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哲學絕不是書齋裏的東西,而是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哲學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實際生活中就有最生動、最豐富的道理。毛澤東常用標新立異和幽默詼諧的語言,去闡述生活中所蘊含著的豐富的哲學思想,許多生活小事,經他一點撥,可以讓人悟齣其中許多新鮮的哲理……
《聽毛澤東談哲學》精心挑選瞭毛澤東靈活運用哲學的100餘則經典哲理故事,如“吃飯是收支平衡”、“打麻將與‘搬磚頭’”、“保健不等於保命”、“辣椒的軍事譬喻”、“遊泳悟齣的哲理”、“甘蔗沒有兩頭甜”、“捉虱子也有學問”、“《三國誌》裏的辯證法”、“三打祝傢莊的點評”等,深入淺齣地詮釋瞭毛澤東的哲學思想。不僅剋服瞭過去單純用抽象的理論概念去說教的缺憾,打破瞭哲學上的神秘化,而且使哲學真正走嚮大眾,融新鮮性、哲理性、趣味性、資料性、應用性於一體,是一部雅俗共賞的著作。
作者簡介
孫寶義,1942年生。曾任遼寜省丹東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遼寜省作傢協會會員。編著有《毛澤東的衍名藝術》(中央文獻齣版社)、《毛澤東的讀書人生》(中央文獻齣版社)、《毛澤東談讀書學習》(中央文獻齣版社)、《嚮毛澤東學讀書》(颱海齣版社)、《毛澤東品三國用三國》(國際文化齣版公司)、《毛澤東的讀書生涯》(知識齣版社)、《毛澤東的祖國山河情》(中國文聯齣版社)等多部毛澤東的研究著作;著有《毛澤東讀書生涯》、《讀三國話人纔》、《讀水滸話人纔》、《讀紅樓夢話人纔》、《讀西遊記話人纔》、《讀通鑒話人纔》、《藉鑒篇》、《古今人纔漫話》《讀通鑒話資治》等多部其他著作。
劉春增,1951年生。現任丹東市農科院副院長、研究員。1992年被批準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發錶《毛澤東為什麼要王洪文讀》、《重溫牢記曆史經驗教訓》等文章,參與編著《毛澤東的讀書人生》、《毛澤東談讀書學習》、《毛澤東品三國用三國》、《嚮毛澤東學讀書》等多部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一、生活智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打麻將也是這樣,就是最壞的“點數”,隻要統籌調配,安排使用得當,也會以劣代優,以弱勝強。
不要使人養尊處優,隻想吃好、穿好,不想工作還行?更不能小病大養。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麼補養藥品,我是從來不信這些的。主要是樂觀、心情開朗、鍛煉身體。
遊擊戰是青辣椒炒肉,溜到肚裏纔感到辣,運動戰是爆烤的朝天椒,彆看它小,進口就嗆人,從頭辣到腳。
活人哪個不放屁,屁,人之氣也,五榖雜糧之氣也。放屁者洋洋得意,聞屁者垂頭喪氣。
我在世時吃魚比較多,我死後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長江裏喂魚。你就對魚說:魚兒呀,毛澤東給你們賠不是來瞭。他生前吃瞭你們,現在你們吃他吧,吃肥瞭你們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就叫物質不滅定律。
二、思想武器
學哲學,要由淺入深,先看一些比較淺的文章,引起興趣來,再看大部頭。
矛盾就是“打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打架,你要戰勝我,我要戰勝你,互相鬥爭,這就是事物的矛盾。
沒有壓力是學不到東西的,尤其是學哲學,非下點苦功夫不可。
黃剋功一粒子彈,否定瞭劉茜,違反瞭政策,破壞瞭群眾影響;我們的一粒子彈,又否定瞭黃剋功,堅持瞭政策,挽迴瞭群眾影響,而且使得群眾更擁護我們瞭喲!每個領導者在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上都應該善於統籌全局,抓住工作的重心,學會“彈鋼琴”。
三、辯證思維
蔣介石是不願意抗戰的,我們就要采取對付毛驢一樣的辦法,拉他,推他,不乾就打他。
鐵扇公主雖然是一個厲害的妖精,但孫行者化為一個小蟲鑽進鐵扇公主的心髒裏去把她戰敗瞭。
佛經裏有些語言很奇怪,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佛說趙樸初,即非趙樸初,是名趙樸初。先肯定,再否定,再來一個否定的否定,是不是?
成績、缺點,正麵、反麵,光明麵、黑暗麵,已認識瞭的世界、未認識的世界,一萬年還有。
人是要吃飯穿衣的!中國的文字很有道理,“飯”字缺瞭食就剩下瞭“反”字,如果老百姓沒有飯吃,就要起來造反的。民以食為天嘛。
四、實事求是
空談不能治國,隻能誤國。走馬觀花,“淺嘗輒止”,不能解決問題。
像做買賣一樣,賺錢的就來,蝕本的不乾。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你來時我叫你打不著,我打你時一定要把你吃掉。
編寫《三打祝傢莊》劇本,第一要寫好梁山主力軍,第二要寫好梁山地下軍,第三要寫好祝傢莊的群眾力量。
批評同誌要實事求是,講點辯證法,人傢有優點要肯定嘛。缺點,有幾分說幾分,要懇切,不要刻薄。
沒有滿腔的熱情,沒有眼睛嚮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下好的。
五、群眾史觀
中國的曆史甚多,而小說史如《三國》、《說唐》、《水滸》、《說嶽》等,都是看過的。昔人的思想,多偏袒統治者及地主階級。我們要造一個鋤頭,這個鋤頭,馬剋思已經造齣來瞭,即唯物史觀。
“上帝”是人民,誰惹怒瞭“上帝”,“上帝”是不留情麵的,他必定要垮颱。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群眾是我們的後颱,後颱一拆,什麼戲也演不成。我們不信上帝,但是要信群眾,要保護好群眾這個後颱。
不要怕群眾,要跟群眾在一起。有些同誌怕群眾跟怕水一樣。你們遊泳不遊水呀?我就到處提倡遊水。水是個好東西。
六、人的精神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毛澤東哲學思想本身不僅是馬剋思主義的偉大繼承和發展,而且是對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精華的批判繼承、改造和發展,是中華民族幾韆年哲理思想的結晶,凝聚瞭無數民族先哲與億萬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智慧,本來應是十分深奧難懂的,然而,在毛澤東那裏卻能化晦澀於通俗,化艱深於淺齣。中國古代的許多成語典故,聖賢豪傑的警句格言,流傳韆古的詩歌詞賦,膾炙人口的民間諺語,益人神智的曆史故事,引人遐想的神話傳說,從“陽春白雪”到“下裏巴人”,都被融化在毛澤東對現實鬥爭的認識和實踐中,被融化為易懂淺齣的語言和非凡的語勢。
例如,用“實事求是”來說明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用“一切歸於司馬懿”來說明“一切歸於物質”;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吃一塹,長一智”來說明“實踐齣真知”;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來說明必須全麵地看問題;用“坐井觀天”、“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來形容思想方法的片麵性;用“紙上談兵”來形容理論脫離實際;用“一分為二”、“一陰一陽之謂道”來說明對立統一規律;用“天不變,道亦不變”來解說形而上學;用“相反相成”、“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來說明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相結閤;用“物極必反”、“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來說明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用“人間正道是滄桑”來說明世界的發展變化;用“飛鳥之景,未嘗動也”來說明運動與靜止的關係;用“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來說明物質的無限可分性;用“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來說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孔夫子的“每事問”來提倡調查研究;用“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來說明辦事的計劃性;用“三個臭皮匠,閤成一個諸葛亮”來說明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綫;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來說明靈活運用的主觀能動性;用“愚公移山”來比喻堅定的革命信念和艱苦奮鬥的精神;用“口蜜腹劍”、“美女蛇”來說明假象、現象與本質的關係,以及“葉公好龍”、“誇父追日”、“羿射九日”、“杞人憂天”、“圍魏救趙”、“草木皆兵”、“聲東擊西”、“有的放矢”、“霸王彆姬”、“風起於青蘋之末”、“樹欲靜而風不止”、“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等舉不勝舉的成語典故,格言警句,在他的文章中隨處可見。其智慧的閃光,有如滿天星鬥,相映生輝美不勝收。這是古今中外哲人所無法比擬的。
……
《論道悟真:中國傳統哲思的現代迴響》 引言 中國哲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曆經數韆年而不衰,其思想的脈絡如同奔騰不息的江河,滋養著中華文明的根基。從先秦諸子的百傢爭鳴,到宋明理學的理性思辨,再到近現代學人對中國哲學精神的探索與傳承,這條哲學之路始終承載著中華民族對於宇宙、人生、社會最深刻的理解與追問。本書《論道悟真:中國傳統哲思的現代迴響》並非對某一特定人物或某個特定時期思想的詳盡梳理,而是旨在撥開曆史的迷霧,聚焦於中國傳統哲學中那些曆久彌新、具有普遍意義的核心觀念,並探討它們如何在當下語境中煥發齣新的生命力,為我們理解當下、指導未來提供深刻的啓示。 本書的寫作初衷,是基於一個深刻的體認:在全球化浪潮和快速變革的時代,我們常常在汲取西方文明的養分時,也麵臨著如何保持自身文化主體性,如何從深厚的文化底蘊中汲取智慧的挑戰。《論道悟真》正是希望搭建一座橋梁,將中國傳統哲學中最具價值的思想精髓,以一種易於理解、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引導大傢在古老的智慧中發現現代的答案,在“論道”的過程中實現“悟真”。 第一部分:形而上之思——宇宙觀與本體論的探尋 中國傳統哲學,其形而上之思,往往從對宇宙萬物的根本性質和運行規律的追問開始。“道”作為中國哲學中最核心、最抽象的概念之一,貫穿瞭從老子、莊子到儒傢、道傢的諸多思想體係。本書將在這一部分深入探討“道”的豐富內涵。我們不局限於某一傢的解釋,而是嘗試勾勒齣“道”在不同哲學流派中演變和發展的軌跡。例如,在道傢那裏,“道”是自然無為的本源,是天地萬物的母親;而在儒傢,雖然不直接以“道”為最高本體,但其“天道”的觀念,也蘊含著宇宙的秩序與人生的道德準則。“道”的生成性,其“無中生有”與“生生不息”的特質,如何解釋宇宙的起源與萬物的演化,以及“道”與“氣”的關係,將是本部分的重點。 “太極”作為宇宙生成和運行的另一個重要符號,在《易經》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闡釋。本書將解讀“太極”的哲學含義,它不僅僅是一個符號,更是對宇宙從混沌到分化、從靜止到運動的動態過程的深刻洞察。從“太極”到“兩儀”、“四象”、“八卦”,這一層層遞進的演繹,揭示瞭宇宙萬物相互關聯、相互轉化的內在邏輯。我們將探討“太極”所蘊含的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這種思想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宇宙觀,以及其在現代科學和哲學中的潛在價值。 同時,本書也將觸及中國哲學關於“性”的本體論思考。儒傢對“人性本善”的堅持,以及孟子對“四端”的論述,構成瞭儒傢倫理思想的基石。而荀子則提齣瞭“性惡論”,認為人性需要通過後天的教化來得以完善。本書將對比不同學派關於人性的觀點,探討其哲學根源,以及這種關於人性的本體論思考,如何影響瞭中國古代的教育、政治和社會治理。我們也將思考,在現代社會,如何理解和應用這些關於人性的深刻洞見,以促進個體和社會的發展。 第二部分:人生之義——倫理道德與價值追求的實踐 如果說形而上之思是哲學的骨架,那麼倫理道德的探討則是哲學最貼近人生的部分。中國傳統哲學,尤其以儒傢為代錶,將倫理道德的實踐視為人生的核心任務。本書將重點解析“仁”的觀念。孔子將“仁”視為“愛人”,是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情感聯係和道德原則。“仁”的內涵極其豐富,涵蓋瞭忠、恕、禮、智、信等諸多美德。我們將深入分析“仁”的實踐途徑,如“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仁”在不同人際關係(如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中的具體體現。 “禮”作為一種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禮”的意義遠不止於錶麵的繁文縟節,它承載著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涵養個體德行的功能。“禮”與“仁”的關係,即“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外在錶現,是理解儒傢思想的關鍵。本書將探討“禮”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以及其在現代社會中是否仍具有藉鑒意義,例如在公共道德、社會規範的建設方麵。 “孝”與“悌”作為傢庭倫理的核心,在中國文化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孝”是對父母的尊敬與奉養,而“悌”則是對兄長的尊敬與順從。這種基於血緣關係的道德觀念,不僅構成瞭傢庭內部的和諧,也嚮上延伸,成為社會政治的基石。本書將探討“孝悌”的深刻內涵,其背後的哲學邏輯,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如何理解和傳承這種珍貴的傢庭倫理,如何在尊重傳統的同時,融入現代社會的多元傢庭結構。 此外,本書也將關注“中庸”的智慧。“中庸”並非平庸,而是指一種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的處世之道。它強調適度、和諧、辯證的思維方式,追求事物的平衡與穩定。“中庸”的哲學思想,如何指導人們在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在矛盾中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以及這種智慧在處理人際關係、解決社會問題時所能發揮的作用。 第三部分:治世之道——政治思想與社會理想的藍圖 中國傳統哲學,並非僅僅停留在個人道德的層麵,它同樣對國傢治理、社會理想有著深刻的構想。儒傢思想中的“德治”理念,與法傢強調的“法治”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也構成瞭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兩大主流。“德治”強調統治者應以身作則,以道德感化民眾,從而實現國傢的長治久安。本書將深入探討“德治”的內涵,包括“政者,正也”、“修己以安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等經典論述,以及其在實踐中麵臨的挑戰。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論斷,體現瞭對人民的尊重和重視。本書將追溯“民本”思想的淵源,分析其在不同朝代的體現,以及其與現代民主政治的聯係與區彆。我們也將探討“民本”思想所蘊含的責任與義務,即統治者對人民的責任,以及人民對國傢的責任。 “大同”社會是儒傢所描繪的一個理想的社會藍圖。在這個社會裏,天下為公,人人互愛,物力豐裕,社會和諧。“大同”的構想,體現瞭中國傳統哲學對於理想社會的追求,以及對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早期思考。本書將解析“大同”的內涵,其哲學基礎,以及這種理想在當下社會建設中仍能給予的啓發,例如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類共同發展方麵的藉鑒意義。 同時,本書也將適時地提及諸子百傢中其他學派在治國理政方麵的貢獻,例如道傢的“無為而治”,法傢的“依法治國”等,並嘗試分析這些思想在曆史上的實踐及其影響。通過對比和融匯,展現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第四部分:知行閤一——認識論與實踐論的統一 中國傳統哲學,尤其強調認識與實踐的統一。這種“知行閤一”的思想,在王陽明的心學中得到瞭最充分的體現。本書將深入解析“知行閤一”的哲學意蘊,它並非簡單地認為知道瞭就等於做到瞭,而是強調認識的深化離不開實踐的檢驗,而實踐的指導則需要認識的引領。這種強調在實踐中獲得真知,在真知指導下深化實踐的辯證過程,對於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格物緻知”是儒傢認識論的重要概念。它強調通過探究事物的原理,來達到對知識的認知。“格物”並非僅僅是觀察,更包含著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本書將探討“格物緻知”的實踐方法,以及它如何成為中國傳統學術研究的重要途徑。我們將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格物緻知”的智慧如何幫助我們辨彆信息,獲得真正的知識。 “慎思明辨”是認識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慎思”即審慎地思考,不輕易下結論;“明辨”則是清晰地分辨,不被錶象所迷惑。這種強調理性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對於個體成長和社會進步至關重要。本書將闡述“慎思明辨”的實踐策略,以及它如何幫助我們避免盲從,形成自己的見解。 結語:古老智慧的現代迴響 《論道悟真:中國傳統哲思的現代迴響》並非一部枯燥的哲學史,而是一次充滿活力的思想之旅。本書緻力於挖掘中國傳統哲學中那些永恒的價值,並將其置於當下的語境中進行審視與闡釋。我們相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對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創造性轉化,是至關重要的。 本書旨在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讀者能夠重新認識中國傳統哲學的魅力,發現其中蘊含的深刻智慧,並將其應用於理解當下社會、指導個人人生、促進社會發展。當我們能夠從“論道”中汲取力量,並在生活中不斷“悟真”,那麼那些古老的哲學思想,必將在現代社會煥發齣勃勃生機,成為我們前行的寶貴財富。這趟思想的旅程,期待與您一同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