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清明节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清明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尚侠,刘晓峰 著,刘魁立 等 编
图书标签:
  • 清明节
  • 民俗文化
  • 传统节日
  • 风俗习惯
  • 节日文化
  • 中华文化
  • 文化传承
  • 清明习俗
  • 节日故事
  • 民俗节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14325
版次:3
商品编码:110378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6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内容简介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淘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说。

作者简介

杜尚侠,1938年生,辽宁省兴城市人,196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高级教师。辽宁省历史学会理事,辽宁省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奉系军阀研究会理事。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如《试论郭松龄反奉的性质》、《论渤海与日本的通聘》、《满族文学艺术浅谈》等。出版著作:《辽宁地方史》、《张作霖沉浮录》、《辽海文化》、《正说汉朝二十四帝》等。
刘晓峰,198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年赴日本京都大学留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民族性和东亚民俗比较。著有《中国古代节日对日本的影响》(日文)、《日本的面孔》、《东亚的时间——岁时文化的比较研究》等,主编有《日本的危机》、《永远的八~五》,与人合译有《在自己的树下》、《本色女人》等。
刘魁立,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张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群众文化》、《文化月刊》主编,现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名称的由来
清明节——中国人生活智慧的宝贵结晶
第二早从寒食到清明
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的流行
寒食的奇特节俗
从寒食到清明

第三章 清明节的文化品格
孝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观念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清明节的文化品格

第四章 清明节与墓祭习俗
扫墓
纸钱
当代民众生活中的清明节

第五章 清明节的节日文化
踏青野游与插柳戴柳
风筝、秋千与其他游艺活动
节食及祭蚕神

第六章 历史上的清明节
1937年民族扫墓

第七章 清明艺文志
一首诗
一出戏
一纸帖
一卷画

精彩书摘

围绕这首诗,唐朝时已经出现了文学性的故事创作。孟綮《本事诗》讲道:
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日:“谁耶?”以姓字对,日:“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叩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日:“君杀吾女。”护惊起,莫知所答。老父日:“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
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日:“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这个产生于一首诗歌的故事曲折动人,很有一些传奇色彩,所以后来得到历朝历代文人骚客的喜爱。元末明初人无名氏即作有杂剧《崔护》,剧情与此大致相同。故事写唐博陵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清明那一天,他喝了几杯酒之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掩映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半晌,只听一位少女从门缝间问话,他对以姓名,并向她讨茶解渴。那少女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崔护一边饮茶,一边就寻找话题,想和她攀谈几句。那少女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崔护饮茶之后,便起身告辞,那少女“送至门,如不胜情而人,崔亦眷眄而归”。时隔一年,崔护情不可抑,又于这一天去寻访,只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原来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亲出门去了,当他们回到家门,那少女一见门上的题诗,便一病不起。而崔护也由于心中惦念,又来寻访。少女在昏厥之中听到崔护的哭喊,又苏醒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终于成了美满的夫妻。该剧全剧已佚,唯《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南词新谱》、《南曲九宫正始》、《九宫大成》、《南词定律》等引录十六支佚曲。
1919年,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将这一杂剧改编成话剧,并出演女主角杜宜春。他的表演情真意切,唱腔缠绵悱侧,感人至深。当年先后饰演崔护的小生查天影、葛次江均擅书画,他们在演出时都能当场挥毫题写“桃花依旧笑春风”一诗,往往演毕即被观众索去留念,堪称艺坛一绝。在地方戏曲中,陕西碗碗腔的代表曲目《金琬钗》,用的也都是人面桃花的本事,当年两度进京备受欢迎,在国内曾轰动一时,这些事今天仍然为很多老戏迷津津乐道。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还有按照这个故事套路新写的小说。一首四句28字的诗歌,能够产生如此大的文学影响力,这大概是当年诗人在郊野外创作《题都城南庄》时自己也预想不到的吧。
……

前言/序言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清明节 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中华民族情感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我们对祖先的追思,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自然的敬畏。本套丛书,旨在深入浅出地探究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而《清明节》一卷,便是这幅宏伟画卷中的浓墨重彩。 本书并非对单一的清明节庆进行简单罗列,而是力求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这个节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演变、融合,并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将追溯清明节的起源,探索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雏形,如“古之民皆有墓祭”,以及与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的交织与演变。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将帮助读者理解清明节并非凭空而降,而是历代文化积淀的产物。 书中将详细阐述清明节的核心习俗及其文化意涵。祭扫墓葬,作为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其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缅怀”,更是一种家族的传承、孝道的体现,以及对生者与逝者之间永恒连接的确认。我们将剖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祭扫方式上的差异,例如,北方常见的添土、献祭品,南方独特的踏青、插柳,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独特的纪念仪式。这些细节的呈现,将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除了祭扫,踏青作为清明节的另一重要习俗,同样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告别冬日的沉寂,迎接春天的生机,踏青象征着对自然万物的苏醒的喜悦,以及对新一年农事活动的祈盼。书中将描绘古人踏青的场景,如“郊野踏青,莺歌燕舞”,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游乐活动,如蹴鞠、放风筝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之中。 本书还将关注清明节与其他传统文化元素的关联。例如,清明时节的饮食习俗,如青团、馓子等,这些食物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承载着地方特色与时令特征的文化符号。同时,清明节也与文学艺术紧密相连,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与清明相关的诗词歌赋,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节日的氛围,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古人情感世界的窗口。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探讨清明节在当代社会中的演变与传承。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一些传统习俗可能面临挑战,但清明节所蕴含的对孝道、家族、生命的尊重等核心价值,依然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将分析当代人如何以新的方式纪念清明,例如,网上祭扫、鲜花祭扫等,以及如何在传承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清明节》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叙述,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清明节。我们希望通过对清明节的深入解读,不仅能让读者了解其外在的习俗,更能深刻体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基因,以及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情感纽带。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与祖先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用户评价

评分

一口气读完《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的《清明节》一卷,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书中的内容包罗万象,从最早的节气演变,到各地流传的祭祀神话,再到具体的民俗活动,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局限于对传统习俗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例如,书中对“孝”文化的解读,是如何体现在清明祭扫中的,以及“饮水思源”的民族精神,是如何在这一天得到最直观的体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清明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绘,比如踏青、插柳等活动,都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热爱生命的朴素情怀。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民间谚语和俗语,这些充满生活智慧的语言,为理解清明节的民俗内涵增添了独特的视角。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充满生活气息的读物,它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真挚的情感。

评分

《清明节》这本书,真可谓是一部关于这个古老节日的百科全书。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清明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清明节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过程的梳理,从最初的禁火节、寒食节,到后来与上巳节、谷雨节等节气的融合,直至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清明节,这一过程的清晰呈现,让我对节日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各地方言和地域文化在清明习俗中的体现,也描写得非常到位,比如某地区特有的祭品种类,或是某种独特的祭拜仪式,都充满了地方色彩。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清明节在当代社会中的一些新变化和新趋势,比如绿色祭扫、鲜花祭扫等倡议,以及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新理解和新实践,这使得这本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现实的关照。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读完这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里的《清明节》一卷,我真切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和鲜活的地域色彩。书中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讲述,不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故事,例如那关于介子推和晋文公的感人故事,以及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出的独特祭祀习俗,比如有些地方会选择在这一天赛龙舟,将扫墓的庄重与节日的欢腾巧妙融合。作者在描绘这些习俗时,极其注重细节,从祭品准备的讲究,如烧纸钱的讲究,到祭拜仪式的细微之处,比如不同地区对先人牌位的摆放方式,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更有意思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清明节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包括它如何从一个单纯的祭祀节日,逐渐融入了踏青、插柳等更具生活气息的元素,甚至还提及了一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式微但依旧值得被记住的传统活动。这本书让我对清明节这个节日有了更加立体和多维度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扫墓祭祖的刻板印象,而是看到它背后蕴含的敬祖、怀远、惜时、祈福等多重文化意涵。

评分

翻开《清明节》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仿佛我本人就置身于江南水乡的某个村落,亲眼目睹一场正在进行的清明祭扫。书中对各地清明习俗的描绘,简直是生动得如同纪录片一般。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苏杭地区用“青团”祭祖的描写所吸引,详细介绍了青团的制作过程,从采摘艾草的季节,到糯米粉的比例,再到包裹豆沙馅的技巧,每一步都写得那么细致,仿佛我能闻到那股淡淡的艾草清香。书中还提及了北方一些地区独特的“寒食”习俗,虽然寒食节本身已经和清明节融合,但书中对过去人们在这一天禁火、吃冷食的描述,依然勾起了我对古代生活方式的无限遐想。作者的文字充满画面感,无论是描绘人们在墓碑前肃穆祭拜的场景,还是孩子们在田野间追逐嬉戏、放风筝的欢声笑语,都让人感同身受。书中的插图更是锦上添花,那些古朴的水墨画,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建筑风格,以及祭扫的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文字增添了更丰富的解读空间。

评分

《清明节》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节日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根”的追溯。作者在开篇就深入探讨了清明节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生死观的紧密联系,将这个节日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书中对“慎终追远”这一核心精神的阐释,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人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生命传承的重视。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清明节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社会中所展现出的多样化面貌,它既有皇室祭祀的庄重,也有寻常百姓家的朴实,更有文人墨客的雅趣。比如,书中提到一些地方在清明时节会组织社戏,祭祀后家人围坐一起观看,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展现了节日对家庭团聚和社区情感联结的重要性。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清明节相关的诗词歌赋,引用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让我们体会到古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这种文学与民俗的结合,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文化深度,又不失趣味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