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自述》是“大象人物自述文丛”系列之一,本套文丛由作者自己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人生,使读者读起来感到更加亲切,同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尽可能地集中展现各界人士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
相信当真实的个人记忆大量出现时,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才有可能更加接近于原状。
这是一套与“大象人物聚焦书系”颇为不同的丛书。在“聚焦书系”中,被描述的人物是一个客观的对象,任由作者采取各自的立场和眼光来凝视,来扫描,然后用一种较为自由的试为叙述。在这样的情形中,作者的主观色彩,不可避免地决定着叙述角色和叙述语言,于是,他所聚焦的人物,常常可能是他心中的“那一个”对象,而非人物的全部真实。加上丛书的篇幅所限,一个被描述人物的一生,他的丰富而多有变化的方方面面,远不能详尽地呈现出来。如今,“大象人物自述文丛”将弥补这样的缺憾。在这个系列中,所选择的人物,不再是被他人聚焦扫描的对象,而是一个叙述的主角,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人生。与“聚焦书系”相比,它也许更让读者感到亲切。因为,它既可以当作个人化的历史读本,也可以成为教科书之外更有价值的文化读本。这些年来,自传与回忆录的写作再也不是个别人的专利,更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危途。每个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不管他遭遇过何种命运,只要愿意,他就可以拿起笔,记录自己经历的一切,为历史留下他那一份见证。无疑,当大量的自传与回忆录相继问世的时候,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便会渐渐立体起来。“大象人物自述文丛”将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这样一个历史回顾的行列。“大象人物自述文丛”所选择的人物,将率先由文化界开始,然后渐渐向其他领域拓展,争取能以多年的努力,与“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一起,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尽可能地集中展现各界人士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
冯骥才(1942年出生),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生于天津,作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在做梦的季节
多魂
逛娘娘官
空屋
捅马蜂窝
花脸
最初的人生思索
歪儿
快手刘
忆小人书
在早春的日子里
哦,中学时代
书桌
别了,告别梦境
面对转折
我的“三级跳”
面对人生的转折
我的“伯乐”
命运的驱使
砚农自语
我与故官:深远的情缘
往事如“烟”
胸无成竹的快乐
一张旧照片
书架
书斋一日
父子应是忘年交
触摸岁月
时光
感觉
苦夏
鼻子的轶事
猫婆
致大海——为冰心送行而作
头上芦花
秋天的音乐
做上帝做过的事
我在做上帝做过的事
文学——我的人生追求
又苦又甜的终身劳役
我为什么写《三寸金莲》
我的创作体验
我写《一百个人的十年》
飞来的火种
小说的眼睛
傲徕峰的启示
把自己化为作品
寻找心的出路
我非画家
遵从生命
表白的快意
挽住我的老城
老街抢救纪实
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
拒绝句号
花脸
做孩子的时候,盼过年的心情比大人来得迫切,吃穿玩乐花样都多,还可以把拜年来的亲友塞到手心里的一小红包压岁钱都积攒起来,做个小富翁。但对孩子们来说,过年的魅力还更有一层深在的缘故,便是我要写在这张纸上的。
每逢年至,小闺女们闹着戴绒花、穿红袄、嘴巴上涂上浓浓的胭脂团儿;男孩子们的兴趣都盯在鞭炮上,我则不然,最喜欢的是买个花脸戴。这是种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用渗胶的彩粉画上唱戏的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后边拴根橡皮条儿,往头上一套,自己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这花脸是依脸形扎的,眼睛处挖两个孔,可以从里边往外看,但鼻子和嘴的地方不通气儿,一戴上,好问,还有股臭胶和纸浆的味儿;说出话来,声音变得低粗,却有大将威壮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一年年根,舅舅带我去娘娘宫前年货集市上买花脸。过年时人都分外有劲,挤在人群里好费力,终于从挂满在一条横竿上的花花绿绿几十种花脸中,惊喜地发现一个。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一双墨眉,眼角雄俊地吊起;头上边突起一块绿包头,长巾贴脸垂下,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这花脸与那些愣头愣脑、傻头傻脑、神头鬼脸的都不一样。虽然毫不凶恶,却有股子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咄咄逼人,叫我看得直缩脖子。要是把它戴在脸上,管叫别人也吓得缩脖子。我竟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扬下巴,说:“我要那个大红脸!”卖花脸的小罗锅儿,举竿地挑下这花脸给我,龇着黄牙笑嘻嘻说:“还是这小少爷有眼力,要做关老爷!关老爷还得拿把青龙偃月刀呢!我给您挑把顶精神的!”说着从戳在地上的一捆刀枪里,抽出一柄最漂亮的大刀给我。大红漆杆,金黄刀面,刀面上嵌着几块闪闪发光的小镜片,中间画一条碧绿的小龙,还拴一朵红缨子。这刀!这花脸!没想到一下得到两件宝贝。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舅舅付了钱,坐三轮回家时,我就戴着花脸,倚着舅舅的大棉袍执刀而立,一路引来不少人瞧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艳羡的目光时,我快活至极。舅舅给我讲了许多关公的故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边讲边说:“你好英雄呀!”好像在说我的光荣史。当他告我这把青龙偃月刀重八十斤时,我简直觉得自己力大无穷。舅舅还教我用京剧自报家站门腔调说:
“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到家,人人见人人夸,妈妈似乎比我更高兴。连总是厉害地板着脸的爸爸也含笑称我“小关公”。我推开大人们,跑到穿衣镜前,横刀立马地一照,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这样,整个大年三十我一直戴着这花脸,谁说都不肯摘,睡觉时也戴着它,还是睡着后妈妈轻轻摘下放在我枕边的,转天醒来头件事便是马上戴上,恢复我这“关老爷”的本来面貌。
大年初一,客人们陆陆续续来拜年,妈妈喊我去好叫客人们见识见识我这关老爷。我手握大刀,摇晃着肩膀,威风地走进客厅,憋足嗓门叫道:“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客人们哄堂大笑,都说:“好个关老爷,有你守家,保管大鬼小鬼进不来!”我愈发神气,大刀呼呼抡两圈,摆个张牙舞爪的架势,逗得客人们笑个不停。只要客人来,妈妈就喊我出场表演。妈妈还给我换上只有三十夜拜祖宗时才能穿的那件青缎金花的小袍子。我成了全家过年的主角,连爸爸对我也另眼看待了。我下楼一向不走楼梯。我家楼梯扶手是整根的光亮的圆木。下楼时便一条腿跨上去,“哧溜”一下滑到底。这时我就故意躲在楼上,等客人来突然由天而降,叫他们惊奇,效果会更响亮!
初一下午,来客进入客厅,妈妈一喊我,我跨上楼梯扶手飞骑而下,呜呀呀大叫一声闯进客厅,大刀上下一抢。谁知用力过猛,脚底没根,身子栽出去,“叭”地巨响,大刀正砍在花架上一尊插桃枝的大瓷瓶上,哗啦啦粉粉碎,只见瓷片、桃枝和瓶里的水飞向满屋,一个瓷片从二姑脸旁飞过,险些擦上了;屋内如淋急雨,所有人穿的新衣裳都是水渍;再看爸爸,他像老虎一样直望着我,哎哟,一根开花的小桃枝迎面插在他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后来长大才知道被我打碎的是一尊祖传的乾隆官窑百蝶瓶,这简直是死罪!我坐在地上吓傻了,等候爸爸上来一顿狠狠的揪打。妈妈的神气好像比我更紧张,她一时抓不着办法救我,瞪大眼睛等待爸爸的爆发。就在这生死关头,二姑忽然破颜而笑,拍着一双雪白的手说道:“好啊,好啊,今年大吉大利,岁(碎)岁(碎)平安呀!哎,关老爷,干吗傻坐在地上,快起来,二姑还要看你耍大刀哪!”谁知二姑这是使什么法术,绷紧的气氛霎时就松开了。另一位姨婆马上应和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除旧,不迎新,您等着瞧吧,今年非抱个大金娃娃不成,是吧?”她满脸欢笑朝我爸爸说,叫他应声。其他客人也一拥而上,说吉祥话,哄爸爸乐。
这些话平时根本压不住爸爸的火气,此刻竟有神奇的效力,迫使他不乐也得乐。过年乐,没灾祸。爸爸只得嘿嘿两声,点头说:“啊,好、好、好……”尽管他脸上的笑纹明显含着被克制的怒意,我却奇迹般地因此逃脱开一次严惩。妈妈对我丢了眼色,我立刻爬起来,拖着大刀,狼狈而逃。身后还响着客人们惬意的拍手声、叫好声和笑声。
往后几天里,再有拜年的客人来,妈妈不再喊我,节目被取消了。我躲在自己屋里很少露面,那把大刀也掖在床底下,只是花脸依旧戴着,大概躲在这硬纸片后边再碰到爸爸时有种安全感。每每从眼孔里望见爸爸那张阴沉含怒的脸,不再觉得自己是关老爷,而是个可怜虫了!
过了正月十五,大年就算过去了。我因为和妹妹争吃撤下来的祭灶用的糖瓜,被爸爸提腰抓起来,按在床上死接一顿。我心里清楚,他是把打碎花瓶的罪过加在这件事上一起清算,因为他盛怒时,向我要来那把惹祸的大刀,用力折成几段,大花脸也撕成碎片片。
从这事,我悟到一个祖传的概念:一年之中惟有过年这几大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惩罚。这便是所有孩子都盼望过年更深在的缘故。当然那被撕碎的花脸也提醒我,在这有限的自由里可得勒着点自己,当心事后加倍的算账。
……
这是一套与“大象人物聚焦书系”颇为不同的丛书。
在“聚焦书系”中,被描述的人物是一个客观的对象,任由作者采取各自的立场和眼光来凝视,来扫描,然后用一种较为自由的试为叙述。在这样的情形中,作者的主观色彩,不可避免地决定着叙述角色和叙述语言,于是,他所聚焦的人物,常常可能是他心中的“那一个”对象,而非人物的全部真实。加上丛书的篇幅所限,一个被描述人物的一生,他的丰富而多有变化的方方面面,远不能详尽地呈现出来。
如今,“大象人物自述文丛”将弥补这样的缺憾。在这个系列中,所选择的人物,不再是被他人聚焦扫描的对象,而是一个叙述的主角,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人生。与“聚焦书系”相比,它也许更让读者感到亲切。因为,它既可以当作个人化的历史读本,也可以成为教科书之外更有价值的文化读本。
这些年来,自传与回忆录的写作再也不是个别人的专利,更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危途。每个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不管他遭遇过何种命运,只要愿意,他就可以拿起笔,记录自己经历的一切,为历史留下他那一份见证。无疑,当大量的自传与回忆录相继问世的时候,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便会渐渐立体起来。“大象人物自述文丛”将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这样一个历史回顾的行列。
“大象人物自述文丛”所选择的人物,将率先由文化界开始,然后渐渐向其他领域拓展,争取能以多年的努力,与“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一起,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尽可能地集中展现各界人士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
《冯骥才自述》这本书,读完之后,脑海里涌动着许多难以言喻的情感。首先,我被冯骥才先生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深深打动。他笔下的每一个场景,无论是童年时在天津街头巷尾的嬉戏,还是青年时期投身创作的激情,都仿佛触手可及。他并没有刻意去描绘宏大的事件,而是聚焦于那些平凡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他手中却被赋予了生命,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天津这座城市的描写,那些老街、老建筑、老天津卫的语调和风俗,在他的笔下变得鲜活生动,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着那份淳朴和热闹。他对于艺术的理解,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用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去探索、去感受。他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现代文明的思考,都渗透在他的文字里,引发了我很多关于“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回忆,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渴望和对生活本质的追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冯骥才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奇妙的魔力,能够穿透人心的浮躁,直抵灵魂深处。他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谈论生命存在的意义,谈论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每一个话题都引发了我深深的共鸣。他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引导读者去探索。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宁静”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欲望所裹挟,忘记了内心深处对宁静的渴望。他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创作理念,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这种喧嚣中寻找一份内心的安宁。他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上的拥有,而是精神上的充实和内心的平静。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感,让我能够暂时放下外界的纷扰,专注于内心的声音。他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传达的“回望”的力量。冯骥才先生用一种非常坦诚和温情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他生命中那些重要的节点,那些塑造了他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关键时刻。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对于“失去”的坦然。无论是失去故乡,还是失去创作的自由,他都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从中汲取了力量,继续前行。这种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并没有试图掩饰自己的过往,反而将其作为人生经验的一部分,分享给读者。这种真实的力量,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时间”的感知。他似乎总能捕捉到时间流逝中那些细微而珍贵的痕迹,并将其凝固在文字里。读他的书,我常常会放慢自己的阅读速度,细细品味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情感。他让我意识到,生活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的精彩就藏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子里,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发现。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加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如何从每一次经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冯骥才先生的文字,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即使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之后,他依然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爱。他对于艺术的热情,对于生活的热情,如同烈火一般,燃烧着,感染着我。我感受到了他文字中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在逆境中依然能够寻找希望和力量的韧性。他鼓励我们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前路坎坷,也要坚持下去。他让我看到了一个老灵魂是如何保持年轻的活力,又是如何用艺术来拥抱生活,拥抱时代。这本书不是一味地回顾过去,而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命的热爱。他让我明白,生命的美好,不仅在于曾经拥有,更在于当下如何去创造和感受。他教会我,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颗对生活的热忱之心,勇敢地去探索,去热爱,去创造。
评分对于我这个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盛宴。冯骥才先生在书中,不仅分享了他个人与传统文化的渊源,更展现了他如何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寻找创新的出路。他对于民间艺术、传统建筑、古籍文献的深入研究,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严谨治学的态度,更看到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深深眷恋。他并没有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赋予其新的生命。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那些论述,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忧患意识,也充满了行动的呼唤。他让我明白,保护文化遗产并非只是简单的修复古迹,更是要传承其背后的精神和价值。他用生动的例子,讲述了那些即将消失的民间技艺和生活方式,让我深切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经历的叙述,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教材。他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也激发了我对这片土地上深厚文化底蕴的自豪感。
评分很好 满意 值得购买 正版图书
评分好评
评分很好 满意 值得购买 正版图书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
评分希望你能越做越好,成长有你有我大家一起来,很好的宝贝。 2014-08-08 09:13
评分很好的书籍很好的学习必备佳品,,,,希望宣传能给力的,能越做也好,下次还会在来的额,京东给了我不一样的生活,这本书籍给了我不一样的享受,体会到了购物的乐趣,让我深受体会啊。
评分包装很好,物流很快,书很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