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 [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Marine Environmental Ecology]

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 [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Marine Environmental Ec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永祺 编
图书标签:
  • 海洋学
  • 区域海洋学
  • 中国海域
  • 海洋生态学
  • 海洋环境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海洋生物
  • 海岸带
  • 海洋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25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714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China Seas:Marine Environmental Ec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5
字数:9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环境要素描述为主的科学著作。内容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海洋环境生态和海洋经济等。《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为“海洋环境生态学”分册,主要介绍人类活动和海洋环境污染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海洋生态监测及生态修复。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环境生态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及专家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参阅,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教学与科研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0 绪论
第1篇 渤海
第1章 渤海生态系统类型及人为干扰因素
1.1 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特征
1.1.1 河口生态系统
1.1.2 海湾生态系统
1.1.3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1.1.4 浅海生态系统特征
1.2 影响生态系统演变的人为干扰因素
1.2.1 渤海区域的社会经济概况
1.2.2 陆源污染
1.2.3 围填海活动
1.2.4 港口建设和船舶运输
1.2.5 海洋倾废
1.2.6 海洋油气开发
1.2.7 渔业生产
1.2.8 渤海河流入海水量变化及其环境影响
第2章 渤海环境污染和生态状况
2.1 渤海环境质量状况
2.1.1 海水环境质量
2.1.2 沉积环境质量状况
2.1.3 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2.2 海洋生物质量状况
2.2.1 渤海近岸经济生物污染物含量水平分析
2.2.2 经济生物增养殖环境质量
2.3 渤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2.3.1 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2.3.2 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
2.3.3 渤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第3章 渤海环境问题的生态效应分析
3.1 海洋环境污染因素的生态影响
3.1.1 渤海营养化状况
3.1.2 石油烃污染的生态效应
3.1.3 重金属的生态效应
3.1.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3.2 海洋非环境污染因素的生态影响
3.2.1 渔业生产的负面生态效应
3.2.2 海洋及海岸工程的生态影响
3.3 海洋生物灾害的危害
3.3.1 赤潮和绿潮
3.3.2 外来种入侵
3.3.3 病原微生物
3.4 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
3.4.1 海岸侵蚀
3.4.2 海水入侵
第4章 渤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
4.1 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标准
4.1.1 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
4.1.2 国家相关规划
4.2 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
4.2.1 陆源入海污染物控制与治理
4.2.2 海上污染防治和管理
4.2.3 海洋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
4.3 海洋环境调查监测与科技支撑
4.3.1 海洋环境调查监测
4.3.2 渤海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4.3.3 渤海环境科技支撑
4.4 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4.4.1 海洋保护区建设
4.4.2 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4.4.3 防治海洋外来入侵物种
4.4.4 保护珍稀海洋物种
4.5 渤海海洋环境管理机制与体制
4.5.1 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4.5.2 渤海海洋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4.5.3 渤海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4.5.4 强化渤海环境管理的保障措施
……
第2篇 黄海
第2篇 黄海
第3篇 东海
第4篇 南海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附录B 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截至2010年)

精彩书摘

(4)对海洋动物的影响:在富营养水体中,深层水体中的溶解氧不断被大量死亡藻类的分解所消耗,而光合作用微弱无法补充溶解氧,使得深层的溶氧水平极低,有时甚至出现缺氧状态,导致生活于深层水体的海洋动物因得不到适量的氧而使呼吸作用受到抑制,无法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最终导致死亡。另外,富营养水体中的一些藻类分泌和释放的毒素,可使海洋动物中毒而引起生理失调或死亡,许多海鸟、海狮、海鲸均可因赤潮生物毒素的积累和食物链传递作用而生长繁殖受到影响或中毒死亡。
3)对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在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首先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作用,海洋动物群落都会发生演替,致使原有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物分布,也改变了整个生态平衡。
在水体富营养化之前,通常是硅藻占支配地位,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和发展,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只适应少数种类的生长,耐受性强的物种(如鞭毛藻类)得到大发展,取代了原有的优势物种形成单优势群落,群落结构不断简化。与此同时,浮游藻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但种类逐渐减少,物种多样性变小,藻类的暴发性繁殖最终导致“水华”的发生。
研究表明,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水体营养状况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群落优势种类逐渐转变;而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与水体营养水平呈相反趋势。富营养化可造成底层处于厌氧环境,对大型底栖生物的破坏尤为严重,导致底层生物量锐减、多样性明显降低,可以使经过多年才建立起来的底栖生物群落毁于一旦,同时也导致生长于水体深层的造礁珊瑚及生活于海草中的海洋动物大量死亡。
当水体未发生营养化、硅藻占支配地位时,优质鱼类的生产量较高;水体富营养化后,造成浮游植物以鞭毛藻类为主,植食性动物随之增加,肉食性动物减少,优质鱼类开始减少,低级的优低鱼类增加,这对于渔业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中国区域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之外,所构建的一份详尽的、不涉及该书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旨在描绘一个与区域海洋学和海洋环境生态学有所区别,但同样聚焦于海洋科学的另一主题的著作。 《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与古海洋学:基于中南太平洋深海的视角》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地球深层海洋的物质循环、沉积过程及其在记录过去气候变迁中的关键作用。与探讨中国及周边海域的区域性表层海洋学和当代生态学视角不同,本书将研究的尺度和深度推向了广阔的中南太平洋深海盆地,深入剖析了在极端高压和低温环境下,沉积物记录的地球化学信号如何揭示数百万年以来的海洋环境演变史。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古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地球化学、沉积学以及深海生物地球化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生以及对深海环境演变史感兴趣的科研工作者。 第一部分:深海沉积体系的形成与物质输入 本书的第一部分系统性地介绍了中南太平洋深海盆地的地质背景、水文特征及其对沉积物形成的影响。我们摒弃了对近岸复杂水团动力学的分析,转而关注深海平原和海山地貌背景下的沉积物输运机制。 1.1 中南太平洋深海盆地的构造与水文框架 本章节详述了南太平洋构造板块的运动历史,特别是克马德克海沟、汤加海沟等深海构造带对区域沉积物物质来源的控制作用。重点分析了深海环流模式(如南极绕极流的深层分支)如何影响物质在不同水深和特定海盆间的沉积速率差异。我们通过对数个深海钻探站点的剖面分析,重建了该区域自中新世以来的深水团氧气含量和营养盐分布的基线。 1.2 陆源与海源物质的精细分离 深海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输入物质的来源。本章侧重于区分中南太平洋深海中,来自南美洲大陆的冰川/河流输入(如硅酸盐碎屑)与大洋内部的生物源物质(如硅藻和球石藻遗骸)。通过惰性元素比值(如Ti/Zr,Th/U)的分析,我们建立了一套针对该区域的物质来源判别模型,用以量化不同地质时期陆源物质的贡献率。 1.3 自生矿物相的形成与演化 深海沉积物中,自生矿物的形成(如锰结核、氢氧化铁沉淀)是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本部分详细讨论了在氧化还原梯度控制下,过渡金属(Mn, Fe, Cu, Ni)在沉积物孔隙水中的迁移和沉淀机制。我们利用高分辨率的电子探针分析(EPMA)数据,揭示了这些自生相在记录古水体化学特征方面的潜力,这与表层海洋中溶解态营养盐的瞬时变化截然不同。 第二部分:沉积物地球化学指纹与古环境重建 本书的核心部分致力于阐释如何利用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指纹”来重建中南太平洋过去数百万年的海洋环境历史。这需要一套高度专业化的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方法。 2.1 氧同位素体系与冰期-间冰期旋律 我们利用有孔虫钙质外壳(特别是深水种 Uvigerina peregrina 和 Cibicidoides 属)的氧同位素 ($delta^{18} ext{O}$) 记录,对过去200万年的全球冰量变化进行了高精度校准。重点分析了南太平洋深水温度的微小波动如何耦合于全球冰盖的增减。本书提供了详细的原始数据处理流程,用以去除沉积物压实和后期蚀变对同位素信号的干扰。 2.2 元素地球化学在古生产力重建中的应用 与关注当前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不同,本书利用元素比值来指示古海洋的生产力趋势。例如,我们深入探讨了钡(Ba)和硅(Si)的记录,如何揭示了硅藻和非硅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别地,通过分析稀土元素(REEs)的分馏模式,我们重建了深水团的营养盐(如磷酸盐)在更新世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状态演变,揭示了深海氧气最低层的垂直波动。 2.3 有机地球化学与古海洋热带辐合带(ITCZ)的迁移 有机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在深海沉积物中的保存具有挑战性,但其对追踪特定浮游生物群落和海表温度(SST)的指示意义重大。本书采用先进的化合物特有同位素(Compound-Specific Isotope Analysis, CSIA)技术,结合脂肪酸和甾醇类化合物的分布,定量估算了更新世中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我们通过追踪某些对温度敏感的标志物(如某些特定的蜡类物质),间接推断了南半球热带辐合带(ITCZ)在冰期和间冰期中的纬向推移幅度。 第三部分:深海沉积速率与全球物质循环 第三部分将焦点从环境指标转向了沉积速率本身,探讨沉积速率如何反映全球乃至区域性的物质通量变化。 3.1 放射性核素测年法在深海沉积中的应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使用 ${}^{230} ext{Th}_{ ext{ex}}$(排斥性钍-230)进行深海沉积物定年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不同于需要大量生物源物质的碳氧同位素, ${}^{230} ext{Th}_{ ext{ex}}$ 测年法对生物扰动和物质再沉积的敏感性较低。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一工具,准确测定数个深海钻孔的沉积速率剖面,并将其与已知的全球气候事件进行精确对时。 3.2 沉积速率与深海风化作用的耦合 沉积速率的突然变化往往是全球气候系统调整的敏感信号。本章分析了中南太平洋在过去数百万年中,风化作用增强或减弱导致的碎屑物质通量变化。通过对比陆源碎屑沉积速率与生物源沉积速率的趋势,我们可以辨识出深海对陆地气候剧变的响应时间滞后效应。这为理解海洋对大陆冰期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3.3 沉积物中的生物扰动与物质通量重分布 深海生物活动(如底栖生物的挖掘和钻孔)对沉积物中化学物质的垂直分布有显著影响。本书利用生物标志物和化学梯度的剖面,定量评估了生物扰动层(Bioturbation Zone)的深度和时间变化。我们展示了在冰期,生物扰动程度降低,导致化学信号的垂直扩散变缓,从而使古环境记录更加清晰的现象。 结论: 《深海沉积物地球化学与古海洋学:基于中南太平洋深海的视角》提供了一个从不同于区域尺度和当代生态学角度切入的海洋科学研究范式。它依赖于长期、高分辨率的地球化学记录,旨在为理解地球深层海洋在过去气候变迁中的角色提供坚实的、定量的基础证据。本书的分析方法和数据成果,将极大地丰富当前对全球海洋气候反馈机制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沉稳的蓝色调,搭配上古老而又不失严谨的字体,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于广阔海洋的好奇心。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知识的海洋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学术殿堂。书中对中国区域的海洋环境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从海底的地貌到洋流的脉动,从气象条件的变幻到不同海域的独特特征,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黄海和东海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深入剖析了这两个区域复杂的动力学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深刻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海陆相互作用如何塑造沿岸带的生态环境,浮游生物的分布规律与海洋水文条件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潮汐、海浪等现象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这些内容并非简单的罗列数据,而是通过严谨的科学推理和翔实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海洋现象具象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区域海洋学概念的形成背景和实际意义。即便是一些我初次接触的概念,作者也通过清晰的图表和生动的语言进行解释,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中国广袤的海岸线,探索每一个神秘的海域。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著作,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区域海洋的生态系统。我一直对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充满兴趣,而这本书则将这种兴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介绍了各种海洋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些生物是如何与它们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书中对不同海域的代表性生物群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潮间带的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到近海的鱼类和哺乳动物,再到深海的奇特生物,都展现了惊人的多样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岛屿生态系统和河口生态系统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独特生境对物种演化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它们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书中还探讨了人类活动,如渔业捕捞、海岸带开发和海洋污染,对这些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的策略。这种结合生物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的综合性视角,让我对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思考。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沉浸式的海洋探索之旅。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实测数据和案例研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不同海域的生态承载能力评估的章节所吸引,它不仅提供了评估方法,还给出了具体的评估结果,让我能够直观地了解中国不同海域的生态健康状况。书中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资源量的评估到种群的补充机制,再到可持续捕捞的建议,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渤海和南海的渔业生态学研究,作者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梳理和模型模拟,揭示了这些海域渔业资源衰退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以及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这些都为我理解和实践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仿佛能够看到渔民在辛勤劳作,听到海浪拍打着礁石,感受到海洋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堪称典范,严谨而不失可读性,学术的深度与科学的魅力在此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被作者对细节的精准把握所折服。例如,在探讨中国近海的生态承载力时,书中不仅列举了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如营养盐的供应、光照强度等,更深入地分析了不同区域在这些因素上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导致了物种组成和生物量上的显著区别。我对书中关于海洋酸化和塑料污染对中国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的章节尤为关注,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引述了大量前沿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海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观点。书中对溶解氧、pH值、温度等关键环境参数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并用精美的图表展示了这些参数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以及鱼类资源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当前中国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作者的论证过程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仿佛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严谨的科学探究,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

评分

这本书以其高度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为我理解中国区域海洋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构建了一个宏观而又精细的海洋环境生态学框架。我十分赞赏书中对于海洋动力学过程与生态系统响应之间耦合关系的深入探讨。例如,书中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海流模式、水团混合以及能量传递的研究,清晰地解释了这些物理过程如何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整个食物网的能量流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近海的生态演替和物种入侵的研究印象深刻,作者不仅描述了这些现象的发生,更深入地剖析了驱动这些过程的环境因子和生物学机制。书中提出的关于海洋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构建,以及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海洋管理模式,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思维和对未来海洋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指南,它引导我以一种更宏观、更系统的方式去理解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

评分

公司统一采购,工程师需要。

评分

大体通读了一下,

评分

印刷清晰,装帧精美!

评分

可以作为参考书使用。

评分

印刷清晰,装帧精美!

评分

印刷清晰,装帧精美!

评分

书很好,内容也不错,值得买。

评分

感觉资料很丰富,

评分

500字 。。。我去~ 太多了 快递给力,书有点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