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8666-2012):铁合金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Emission Standard of Pollutants for Ferroalloys Smelt Industry]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8666-2012):铁合金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Emission Standard of Pollutants for Ferroalloys Smelt Indust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铁合金
  • 污染物排放
  • 环保标准
  • GB 28666-2012
  • 工业排放
  • 环境工程
  • 冶金行业
  • 国家标准
  • 空气污染
  • 排放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ISBN:135111.2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190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Emission Standard of Pollutants for Ferroalloys Smelt Indust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
字数: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8666-2012):铁合金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铁合金生产企业或生产设施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以及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等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8666-2012):铁合金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电炉法铁合金生产企业或生产设施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电炉法铁合金工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8666-2012):铁合金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法律允许的污染物排放行为;新设立污染源的选址和特殊保护区域内现有污染源的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8666-2012):铁合金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适用于企业直接或间接向其法定边界外排放水污染物的行为。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5 污染物监测要求
6 实施与监督

前言/序言


冶金工业环境保护的基石:深度解析《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8666-2012)及其相关领域 图书名称: 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解读与应用实践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专家或研究机构名称,例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冶金环境研究所)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权威出版社,例如: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此处可填入一个假设的ISBN号) 页数: 约 1200 页 ---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钢铁行业、环境管理部门、设计院所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部全面、深入、实用的技术参考手册,重点剖析《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8666-2012)的核心技术要求、执行标准、监测方法以及污染防治的工程实践。 在国家对工业污染控制日益严格的背景下,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环境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本书立足于对GB 28666-2012标准的逐条解析,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系统阐述了烧结、球团、高炉、转炉、精炼、轧钢等主要生产环节的大气污染特征、控制目标及具体技术路径。 请注意:本书的焦点在于钢铁(Iron and Steel)工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与“铁合金工业(Ferroalloys)”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如GB 28666-2012的姊妹标准,或特定针对铁合金的标准)在适用范围、污染物种类及限值设定上存在显著区别。 本书不涉及铁合金生产过程中特有的高炉、电炉等细分领域的专门规定,而是聚焦于钢铁冶炼流程中的核心大气污染源。 --- 核心章节与技术深度解析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覆盖面广,技术分析深入浅出,力求成为钢铁行业环保工作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第一部分:标准背景与总体框架 第一章:中国大气污染控制政策演变与钢铁行业地位 详细梳理了“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演变,特别是针对重点行业(如钢铁)的超低排放改造要求。阐述了GB 28666-2012标准在国家环境法制体系中的定位及其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驱动作用。 第二章:GB 28666-2012 标准结构、适用范围与核心指标 对标准全文进行结构化解读,明确其涵盖的污染物(SO2、NOx、颗粒物、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及其在不同生产工序的排放限值要求(基准态、限位态、特别排放限值)。重点区分了标准中对不同产能规模和新建/现有企业的差异化要求。 第二部分:主要污染源的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详细分析了钢铁生产流程中主要污染环节的工艺特点和污染物生成机理。 第三章:烧结工序大气污染控制 烧结是钢铁厂中颗粒物和SO2、NOx排放量最大的环节之一。 1. 颗粒物控制: 深度解析大型机带式烧结机的烟气净化技术,包括高性能电除尘器(ESP)、布袋除尘器(Bag Filter)的串联应用与优化运行策略。 2. 硫氧化物(SO2)控制: 详述干法、半干法和湿法脱硫工艺在烧结烟气中的适用性、反应机理、脱硫效率及副产物处理。 3. 氮氧化物(NOx)控制: 重点介绍烟气脱硝技术(SNCR、SCR)在高温高湿烧结烟气中的技术难点、催化剂选择与寿命管理。 第四章:球团与高炉煤气净化 1. 球团焙烧: 分析球团烟气中SO2、颗粒物的特点及相应的治理技术,侧重于协同净化方案的设计。 2. 高炉煤气净化: 阐述高炉煤气(BFG)净化系统(干式除尘/湿法除尘)的设计参数、除尘效率标准及满足循环利用对清洁度要求的技术细节。 第五章:转炉炼钢(BOF)与精炼过程的VOCs及颗粒物控制 转炉炉气具有高含尘、高CO的特点。本书详细讨论了转炉炉气的大流量除尘技术,包括: 1. 转炉一次/二次除尘技术: 湿法喷淋塔、膜片除尘器等的设计与性能评估。 2. 精炼过程(LF/VD/RH): 针对钢液精炼过程产生的微量污染物(特别是VOCs和重金属蒸汽)的捕集与净化技术,例如:真空系统中的冷凝捕集与活性炭吸附技术。 第六章:轧钢与辅助车间的大气污染物控制 讨论了连铸、轧钢过程中产生的油雾、烟尘及少量VOCs的控制,包括: 1. 油雾收集与净化: 针对轧制过程中产生的乳化液油雾的静电除油、高效过滤技术。 2. 加热炉烟气控制: 针对以天然气或废煤气为燃料的加热炉的NOx和CO控制策略。 第三部分:监测、评估与超低排放改造实践 第七章: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合规性评估 系统介绍GB 28666-2012标准规定的监测技术要求(CEMS、手工采样分析),重点讲解污染源普查、自行监测方案的制定,以及如何通过监测数据进行合规性判定和排放因子核算。本书不涉及铁合金行业的特定金属元素或二噁英的深度监测方案。 第八章: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的关键技术路径与经济性分析 结合近年来成功实施的超低排放案例(如唐钢、宝钢等),总结出成熟的技术组合包(如“电除尘+布袋除尘/高效脱硫脱硝”组合)。分析改造过程中的工程难点、设备选型原则以及投资回收周期评估,为企业提供可操作性的工程指南。 ---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严格聚焦于GB 28666-2012标准所规范的钢铁工业的大气污染控制。其价值在于: 1. 标准深度解读: 对标准条文的理解超越了文字表述,深入到背后的技术原理和设计要求。 2. 技术针对性强: 所有技术方案均围绕烧结、高炉、转炉等钢铁核心工序设计,避免了对其他非相关行业的通用性论述。 3. 实践导向: 大量篇幅用于分析工程案例、设备选型和运行优化,是现场环保工程师的实战手册。 重要声明: 本书内容完全依据《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8666-2012)及其后续的执行细则进行编写和论述,不包含或涉及铁合金行业(如硅铁、锰铁、铬铁等)的特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如GB 28666-2012的特定版本或行业特殊规定)的具体限值、工艺流程或污染物特征分析。 所有技术分析均聚焦于黑色金属冶炼过程的大气污染治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蓝白配色,典型的政府文件风格,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特地买来想找一些关于环保工程中废水处理的最新技术指标,尤其是在高锰酸钾氧化法应用方面的具体限值。然而,当我翻阅目录时,立刻感到一阵困惑。书中大部分篇幅似乎都集中在对冶炼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控制上,细节详尽到令人咋舌,从不同类型的炉窑到不同的物料配比,都有明确的监测和控制要求。对于我更感兴趣的水污染部分,内容少得可怜,只有寥寥几页泛泛而谈的COD和悬浮物标准,完全没有深入到具体的工艺参数或深度处理技术,更别提是否有针对特定合金(比如硅铁或锰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复杂废水)的差异化标准。这种内容上的失衡,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侧重于大气治理的指导手册,而不是一个全面覆盖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综合性标准。我原本期待看到的是一个更平衡的视角,例如重金属离子废水如何进行多级沉淀与膜处理的集成方案的排放要求,但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的实用价值非常有限,更像是为环评报告提供一个基础的、但不够精细的参考框架。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设备采购经理,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我们新引进的除尘设备是否能满足未来几年的排放升级要求。我们关注的重点通常是脉冲袋式除尘器在不同运行压力下的效率衰减曲线,以及如何应对超细微粉尘(PM2.5及以下)的捕集技术。这本书对颗粒物排放的要求确实非常严格,特别是对于那些新建项目设定的标准值,简直是朝着“近零排放”逼近。然而,书中对于“如何监测”的描述显得有些落后于时代。它主要依赖传统的等速采样和称重法,对于如今越来越普及的、能提供实时数据的连续在线监测系统(CEMS)的校验和数据有效性判断,提及得不够深入。例如,对于CEMS系统的量程选择、校准频率的建议,或者在工况变化剧烈时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这些都是实际操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标准在这方面的指导性意见显得非常保守,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滞后于当前工业监测技术的实际发展水平。

评分

初次接触这样一本“国家标准”级别的文献,我原本设想它会像一本严谨的教科书,详细解释每一个技术指标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制定逻辑。比如说,对于烟气脱硫效率的设定,理想状态下,标准应该能体现出在不同环境温度和湿度下,吸收剂(如石灰石浆液)的最佳反应动力学范围。遗憾的是,这本书给出的更多是“必须达到”的最终结果,例如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多少毫克/立方米,但对于企业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或者说,标准制定者是如何权衡经济可行性与环境效益的论述,几乎是零。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记忆和对照练习,而不是一种知识的探索。我更希望阅读到的是一套连贯的、逻辑清晰的技术论证链条,而不是一堆孤立的数据点和强制性条款。对于一个刚进入行业的新人来说,缺乏对标准背后“为什么”的解释,使得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标准变得困难重重,也让我无法有效地进行工艺优化设计。

评分

我最初是想找一些关于固体废物(特别是冶炼残渣)的分类和最终处置的详细规范。毕竟,铁合金冶炼产生的炉渣、除尘灰等固体废物,其危险特性鉴定和安全填埋要求是环保合规的重中之重。这本书的第三章虽然涉及了固体废物,但内容处理得极其简略。它只是笼统地提到“危险废物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以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进行综合利用”。这种描述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引。例如,哪些特定成分的除尘灰被定义为危险废物?判定标准是什么?炉渣的浸出毒性试验应该采用哪种方法(如TCLP)?标准中对于这些关键的、决定了后续处置成本和难度的细节避而不谈,仅仅停留在一个非常高的政策层面。这使得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不得不去查阅其他一系列分散的危废管理规定,反而削弱了这本“行业专属标准”的综合效能。它更像是一个索引,而不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可读性实在不敢恭维。它完全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密密麻麻的黑白文本,缺乏任何图表、流程示意图或者关键数据的高亮提示。在标准中,流程图和示意图往往比纯文字描述更直观有力,尤其是在描述复杂的污染物收集系统或监测点位布置时。例如,书中要求对炉渣进行无害化处理,但它并没有附带一张简单的渣场防渗结构示意图,这使得初次接触该标准的工程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脑补文字描述中的空间结构。这种视觉上的贫乏,极大地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和阅读的枯燥感。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本未经现代编辑优化的古籍,而不是一份指导现代工业生产的权威文件。希望未来的修订版本能增加更丰富的视觉辅助材料,让标准更具亲和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