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

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智文,王柠 主编 编
图书标签:
  • 神经内科
  • 查房
  • 临床
  • 医学
  • 医师
  • 手册
  • 神经病学
  • 诊断
  • 病例
  • 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434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704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7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临床病例为主线,采用问答式模拟查房,精心收录神经内周围神经疾病、脊髓疾病、脑血管疾病、癫�尽⒅惺嗌窬�系统感染、运动障碍疾病、脱髓鞘疾病、神经肌肉接头与肌肉疾病、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的系统化、规范化诊疗问题。图文并茂。设置问题目录便于读者查阅。
适合神经内科的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实习医师、研究生及基层医师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周围神经疾病
163岁女性,反复左侧脸部发作性疼痛3个月——三叉神经痛1
35岁男性,反复头痛、视物双影2年,再发3天——
Tolosa�睭unt综合征8
61岁女性,右耳疼痛5天,右眼闭合不紧、口角歪斜3天——
面神经炎14
48岁男性,四肢无力麻木、言语含糊10天——
吉兰�舶屠鬃酆险鳎℅BS)19
45岁女性,四肢麻木无力2年——慢性炎性脱髓
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24
16岁男性,发作性左手无力3个月,右足下垂2天——
遗传性压力敏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30
44岁女性,进行性四肢麻木、无力3年半——
POEMS综合征35
第二章脊髓疾病46
17岁女性,双下肢无力、麻木、排尿困难5天——
急性脊髓炎46
54岁男性,双下肢麻木、行走不稳2个月——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51
51岁女性,右上肢无力萎缩十余年,双上肢麻木4年——
脊髓空洞症57
第三章脑血管疾病62
68岁男性,反复发作性言语含糊、右侧肢体无力1天——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2
65岁女性,突发左侧肢体无力9h——
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70
57岁女性,突发右侧肢体无力3h
——脑梗死(溶栓治疗)79
71岁男性,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言语3��5h
——脑梗死(溶栓后出血)87
63岁男性,突发言语含糊、左侧肢体无力2天
——脑梗死(血管评估)97
69岁男性,发现右侧肢体无力1天——
分水岭脑梗死107
48岁男性,右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1个月余——
脑梗死(康复治疗)115
56岁男性,突发头痛、右侧肢体无力8h——
脑出血136
58岁女性,突发剧烈头痛、呕吐6h
——蛛网膜下腔出血144
41岁男性,突发右侧肢体麻木、无力3天——
烟雾病150
31岁女性,产后头痛、发作性肢体抽搐1周——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56
34岁男性,发作性头痛5个月,行为异常、记忆力下降6天——
伴皮质下动脉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
脑动脉病(CADASIL)161
26岁产妇,头痛、发作性肢体抽搐1天——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67
第四章癫��172
25岁女性,发作性四肢抽搐伴神志不清11年——癫��172
29岁女性,发作性四肢抽搐伴神志不清12年,加重2天——
癫�境中�状态178
第五章头痛183
30岁女性,反复头痛2年余,再发1天——偏头痛183
15岁女性,反复头痛2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87
第六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94
26岁男性,头痛、发热4个月——结核性脑膜脑炎194
32岁男性,反复头痛2个月余,意识模糊2天——隐球菌
性脑膜炎201
37岁男性,发热、头痛3天,意识不清、肢体抽搐1天——
病毒性脑炎210
47岁女性,行走不稳5个月,反应迟钝2个月——
克�惭挪。–JD)217
52岁女性,剧烈头痛4天——广州管圆线虫病221
53岁女性,记忆力下降半年,胡言乱语1个月——神经梅毒227
第七章运动障碍疾病233
63岁男性,渐进性四肢僵硬8年,肢体不自主舞动2天——
帕金森病(PD)233
68岁男性,四肢僵硬不灵活2年,
易摔倒半年——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243
18岁女性,言语含糊、动作缓慢、
行走不稳2年——肝豆状核变性248
25岁女性,双下肢僵硬15年——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254
18岁男性,反复肢体不自主扭转17年——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260
10岁男性,发作性不自主抽动、发声
2年——图雷特综合征(TS)265
第八章脱髓鞘疾病271
25岁女性,反复肢体无力3年,再发1个月——
多发性硬化(MS)271
38岁女性,反复双眼视物不清2年,双下肢无力5天——
视神经脊髓炎(NMO)279
32岁男性,反应迟钝3天,人事不省、发热1天——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MED)286
48岁女性,突发反应迟钝、神志模糊3天——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293
第九章神经肌肉接头与肌肉疾病303
26岁女性,波动性左侧眼睑下垂伴四肢乏力2个月余——
重症肌无力303
48岁男性,渐进性四肢无力、酸痛伴消瘦、发热1年——
多发性肌炎(PM)309
38岁女性,渐进性四肢无力、肌肉萎缩10年——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316
25岁男性,渐进性四肢无力2月余——
脂质沉积性肌病(LSM)322第十章痴呆329
64岁女性,记忆力减退2年——阿尔茨海默病(AD)329
78岁男性,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1年余——
血管性痴呆(VaD)337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343
65岁男性,头晕、动作缓慢2年余——多系统萎缩343
42岁男性,渐进性行走不稳、言语含糊、吞咽呛咳3年余——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347
58岁男性,右上肢无力4年,左上肢及双下肢无力1年,
言语含糊7个月——运动神经元病355
52岁女性,渐进性四肢舞动伴智能减退、言语不清、行走
不稳十余年——Huntington病358
第十二章其他病例365
38岁男性,煤气中毒1个月,精神异常1周——
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365
52岁男性,头晕8天,意识不清6天——
Wernicke脑病369
38岁女性,反复头痛3年,饮水呛咳2周——
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376
70岁女性,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12天——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381
41岁男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含糊7天——
神经贝赫切特综合征389
56岁男性,进行性行走不稳、头晕2周——
副肿瘤综合征394
23岁男性,反复四肢抽搐3个月,言语困难3天——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400

精彩书摘

  对该患者的诊断是否有不同意见?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答:患者急性起病,出现右侧周围性面瘫,伴有右侧外耳道疱疹,诊断为右侧特发性面神经炎。该患者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老年女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此次急性起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面瘫),故需注意排除急性脑血管意外可能。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面瘫大多数为单侧中枢性面瘫,少数可以为周围性面瘫(如病灶在脑桥下部),但常伴有其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如Millard—Gubler综合征是基底动脉的短旋支闭塞,除了同侧周围性面瘫外,还有同侧展神经麻痹和对侧偏瘫;Foville综合征是基底动脉旁中支闭塞,除了同侧周围性面瘫外,还有同侧凝视麻痹和对侧偏瘫。(2)吉兰-巴雷综合征 可有周围性面瘫,但多为双侧性,并伴有对称性肢体松弛性瘫痪。(3)颅底肿瘤或炎症 多为慢性起病,多有原发病或其他脑神经损害的表现,如听神经瘤常伴有听神经损害表现。(4)其他原因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中耳炎引起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腮腺炎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有原发病的病史和症状体征。面神经的不同节段病变可有哪些表现? 答:由于起自膝状神经节的味觉纤维走行于面神经管内,继而与面神经分离形成鼓索神经,后加入舌神经,支配舌前2/3的味觉。(1)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的病变,即可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2)如在发出镫骨肌支以上受损时,可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和听觉过敏。(3)病变在膝状神经节时,除有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尚有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为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膝状神经节引起,称为Hunt综合征。如何进行面瘫程度的House-Brackmann(H-B)分级? 答:关于面瘫国际上常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法进行严重程度和疗效评估,具体如下。Ⅰ级:两侧对称,各区面肌功能正常。Ⅱ级:轻度面肌功能不良,静态对称;稍用力能闭目,用力时可动口角,可略不对称;刚能觉察的联动,无挛缩及半面痉挛。Ⅲ级:中度面肌功能不良,肌张力差别明显但无畸形;可有抬眉不能,用力时眼睑能完全闭拢,用力时可动口角,但不对称;有明显联动、挛缩及半面痉挛。Ⅳ级:中重度面肌功能不良,肌张力明显减弱和(或)畸形不对称;不能抬眉,用力时眼睑不能完全闭拢,口部运动不对称,有严重的联动或痉挛。Ⅴ级:重度面肌功能不良,静态不对称,额无运动,闭目不全,用力时睑、口角略能动;常无联动、挛缩及半面痉挛。Ⅵ级:面全瘫,无张力,不对称,无联动、挛缩及痉挛。特发性面神经炎早期是否需要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病毒治疗? 答:目前,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病毒治疗对特发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还有争议。一项55l例的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显示:特发性面神经炎早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泼尼松龙)治疗随访观察3个月和9个月,症状有显著改善;而单用抗病毒治疗则无效。新近几个荟萃(Meta)分析研究显示:早期皮质类固醇激素(泼尼松龙)治疗对Bell’s麻痹有效;单用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比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疗效差,而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抗病毒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比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无明显改善。但是对于有明确病毒感染因素诱发的面神经炎,如Hunt综合征,仍推荐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抗病毒治疗。

前言/序言

近年来神经病学进展迅速,神经系统的辅助检查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年轻医师也因此更容易依赖辅助检查而草率地作出诊断,却忽视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临床思考。其实,任何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都永远代替不了物理检查,神经系统疾病更为可靠的诊断常来源于神经内科医师的“耳朵所闻、眼睛所见、双手所感和头脑所思”,也就是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具有神经病学特色的临床思维,而这些往往正是年轻的神经内科医师所缺乏的。
目前关于神经病学的教科书与专著已有不少杰作,但教科书稍嫌简明,专著又略感艰深,而且偏重于理论,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差距。这本《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兼顾理论联系实际,将有助于提高年轻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
本书精选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近年来积累的60个典型病例,除常见病外,还选择了一些疑难病例,以日常查房的方式对疾病进行了详细介绍。大部分病例都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由实习医师介绍患者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及初步诊疗情况等;第二部分对病例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分析,指出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思路;第三部分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对病例逐步深入分析和讨论,重点阐释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知识点,并对诊疗相关的最新进展加以介绍;第四部分由主任对诊疗过程中的临床思维要点、经验教训等进行归纳总结。
本书参考了大量新近文献、国内外最新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将循证医学和规范化治疗的理念贯穿其中,同时还融入编者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体现了“遵循指南,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诊疗方案”的新思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神经遗传组长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基因检测技术有较大优势,本书中的不少神经遗传病是经过分子生物学检查或基因检测确诊,这些技术在本书中也有简单介绍,值得借鉴。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体例新颖、实用性强的查房手册,这种以日常查房的方式,向读者介绍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治思路,很容易使读者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适合神经内科各级医师、医学生等阅读参考。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是一本面向临床神经内科医师的实用工具书,旨在为日常查房工作提供便捷、高效的参考。本书内容严谨、条理清晰,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涵盖了神经内科常见及疑难疾病的诊疗要点、鉴别诊断思路、治疗方案选择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本书特色与内容梗概: 本书以“实用性”和“时效性”为核心,力求成为神经内科医师床边案头的得力助手。 一、 疾病诊疗要点精炼呈现: 常见病多发病: 详细梳理了如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帕金森病及其相关运动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头痛(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慢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重症肌无力、带状疱疹等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实验室检查)以及诊断标准。 疑难杂症聚焦: 针对一些相对少见但临床上具有挑战性的疾病,如副肿瘤综合征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朊病毒病、自身免疫性脑炎、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早期诊断和管理、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的鉴别等,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和诊疗建议。 重点突出现象与症候群: 除了具体的疾病,本书还强调了神经系统常见体征和症候群的分析,例如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脑神经麻痹的定位诊断、锥体束征与锥体外系征的区分、感觉障碍的病因分析、共济失调的病因诊断等,帮助医师快速锁定病变部位和可能的病因。 二、 诊断思路与鉴别诊断指引: 结构化思维导图: 对于每一类疾病或症候群,本书均提供清晰的诊断思路流程图或思维导图,引导医师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入手,结合辅助检查结果,逐步缩小诊断范围,避免漏诊误诊。 常见混淆疾病对比: 重点列举了临床上容易混淆的疾病,并详细对比了它们在病史、体征、检查上的差异,提供明确的鉴别诊断要点。例如,对不同类型头痛的鉴别,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的鉴别,对震颤的不同病因的鉴别等。 辅助检查的合理应用: 强调如何根据临床线索选择最合适的辅助检查,并解读检查结果。例如,在脑血管病的诊疗中,如何选择CT、MRI、CTA、MRA;在癫痫的诊断中,如何选择脑电图(EEG)、视频脑电图(VEEG)以及必要时的影像学检查。 三、 治疗方案与管理策略: 循证医学为基础: 治疗方案的制定遵循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 个体化治疗原则: 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基础疾病、过敏史、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MDT)考量: 对于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书中也提及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例如在脑肿瘤、重症肌无力等疾病的诊疗中,如何与神经外科、肿瘤科、康复科等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 药物选择与管理: 详细介绍了各类神经科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非药物治疗与康复: 关注非药物治疗手段,如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生活方式指导等,强调全面管理患者的健康。 四、 最新进展与前沿视野: 聚焦热点领域: 关注神经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如新药研发、基因治疗、神经调控技术、新型影像学技术等,为医师提供前沿信息。 经典病例回顾与启示: 穿插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分析,从中提炼诊疗经验和教训,帮助医师提升临床思维能力。 五、 便捷的查阅设计: 条目式排版: 采用清晰的目录和索引设计,便于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图文并茂: 适时配以关键的医学影像图片、病理图片、神经电生理图以及流程图,直观易懂。 关键信息突出: 使用醒目的格式(如粗体、列表)突出重要的诊断要点、鉴别要点和治疗要点。 本书内容旨在为神经内科医师在繁杂的临床工作中提供一个清晰、准确、实用的参考框架,帮助他们更快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最终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无论是在急性期病房的快速评估,还是在门诊对慢性疾病的管理,亦或是在夜班处理紧急情况时,《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都将是您值得信赖的临床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这本书,简直是一本“宝藏”!我一直对神经科学这个领域充满好奇,但作为一个非医学背景的人,想要深入了解总觉得无从下手。市面上的科普书籍往往过于浅显,而真正的医学专著又显得过于晦涩。《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以一种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为我打开了神经内科的世界。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临床思维”的强调。它不仅仅是罗列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更是深入地展示了医生在面对一个复杂的病例时,是如何一步步地进行思考、分析、判断的。书中对各种疾病的“鉴别诊断”的处理,更是让我惊叹。我之前总觉得,医生是怎么在众多相似的症状中找出那个最关键的线索的?这本书就非常详细地展示了这一过程,它会列出需要重点考虑的鉴别点,以及相应的检查策略。这让我对医生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头晕和眩晕的章节,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类型头晕的病因,比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诊断方法。这对于我理解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头晕问题,以及在就医时如何更准确地描述症状,都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中风、癫痫、神经痛等常见及疑难杂症的介绍,也让我对神经内科疾病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虽然我无法完全消化书中的所有医学术语和专业细节,但我能够从这本书中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神经内科疾病知识框架,并且对医生的工作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查房手册”,更是一本“医学启蒙书”,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理解疾病,如何去信任专业,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我真心推荐给所有对神经内科医学有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拿到《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病床边,一丝不苟地为患者查体、问诊的医生们。我一直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捕捉到关键的线索,做出准确的诊断的?这本书,似乎就为我揭示了这其中的奥秘。虽然书名听起来非常专业,但作者的写作风格却远比我想象的要亲切和易懂。他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术语,而是以一种非常有逻辑性的方式,层层递进地引导读者进入神经内科的复杂世界。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鉴别诊断”的部分。我一直觉得,很多疾病的症状听起来都很相似,医生是如何区分开来的?这本书就非常细致地阐述了这一点,它会列出各种相似症状背后的不同病因,以及医生需要通过哪些关键的询问和检查来区分它们。这种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让我对医生的专业性有了更深的敬意。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头痛的章节。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头痛的类型,比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以及它们的诱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这让我对自己的头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知道在就医时,应该如何更准确地向医生描述我的症状。此外,书中关于脑血管疾病、癫痫、神经肌肉疾病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能够更系统地了解这些疾病,不再仅仅是从零散的科普信息中获取。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所有医学细节,但我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对神经内科疾病的整体认知,以及对医生工作的深刻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查房手册”,更是一本“临床思维启蒙书”,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疾病,更好地与医生交流,并且更有信心地面对健康挑战。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神经内科医学感兴趣的人。

评分

《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这本书,我必须说,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专业医学书籍的固有印象。我一直以为,面向医生手册类的书籍,要么是枯燥的表格和数据堆砌,要么是充斥着只有业内人士才能理解的晦涩术语。但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惊叹的专业深度和清晰易懂的叙述方式,成功地吸引了我。我不是医学专业的学生,甚至连医学常识都算不上丰富,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感到被拒之门外,反而像是进入了一个有条理、有逻辑的知识殿堂。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显然是将“沟通”和“理解”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即便是在讲解极其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时,也能用相对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类比来帮助读者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临床思维”的着重强调。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医生是如何从一个患者的初步描述,一步步地进行推理、排除,最终得出诊断的。这种“过程”的展示,比单纯的结果呈现,更能让我理解医学的精妙之处。我发现,很多时候,医生会问一些看似与主要症状无关的问题,比如生活习惯、家族史、情绪变化等等,这本书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些信息为何如此重要,它们是如何被整合到诊断过程中的。书中关于不同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做得尤为出色。对于许多症状相似的疾病,它会详细列出需要重点关注的鉴别点,以及相应的检查方法。这让我明白,医生并不是“拍脑袋”做决定,而是基于严谨的科学分析和临床经验。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一个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专家身边,听他娓娓道来,将复杂的医学知识一一拆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所关注的疾病。虽然我无法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细节,但它为我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神经内科知识框架,让我对这个学科的复杂性、严谨性以及人文关怀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绝对是任何一个希望深入了解神经内科领域的人,无论是医学爱好者、患者还是医学生,都不应错过的宝藏。

评分

这本《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医学,尤其是与大脑和神经系统相关的领域充满好奇,但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很多时候只能从零散的科普文章中获取信息,感觉总是碎片化的,不够系统。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方式。它不是那种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而是实实在在的、面向临床医生的专业指南。起初我还有点担心自己能否读懂,毕竟“医师查房手册”这个名字就暗示了其专业性和一定的门槛。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在编写这本书时,显然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程度,虽然用语专业,但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我去理解每一个概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部分的阐述。我之前总觉得,出现某种症状,医生就应该能立刻知道是什么病。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很多时候,一种症状可能对应着多种可能性,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细致的体格检查,以及一系列辅助检查,才能逐步排除干扰,最终锁定病因。这种抽丝剥茧的思维过程,让我对医生的专业素养有了更深的敬意。书中的内容涉及了神经内科的方方面面,从头痛、头晕这些常见症状,到中风、癫痫、帕金森病等复杂疾病,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脑血管疾病的部分,理解了急性期如何迅速判断和处理,以及长期管理的重要性。书中关于各种神经系统检查的介绍,也让我明白了核磁共振、CT、脑电图等检查的原理和临床意义,不再是对这些检查感到神秘或茫然。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所有医学细节,但我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科学态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神经内科世界的大门,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治疗,而是能够以一种更主动、更理性的方式去理解我的健康状况。它帮助我建立了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整体认知框架,让我明白,每一次的诊断和治疗,都是医生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对于任何一个对神经内科医学有兴趣的读者,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纯粹的爱好者,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查房手册”,更是一本“认知升级”的工具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这本书,我真的要强烈推荐!我一直对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奥秘充满好奇,但受限于医学知识的匮乏,很多时候只能停留在科普层面,无法深入理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深入了解的窗口。我不得不说,作者的写作功力非常深厚。即使是在讲解一些非常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时,也能用清晰、有条理的语言进行阐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勉强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鉴别诊断”的精细处理。很多时候,我们患者只看到了表面的症状,而医生需要考虑到的,是所有可能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然后通过细致的询问和检查来一一排除。这本书就详细地展示了医生是如何进行这种“排除法”的,这让我对医学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个人对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比较关注,例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书中对这些疾病的介绍非常详尽,包括了它们的早期症状、疾病进展、目前的治疗手段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这让我不再只是模糊地知道这些疾病的存在,而是能够对它们有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此外,书中对于偏头痛、脑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病等常见和复杂的神经内科疾病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为我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神经内科疾病认知体系。虽然我无法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医学细节,但我能够从中获得对疾病发生机制、诊断流程和治疗原则的深刻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查房手册”,更是一本“医学思维指南”,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的身体,更好地与医生沟通,并且更积极地面对健康问题。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深入了解神经内科领域的读者。

评分

《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和专业性。作为一个对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运作机制着迷的人,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领域,但苦于没有专业的医学背景,很多时候只能望洋兴叹。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一开始,我确实有些担心自己能否读懂,毕竟“医师查房手册”听起来就是给医生看的,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诊疗流程。然而,当我翻开书页,我的顾虑就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直接抛出大量枯燥的医学知识,而是以一种非常“叙事化”的方式,将复杂的医学问题娓娓道来。我感觉,我仿佛不是在读一本医学书籍,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医生,走访一个个病人,观察他们的症状,听取他们的诉说,然后一步步地进行诊断和治疗。书中对于“鉴别诊断”的讲解,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之前总觉得,医生看到一种症状,就能立刻知道是什么病,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一个症状可能对应着多种不同的病因,医生需要通过一系列精细的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才能最终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抽丝剥茧的过程,让我对医学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运动障碍的章节,例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书中对这些疾病的早期表现、疾病进展、以及目前可用的治疗手段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不再仅仅是从影视剧或者模糊的科普中了解这些疾病,而是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认知。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所有专业细节,但我能感受到这本书蕴含的深厚医学底蕴和作者的临床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查房手册”,更像是一本“医学思维训练营”,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分析信息,以及如何与医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神经内科医学有兴趣的朋友,它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评分

我必须承认,《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这本书,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健康领域,尤其是神经系统健康的人,我阅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大多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或者是某个特定疾病的专著。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则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导航图”,它为我指明了神经内科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的全貌。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因为是“手册”就显得枯燥乏味。相反,书中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有条理,逻辑清晰,阅读起来甚至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感觉。作者在讲解每一个病症时,都会从最基础的病因、发病机制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到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要点、辅助检查选择、鉴别诊断策略,以及最终的治疗原则和预后评估。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是非常友好的。它让我能够理解,一个医生在面对一个患者时,是如何一步步进行思考和决策的。我特别对书中关于“鉴别诊断”的部分印象深刻。很多时候,我们患者只看到表面的症状,而医生需要考虑的,是症状背后的所有可能性,然后通过巧妙的询问和检查来一一排除。这本书就非常细致地展示了这种思考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我尤其关注了关于运动障碍疾病的部分,比如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书中的描述非常详细,包括了不同疾病的早期症状、特征性的体征、常用的药物治疗以及非药物治疗手段。这对于我理解和面对这些疾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我无法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医学术语和专业知识,但我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是一种对神经内科疾病的系统性认知,以及对医生工作的深刻理解。它让我明白,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知识、经验、逻辑和人文关怀的结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查房手册”,更是一本“思维启蒙书”,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理解疾病,如何去与医生沟通,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我真心推荐给所有对神经内科医学有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网上看到有人提到《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当时我就被这个书名深深吸引了。作为一个对神经科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人,我总觉得神经系统是我们身体中最神秘、最迷人的部分。我曾经阅读过一些科普类的神经科学书籍,但那些往往侧重于基础研究或者宏观的概念,对于实际临床应用,尤其是医生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我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图景。《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这个名字,立刻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病床前,一丝不苟地为患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的医生们。我好奇,他们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抽丝剥茧,找到病根的?他们是如何在掌握大量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最恰当的判断?带着这份好奇,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本书。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还是有些忐忑,毕竟“医师查房手册”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性。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我便被其内容深深吸引。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专业,但并非晦涩难懂,而且结构非常严谨,逻辑清晰。作者似乎预设了读者的医学背景并不一定非常深厚,因此在阐述每一个病症时,都会从基础的病理生理学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这对于我这样没有医学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再需要依赖零散的科普文章来拼凑知识,而是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中,逐步构建我对神经内科疾病的认知。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鉴别诊断”部分的详细阐述。我发现,很多看似相似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源于完全不同的病因,而医生需要通过一系列精细的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才能最终确定诊断。这种严谨的思维过程,让我对医生的专业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我甚至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描述,对照自己曾经或者听闻过的某些神经系统问题,去分析可能的原因,虽然我深知这不能替代专业诊断,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兴趣和医学素养。这本书让我明白,看病不仅仅是开药、做手术,更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需要医生拥有渊博知识、丰富经验和严谨逻辑思维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本“查房手册”,更是一本“思维手册”,教会我如何去理解疾病,如何去信任医生,以及如何在这个充满未知的医学领域中,保持清醒和理性的态度。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像我一样,对医学怀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普通读者所认识和阅读。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解我燃眉之急!作为一名长期饱受神经系统疾病困扰的患者,我无数次在医院的走廊里、病房的床边,与形形色色的神经内科医生打交道。从最初的茫然无措,到后来的稍有了解,再到现在的渴望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真正帮助我、让我感觉与医生沟通不再是“鸡同鸭讲”的书。当我偶然看到《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这个名字时,我内心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期待。我设想,这一定是一本专为医生设计的、高度专业化的书籍,但同时,我也抱着一丝希望,希望它能以某种方式触及到我这样普通患者的心声,或者至少,能让我窥探到医生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我购买了它,并迫不及待地翻开。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书中的专业术语和诊断流程感到有些畏惧,毕竟我的医学知识储备有限。然而,随着我耐心地阅读,我开始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医学指南。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认识神经内科的复杂世界。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医生会问我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为什么他们会关注我的一些细微的身体反应。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诊断和治疗,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去思考药物的作用原理,去认识不同的检查手段的意义。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常见病症的鉴别诊断,到急症处理的要点,再到慢性病的管理策略,几乎涵盖了神经内科临床实践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分析,那些条分缕析的推理过程,让我看到了医学的严谨和智慧。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所有的专业内容,但即便是我能够理解的百分之七八十,也已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增强了我对抗疾病的信心。我发现,很多时候,医生所做的决定,都是基于大量的数据、经验和对患者情况的全面评估。这种理解,让我对医生的专业性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与医生交流时,少了几分不安,多了几分信任。我开始在医生查房时,尝试着将我从书中了解到的信息与医生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虽然我不敢直接提出医学建议,但至少,我能更清晰地表达我的感受和疑虑,与医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患者来说,与其说是一本“查房手册”,不如说是一本“理解之书”,它帮助我跨越了医学的鸿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的身体,理解我的疾病,也理解那些为我付出辛劳的医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有志于深入了解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以及任何想要提升自身健康素养的读者。

评分

我向来对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充满了好奇,也因此对神经内科的疾病一直保持着特别的关注。《神经内科医师查房手册》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临床一线,与各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搏斗的医生们。我一直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并做出最佳决策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虽然书名听起来很专业,但当我翻阅之后,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晦涩难懂。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但同时又充满了逻辑性和条理性。他没有直接给出一堆病名和症状,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鉴别诊断”的详尽论述。我之前总觉得,很多疾病的症状听起来都差不多,医生是怎么区分开来的?这本书就很好地解答了我的疑惑,它列举了各种相似症状背后的不同病因,以及医生需要通过哪些关键的询问和检查来区分它们。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神经内科的诊断过程,是一场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经验判断的结合。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头痛的章节,它详细地介绍了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不同类型的头痛的特点、诱因、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这让我对自己的头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知道在就医时,如何更准确地向医生描述我的症状。此外,书中关于癫痫、脑血管疾病、以及神经肌肉疾病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介绍了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还涉及了最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进展。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所有专业细节,但我能从中获得一个非常清晰的、系统性的神经内科知识框架。这本书,让我对神经内科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明白,在面对健康问题时,专业和严谨是多么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查房手册”,更是一本“临床思维启蒙书”,让我能够以更理性的视角去理解我的健康。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神经内科医学感兴趣的人。

评分

还没看,不过质量不错,送货也快,送货员态度也还行,基本满意。

评分

快递给力!专业必备,很有参考价值。

评分

期待好久了回头查了一下,我是从2010年3月开始网络购书的,算起来快5年了。师傅是我的女友“好梦”,她是个样样时尚都能搞懂的70后女子,若干年前我看她拿了一摞书在付款,才知道还有这等方便之事:网上选书,书到付款。于是赶紧回家登录京东书城,挑选,下单。果然,很快书就送到了。从那时起到现在,我不知在京东下了多少订单,四五十次应该有了吧,因为我早已是VIP钻石用户啦。好了,废话不多说。书是正版的,之前有过担心滴。内容还行吧,尽管我没觉得有多充实。冲着是名人写的,书的质量还行就不挑剔了。卖家发货挺快的,第二天就收到了。书还是不错的,精装外壳,发货速度真心的快,评价晚了,书不错,应该再早点看的。推荐看,只是粗浅认识了一下,已经感觉到自己逻辑思维更加清晰。好书,受益匪浅,如果不好好研究一下此书,绝对是人生一大遗憾。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一个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调,不论说话还是写字。腔调一旦确立,就好比打架有了块趁手的板砖,怎么使怎么顺手,怎么拍怎么有劲,顺带着身体姿态也挥洒自如,打架简直成了舞蹈,兼有了美感和韵味。要论到写字,腔调甚至先于主题,它是一个人特有的形式,或者工具;不这么说,不这么写,就会别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腔调有时候就是“器”,有时候又是“事”,对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来说,器就是事,事就是器。这本书,的确是用他特有的腔调表达了对“腔调”本身的赞美。|据了解,京东为顾客提供操作规范的逆向物流以及上门取件、代收货款等专业服务。已经开通全国360个大中城市的配送业务,近1000家配送站,并开通了自提点,社区合作、校园合作、便利店合作等形式,可以满足诸多商家以及消费者个性化的配送需求。为了全面满足客户的配送需求,京东商城打造了万人的专业服务团队,拥有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遍布全国的网点覆盖,以及日趋完善的信息系统平台。所以京东的物流我是比较放心的。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本好书:《谢谢你离开我》是张小娴在《想念》后时隔两年推出的新散文集。从拿到文稿到把它送到读者面前,几个月的时间,欣喜与不舍交杂。这是张小娴最美的散文。美在每个充满灵性的文字,美在细细道来的倾诉话语。美在作者书写时真实饱满的情绪,更美在打动人心的厚重情感。从装祯到设计前所未有的突破,每个精致跳动的文字,不再只是黑白配,而是有了鲜艳的色彩,首次全彩印刷,法国著名唯美派插画大师,亲绘插图。|两年的等待加最美的文字,就是你面前这本最值得期待的新作。《洗脑术: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全球最高端隐秘的心理学课程,彻底改变你思维逻辑的头脑风暴。白宫智囊团、美国FBI、全球十大上市公司总裁都在秘密学习!当今世界最高明的思想控制与精神绑架,政治、宗教、信仰给我们的终极启示。全球最高端隐秘的心理学课程,一次彻底改变你思维逻辑的头脑风暴。从国家、宗教信仰的层面透析“思维的真相”。白宫智囊团、美国FBI、全球十大上市公司总裁都在秘密学习!《洗脑术: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犯罪学、传播学适用于:读心、攻心、高端谈判、公关危机、企业管理、情感对话……洗脑是所有公司不愿意承认,却是真实存在的公司潜规则。它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无孔不入。阅读本书,你将获悉:怎样快速说服别人,让人无条件相信你?如何给人完美的第一印象,培养无法抗拒的个人魅力?如何走进他人的大脑,控制他们的思想?怎样引导他人的情绪,并将你的意志灌输给他们?如何构建一种信仰,为别人造梦?

评分

书看了还是不错的,神经内科就要好好学习啊

评分

送给朋友的,感觉还好

评分

很好,给朋友买的,说还不错

评分

买来送人的,跑书店的时间省了

评分

"[SM]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可以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特别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好虽然看着书本看着相对简单,但也不遑多让,塑封都很完整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购买。 打开书本,书装帧精美,纸张很干净,文字排版看起来非常舒服非常的惊喜,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每每捧起这本书的时候 似乎能够感觉到作者毫无保留的把作品呈现在我面前。 作业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咖啡,看似快餐,其实值得回味 无论男女老少,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 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越做越好

评分

人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良好的习惯常常是获得成功的捷径,即便是很小很小的好习惯,也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个大学毕业生,到一家公司应聘。面试时,外边等了许多人,看起来个个踌躇满志,应试者一个个被叫到经理办公室,一个个又表情严肃地走出来。当叫到他时,他没有像别人那样慌忙推门而进,而是先敲门问:“我可以进来吗?”经理说了声“可以”,他才进去。进门后,他又轻轻地关上了门。几天后,他被意外地聘用了。两年后,他工作出色,升为业务主管,与经理接触的机会多了,才把心中的疑惑说了出来:“当初有人学历比我高,为啥要聘用我?”经理说:“说实话,你哪一条都不比别人强,我就看中你进门时很有礼貌,懂礼貌说明你有教养,有教养的人,先不说能在公司有多大的作为,起码不会给公司制造乱子。”可见好习惯处处受人欢迎,能使自己受益无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