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学术著作丛书·马丁文集7:教育语言研究》为《马丁文集》第7卷,收录了马丁自1981年以来发表的以及即将发表的15篇关于教育语言的论文,主要涉及伯恩斯坦的教育学理论、维果斯基的教育学理论、韩礼德的教育学理论,以及在这些教育学理论基础上发展的基于语类的“悉尼学派”的教育学理论。基于语类的教育学理论中最大的亮点是读写教学理论。
作者简介
马丁(J.R.Martin),博士,国际著名系统功能语言学学家,悉尼大学教授、语言学系系主任,“语言评价理论”和“积极话语分析”创始人。研究兴趣主要有系统理论、功能理论、语篇语义学、语域理论、语类理论、多模式系统、积极/批评话语分析、教育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1998年当选为澳大利亚人文学会研究员,2003年因其对语言学和语文学的贡献荣获澳大利亚“百年纪念奖章”。曾任Text杂志“评价系统”专刊主编(2003),Discourse&Society专刊合刊主编(2004)。发表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数十部。代表性著作有English Text(1992);Working with Discourse(2003,revised2007);Re/Reading the Past(2003);Language Typology(2004);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2005);Genre Relations(2008),Language,Knowledge and Pedagogy(2007);Deploying Functional Grammar(2010);New Discourse on Language(2010).
王振华,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负责人、英语系副主任、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曾任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科研副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999年获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河南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2004年入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站,研究课题为《语言评价系统与司法语言规范研究》。兼任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金博大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专家顾问;《当代外语研究》和《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编委;英国Classroom Discourse、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现代外语》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审稿人。出版著作(含教材)8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马丁文集》8卷,特约主编《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第10期,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项,在研项目有《法律语篇的行为规范研究》(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2007);《语篇语义研究的理论体系建构与实践》(国家社科项目,2008);《人际和谐的态度考量》(“211工程”第三期资助项目,2010)。研究兴趣主要有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评价理论、语篇语义研究、法律语言研究、语用学、教育语言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The Author's Introduction
Acknowledgements
The Ontogenesis of Written Genre ( with John Rothery)(1981)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Written Text(1984)
What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Writing Task Can Show Teachers about "Good Writing" (with John Rothery)(1986)
Intervening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Development (1986)
Genre and Literacy:Modeling Context in Educational Linguistics(1993)
In/visible Education:Class, Gender and Pedagogy in Educating Rita and Dead Poets'Society (with Anne Cranny-Francis) (1994)
Linguistics and the Consumer:The Practice of Theory (1997)
Mentoring Semogenesis:"Genre-based"Literacy Pedagogy (1999)
Grammar Meets Genre:Reflections on the "Sydney School" (2000)
Designing Literacy Pedagogy:Scaffolding Asymmetries (with David Rose)(2005)
Metadiscourse:Designing Interaction in Genre-based Literacy Programs(2006)
Interacting with Text:The Role of Dialogue in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with David Rose)(2007)
Genre and Language Learning: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2009)
Historical Cosmologies:Epistemology and Axiology in Australian Secondary School History (with K.Maton&E.Matruglio;)(2010)
Writing and Genre Studies
References
Index
精彩书摘
The genre-based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illustrated above, has had aprofound impact 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Australia, particularly in primary schooling and in adult ESL and academic literacy programs. As writing is the principal means by which students' academic learning is evaluated, the goal of this methodology has been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resources to achieve successin formal evalua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se successes have been extendedinto teaching reading, using carefully designed strategies to support students torecognise language patterns in academic texts, enabling them to read with critical comprehension, and to use these language patterns in their writing. This methodology, known as Reading to Learn. (Rose 2004c, 2005a, 2006b, 2007),approaches reading 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re, then the patterns in which a text's field unfolds through the genre, and finally the wordings with insentences that realise these discourse semantic patterns. The methodology isillustrated here with a lesson in which adult ESL students learn to read a discussion about immigration in Australia, in an academic preparation course.An extract is presented as text(2).The first paragraph presents the issue, the second paragraph presents one position on immigration's impact onemployment, the third presents the author's opposing position.
(2)Plus to immigration equation
Both before and since the White Australia policy of the 1950s, immigration has been a political hot potato-yet the economic evidence shows immigration has been extremely good for the nation. In spite of the facts, today's econorruc nationalist parties - One Nation, the Australian Democrats, Advance Australia, the Greens and Australia First - espouse poliaes of greatly reduced or zero net migration. They do so for several reasons.
The most common argument against allowing migrants in numbers is based on a lopsided view of the impact on Australia's economy. The Advance Australia party wants to call a "halt to all immigration until we have solved our unemployment problems" as if the only impact of migration is to takejobs which nught otherwise be available to unemployed Australians.
……
前言/序言
《教育语言研究:理论、实践与前沿》 一、 项目背景与研究意义 语言是人类思维与交流的载体,更是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石。在知识爆炸、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教育语言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最大效能,如何构建更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如何通过语言研究推动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深化,这些都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学术著作丛书,秉承“致远致博,育才育德”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汇聚海内外优秀学术成果,推动学科发展。本次推出的《教育语言研究:理论、实践与前沿》一书,正是上海交通大学在教育语言研究领域多年耕耘的结晶,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教育语言学的核心议题,为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以及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学术视角。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理论创新: 梳理和发展教育语言学的经典理论,结合当代社会文化语境,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型,为理解教育语言现象提供更具洞察力的理论工具。 实践指导: 将语言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为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问题导向: 针对当前教育领域在语言教学、语言评估、跨文化交流、教育资源数字化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学科整合: 促进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教育语言研究的边界,构建更具活力的跨学科研究平台。 人才培养: 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学者提供高质量的学术资源,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语言研究人才。 二、 内容框架与核心章节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力求全面覆盖教育语言学的各个重要维度。全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语言学理论基础与发展 第一章:教育语言学的概念、范畴与研究对象 深入剖析教育语言学的定义,界定其核心概念,如“教育语言”、“教学语言”、“学习语言”等。 阐述教育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课堂互动、教材编写、语言测试、语言政策在教育中的影响等。 回顾教育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梳理国内外主要学派的观点与贡献。 第二章:语言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哲学与社会学视角 从语言哲学角度探讨语言在认知发展、知识建构中的作用,以及语言的本质对教育理念的影响。 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分析社会因素(如阶层、地域、性别、族群)如何影响教育语言的使用和习得,以及教育语言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探讨语言的意识形态功能在教育中的体现,以及语言在塑造个体身份和社会认同中的角色。 第三章:认知科学与教育语言习得 整合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语言的认知机制,特别是学习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语言习得规律。 分析语言加工、记忆、注意等认知过程在教育情境下的表现,为优化教学方法提供认知科学依据。 研究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共性与差异,探讨跨语言影响在教育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部分:教学语言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课堂语言互动与话语分析 深入研究课堂中的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分析其特征、功能和模式。 运用话语分析、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揭示课堂互动中的权力关系、知识传递过程以及学习者参与度。 探讨有效课堂提问、反馈、解释等策略,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课堂语言促进学习。 第五章:教材语言分析与编写原则 对各类教育教材(语文学科、非语文学科)的语言进行系统分析,考察其词汇、语法、语篇、风格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提出教材语言编写的原则和标准,强调教材应如何反映教育目标、符合学习者认知特点,并体现语言的社会文化多样性。 探讨教材对语言学习者认知发展、价值观念形成的影响。 第六章:学科语言教学与跨学科语言发展 关注语文学科(如母语、外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教学方法。 强调“学科语言”的概念,分析不同学科(如科学、历史、数学)特有的语言特征和表达方式。 提出如何将语言教学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语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七章:数字时代的教育语言与学习环境 研究多媒体、网络技术对教育语言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影响,如在线课程、虚拟现实教学、智能辅导系统等。 探讨数字环境下学习者语言行为的新特点,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构建更富互动性、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分析数字原住民的语言特征,以及他们在信息获取、知识生产过程中对语言的新需求。 第三部分:教育语言评估、政策与发展 第八章:教育语言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系统梳理教育语言评估的理论基础,包括评估目的、评估原则、评估类型。 深入探讨各类语言评估方法,如标准考试、形成性评估、过程性评估、表现性评估等。 分析语言评估的信度、效度问题,以及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语言评估工具。 研究语言能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教育语言政策与规划 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教育语言方面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情况,如官方语言、双语教育、多语教育政策。 探讨语言政策对教育公平、文化传承、社会融合的影响。 研究语言在教育资源分配、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作用。 第十章:跨文化交际中的教育语言挑战与机遇 研究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以及语言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分析文化差异如何影响语言理解和使用,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探讨外语教育在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教育语言研究的前沿课题与未来展望 梳理当前教育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如神经语言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情感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语言治疗与教育的结合等。 展望未来教育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驱动的研究方法、人工智能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教育新模式等。 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和潜在挑战。 三、 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相结合。作者们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富有原创性的观点。例如,在课堂语言互动研究中,本书不仅借鉴了西方的话语分析理论,更结合中国课堂的实际特点,细致分析了师生互动模式的文化差异,并提出更符合本土情境的优化策略。在学科语言教学方面,本书突破了以往对外语教学的侧重,将视角拓展到所有学科的语言需求,强调“学科语言”的独立研究价值,为非语言类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实践层面,本书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建议。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课堂提问、如何提供更有效的语言反馈、如何选择和使用教材、如何利用数字资源等,这些都将直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本书也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他们理解语言政策在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四、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阅读: 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者: 如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育、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教师和在读研究生。 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和教研员: 特别是语文教师、外语教师,以及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各学科教师。 教育管理和政策研究者: 关注教育语言政策、语言规划以及教育公平问题的相关人员。 对教育语言学感兴趣的广大学者和爱好者: 希望深入了解语言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的读者。 五、 结语 《教育语言研究:理论、实践与前沿》的出版,不仅是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堂学术著作丛书的一项重要成果,更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次有益贡献。本书集理论高度、实践指导性和前瞻性于一体,必将对推动我国教育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案头必备,共同开启教育语言研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