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文化叢書:清明節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清明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杜尚俠,劉曉峰 著,劉魁立 等 編
圖書標籤:
  • 清明節
  • 民俗文化
  • 傳統節日
  • 風俗習慣
  • 節日文化
  • 中華文化
  • 文化傳承
  • 清明習俗
  • 節日故事
  • 民俗節日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齣版社
ISBN:9787508714325
版次:3
商品編碼:1103781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6
字數:1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華民俗是炎黃子孫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係群體團結的黏閤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在民俗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創造、民族的真善美。

內容簡介

一個人從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終處於民俗的環境中,民俗像空氣一樣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對於民眾社會來說,民俗又是淘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誌,是規範行為的準繩,是維係群體團結的黏閤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說。

作者簡介

杜尚俠,1938年生,遼寜省興城市人,1961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曆史係,高級教師。遼寜省曆史學會理事,遼寜省曆史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奉係軍閥研究會理事。發錶學術論文十餘篇,如《試論郭鬆齡反奉的性質》、《論渤海與日本的通聘》、《滿族文學藝術淺談》等。齣版著作:《遼寜地方史》、《張作霖沉浮錄》、《遼海文化》、《正說漢朝二十四帝》等。
劉曉峰,1983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係,1991年赴日本京都大學留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曆史係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日本民族性和東亞民俗比較。著有《中國古代節日對日本的影響》(日文)、《日本的麵孔》、《東亞的時間——歲時文化的比較研究》等,主編有《日本的危機》、《永遠的八~五》,與人閤譯有《在自己的樹下》、《本色女人》等。
劉魁立,著名民俗學傢,民間文藝學傢,哲學博士(俄羅斯),研究員、教授、博導,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
張旭,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曾任《群眾文化》、《文化月刊》主編,現為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名稱的由來
清明節——中國人生活智慧的寶貴結晶
第二早從寒食到清明
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的流行
寒食的奇特節俗
從寒食到清明

第三章 清明節的文化品格
孝是中國人自己的文化觀念
中國人的祖先崇拜
清明節的文化品格

第四章 清明節與墓祭習俗
掃墓
紙錢
當代民眾生活中的清明節

第五章 清明節的節日文化
踏青野遊與插柳戴柳
風箏、鞦韆與其他遊藝活動
節食及祭蠶神

第六章 曆史上的清明節
1937年民族掃墓

第七章 清明藝文誌
一首詩
一齣戲
一紙帖
一捲畫

精彩書摘

圍繞這首詩,唐朝時已經齣現瞭文學性的故事創作。孟綮《本事詩》講道:
博陵崔護,姿質甚美,而孤潔寡閤。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叩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日:“誰耶?”以姓字對,日:“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入,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眄而歸,嗣後絕不復至。
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於左扉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數日,偶至都城南,復往尋之,聞其中有哭聲,叩門問之,有老父齣曰:“君非崔護耶?”曰:“是也。”又哭日:“君殺吾女。”護驚起,莫知所答。老父日:“吾女笄年知書,未適人,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與之齣,及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將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殞,得非君殺之耶?”又持崔大哭。
崔亦感慟,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日:“某在斯,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復活矣。父大喜,遂以女歸之。
這個産生於一首詩歌的故事麯摺動人,很有一些傳奇色彩,所以後來得到曆朝曆代文人騷客的喜愛。元末明初人無名氏即作有雜劇《崔護》,劇情與此大緻相同。故事寫唐博陵書生崔護,去長安應試,未中。清明那一天,他喝瞭幾杯酒之後,到城南郊外散心,見到一戶花木掩映而門戶緊閉的人傢,便上前叩門。半晌,隻聽一位少女從門縫間問話,他對以姓名,並嚮她討茶解渴。那少女轉身取來茶水,便倚在門前桃樹下。崔護一邊飲茶,一邊就尋找話題,想和她攀談幾句。那少女雖沒有答話,然“目注者久之”。崔護飲茶之後,便起身告辭,那少女“送至門,如不勝情而人,崔亦眷眄而歸”。時隔一年,崔護情不可抑,又於這一天去尋訪,隻見大門緊鎖,空無一人。崔護便在門上題瞭這首詩,怏怏而去。原來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親齣門去瞭,當他們迴到傢門,那少女一見門上的題詩,便一病不起。而崔護也由於心中惦念,又來尋訪。少女在昏厥之中聽到崔護的哭喊,又蘇醒瞭。有情人終成眷屬。兩人終於成瞭美滿的夫妻。該劇全劇已佚,唯《南九宮十三調麯譜》、《南詞新譜》、《南麯九宮正始》、《九宮大成》、《南詞定律》等引錄十六支佚麯。
1919年,著名劇作傢歐陽予倩將這一雜劇改編成話劇,並齣演女主角杜宜春。他的錶演情真意切,唱腔纏綿悱側,感人至深。當年先後飾演崔護的小生查天影、葛次江均擅書畫,他們在演齣時都能當場揮毫題寫“桃花依舊笑春風”一詩,往往演畢即被觀眾索去留念,堪稱藝壇一絕。在地方戲麯中,陝西碗碗腔的代錶麯目《金琬釵》,用的也都是人麵桃花的本事,當年兩度進京備受歡迎,在國內曾轟動一時,這些事今天仍然為很多老戲迷津津樂道。在20世紀90年代的文學創作中,還有按照這個故事套路新寫的小說。一首四句28字的詩歌,能夠産生如此大的文學影響力,這大概是當年詩人在郊野外創作《題都城南莊》時自己也預想不到的吧。
……

前言/序言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清明節 清明,不僅是一個節氣,更是中華民族情感與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承載著我們對祖先的追思,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自然的敬畏。本套叢書,旨在深入淺齣地探究中國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而《清明節》一捲,便是這幅宏偉畫捲中的濃墨重彩。 本書並非對單一的清明節慶進行簡單羅列,而是力求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這個節日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如何演變、融閤,並滲透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我們將追溯清明節的起源,探索其在古代社會中的雛形,如“古之民皆有墓祭”,以及與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的交織與演變。這些曆史脈絡的梳理,將幫助讀者理解清明節並非憑空而降,而是曆代文化積澱的産物。 書中將詳細闡述清明節的核心習俗及其文化意涵。祭掃墓葬,作為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其背後蘊含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緬懷”,更是一種傢族的傳承、孝道的體現,以及對生者與逝者之間永恒連接的確認。我們將剖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祭掃方式上的差異,例如,北方常見的添土、獻祭品,南方獨特的踏青、插柳,以及一些少數民族獨特的紀念儀式。這些細節的呈現,將展現中華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除瞭祭掃,踏青作為清明節的另一重要習俗,同樣被賦予瞭豐富的文化內涵。告彆鼕日的沉寂,迎接春天的生機,踏青象徵著對自然萬物的蘇醒的喜悅,以及對新一年農事活動的祈盼。書中將描繪古人踏青的場景,如“郊野踏青,鶯歌燕舞”,以及由此衍生齣的各種遊樂活動,如蹴鞠、放風箏等,讓讀者仿佛置身於生機勃勃的春日畫捲之中。 本書還將關注清明節與其他傳統文化元素的關聯。例如,清明時節的飲食習俗,如青團、饊子等,這些食物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承載著地方特色與時令特徵的文化符號。同時,清明節也與文學藝術緊密相連,曆代文人墨客留下瞭無數與清明相關的詩詞歌賦,這些作品通過細膩的筆觸,捕捉瞭節日的氛圍,錶達瞭復雜的情感,為我們提供瞭理解古人情感世界的窗口。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探討清明節在當代社會中的演變與傳承。在現代化進程的衝擊下,一些傳統習俗可能麵臨挑戰,但清明節所蘊含的對孝道、傢族、生命的尊重等核心價值,依然在中國人的心中占據重要地位。我們將分析當代人如何以新的方式紀念清明,例如,網上祭掃、鮮花祭掃等,以及如何在傳承中注入新的時代精神。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清明節》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生動的敘述,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清明節。我們希望通過對清明節的深入解讀,不僅能讓讀者瞭解其外在的習俗,更能深刻體會其背後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文化基因,以及中國人代代相傳的情感紐帶。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一次與祖先的對話,一次對生命意義的重新審視。

用戶評價

評分

《清明節》這本書,真可謂是一部關於這個古老節日的百科全書。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一個豐富多彩的清明世界。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清明節在不同曆史時期演變過程的梳理,從最初的禁火節、寒食節,到後來與上巳節、榖雨節等節氣的融閤,直至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清明節,這一過程的清晰呈現,讓我對節日的生命力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對各地方言和地域文化在清明習俗中的體現,也描寫得非常到位,比如某地區特有的祭品種類,或是某種獨特的祭拜儀式,都充滿瞭地方色彩。讓我耳目一新的是,書中還探討瞭清明節在當代社會中的一些新變化和新趨勢,比如綠色祭掃、鮮花祭掃等倡議,以及年輕人對傳統節日的新理解和新實踐,這使得這本書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現實的關照。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知識,更讓我對我們民族的文化傳承和創新充滿瞭信心。

評分

翻開《清明節》這本書,撲麵而來的是一股濃鬱的生活氣息,仿佛我本人就置身於江南水鄉的某個村落,親眼目睹一場正在進行的清明祭掃。書中對各地清明習俗的描繪,簡直是生動得如同紀錄片一般。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蘇杭地區用“青團”祭祖的描寫所吸引,詳細介紹瞭青團的製作過程,從采摘艾草的季節,到糯米粉的比例,再到包裹豆沙餡的技巧,每一步都寫得那麼細緻,仿佛我能聞到那股淡淡的艾草清香。書中還提及瞭北方一些地區獨特的“寒食”習俗,雖然寒食節本身已經和清明節融閤,但書中對過去人們在這一天禁火、吃冷食的描述,依然勾起瞭我對古代生活方式的無限遐想。作者的文字充滿畫麵感,無論是描繪人們在墓碑前肅穆祭拜的場景,還是孩子們在田野間追逐嬉戲、放風箏的歡聲笑語,都讓人感同身受。書中的插圖更是錦上添花,那些古樸的水墨畫,將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建築風格,以及祭掃的細節都錶現得淋灕盡緻,為文字增添瞭更豐富的解讀空間。

評分

讀完這套“中國民俗文化叢書”裏的《清明節》一捲,我真切感受到瞭一種深沉的曆史厚重感和鮮活的地域色彩。書中關於清明節起源的講述,不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瞭許多流傳於民間的傳說故事,例如那關於介子推和晉文公的感人故事,以及各地因地製宜發展齣的獨特祭祀習俗,比如有些地方會選擇在這一天賽龍舟,將掃墓的莊重與節日的歡騰巧妙融閤。作者在描繪這些習俗時,極其注重細節,從祭品準備的講究,如燒紙錢的講究,到祭拜儀式的細微之處,比如不同地區對先人牌位的擺放方式,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更有意思的是,書中還探討瞭清明節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演變,包括它如何從一個單純的祭祀節日,逐漸融入瞭踏青、插柳等更具生活氣息的元素,甚至還提及瞭一些在現代社會中已經逐漸式微但依舊值得被記住的傳統活動。這本書讓我對清明節這個節日有瞭更加立體和多維度的認識,不再僅僅停留在掃墓祭祖的刻闆印象,而是看到它背後蘊含的敬祖、懷遠、惜時、祈福等多重文化意涵。

評分

一口氣讀完《中國民俗文化叢書》中的《清明節》一捲,我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書中的內容包羅萬象,從最早的節氣演變,到各地流傳的祭祀神話,再到具體的民俗活動,都進行瞭詳盡而生動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局限於對傳統習俗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習俗背後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倫理道德。例如,書中對“孝”文化的解讀,是如何體現在清明祭掃中的,以及“飲水思源”的民族精神,是如何在這一天得到最直觀的體現。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清明節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描繪,比如踏青、插柳等活動,都體現瞭古人順應自然、熱愛生命的樸素情懷。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有趣的民間諺語和俗語,這些充滿生活智慧的語言,為理解清明節的民俗內涵增添瞭獨特的視角。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既有學術價值,又充滿生活氣息的讀物,它讓我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和更真摯的情感。

評分

《清明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節日的介紹,更是一次關於“根”的追溯。作者在開篇就深入探討瞭清明節與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生死觀的緊密聯係,將這個節日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書中對“慎終追遠”這一核心精神的闡釋,讓我深刻理解瞭中國人對祖先的敬意和對生命傳承的重視。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清明節在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社會中所展現齣的多樣化麵貌,它既有皇室祭祀的莊重,也有尋常百姓傢的樸實,更有文人墨客的雅趣。比如,書中提到一些地方在清明時節會組織社戲,祭祀後傢人圍坐一起觀看,那種其樂融融的氛圍,展現瞭節日對傢庭團聚和社區情感聯結的重要性。此外,書中還涉及瞭清明節相關的詩詞歌賦,引用的都是大傢耳熟能詳的佳作,並對其進行深入的解讀,讓我們體會到古人如何通過詩歌來錶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和對生命短暫的感慨,這種文學與民俗的結閤,讓這本書讀起來既有文化深度,又不失趣味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