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江流域,即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经的广阔区域。冠有“东极新天府”之誉的佳木斯正处于三江平原腹地。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在此汇流,不仅有富饶壮阔的沃野山川,而且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有7000多年的人类活动历史,曾是肃慎之国,挹娄古都,五国盛地,满族故乡,至今瓦里霍吞古城等大批古文化遗址仍保留完整。丛书致力于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东北三江流域文化,提高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推动三江地区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一个地域不能没有文化。东北三江流域文化源于民众生活,是三江人民劳动智慧的浓缩,承载着广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八部专著内容丰富,涉猎广泛,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从多学科和多视角,深刻剖析和阐释了东北三江流域文化的精神和血脉,在很多方面填补了三江地域文化研究上的空白,具有很强的创见性、实用性和资料性。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和弘扬东北三江流域文化,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东北三江流域文化丛书】全系精彩图书:
《东北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佳木斯市群众艺术馆、同江市群众艺术馆、富锦市群众艺术馆、桦南县文化馆、桦川县文化馆、汤原县文化馆、抚远县文化馆、佳木斯市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文化部门众多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晶。
《东北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著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用网罗采集的方法,得历代楹联万副,又优中选优,精选八类,分时事世态联、风物名胜联、五行八作联、情恋合卺联、悼亡吊缅联、警戒馈题联、谐趣机巧联、春联,成为一章,题为《楹联精选》,与另外三章组成一部书。阅读这些入选的楹联作品,使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气息。“哈达洞穴,五国城墙,慈云古寺,使路人流连忘返;丹青盛事,三江碧波,长堤阁亭,引墨客纷至沓来。”这是一副风光名胜楹联作品,家乡美景当仁不让跃然纸上。“不用山珍海味,却可强身健体;谢绝玉液琼浆,也能益寿延年。”这是一副为便民小吃店撰写的楹联作品,为广告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店小人豪,当仁不让。悠远的家园故土吟唱,体现了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操。
三、伊玛堪濒危状况
过去的伊玛堪说唱与赫哲族人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是赫哲族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只要有赫哲族人的地方,就有伊玛堪说唱,而现在的伊玛堪说唱只能是存在于有意识的、有组织的节庆活动和传习的情境中。以前伊玛堪说唱艺人得到了赫哲族人的普遍尊重,有一批受族人喜爱的、能完整说唱的艺人,到上世纪80年代,还有20多位,现在能说唱伊玛堪的仅有少数几人。
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每每使伊玛堪说唱受到强大冲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赫哲族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剧烈变迁,说唱伊玛堪所依托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赫哲族人口很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赫哲族语言濒危,伊玛堪的存续状态受到了严重威胁。目前,只有老年人会说赫哲族语言,中青年特别是少年中已听不懂赫哲语,作为伊玛堪传承媒介的语言濒危是伊玛堪难于继续传承的重要障碍。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口传心授是伊玛堪传承的唯一方式。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家族传承的机制已难以维系,社会传承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青年人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或热衷于外出务工,或热衷于学习广泛使用的语言,可传承的对象面临日益减少的趋势。
四、对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一些协会、学会等民间组织也采取各种方式对伊玛堪进行宣传,呼吁社会各界提高对伊玛堪的重视,为赫哲族伊玛堪的存续传承作出了积极努力。说唱“伊玛堪”的传统正面临着中断的危险,赫哲族民众迫切希望所有关心他们的人能对他们的传统文化给予最大的关注与保护。目前,正在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伊玛堪为“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这本书像一杯醇厚的陈酿,初品时微涩,细品后回甘无穷。我从这本书中,窥见了三江流域那片土地上,人民如何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在自然的馈赠与历史的沉淀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中对那些口述传统、民间文学的记录,让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呼唤,那些故事和歌谣,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作者的文字朴实却充满力量,他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挚的情感,勾勒出了非遗的脉络。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些手工艺人的描写所吸引,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专注、耐心和对传统的敬畏,令人动容。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感觉自己也融入了那片土地,感受到了那份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温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实际上,它却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故事集,将东北三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得生动而感人。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的文化画卷。那些令人惊叹的传统建筑技艺,那些充满力量的民间歌舞,那些默默传承的生存智慧,都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了敬意。书中对非遗项目如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紧密相连的阐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原来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激发了我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让我更加珍视那些在我们身边却常常被忽视的宝贵财富。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那里充满了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文化。作者对东北三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堪称一场文化考古。他不仅仅记录了那些形式,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背后的精神内核。从那些朴实无华的民间服饰,到充满智慧的农耕技艺,再到那些凝聚了集体记忆的传说故事,每一个非遗项目都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片土地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非遗传承人的刻画,他们身上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责任与热爱,是与时代对话的勇气。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根脉,就是在为未来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仿佛回荡着悠扬的笛声和慷慨激昂的鼓点。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三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呈现在我眼前,让我仿佛身临其境。那些曾经只在传说中听闻的节日习俗,如今变得如此具体可感:从热闹非凡的祭祀庆典,到充满生活气息的手工艺制作,再到那些蕴含哲理的民间故事,每一项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灵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传统表演艺术的描绘,无论是那精湛的舞姿,还是那深情的唱腔,都让我感受到了古老艺术的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非遗项目的简单罗列,更是对这些文化背后深层含义的解读,它揭示了这些非遗如何塑造了当地人的精神世界,又如何在时代变迁中顽强地延续。它让我意识到,非遗并非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鲜活的、流淌在人们生活中的文化血液。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扇通往东北三江流域神秘世界的窗户!我一直对那里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则将这份好奇心填得满满当当。作者笔下的三江流域,不再是地图上冰冷的地理坐标,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文化载体。从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间技艺,到充满仪式感的节庆活动,再到那些吟唱着古老故事的民谣,无不展现出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些正在逐渐消失的非遗项目的深入挖掘所打动,仿佛亲眼见证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文字中复苏。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祖先、关于生活、关于信仰的动人篇章。它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深刻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意义和非遗的独特魅力。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这本书绝对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