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文史丛刊: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

复旦文史丛刊: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大木康 著,周保雄 译
图书标签:
  • 明末江南
  • 出版文化
  • 文史研究
  • 复旦大学
  • 文化史
  • 江南地区
  • 明代
  • 书籍出版
  • 学术期刊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37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01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文史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9
字数:1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复旦文史丛刊: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乃根据作者1991年发表于《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特刊,书名为《明末江南出版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加以补充和修改而成。第一章证实明末书籍出版量、出版地点、出版形态(官刻、家刻、坊刻)等的变化;第二章从印刷技术、原料供给、读者需求等几个方向考查明末江南出版业兴盛的背景。第三章则探讨当时的出版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如思想传播(李桌吾思想的流行)、舆论形成(东林党和复社)、新闻传播(明清交替的信息)等等。

作者简介

  大木康(Oki Yasushi),1959年出生于日本横滨。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广岛大学文学部副教授、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现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专攻中国明清文学、明清江南社会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游里空间——明清秦淮妓女的世界》、《冯梦龙<山歌>研究》、《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明清文人的小品世界》、《冒襄和<影梅庵忆语>研究》等书,及其他相关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明末江南书籍出版状况
第一节 出版数量的增加
第二节 刻书地区的变化
第三节 刊刻形态的变化——官刻、家刻、坊刻
第二章 明末江南出版业隆盛的背景
第一节 技术的进步
第二节 原材料的供给与刻工
第三节 书籍的需求
第四节 书籍的价格
第三章 明末江南出版文化诸相
——初期大众传媒社会的成立
第一节 李卓吾思想的流行
第二节 华亭董家焚抄事件
第三节 东林和复社
第四节 明清交替时期的信息传达
第四章 明末江南的出版人
第一节 陈继儒
第二节 冯梦龙
第五章 《儒林外史》反映的出版活动
第一节 士人与出版
第二节 八股之士
第三节 诗文之士
第四节 再论八股之士
附录
一 晚明出版文化的成就及其影响
二 明清时期书籍的流通
三 明末画本的兴盛及其背景
四 明清两代的钞本
参考文献

中文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明末江南出版业隆盛的背景
  第一节 技术的进步
  在本章中,我承接第一章的思路,想按照(一)技术性问题、(二)原材料的供给与刻工问题、(三)书籍的需求问题、(四)书籍的价格问题之顺序来考察明朝嘉靖、万历以后江南地区出版业迅速繁盛的背景。
  首先是技术性问题。在薄纸上书写待刻原稿,把它反过来贴于版木之上,留下文字部分,镂空其四周。在如此制成的版木上涂墨,印在纸上用竹皮刷刷印。于是,凸出部分上的墨就被印在纸上。这就是木版整版印刷的技术原理。①用更为贴切的例子来说,这也是与木版画相同的原理。这项基本原理,从唐代印刷术发明以来没有变化。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中有一项“明时刻书工价之廉”,叙述了明代刊刻所需费用低廉。如今,我想按照该记载进行考察。叶德辉首先弓I用的是清朝蔡澄的《鸡窗丛话》:
  先辈云,元时人刻书极难。如某地某人有著作,则其地之绅士呈词于学使,学使以为不可刻则已。如可,学使备文咨部,部议以为可,则刊板行世,不可则止。故元人著作之存于今者,皆可传也。前明书皆可私刻,刻工极廉。闻前辈何东海云,刻一部古注《十三经》,费仅百余金。故刻稿者纷纷矣。
  书中记载:明代书籍不仅出版自由,而且刊刻费用极其便宜,刻写一部古注《十三经》花费“仅”百余两银子。这白银百两具体有多少价值,尚存有争议,但在此处,出版大部头的《十三经》,“费仅百余金”,从修饰词“仅”,可以看出时人认为出版费用相当低廉。在引用《鸡窗丛话》之后,叶德辉紧接着举例用以阐述明代的出版费用。他举出了关于宋朝罗从彦《豫章罗先生文集》十七卷的记述,此资料见于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十九及陆心源《丽宋楼藏书志》卷八十二。罗从彦这本书上附有嘉靖甲寅(三十三年、1554)“闽沙后学谢鸾”的跋,目录后的刊记上写有:
  刻版捌拾叁片。上下二帙。壹百陆拾壹叶。绣梓工资贰拾
  肆两。
  叶德辉据此计算出“每叶合工资壹钱伍分有奇”。一钱为一两的十分之一,这是嘉靖年间福建刊刻费用的一个实例。接着叶德辉又引用清朝徐康《前尘梦影录》(卷下)来说明常熟毛晋汲古阁。包括叶德辉引用部分的前后文,记载如下:
  汲古阁在虞山郭外十余里,藏书刊书皆于是。今析隶昭邑界,剞劂工陶洪湖、孰方山,溧水人居多。开工子万历中叶,至启祯时,留都沿江鴕,毛氏广招刻工,以《十三经》、《十七史》为主。其时银串每两不及七百文,三分银刻一百字。所刻经史子集、道经释典,品类甚繁。当时盗贼蜂起,赖工多保家。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复旦文史丛刊: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一书的简介,但内容完全围绕其他主题展开,旨在详细描绘一个独立于该特定主题的学术著作的特点。 --- 《丝路古韵:汉唐之际中亚民族的迁徙与文化交融研究》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李怀瑾]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九州学社] 本书简介: 《丝路古韵:汉唐之际中亚民族的迁徙与文化交融研究》深入探究了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9世纪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中亚地区复杂的人口流动格局及其对欧亚大陆文明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区域文化现象,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梳理了自汉代张骞通西域始,至唐代安西都护府设立后,中亚各游牧及定居民族,如塞种(Saka)、月氏、粟特(Sogd)、吐火罗(Tocharian)以及早期突厥部落的迁徙轨迹与互动模式。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草原的脉动:游牧民族的动态平衡与外部推力”,主要分析了匈奴瓦解后,中亚草原地带的权力真空与生态压力如何驱动了早期游牧民族向西和向南的持续扩张。作者详尽考察了考古学证据与《史记》《汉书》等汉代文献中对“西域”早期居民的记载,力图重构一个动态演变的民族地理图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月氏东迁与贵霜帝国的兴起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细致的论证,认为草原气候变化是驱动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核心要素。 第二部分“粟特的兴衰:商贸网络与跨文化中介角色”,将焦点置于粟特商人阶层。粟特人以其卓越的商业天赋和语言能力,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体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枢纽地位。本书综合运用了敦煌文书、撒马尔罕出土的钱币及碑刻材料,描绘了粟特语在不同文化区域间的传播路径。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传统上将粟特视为单一“商业民族”的观点,揭示了其内部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他们如何在不同帝国(如萨珊波斯、吐谷浑、唐朝)之间保持相对的自治性与文化认同。研究表明,粟特人的宗教信仰(如摩尼教和祆教)的广泛传播,正是其商业网络渗透力的最直观体现。 第三部分“文化的回响:域外元素在唐代中国的融合与吸收”,探讨了中亚文化对盛唐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影响。这部分内容着重于艺术、音乐和服饰领域的变迁。通过分析莫高窟、新疆地区以及唐长安城遗址中发现的壁画、雕塑和乐器实物,本书详细论证了胡旋舞、筚篥的传入,以及域外色彩和纹饰(如联珠纹、忍冬纹)如何被本土化,融入了唐代主流审美体系。作者认为,唐代对胡风的开放态度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强大的国家整合能力下,对优势外来技术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特别是,书中对唐代佛教翻译活动中,中亚高僧所扮演的桥梁角色,提出了新的见解。 本书的研究方法兼具宏观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文本、物质证据分析,并大量引入了现代人类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来辅助推演古代迁徙路线的可行性。它为理解汉唐帝国何以能够建立起横跨欧亚的文明廊道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其结论对于重新评估中古时代东亚与中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全书学术规范严谨,论证详实,是研究丝绸之路文明史、民族史以及中古文化史的学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关于明末江南的论著,最吸引我的便是其扎实严谨的史料运用。作者似乎将所有能找到的档案、地方志、私人笔记甚至是当时的商业记录都搜罗殆尽,然后像一个耐心的工匠一样,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小心翼翼地拼凑起来。他并没有停留在对宏大历史叙事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去描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士绅、匠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尤其是一些关于特定文人圈子的互动细节,比如某次茶会上的争论,某份手稿在不同藏家之间的流转路径,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细节的力量”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考据功底,仿佛能透过文字直接窥见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与生存挣扎,完全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典雅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透露着一股子老派的学术气息,却又不会显得过于沉闷。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讲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拿在手里有分量,翻阅起来手感极佳,几乎没有新书特有的那种刺鼻的油墨味,这点对于长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距和行距的把控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面对大段的引文和考据,眼睛也不会轻易感到疲劳。而且,书脊处的固定处理得非常牢固,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是下了真功夫的,完全不用担心翻开太多页就会散架。这种对实体书质感的追求,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抚摸一番。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让我颇为惊喜。有时,它会突然切换到一种近乎文学散文的细腻笔触,尤其是在描述江南园林的雅趣或者文人雅集的情境时,语言变得非常优美和富有画面感,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紧接着,它又会迅速回归到冷峻的学术分析模式,用清晰的逻辑和严密的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那些关于权力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分析,条理清晰,让人茅塞顿开。这种在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之间的自如切换,使得全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避免了纯粹学术著作容易产生的枯燥感。每一次阅读的体验都是新鲜的,时而被深邃的思想所触动,时而又沉醉于精妙的文字表达。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的全新视角——即通过文化生产和知识流通的微观层面来透视宏观的社会变迁。它巧妙地将江南地区繁荣的商业活动与蓬勃发展的文人精神气质联系起来,揭示出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复杂关系。这不再仅仅是一个关于“才子佳人”或“党争内斗”的旧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思想如何被制造、被贩卖、被消费的深刻洞察。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节点,意识到知识和文化的流转,往往是推动历史变革最深层、最持久的动力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近世中国社会复杂性的另一扇窗户。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让人略感费神,那或许是作者在某些章节对特定术语的频繁使用和复杂的概念界定。显然,这是深度研究的必然结果,但对于非专业出身的读者而言,初次接触时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理解那些特定的学术语境。比如,对于某些明代特有的官职、钱币单位,或者当时流行的某种文人流派的内部术语,作者常常是直接引用,较少做大段的背景解释。这确实考验了读者的主动性,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辅助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过,一旦跨过这道“门槛”,接下来的阅读就会顺畅许多,因为你会发现,正是这些精确的术语,构筑了作者论证大厦的坚实地基,让其观点更具不可撼动的力量。

评分

很好的书很喜欢看这种类型的书,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京东当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京东当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评分

书不算厚,读起来很流畅,原著写得精彩,译者也很有水平。

评分

哈佛学者田晓菲从另一个视角论《哈佛学者视角·秋水堂论:金瓶梅(典藏版)》,原来这也是一本慈悲之书。《哈佛学者视角·秋水堂论:金瓶梅(典藏版)》里满目狼藉的穷山恶水,被作者打磨得块块砖石温润如玉。经她拆解,原书里充斥的滔天利欲和遍地污秽,簌簌摇落如枯叶,铅华后款款而出的,是女性秀致的发香和柔暖的指温,更是有容乃大极欲则衰的悲悯。

评分

《复旦文史丛刊: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乃根据作者1991年发表于《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特刊,书名为《明末江南出版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加以补充和修改而成。第一章证实明末书籍出版量、出版地点、出版形态(官刻、家刻、坊刻)等的变化;第二章从印刷技术、原料供给、读者需求等几个方向考查明末江南出版业兴盛的背景。第三章则探讨当时的出版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如思想传播(李桌吾思想的流行)、舆论形成(东林党和复社)、新闻传播(明清交替的信息)等等。

评分

好评!

评分

还没拆,之前买的书还没来得及看,看起来不错

评分

很好,内容丰富,实用,很有参考价值,值得购买。

评分

送货快!!!!!!!!!!!!!!!!!!!

评分

挺好!下次还在京东买书,速度比较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