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阴阳之间—臣妾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
原价:33.00元
作者:李建中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06034944
字数:226000
页码:22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自从盘古开天地,为皇称帝都是男人们的事。皇帝被称为“天子”,雄踞于上;而匍匐在地的,是他的臣妾。因而,“天尊地卑”的第一层含义便是“天子尊而臣妾卑”——我们阐释“臣妾人格”,大概要从这一点出发。
不过,若以为一个“卑”字便可以说尽“臣妾”及其“人格”,那就用不着花整整二十万言来讨论她了。其实,我这里以“她”来指代“臣妾”就经不起推敲:为妾者是“她”;为臣者则是“他”——这还只是“臣妾人格”之阐释中的一个很小的“麻烦”。
臣妾人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六大类型之一,其外观,其内质,其生成与流变,其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等等,等等,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古人说,“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于是,需要“面面观”。
内容提要
本书是海内外第一部系统深入剖析中国古代“臣妾人格”的专著。“臣妾”的角色定位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以“臣”之心态为妾的后宫嫔妃。二是以“妾”之心态为臣的大小官吏。或臣或妾,都是专制帝王的奴仆,所以臣妾人格的要义是奴性、卑顺和隐忍,它代表了传统文化人格中的负面价值。本书选取中国历史上九位“为臣者”和十一位“为妾者”,在跌宕起伏的历史叙事和深识鉴奥的心理描述之中,分析臣妾人格的文化内涵、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揭示专制社会臣妾人格的悲剧及其对人性的戕贼和荼毒,并为如何根治当代社会和文化的“臣妾心态”提供历史借鉴和警示。
目录
引言:臣妾人格面面观
一、男曰臣,女曰妾
二、臣妾也有“人格”
三、对臣妾人格的多角度观照
四、“为臣”四型与“为妾”三型
臣妾之始
一、贿来的臣妾
二、越王夫妇的臣妾遭遇
三、吴越谏臣的专愎与曲谏
孤妾独栖曹子建
一、从“幽并游侠儿”到“贱妾当何依”
二、迁徙流播十二载
三、蓬草——葵藿——泥尘
悲哉安仁
一、容貌与心性
二、文章宁复见为人
冯道之“道”
一、乱世长乐老
二、可得为忠乎?
风里落花谁是主
一、一“惧”二“贡”做藩
二、不识干戈归臣虏
三、问君能有几多愁
巢民与病姬
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二、一生清福,九年折尽
以色事人几时好
一、被搁置的青春
二、佳人谙“色理”
不是洛神足冤魂
一、以“惠”事人
二、“惠”而见诛
乱世悍后
一、南风猎猎吹黄沙
二、逃不出的圈套
独孤伽罗的孤独
一、誓无异生之子
二、在“哲妇”与“邪臣”之间
一个臣妾的帝王生涯
一、阴阳错位
二、谁家天下
三、难以模仿
长恨短说
一、“海棠花”与“祸根芽”
二、贵妃之死
荣辱皆贤话韦妃
一、铁蹄下的“空头太后”
二、但知家事,不预外廷
大脚马秀英
一、备历艰难,赞成大业
二、匡正补阙,拾遗救弊
最后的“慈禧”
一、从“倒数第三”到“天下第一”
二、以皇帝为“臣妾”
三、内外有别
女官·内教·臣术
一、各有爵位
二、后妃之德
三、臣妾之术
阴阳之问
一、弄璋与弄瓦
二、阿妮玛与阿尼姆斯
三、错位之后
阴柔之美
一、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三、杨柳岸、晓风残月
结语:现代臣妾的人格疗救
一、“我不站着等!”
二、日常生活中的“臣妾心态”
三、断裂与重铸
后记
作者介绍
李建中,楚人,与屈原同郡,1955年出生。文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及文学批评研究,学术代表作有《古
文摘
序言
这本《阴阳之间—臣妾人格》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那些生活在深宫之中,或是在权力金字塔下层的女性,她们的命运往往被时代所裹挟,却也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和坚韧。我猜想,作者在书中会着重探讨这些女性身上所体现出的“臣妾人格”的特质,比如,她们如何在中性环境里求生存,如何平衡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又如何在高压下保持内心的某种秩序。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更是对一种特定生存智慧的洞察。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阴阳之间”这一哲学理念来解读这些人格特质的。是说她们身上既有阳刚的一面,也有阴柔的一面吗?还是说她们的人格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寻求着一种动态的平衡?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精彩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的人性表现,甚至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应对挑战的启示。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更是关于人性深处的密码。
评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这个系列名称,我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我们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蕴含着无数关于人性、品德、修养的深刻见解。然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似乎正在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一些心理学理论和人格模型。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人,就必须从中国自身的文化土壤中去寻找答案。这个系列丛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而《阴阳之间—臣妾人格》作为其中的一员,更是在一个非常具有探讨性的主题上展开。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臣妾”这一相对边缘却又极具代表性的身份,与更为普遍的人格特质联系起来的。我推测,书中会深入挖掘古代社会制度对女性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但绝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梳理,更会上升到对人类共性心理的探讨。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既肯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能够指出其局限性,并从中提炼出适用于现代社会的人格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智慧。这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解读,才是我最期待看到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深邃的墨色背景,点缀着淡雅的写意水墨,一抹若隐若现的太极图在中央缓缓晕开,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哲学智慧。书名“阴阳之间”几个字,遒劲有力,又带着一丝飘逸,直接点出了主题,引发了我探究其深层含义的强烈好奇。我本身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着迷于那些能够解释人性、行为模式的理论。这本书的副标题“臣妾人格”更是别出心裁,将“臣妾”这一充满历史文化印记的词汇与“人格”结合,无疑是在暗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身份下的人格特质,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女性心理、社会角色以及她们在权力体系中的生存智慧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作者一定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礼教制度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到“臣妾”这一身份所衍生的复杂而微妙的人格表现。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概念具象化,又是如何从历史的洪流中挖掘出那些鲜活的人格范本的。这本书的包装和名字,都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充满文化底蕴的感觉,仿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国内心世界的窗户。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是它是否能为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当下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现代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似乎越来越直接,但也越来越容易产生误解和隔阂。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我看来,恰恰蕴含着很多关于人情世故、待人接物的智慧,只是这些智慧往往被现代人所忽略,或者说,我们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这本书以“阴阳之间”为核心概念,这本身就充满了辩证统一的哲学意味。我相信,作者会从这个宏大的哲学框架出发,去解析不同人格特质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模式。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理解“刚柔并济”,如何在工作中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又或者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处理矛盾。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些画面,可能书中会涉及到“圆滑”与“真诚”的平衡,又或者“独立”与“依存”的矛盾,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困境。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并且能够结合实际,那我绝对会认为它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
评分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这个系列,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于自身文化深度的挖掘和现代化的阐释还远远不够。很多优秀的思想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有些晦涩,甚至被遗忘。而一个专门致力于梳理和解读中国传统人格特质的丛书,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其中《阴阳之间—臣妾人格》这个题目,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非常有创意地将“阴阳”这一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与“臣妾人格”这一相对特定却又引人深思的文化符号相结合。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二者联系起来的。是通过分析“臣妾”这一身份所具有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之间的张力,来体现“阴阳”的辩证关系吗?又或者是从“臣妾”在权力结构中的微妙位置,来阐释“阴阳”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见解,不仅仅是对历史现象的梳理,更是对人性深层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意义的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