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是传说:正史片断的重新解读

历史不是传说:正史片断的重新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杰鹏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正史
  • 解读
  • 文化
  • 中国历史
  • 史学
  • 历史研究
  • 传统文化
  • 历史故事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
ISBN:97872030772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64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史不是传说:正史片断的重新解读》通过近年来大陆考古新发现的竹简,结合传统的历史典籍,史杰鹏教授对正史中记载的历史片段进行了重新的解读。

内页插图

目录

古史·新说
鲁隐公——不爱江山爱道德
从楚简看矛盾的楚平王
“弦高犒师”和爱国主义
《昭王毁室》和春秋末年社会思潮
《鲁邦大旱》孔子·愚民
野蛮“拆迁”与忠臣造反
好名的汉文帝
灌婴、周勃的大智慧
邓通的吸脓与无奈
武帝打仗商人埋单
朱买臣与“覆水难收”
张敞的失败:酷吏无威仪
“不逆诈”和翟方进的命运
陈万年:做官的秘诀
彭宠之死:注意身边的小人
孔融悲剧的新解
虽日见凌,亦自作孽——烈火下的清漪园
说文·解字
说“黔首”
说“辩”
说“鬼”
说“侵”——什么是经学
古人的访友
古代骂人的话
古人的饭量
古今中外说户口
谥号和庙号
清明节
关于秦国
汉代人的寿命
贵族时代的战争——致师

古史·寓言
群众的文化修养
说话的修养
绝食和撒娇
权利与义务
古人的相貌和生理自卑
……

精彩书摘

不像现在,大家觉得这个节日可有可无,在以前,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唐代官方要连续放假四五日,后来增长至七日,可以算黄金周了。
事实上除了吃冷东西这点之外,这个黄金周其他的玩头还是很多的。首先它占据了天时,阳历四月,南方已是花红柳绿,鸟啭莺啼;北方也杨柳依依,有些花也差不多开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在屋里蛰居了一冬天,谁不想出外游玩?所以在这七天,郊外的风景区是人来人往的。
有一部南北朝时的民俗书《荆楚岁时记》是这么记载的,寒食节期间,要画鸡蛋、斗鸡蛋、插柳、戴柳、蹴鞠、秋千,可见它的盛况。画鸡蛋、斗鸡蛋,我们南昌人把它移到了端午,称为“杠蛋”。插柳、戴柳,估计和植树节相似。至于蹴鞠、秋千,自然是富贵人家才能有这雅兴。唐代的皇宫里到处挂满了秋千,宫里的妃嫔竞相荡之以为宴乐。斗鸡、蹴鞠,在唐诗中也屡有记载。此外.,禁火、插柳、上头、踏青、扫墓、赛龙舟等风俗的描绘也不罕见。
龙舟当然是南方水乡才盛行。宋代词人张先有一首《木兰花》的词,专门写寒食那天的生活。词的上阕说:“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既描绘了赛舟,也描绘了荡秋千、踏青,真是热闹而浪漫,让人目不暇接。去郊外的秀野踏青拾翠,这样的日子,对女子们来说无疑相当痛快,平时很难有这种机会。
当然这期间最重要的活动还是扫墓。就我个人来说,一听到清明这个词,马上能想起坟墓,萧瑟荒凉,一点也觉察不到它的美好。小时候学校组织春游,也多半去烈士陵园,这是教育和民俗结合得很成功的一个显例。
……

前言/序言


历史的迷雾与回响:未曾言说的篇章 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些已在史册中占据显赫位置的宏大叙事,亦非对既有历史定论进行翻案式的颠覆。相反,它是一场深入历史幽暗角落的探寻,致力于挖掘那些被主流史学偶然遗漏、刻意隐去或因时代变迁而被淡忘的“非主流”文献、民间口述以及特定群体视角的记录。我们试图以一种审慎的、侧重于细节考证的态度,重构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发出微弱声响的个体命运与边缘事件。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缺失”与“断裂”。历史的建构往往是一项选择性的工程,权力中心、主流意识形态以及胜利者的书写,必然导致某些声音的沉寂。本书的每一章节都针对一个具体的历史领域,试图通过对不同类型史料的交叉比对,来填补这些空白。 第一部分:失语者的年代:社会底层的微观世界 本部分聚焦于社会结构中最底层——佃农、工匠、流民以及城市贫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图景。我们避免使用宏观的经济数据分析,转而依赖于地方志中寥寥数语的记载、宗族档案的残片,以及对少数幸存下来的私人信札(如契约、借据、赎身文书)的细致解读。 例如,在论述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章节中,我们没有讨论汴京的繁华,而是深入研究了淮河流域一个小型纺织作坊中,童工的工作时长、食物配给与工伤救济的实际执行情况。这些细节,虽然无法构成“大历史”的叙事,却为我们理解彼时社会保障的雏形与人性的底线提供了鲜活的注脚。 另一章节则转向对古代瘟疫时期“隔离”与“逃散”行为的考量。我们考察了不同朝代关于疫区人员流动的律令,并结合地方政府为稳定社会秩序而采取的行政手段。通过分析这些自上而下的管制措施与自下而上的逃避策略之间的张力,我们可以看到,在面对共同的生存危机时,群体行为的复杂性远超简单的道德评判。 第二部分:技术与手艺的缄默传承:非书面知识的流变 历史记载偏爱政治军事的决策者,却往往忽略了知识的载体——那些代代相传的手艺人。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工匠精神”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象化表现。 我们探讨了古代水利工程(如运河的闸门维护、堤坝的秘密加固技术)中,口头传授的经验知识如何超越了官方颁布的工程规范。这些技术往往被特定家族或行会视为生存命脉,其记录方式非常隐晦,常以民间歌谣、图谱的变形或特定的祭祀仪式来承载。本书尝试破解其中一小部分符号体系,揭示这些“非科学”的知识是如何保证了古代大型基础设施的持续运作的。 此外,我们还对中晚唐至五代时期,南方山区药材采集与炮制的地域性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不同山脉中对同一味药材的采摘时间、处理方式的差异,反映了当地基于经验对自然环境适应性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的价值不应被现代医学的标准化流程所淹没。 第三部分:边缘仪式与地方信仰的互动 历史的“正统”叙事倾向于记录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而忽略了广阔乡村和边疆地区那些生命力旺盛的地方性信仰体系。本部分侧重于分析地方神祇的“演化”过程,以及它们如何与外来的官方宗教(如佛教、道教、儒家伦理)发生复杂的渗透与抵抗。 我们选取了元代边境地区一种融合了萨满元素和汉族道教符箓的混合信仰作为案例。分析其核心仪式流程,可以看出,当一个外来政权试图以统一的意识形态覆盖原住民的生活时,地方信仰往往不会消失,而是会通过“换装”的方式,将反抗或保留自我认同的诉求,巧妙地嵌入到看似温顺的祭拜活动之中。 在另一项考察中,我们分析了明代初期沿海地区针对海神的祭祀文本。这些文本在官方文书记录中往往被简化为对风调雨顺的祈求,但通过对比民间抄本,我们发现其中包含了对“海上劫掠”的隐晦的“献祭”条款——这并非对海盗的认同,而是一种在治理能力有限的区域,地方社会试图通过“贿赂”超自然力量来维持社区安全的无奈策略。 第四部分:特定历史时期的“非官方”信息传播网络 在信息流通受限的时代,非官方的消息渠道往往是社会情绪的晴雨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审视了如更鼓、街头说书、戏曲改编以及秘密结社的暗语等信息传播媒介。 例如,我们考证了清代某些戏班在演出历史正剧时,如何在台词、扮相或特定手势中植入对时弊的讽刺或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这些信息并非直接的政治宣言,而是通过艺术的隐喻,在民众之间形成了一种共享的、不易被官方察觉的“共谋”。 通过对这些“非正史”片段的梳理与解读,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更少扁平化的历史图像。它不提供颠覆性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上的转向——即承认历史记录的局限性,并珍视那些原本可能湮没无闻的、却构成了时代真实肌理的碎片化信息。阅读这些碎片,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另一面:一个由无数个微小选择、隐秘抗争与非正式知识共同编织的复杂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对历史的构建过程抱有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热情,他没有试图去描绘一个宏大完整的历史图景,而是像一个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从浩如烟海的史料碎片中挖掘出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角落。我特别喜欢他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史料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从不急于下定论,而是将不同的解读可能性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历史的复杂性和多义性。那种抽丝剥茧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历史,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探险。比如,他分析某个关键事件时,会引述多方记载,然后细致地对比不同文本之间的微小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揭示了背后权力结构和信息传播的微妙张力。这种对“史料本身”的关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思考它们在历史长河中可能引发的涟漪。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它不再是一个冰冷、确凿的集合,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被重塑的动态过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切感受,是一种对“宏大叙事”的温柔拆解。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历史,往往是英雄辈出、线性发展的史诗。然而,这本书却热衷于挖掘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消音”的声音和事件。作者仿佛在用一盏聚光灯,照亮了那些在历史进程中被无意或有意遗漏的“空白地带”。比如,他对某一时期社会底层民众的物质生活和心理状态的侧写,并不是简单的悲悯,而是通过对有限的非主流文献的细致解读,重构出一种真实而有质感的生存图景。这种“微观转向”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观,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历史是由无数个被忽视的瞬间构成的,而非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簿。这种叙事策略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更渗透在作者的语言风格中,它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少了一些官方腔调,多了一些烟火气,读起来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历史的解释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在书中似乎反复强调,我们今天所阅读和相信的历史,是无数次选择、编纂和遗忘的结果。他并没有提供一个“更正宗”的历史版本,而是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制造”历史的。这种元历史(meta-history)的视角,使得整本书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哲学思辨色彩。特别是他对于档案保存和信息过滤机制的讨论,非常具有启发性。他展示了权力如何通过控制文本的存留和流传,来塑造后世的认知。这种对“知识考古学”的探索,让我对所有声称绝对权威的历史著作都保持了一份健康的怀疑和审视。文字的疏密有致和逻辑推演的严密性,使得即便是在探讨高度抽象的概念时,也能让人紧密跟随,仿佛参与了一场严谨的思维辩论会。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论证密度之高,一度让我感到吃力,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路,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这位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克制和精确,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抒情或评论,所有的观点都建立在扎实的一手资料和严密的逻辑链条之上。他擅长构建一种“反直觉”的论点,常常挑战那些约定俗成的历史“常识”。例如,他对于某个古代帝国的衰亡原因分析,完全避开了经济崩溃或外部入侵这些传统框架,转而深入探讨了其行政管理体制内部的符号学困境,这绝对是独辟蹊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查阅附注和参考文献,因为作者的每一次转折都建立在一个精妙的引证之上。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回报是丰厚的——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用一种全新的认知框架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过去。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研究手册,而非轻松读物,但对于那些渴望深挖历史肌理的读者来说,它简直是如获至宝。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尤其是在处理跨越数个世纪的材料时,展现出一种惊人的掌控力。它绝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而更像是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相互关联的“案例研究”。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进行跳跃式的穿梭,但总能通过巧妙的主题呼应将它们重新串联起来,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反而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历史的偶然性”的强调。他似乎对任何声称“必然性”的解释都抱持警惕,倾向于将历史的转折点归因于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微小巧合。这种处理方式,让历史不再是僵硬的命运剧本,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随时可能走向不同方向的舞台。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拥抱,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激动人心,因为它暗示着,我们对过去的理解永远不会终结,永远有新的视角等待被发掘。

评分

书本纸张一般,但是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又入一本史杰鹏的书。

评分

质量好,送货快,价格再便宜点就好了

评分

前部分写的还不错,后面真的是凑字了。

评分

感觉很好,质量,服务都很到位,送货速度也还行。

评分

又入一本史杰鹏的书。

评分

书质量挺差的,摸着感觉都不舒服,这个给差评

评分

《历史不是传说:正史片断的重新解读》通过近年来大陆考古新发现的竹简,结合传统的历史典籍,史杰鹏教授对正史中记载的历史片段进行了重新的解读

评分

书还行,是正版,到的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