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由八个章节构成。第1章概述基本理念、主要流程、课堂要素等。第2章从语言角度阐述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第3章到第7章分别介绍微型写作课的五种课型。为了更直观形象,便于操作和学习,章节中还另附“点子库”“资料库”和“经典课例”。第8章论述微型写作课的目标、意义和评价。《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力求在微观层面落实写作教学,帮助教师和对写作感兴趣的人获得写作课堂微观推进的实践经验,继而实现写作指导的“课堂化”和“精细化”,让语文教师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地教写作。本书既借鉴美国主流写作的经验,又继承中国传统写作的精华;既考虑实用写作的诉求,又考虑到文学写作的需要。当然,微型写作课不可能解决所有写作教学的问题,但它凝聚了我十年来实践研究的心血,也吸取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成果。
作者简介
沈建军,1971年生,浙江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宁波市名师,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教研员评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海南省“国培计划”研修班特聘导师。长期致力于写作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曾赴江苏、海南等地为同行作五十多场公开教学及专题报告。参与编写《架起文本和写作的桥梁》《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学》《教学设计的智慧》等书,有三十余篇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人生追求:多读书,勤写作,引领教师享受语文之美;致虚极,守静笃,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到2016年,语文高考提到180分之后,作文或者维持60分,或者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注重综合能力考查,小作文则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写作能力,一二百字,可以很灵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 温儒敏
★微型写作课程的出现,可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写作课程的转型。
——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荣生
★微型写作课程之“微”体现在目标的微化、内容的微化和写作教学支架的微化。微型写作课程目标单纯,内容明确,环节清晰,非常便于课堂教学、活动、检测、反馈。
——上海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邓彤
目录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理念
第二节 主要流程
第三节 课堂要素
第四节 相关研究
第二章 触摸语言:发微烛远的艺术
第一节 语言如何立心
第二节 从混沌到清晰
第三节 让每个字都会说话
第四节 言意转换中的编码
【经典课例】“争吵”背后的惊喜
第三章 内容聚焦:微型写作课的起点
第一节 写好一人一事
第二节 写好一景一物
第三节 写好一情一理
第四节 写好实用文
【经典课例】形神兼备,各尽其妍
第四章 读写结合:写作课的第一桶金
第一节 语段仿构
第二节 篇章借鉴
第三节 移植情感
第四节 提炼思想
【经典课例】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第五章 病例诊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第一节 章法病例诊治
第二节 内容病例诊治
第三节 文体病例诊治
第四节 格式病例诊治
【经典课例】不同的学情,不同的“穿越”
第六章 活动设计:写作课的策略选择
第一节 为写作而活动
第二节 活动设计策略
第三节 活动过程指导
第四节 活动管理机制
【经典课例】我的一堂读报课
第七章 应试指导:个性化的专题写作
第一节 从研究题目人手
第二节 微言之中显大义
第三节 精明大胆的裁剪
第四节 微雕中的建筑美
【经典课例】打开写作的思路
第八章 微型写作课没有终极
第一节 写作的原点
第二节 课堂的高地
第三节 跟着感觉走
第四节 不妨下水去
参考文献
以高贵的姿态教写作(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节 从混沌到清晰
我们经常会碰到“词不达意、提笔忘言”的情况。心里有很多想法要写下来,但不知如何写才好。很多人就归因于语言的贫乏。其实语言与思维是并存的。我们写作时不是缺少语言,而是要努力让思想由浅到深,由混沌到清晰,将大脑中飘浮、混乱的意象确定化和具体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思想情感融于语言。我们要为一种思想或情感找到最适合的表达方式。这个寻找的过程需要我们有语言的敏感和痛苦的挣扎。只有将思想通过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才能摆脱混沌状态,成为真正有价值的思想。
朱晓斌教授在《写作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写作是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要实现任何一种功能,都必须依靠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技能,依托一定的思维活动形式,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只有将这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写作思维培养的最佳结构。”失败的写作课往往是分析语言,而不是运用语言;过于关注写作技巧而忽视思维的培养。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不愿写,处于“被写作”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深入思考,成为思维的“懒汉”。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从混沌到清晰,这是微型写作课的重要任务。
微型写作课中如何将语言与思维高度融合呢?
首先,在联想想象中融合。刘勰认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微型写作课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由此及彼、睹物思人、比喻、对比等方法,让学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事物鲜明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故事,展开虚构性想象和幻觉性想象,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动作,含蓄地传递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次,在独立思考中融合。黄孟轲老师在《(人生与作文)代序》中指出:“写作的独创性只有来自对生活的独立思考。”首先,独立思考离不开借鉴他人的思想。通过选择、加工、提炼、分解和组合,在他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想,变无序、杂乱、零碎的思想为有条理、有中心、有个性的思想。其次,用实践的方法思考。本着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尊重客观规律,切不可主观臆断。再次,用联系的方法思考。要分清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盲人摸象”“刻舟求剑”总是不行的。第四,用发展的眼光思考。“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应该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对方的量变和质变。《愚公移山》中的“智叟不智”的原因,就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最后,用辩证的方法思考,分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不能走入偏激的误区。①
再次,在直觉顿悟中融合。写作说到底是一种创造思维,是一种直觉思维,是不经过逐步分析,迅速对事物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领悟的思维方式。唐代僧人皎然在《诗式·取境》中说:“有时意境神往,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往而得乎!”古希腊称之为“神和灵气的叠加”,当时诗人和艺术家被尊为“神意的传达者”。学生不仅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苦积累,还需要“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神奇顿悟。微型写作课提倡创意写作和私密写作,要捕捉思想天空中的“流星”,记录转瞬即逝的写作意念。即使这种意念如游丝般模糊而短暂,也要用心去捕捉。
……
前言/序言
《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一书,是一部深入探索当下教育领域中一个新兴且至关重要的写作教学模式的学术专著。本书的撰写,旨在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课程开发者以及对写作教学法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学者,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指南。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微型写作”这一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篇幅宏大、结构复杂的写作训练不同,微型写作强调的是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精炼的语言、集中的主题和高效的表达,达到传递信息、激发思考或引发情感共鸣的目的。这种写作形式在数字化时代尤为凸显其价值,无论是社交媒体上的短文、产品评论、活动摘要,还是个人日志中的片段,都属于微型写作的范畴。它们要求写作者具备快速抓住核心、提炼要点、用最少的文字产生最大信息量的能力。 《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微型写作概念的界定与梳理,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课程实践研究”上。这意味着本书不仅要阐述微型写作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将聚焦于如何将微型写作有效地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在此过程中进行严谨的、有据可依的研究。本书的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关键维度展开: 第一部分:微型写作的理论基石与时代溯源 在本部分,作者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微型写作的理论依据。这包括但不限于: 认知心理学视角: 探讨微型写作如何符合人类信息处理的认知规律,尤其是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如何通过简洁的表达来降低读者的认知负荷,提高信息接受效率。可能会引入“认知负荷理论”、“信息过滤理论”等相关概念。 语言学与传播学视角: 分析微型写作在语言的精炼性、词语的选择、句式的构建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它强调的是“言简意赅”,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语义的传递,并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可能会探讨“语用学”、“修辞学”在微型写作中的应用,以及传播学中关于“信息传播效率”和“受众接受度”的理论。 教育学视角: 追溯写作教育的演变史,对比传统写作教学与微型写作教学在目标、方法、评价标准上的差异。探讨微型写作如何作为一种有效的写作训练手段,帮助学生培养更强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时代背景的梳理: 详细梳理微型写作在互联网、移动通信、社交媒体等技术发展浪潮中的兴起与演变。分析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和生产方式,进而催生了对微型写作能力的需求。 第二部分:微型写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实践部分,将为教育者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课程设计思路与实施策略。 课程目标的确立: 明确微型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信息筛选与提炼能力、精准表达能力、逻辑组织能力、创意激发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 课程内容的设计: 围绕不同的微型写作类型,设计相应的训练模块。这可能包括: “一句话新闻”训练: 训练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抓住事件核心,用一句精炼的话概括。 “观点浓缩”训练: 针对一个复杂议题,要求学生用不超过五十字的篇幅表达核心观点。 “场景描绘”训练: 训练学生用寥寥数语勾勒出鲜明的场景感。 “情感瞬间捕捉”训练: 引导学生捕捉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转瞬即逝的情感。 “概念解读”训练: 学习如何用通俗易懂且精炼的语言解释一个复杂的概念。 “故事梗概”训练: 训练学生在有限字数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骨架。 教学方法与策略: 探讨适用于微型写作教学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如: “精炼式”点评: 教师如何对学生作品进行简洁、精准、有建设性的反馈。 “词语游戏”与“句子挑战”: 通过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 “榜样学习”与“范文分析”: 精选优秀的微型写作范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之处。 “合作与分享”机制: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修改,提升整体水平。 “技术辅助”教学: 探讨如何利用线上平台、写作工具等辅助微型写作的教学与练习。 不同学段与学科的适应性: 分析微型写作课程如何适用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学段,以及如何与语文、外语、思政、甚至 STEM 学科进行有机融合,拓展其应用边界。 第三部分:微型写作课程的成效评估与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重点关注如何对微型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评估标准的构建: 提出一套针对微型写作的、多维度的评估标准,这可能包括: 精炼度: 是否做到了言简意赅,无冗余信息。 信息量与清晰度: 在有限篇幅内传递的信息是否清晰、准确。 逻辑性: 即使篇幅短小,逻辑是否严谨,结构是否完整。 感染力与吸引力: 是否能够触动读者,引发思考或情感共鸣。 创新性与独特性: 是否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视角和创意。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介绍适合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的多种研究方法,例如: 质性研究: 如访谈、焦点小组、文本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困惑。 量化研究: 如前后测对比、问卷调查、学习数据分析,量化评估课程的整体效果。 案例研究: 深入剖析一两个典型的微型写作课程案例,展示其设计、实施与成效。 行动研究: 鼓励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进行研究,不断优化课程。 研究中的挑战与反思: 探讨在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如何避免过度简化,如何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如何处理学生个体差异等,并提供相应的反思与建议。 未来研究展望: 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未来微型写作课程研究的可能方向,例如:与其他写作模式的融合研究、微型写作与人工智能辅助写作的关系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微型写作特点研究等。 《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一书,将通过大量真实的教学案例、详细的课程设计范例、严谨的学术论证以及前瞻性的研究视野,为教育工作者打开一扇通往更高效、更具时代性的写作教学之门。本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将引导教育者重新思考写作的本质与价值,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培养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清晰、准确,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同时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实践的指导性,致力于成为一部在微型写作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