的“学术史”范畴。 2. 咖啡馆、沙龙与非正式的知识交流网络: 在大学城之外,城市中的咖啡馆、茶馆、甚至某些照相馆,都曾是非正式的知识分子聚会场所。这些场合中的思想碰撞、私人信件中的交流,构成了学术思想从酝酿到成熟的“温床”,但它们留下的文献记录远不如正式出版物清晰和系统。 3. 职业伦理与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 民国知识分子在面对军阀混战、内战、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转折时,其“入世”或“出世”的选择,以及对自身社会责任的不断反思,构成了重要的思想张力。这种关于“如何做人、如何为学”的职业伦理探讨,是超越具体学科理论的广阔议题。 总结: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史事与人物》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学术脉络。然而,民国文化的魅力正是在于其多元、驳杂与不断涌现的张力。要真正理解那个时代,我们必须承认,除了本书所描绘的宏大叙事,尚有广阔的技术创新、民间生活、边缘群体声音以及非正式文化实践,共同构成了那段复杂而迷人的历史侧影。这份简介,正是为了提醒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永远在不断延展和补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